“原文”
居卑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处晦而后知向明之太霭;守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而后知多言之为躁。
“译文”
先站在低矮处然后才知攀登高处的危险性,先在阴凉处然后才知过分光亮的地方会刺眼睛,先保持宁静的心情然后才知道喜欢活动的人太辛苦,先保持沉默心性然后才知道话说多了很烦躁。
“评析”
世界不断地改变,管理者必须“善于变通”,不要在成功时冲昏头脑,执著成果,墨守成规。《菜根谭》警告管理者们:居安思危,处乱思治。管理者必须保持清醒,居安思危,不断充实自己,公正无我。否则,日后情况有变,跟不上形式,私心又多,很容易做出错误决定,那就是衰败的开始。又或者,遇到一些无可抗拒,无可奈何的事,如天灾人祸,经济萧条,或者市场上的不可抗力等。虽然环境不可逆转,但如果企业本身和管理者,能居安思危,则可随机应变,采取相应措施,反败为胜。
尽管在行业应用领域,同样存在巨大的挑战,但是“预见未来”,寻找各种新的发展机遇,这是任何一家企业都为之追求的目标。正如华为总裁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一文中就曾强调,企业需要时刻树立危机意识,敏锐发现市场中潜在的危机,企业家应有前瞻性眼光。而在PC市场如日中天的IBM,将PC业务剥离,转而投向软件业,当人们替IBM惋惜失去PC业务之时,这个“蓝色的巨人”却在数据库和应用软件之间的中间件领域找到了另一片天空。
墨守陈规,只会坐吃山空;循序守旧,只会止步不前,以此推论,任何一位管理者都应该前瞻性的预见到市场未来的机遇和挑战,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才是企业的基业常青之道。
任正非先生在企业管理中一直强调的危机意识。他要求每一个华为人都要做到“破釜沉舟”、“卧薪尝胆”,只有将自己置身于危险的境地,时常不忘通过反省来提醒自己,华为才能因来自竞争的压力而无比专注的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强者如云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并最终成为世界级的企业。
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中意味深长地说:“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时一定会到来的,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
任正非对每个员工都灌输一种危机感:在高科技行业要么成为领先者,要么被淘汰,没有第三条路。有两则故事一直在华为员工中广泛流传。
第一则故事是《伊索寓言》故事。一只山猪正在大树旁勤奋地磨着獠牙,狐狸看见了,惊奇地问:“现在又没有猎人追杀你,你为什么要磨牙,何不躺下来好好休息?”山猪答道:“真要等到猎人追杀,那时,我在磨牙恐怕就来不及了!”
第二则故事是美国渔民的故事。美国某地的渔民,以前日子过的很惬意,有装备好的大船,人们收入不错,没有市场竞争,他们过着懒洋洋的生活。后来,越南渔民很羡慕,也来这里捕鱼。初期的越南渔民,设备简陋,产量低,但他们不分昼夜,几年来他们添置了新的大船,仍然勤奋工作,结果美国渔民被彻底淘汰出市场。
正因为任正非的管理思想独到,注意培养自己及员工的危机意识,华为才会蒸蒸日上。它的有效管理,对于每一个管理者也有借鉴价值!
微软是世人公认的最伟大的成功企业之一,但是比尔·盖茨不忘告诫他的员工,要时刻怀有“距离破产只有18各月”的危机感;海尔集团的CEO张瑞敏也这样阐述他的经营感受;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以永远的忧患意识追求永远的活力,实现海尔的螺旋式上升。
由此可见,在每一个成功企业背后,必定有一位充满忧患意识的管理者。在胜利的欢呼声中,他最关心的不是企业获得多大的成功,而是在不停地积极思考企业离危机到底还有多远,探索如果企业面临那种处境的处理方法。
“心存危机者才能生存”,这是英特尔总裁安迪·格罗夫送给全世界管理者的最好的经营理念,也是他一生经营管理经验的概括总结,更是英特尔风雨三十年的实践结晶,这句话充分揭示了英特尔一直执标准芯片之牛耳几十年而不倒的真谛。
没有危机意识是一个管理者最大的危机,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诫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危机与安乐是如影随形的,危机是普遍的,更是客观存在的。如果管理者不能预先意识到危机,就会使企业陷入危机,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没有危机感,其实就有了危机;有了危机感,才能没有危机;在危机感中生存,反而避免了危机。请记住,只有心存危机者才能生存。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而人也不是天天走好运的,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要随时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在心理上及实际行动上有所准备,才好应付突如其来的变化!如果没有准备,不要谈应变,光是心理受到的冲击就会让你手足无措!有危机意识,或许不能把问题消除,但却可以把损害降低,为自己找到生路!
余秋雨曾经说过:康雍乾盛世的衰亡——清朝乃至中国的整体历史悲剧,就在乾隆这个貌似全盛期的皇帝身上,在山水宜人的避暑山庄内,已经酿就。
强烈的危机意识可以造就成功的神话,同样,危机意识的缺失就有可能使强大的巨人毁于一旦。危机不会眷顾任何企业,一个组织越是满足于过去的成就,就容易忽略竞争环境的变化,而丧失危机意识。缺乏危机意识的企业,其变革的意愿就越小,创新的动力就越不足,也就越可能在竞争的洪流中遭受挫败。昨天的辉煌不应是今天的资本,今天的赢家也不一定就是明天市场角逐中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