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告别20世纪、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们迎来了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
1911年10月10日,以武昌首义为标志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8年之久的清王朝,从而也就结束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毛泽东同志曾经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指出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11页)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自己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仅完成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英烈们未竟的事业,而且将其发扬光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诚如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所预言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11页。)今年正是“二千零一年”,历史巳经证明、而且将继续证明毛泽东同志的英明预见是无比正确的。如果说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腾飞的话;那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就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二次腾飞;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则可视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三次腾飞,回顾20世纪中国社会发生的三次巨变,展望21世纪中华民族的美好前景,我们心潮起伏,豪情满怀,对未来充满着必胜的信心。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告诉我们,由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即中国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中国人民就开始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个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27页。)因此,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伟大的历史事件。毫无疑问,推动这场历史巨变的真正动力是人民群众。“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32页。)然而,坚持历史必然性的观点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思想家的革命理论往往能为群众的自发运动指明道路,革命家的正确领导和实践又能促进历史的发展。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民主派的一面旗帜,他是从反封建开始走上民主革命道路的,他毕生为中国的近代化而斗争,“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他为首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成立以后,一方面运用批判的武器,“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另一方面,又对清王朝实行武器的批判,领导了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11页。)围绕在孙中山先生周围,一大批民主革命的宣传家,他们大造革命舆论,撰写和编译了不少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着作,创办了许多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报刊杂志,而且身体力行,大力开展革命活动,翻印和散发革命书刊,奔走呼号,冲破了封建舆论的一统天下,使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邪说偃旗息鼓,他们的舆论宣传为唤醒国人投入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洪流确曾起过振聋发聩的作用,因而使他们成为传颂一时的舆论界的骄子。另外,还有一大批民主革命的活动家,他们在进行革命舆论宣传的同时,则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反清武装起义的战场上,领导和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他们奋不顾身,屡败屡战,出生入死,不怕牺牲,为辛亥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不愧为战场上的英雄。正是因为有这样一大批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追随者,从文武两条战线上与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作斗争,才加速了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崩溃与灭亡。
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阶层、社会集团、政治派别,都是通过具体人的活动来实现其政治主张的。研究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人物,对于揭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和中下层代表人物的思想及其政治主张、对于具体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真相无疑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本书收录的15篇文章论述了14位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人物,其中既有革命派的主要领袖和代表人物,也有立宪派的典型人物;在革命派中既有为革命而献身的辛亥英烈,也有曾经在舆论宣传或武装起义中起过重要作用而后来犯有这样或那样错误的辛亥人物;在立宪派中有的人在革命潮流的冲击下曾一度倾向革命,后来又依附蒋介石,有的人在辛亥革命时期顽固坚持君主立宪、甚而至于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效劳,但后来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帮助下又转变立场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此外,还有的人从晚清的外交官员顺应革命形势、转变立场而成为南方革命党人的议和代表,或多或少地为辛亥革命作出过有益的贡献。尽管这些人物人生的经历不同,政治态度各异,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与辛亥革命时期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诸如武昌首义、沪宁光复、南北议和、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等相联系。因此,研究这些人物不仅能使读者对所论述的人物在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历程和具体活动有清晰的了解,而且对辛亥革命史的某些重要环节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从而使这部《辛亥人物论集》成为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一种补充,这也许可以视为本书的一大特点。
详细地占有资料,认真加以选择和考订,以史实为根据,力求客观、公允地评价历史人物,既不苛求,也不溢美,是本书的又一特点。阅读全书,读者可以看到,本书作者征引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所论人物的文集、族谱、档案等等,有些资料是作者第一次发现的;同时,作者还参阅了所论人物的传记、年谱、另人的回忆录、报刊杂志的评论及相关的外围资料等等。引文中既有文献资料,也有口碑资料,据我所知,文献资料是作者奔波于全国各地从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地图书馆搜集而来,而口碑资料则是从所论人物的家乡或活动地区实地调查釆访所得,均来之不易。作者对掌握的资料经过反复鉴别,除伪存真,除粗取精,对各种资料记载分歧较大的史事认真加以比较,一一进行了考订,从而纠正了过去许多以讹传讹的错误史事,应当说,论文集中所叙述的历史事实是言之有据的,是真实可信的。
本书论文作者大都是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绝大多数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其中不少人还具有博士学位。他们的理论视野较为开阔,专业基础亦比较扎实。思想敏锐,思维敏捷,勇于进取,敢于开拓。而且,作者在研究所论人物的思想和活动时,往往不局限于知人论事,而是将其置于辛亥革命这一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考察,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不囿于成说,不人云亦云,能提出作者自己独到的见解,得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因而新见迭出,读后耐人寻味,这或许可以算是本书的第三个特点吧。
毋庸讳言,由于本书收录的论文多数是青年学者的作品,略显功力不深,文采不足;然而这本论文集还是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其中有的论文是以往没有探讨过的全新课题;有的论文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不少读者来函向作者索阅,更多的论文则是第一次公开面世。我想,本书的出版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拓宽和加深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作用。因此,在辛亥革命90周年纪念曰即将来临的时候,我向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推介这本书,从中也许可以获得某些教益和启迪。
饶怀民2001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