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要在解放思想、创新观念中加快发展。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落后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一般地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但其实质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经过近年来的解放思想,欠发达地区各族干部群众的发展意识明显增强,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但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和部分干部中,往往把发展只讲在嘴上,写在纸上,没有真正融入思想,进入决策,落实到实际行动上。面对新机遇、新任务、新挑战,我们必须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在解放思想中加快发展,用新的发展观指导实践,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当前,尤其要“强化六种意识、树立六个观念、做到六个破除”:要强化发展意识,树立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的观念,破除不思进取、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实施追赶战略,加快经济发展;要强化市场意识,树立适应经济全球化、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观念,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各种思维定势和传统思想,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投资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决策、经营和管理水平;要强化质量意识,树立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观念,破除粗放经营、只重速度不重效益的观念,加强科技创新,树立大市场、大开发、大开放、大招商的观念,破除“地缘偏难开放、条件差难招商”的思想,既大力“引进来”,又大胆“走出去”,在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中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强化项目意识,树立抓项目建设就是抓发展,领导干部不抓项目是失职、不会抓项目是不称职的观念,破除“空喊发展”和等靠要的思想,切实做到领导干部亲自研究项目、争取项目、建设项目、服务项目,以大项目、好项目和更多的项目带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要强化创新意识,树立奋发有为、敢为人先的观念,破除“唯书唯上”、畏首畏尾、“吃安稳饭”的思想,弘扬“团结奋进、敢闯敢干”的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超常规地加快发展。
第二,要在科学决策、创新思路中加快发展。正确的思路是加快发展的关键。各级领导干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握科学的决策方法,分析找准符合大多数群众利益的大事、实事、急事,找准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先进文化建设的重点项目,制定符合实际的新思路,以新思路谋划大发展,开创新天地。从临夏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一心一意抓发展、同心同德保稳定”为工作主题,以“发展民营经济、建设西部温州”为基本路子,以更新的观念、更快的步伐、更活的政策、更实的作风为总体要求,重点实施民营经济富州、工业强州、科教兴州、依法治州、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追赶战略,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优势工业、特色商贸旅游业,全力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把临夏建成全省民营经济示范区、甘肃中南部民族贸易区、旅游休闲度假区和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农畜产品产加销集散地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加工基地。为此,要坚持走好六条路子:一要走好“发展民营经济、建设西部温州”的路子。大力扶持发展民营经济,用足用活中央、省上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培育发展优势行业和龙头企业,切实做到发展上优先、政治上优待、政策上优惠、环境上优化、服务上优质,努力形成政府重民营、社会办民营、市场促民营的良好氛围,使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和经济格局的主体。二要走好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以丰富的水力、畜牧、旅游、商贸、劳动力等资源为依托,培育开发支柱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格局。三要走好开放开发、加快产业化、工业化进程的路子。以开放开发为动力,以经济园区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招商引资为途径,重点实施工业强州“双十百户”工程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发展壮大优势工业和特色商贸旅游业,努力实现强州富民目标。四要走好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路子。打破城乡分割、各自为政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加强经济园区和小城镇建设,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和农村的城市化。五要走好东进西出、南来北往、走出临夏富临夏的路子。面对人多地少和生活空间小的基本州情,继续发挥我州群众善于务工经商的传统优势,坚持政府组织与民间开拓相结合,鼓励各族群众走出临夏务工经商、谋求发展、兴业富民,使临夏人的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广,越做越活,进而带动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六要走好以人为本、科教兴州的路子。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推进科技开发、技术引进成果转化工作,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为经济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第三,要在重点突破、创新措施中加快发展。欠发达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差异大,欠账多,投入少,经济社会发展不可能齐头并进,只能按照非均衡发展战略,走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带动发展之路,以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和新的工作举措全面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一要在抓项目、谋发展上有新举措。围绕支柱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积极上项目、搞建设、兴实业,做强做大优势行业、龙头企业和名优产品,增强经济实力,增加财政收入和群众收入,促进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二要在抓大事、办实事上有新举措。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每年抓好几件关乎全局的大事,新上几个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项目,办几件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集中攻坚,坚决完成。三要在抓热点、解难题上有新举措。着眼于群众衣、食、住、行、上学、就医、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研究制定治本措施,下决心解决突出困难和问题,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四要在抓典型、带全面上有新举措。及时发现和总结各县(市)、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树立先进典型,带动全面工作,努力形成“名次争上游、工作创一流”的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五要在强化领导、狠抓落实上有新举措。建立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领导机制,每一个重大项目、每一项重点工作都要建立一套工作班子,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使各级领导干部有职有权有责,集中精力谋发展、抓大事、办实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要在改革开放、创新机制中加快发展。加快发展,改革开放是动力,创新机制是保证。特别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发展体制和工作机制。一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两手抓、共同发展,不断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发挥计划、财政政策等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关心弱势群体和城乡特困群众,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二要建立健全依法行政机制。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公正司法,推进依法治州进程。三要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定期分析研究重大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攻克难点,整体推进。建立健全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广泛推行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全面建立村民自治、村务公开的民主制度,建立领导接待日、领导热线、民情调查制度等联系群众的渠道,全心全意为民办事。加强决策智囊队伍建设,建立完善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专家咨询、专家论证、专家评审制度,以科学的规划和决策促进大建设、大发展。四要建立健全以人为本、干事创业的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优化投资环境,落实优惠政策,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法制社会、信用社会。围绕加快发展,确定用人导向,大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第五,要在真抓实干、改进作风中加快发展。首先,要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从西部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出发,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创业精神,苦干实干,改变面貌。坚持勤政廉政,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行为,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上,始终做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模范。其次,保持和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改进工作方法,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市场的手段去研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严格实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职责,任务到人,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坚持“说了算、定了干、马上办”,遇事不推不拖,处事干脆利落,干事雷厉风行,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办事效率,努力为人民谋利益。再次,要保持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坚持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制度,经常深入工农业生产一线,到最艰苦、最困难的地方去,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疾苦,帮助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让广大群众经常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三、领导干部始终扭住加快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一定要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
一要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加快发展是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出路,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是加快发展的基本保证和前提条件。只有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才能不断改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困扰改革和建设的主要矛盾和突出困难,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为群众所认可、所拥护,才会增强大开发的信心和决心,不断巩固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只有民族团结,宗教和顺,治安良好,社会稳定,各级领导才能一门心思抓发展,经济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稳定作为政治任务,突出发展和稳定两大主题,高举大团结、大发展的旗帜,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要正确处理发展与改革的关系。改革是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改革往往涉及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涉及群众的既得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从根本上讲,改革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长远发展,但改革的深度、力度如果把握不准,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影响发展的良好环境。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群众的承受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做到以稳定为前提,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保稳定,确保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三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为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有利于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又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思想、人才、智力、保障,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社会进步,集中有限的资金,积极上项目、搞建设、兴实业,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构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科教、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体制,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要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建设与政治文明建设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紧密联系而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政治领域深层次问题不断显现,如政企不分、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等,都对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形成制约。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建设与政治文明建设的关系,坚持经济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一起抓、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一起抓,在全力以赴加快社会生产力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高社会的民主化、法制化程度,保证人民群众更好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五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大气污染、河流污染、企业污染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走出“先开发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的误区,在开发建设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促进开发建设。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既立足当前,注重经济效益,尽快改善城乡面貌,壮大经济实力,实现小康目标,更着眼未来,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落实环保措施,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为学习十六大精神研讨班报告,刊于《临夏研究》)
抓项目必须创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