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是民俗文化产业的母矿。庆阳的民俗文化是一种超越表象模拟而直指心性的人文精神的展现,既有香包刺绣、皮影、剪纸等工艺美术系列,又有陇东秧歌、道情、民歌、荷花舞等表演艺术系列,也有地坑院、窑洞建筑等黄土风情系列,它们堪称人类社会历史的“活化石”。香包在庆阳很早就有,发现于华池县双塔寺的一只保存完好、色艳如新的金代香包,距今近千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宝石链香包。民间收藏宋元明清的刺绣精品、极品、神品多达数百件。现在,从姑娘的嫁妆、婚庆的衣饰、小孩的裹肚、常用的枕顶、鞋垫,到葬礼的祭品、民间的纸扎、剪贴的窗花、寺庙的壁画、除夕的灯盏、元宵的面塑、端午的“耍活”等古老黄土地上生长的古老艺术,无不显现着稚拙粗犷、淳朴深厚的原生态文化,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其鲜明的色彩、奇特的造型、深刻的寓意、强烈的动感,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一个香包,就是一首感人的诗,一曲动听的歌,一杯醉人的酒,一个个饱含浪漫情怀的人间故事。但庆阳香包长期以来“藏在深闺人未识”,传统民间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没有充分显现,欠发达仍是庆阳的基本市情。几乎每一个庆阳人都遭遇过这样的尴尬:到了外地,任凭你怎样解说,别人总难明白庆阳在哪里,庆阳的知名度太低了。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如何打破封闭,用什么架起庆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桥梁,使当地经济融入全国乃至世界经济的潮流,在竞争中捕捉机遇,在合作中谋求发展,就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当务之急和战略之策。经过对历史文化和市情实际的深入调查研究,我们认识到,庆阳最具开发潜力的资源母矿,就是积淀深厚的地方民俗文化;庆阳最具特色的产品,就是以香包为代表的民间刺绣。这是庆阳的不竭财源,也是庆阳的靓丽“名片”。基于对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市委、市政府决定围绕小香包做大文章,用小香包催生大产业、构筑大文化、建设大市场、带动大发展。全力推动庆阳文化产业上台阶、上水平,促进庆阳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和快发展。
家庭是民俗文化产业的工厂。庆阳以香包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是人民群众长期劳动生活中的创造,深深地根植于全市城乡。只要把商品经济机制引入民俗文化产业,与群众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无穷的创造力。也只有把千家万户的小香包生产与广阔的大市场顺畅地对接起来,就能把庆阳的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生产力。香包最初作为一种“耍活”,由巧妇能人在农闲时间制作,是亲友邻里间为表情达意而互赠的礼品。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香包已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品和具有可观经济收益的商品。广大妇女靠一把剪刀、一个针线包,坐在炕头上,利用农闲时节,可冬可夏,可快可慢,随心制作。这样,不受时空、资金制约,家家都是“车间”,人人都是“工人”,一个艺术大师就是一个企业家,一个香包刺绣企业就是一个没有围墙的无烟艺术工厂。目前,全市已形成3万多户、30多个基地、10多万人、100多家企业的香包刺绣大军,成为转移富余劳动力、增加群众收入和促进就业的重要渠道。
智慧是民俗文化产业的动力。庆阳悠久的历史文明和灿烂的民俗文化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勤劳聪颖的劳动妇女,以最原始的制作方法,用最常见的丝绸彩线,创造出具有礼仪佩戴、装饰审美、亲情馈赠、生活实用等功用的香包等民间艺术之花。这是黄土地上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性最鲜明、民俗内涵最深厚的一种文化形态,凝结着完整的中国本原艺术、造型艺术和色彩艺术。这种香包,既是物质的,又是文化的;既是商品,又是艺术品;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既可实用,又供观赏;其设计、生产和销售,又把文化与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壮大民俗文化产业的不竭动力。为了增强精品意识,提高创作水平,全市各县(区)政府制定规划,增加智力投资。聘请民俗专家举办专题讲座,职业中专开设香包专业,刺绣能手以师带徒,工青妇等群众团体也有选择地对下岗职工、团员青年、农村妇女进行刺绣培训,使一大批体力劳动者变成了智力劳动者。现在,全市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的1名,中国民间艺术美术专业委员会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大师”76人,甘肃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的“甘肃省民间艺术家”63人,市级民间工艺大师282人,有民间工艺美术能手数千人。这样,在众多艺术能人的带动下,广大妇女靠聪明智慧生财,靠灵巧双手致富,实现了融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于一身的财富创造,通过“卖”文化、“卖”智慧,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以香包刺绣为主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精神风貌和文化观念的崭新变化。
自觉构建开放开发的平台
开放开发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既要党委、政府决策,更靠广大群众自觉参与;既要借助外力,更要自己“造势”;既要形成开放开发的浓厚氛围,更要构建开放开发的广阔平台。2002年以来,以香包牵线、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促进发展为宗旨,以政府牵头、企业主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为模式的“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已成功举办四届,一届比一届热烈红火,一届比一届成效显着,激活了人气,凝聚了财气,提升了名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节会是加快发展的平台。会展业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已经成为引领市场经济的“风向标”和释放产业能量的“反应堆”。现在,全国各地节会不少,但以香包冠名的则为庆阳独有。庆阳香包之所以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首推节会平台的推介、辐射、凝聚、带动效应。举办香包节,为人民群众开通了把艺术品变成商品、由家庭生产到市场销售的渠道,实现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架起了庆阳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国内外几十个团体邀请庆阳香包前往展销,许多商家来电致函订货,香包等民俗文化产品已销往北京、上海、西安、兰州、南京等几十个大中城市和美国、日本、欧盟、东南亚和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香包节的成功举办,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央电视台、《甘肃日报》、甘肃电视台和诸多媒体以及《欧洲时报》、香港《大公报》、《澳门日报》等均对庆阳进行了深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推介。中国民俗学会和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利用香包节,在庆阳举办全国性学术论坛、召开学会年会;许多知名专家撰文,介绍庆阳民俗文化,进一步扩大了庆阳民俗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同时,香包节也为对外开放构建了重要平台。仅今年端午节期间举办的第四届香包节,展出各种香包、皮影、剪纸等民间工艺品220万件,成交132万件,销售额30Ⅱ8万元,吸引国内外客商800多人,引进合同项目182个,签约资金37.37亿元。近年来,庆阳生产总值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以节会催生壮大的香包刺绣民俗文化产业的拉动功不可没。香包节作为一个文化与经济互动,集商流、物流、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的综合性盛会,已成为庆阳与外界在工商、经贸、科技、文化、旅游等各个领域广泛合作交流的有效载体,成为招商引资的广阔平台,拉动了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的双向互动,促成了一批农产品加工、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等项目的签约实施,使庆阳开放开发达到了一个新水平。现在,“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已经成为由国家文化部产业司、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重点支持,甘肃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和庆阳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区域性时尚文化,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成功节会。我们要不断总结提高,进一步创新办节理念,强化市场运作,真正使庆阳香包节成为全国民间民俗文化的大荟萃、全国各民族香包艺术的大比赛、全国民间民俗工艺美术的大会展,努力把香包和香包节经营成驰名文化品牌和商业品牌,成为庆阳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
企业是文化产业的主体。企业是产业支柱、市场主体,充满活力的文化企业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发展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也需要市场的认可和企业集群的支撑。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实践,以香包刺绣为主的民俗文化产品生产,已经形成了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多种模式。即:“公司+农产模式”——以公司为龙头,集研发、设计、生产、收购、销售于一体,实行规范定型,订单作业,农户加工,批量生产,逐步形成专业化、产业化、产销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能人带动农户模式”——在民间艺术能人的带动下,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生态村,一批香包刺绣村、道情皮影村、剪纸雕塑村、秦腔头帽村已初具规模;“零售运销模式”——邻里亲戚结伴,远赴市外旅游点直销,拓展香包刺绣产品销售市场;“团体会展模式”——由文化部门或集团公司牵头,组织参加国内大城市及港、澳举办的各种艺术博览会。集团公司构成协作力量的核心,将生产展销系统化,将不同门类的民间艺术品系列化。在文化企业培育发展上,坚持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市场运作、规范管理,以市场整合文化资源,以节会培育文化品牌,以改革创新引领企业发展。采取技术指导、专业培训、信息服务、减免税费、资金帮扶、商标注册等多种形式,催生新办一批龙头企业,培育打造一批市场竞争主体。实践证明,市场消费是文化生产的终点,也是新的文化生产的起点。生产性、经营性文化企业的蓬勃发展,必然带动文化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目前,庆阳加工香包民俗文化产品企业已有100多户,营销香包等民俗文化产品的公司如雨后春笋,并在北京、广州、深圳、西安、兰州、济南等地设立营销分公司。现在,正向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集群化、规模化发展,产品已达到20多个大类、5000多个品种,年销售收入过亿元,成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品牌是市场竞争的命脉。品牌作为无形资产和重要战略资源,在文化生产的竞争中举足轻重。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以庆阳香包、刺绣、民间剪纸、道情皮影、陇东民歌为代表的“庆阳五绝”,已成为民俗文化产业的知名品牌,带动了草编、根雕、泥塑、石雕、面艺、戏剧服装道具、艺术壁挂等工艺美术门类的发展,推进了文艺创作和文化出版业等文化艺术的繁荣。构思神异奇妙、造型古朴多姿、色彩绚丽夸张、针工精细讲究的香包刺绣制品深深吸引着众多商家、专家学者及外国友人。庆阳已被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等学术团体和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全国着名高等院校确定为中国民俗文化及民间工艺美术调研基地、中国民俗艺术教研基地。近几年,中国民俗学会先后命名庆阳为中国“香包刺绣之乡”、“徒手秧歌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窑洞民居之乡”、“道情皮影之乡”、“周祖农耕文化之乡”、“荷花舞之乡”,命名公刘庙为“华夏公刘第一庙”,命名五蝠皮鼓为“陇东一绝”。其中环县道情皮影已被列入全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庆阳剪纸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非物质遗产名录。2004年,在全国170多个候选城市中,庆阳市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具艺术气质的西部名城”,从而大大提高了庆阳的知名度,树立了庆阳新形象。古老的黄土地也逐渐打破封闭状态,一大批庆阳人借助香包“走”了出去,一大批投资人因为香包“走”了进来。如今,在许多地方,人们一提到香包,就会想到庆阳;一提到庆阳,就会想到香包,香包已成为代表庆阳形象的知名品牌。
始终坚持继承创新的理念
庆阳悠久的文明史代代相承,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这是黄土儿女生生不息、奋进崛起的精神动力,也是继往开来、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我们必须像保护生态环境一样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在保持特色的前提下继承传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永远处于不懈地追求之中,努力保持民俗文化产业的勃勃生机,以此带动庆阳人气更加旺起来,经济更加活起来,发展更加快起来,人民更加富起来。
特色是文化的生命。特色和个性是文化产业的生命线。特色就是生命力、竞争力。特色化、民族化是我们建设先进文化的必由之路。庆阳香包集民族性、民间性、地域性、历史性、艺术性、实用性于一体,极具个性和特色。它的源流,同端午节一样悠长;它的意蕴,像黄土地一样深厚。小小香包,件件寄托着人们心灵深处的美好诉求:为老人求寿、男女求婚、儿女求福、家庭求吉、旅途求顺、病人求愈、五谷求丰、生意求利,无不渗透着“祈福避邪”的象征意义;件件都被赋予展现生命、活力,表达思想、信仰,揭示人性、欲望的民俗文化内涵;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淳朴、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蕴含着华夏古老文明博大、雄奇、阳刚的民族魂魄。在表现手法上,又有着与苏绣、湘绣、蜀绣显着不同的率真而又古朴、拙巧而又传神、原始而又夸张、粗犷而又浑厚的陇绣艺术特色。我们要进一步保持庆阳香包民族、民间、民俗的特色,从构图、造型、选料以至香料、填充物等每一个环节,严格把关,一丝不苟,保持本源,多出精品,突出民俗产品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妥善处理专家鉴赏和群众审美的关系、手绣与机绣的关系,积极构建特色别具的产品文化、管理文化、营销文化和发展文化,努力使陇绣以独特的魅力在国内国际市场上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