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纪律的大雁
大雁
大雁属大型候鸟,又称野鹅,天鹅类,是我国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雁是热情十足的动物,它们会经常喜欢给同伴鼓舞,用叫声鼓励飞行的同伴们。
大雁属鸟纲,鸭科,是一种形状略似家鹅的大型游禽。它们的嘴宽而厚,嘴甲比较宽阔,啮缘有较钝的栉状突起。雌雄羽色相似,多数呈淡灰褐色,有斑纹。大雁群居水边,往往千百成群,夜宿时,有雁在周围专司警戒,如果遇到袭击,就鸣叫报警。它们以嫩叶、细根、种子和农田谷物为主食。大雁每年春分在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人们称之为“雁字”,因为行列整齐,人们称之为“雁阵”。大雁的飞行路线是笔直的。中国常见的有鸿雁、豆雁、白额雁等。雁队以6的倍数成形,由一些家庭或者各家庭的聚合体组成。
一般雁属鸟类都被通称为大雁,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体形较大,嘴的长度和头部的长度几乎相等,上嘴的边缘有强大的齿突,嘴甲强大,占了上嘴端的全部。颈部较粗短,翅膀长而尖,尾羽一般为16~18枚。体羽大多为褐色、灰色或白色。全世界共有9种,而我国就有7种,包括常见的鸿雁、豆雁、斑头雁、白额雁、和灰雁等,不过它们被人们统称为大雁。
大雁迁徙时总是几十只、数百只汇集在一起,互相紧接着列队而飞,古人称之为“雁阵”。它们的行动很有规律,“雁阵”由有经验的“头雁”带领,加速飞行时,队伍排成“人”字形,一旦减速,队伍又由“人”字形换成“一”字长蛇形,这是为了进行长途迁徙而采取的有效措施。一般飞在前面的“头雁”的翅膀会由于在空中划过而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可以减少后边大雁的空气阻力,排在后面的雁群就会依次利用这股气流的冲进节省体力。但“头雁”因为没有这股微弱的上升气流可资利用,很容易疲劳,所以在长途迁徙的过程中,雁群需要经常地变换队形,更换“头雁”。 科学家通过大雁的这种领队的方式而受到启发,得出运动员在长跑比赛时,要紧随在领头队员的后面的结论。
它们的迁徙大多在黄昏或夜晚进行,旅行的途中还要经常选择湖泊等较大的水域进行休息,寻觅鱼、虾和水草等食物,以不补充所消耗的体力。每一次迁徙都要经过大约1~2个月的时间,途中历尽千辛万苦。但它们春天北去,秋天南往,从不失信。不管在何处繁殖,何处过冬,总是非常准时地南来北往。我国古代有很多诗句赞美它们,例如陆游的“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韦应物的“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等。
据分析有些雁肉有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的特性。我国古书《千金食治》、《本草纲目》等十多部药典中均对雁肉有详细记载:性味甘平,归经入肺、肾、肝,祛风寒,壮筋骨,益阳气。当然,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明令标指野生大雁是禁止捕食的。据了解,目前国内真正能飞又能吃的大雁只有向海大雁。大雁的羽绒保暖性好,一般比较硬的羽毛可用来加工成扇子、工艺品等,而轻软的羽毛可作我们日常的枕、垫、服装、被褥等填充材料。
大雁的迁徙习性使它们注定成为出色的空中旅行家。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老家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我国的南方过冬。第二年春天,它们经过长途旅行,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大雁的飞行速度很快,每小时能飞68~90公里,它们会花上一两个月的时间,飞上几千公里的漫长旅途。
在长途旅行中,雁群的队伍组织严密而有纪律,它们常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它们一边飞着,还不断发出“嘎、嘎”的叫声。它们会以此为信号互相照顾、呼唤、起飞和停歇等。
其实,大雁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还有利于防御敌害,算是一种集群本能的表现。雁群总是由有经验的老雁当“队长”,飞在队伍的前面。在飞行中,带队的大雁体力消耗得很厉害,因而它常与别的大雁交换位置。幼鸟和体弱的鸟,大都插在队伍的中间。停歇在水边找食水草时,总由一只有经验的老雁担任哨兵。因为一旦有成员单飞、掉队就可能会被天敌吃掉。
喜欢夜间出行的信天翁
信天翁
曾经一些迷信的水手觉得如果杀死一直信天游,必定会招致祸端。因为他们认为信天游是那些他们曾经不幸葬身大海的同伴们的亡灵。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的著名诗篇《古代水手的诗韵》正是叙述了在一只信天翁被枪杀后灾难是如何降临到一艘船上的。然而,还是有许多19世纪的水手仍热衷于捕食这种鸟类来丰富一下漫漫航途中单调乏味的饮食,并将它们的脚折入烟袋中,将翅膀的骨头放进烟管里。信天翁“albatrosss”这个词来源于从葡萄牙语“alcatraz”,而葡萄牙语“alcatraz”又来词源于阿拉伯语“al~cadous”,最初任何一种大型的海鸟都被称作“albatrosss”。
信天翁和本目其他科鸟类的区别在于,它的管状外鼻孔的位置不是聚合在喙基顶部,而是分别在喙基部的两侧。信天翁科下分为4个属:“Diomedea”属,即”大信天翁”,包括6个种类,平均翼展达3米;“halassarche”属,有9个相对较小的种,通常被称为“mollymauks”;“Phoebastria”属,包括4个北太平洋和热带太平洋地区的种类;以及由具有相对较长的翅膀的一身深色的乌信天翁和灰背信天翁组成的“Phoebetria”属。经过近年的调查研究,已被承认的信天翁种类已经从原来的14种增长到现在的21种。
形态特征:信天翁的身长约为90~95厘米嘴的前端有,全身白色,头顶、枕沾橙黄色,翅、肩和尾灰褐色,内侧翼上覆羽白色。外形似海鸥。头大;嘴长而强,由许多角质片覆盖,上嘴先端屈曲向下;鼻成管状;颈短;体躯粗壮结实;尾短;信天翁的翅翅膀狭长而宽大,可达55厘米以上,它们的身重约为7~8千克。
生活习性:信天翁一般喜欢夜间出行。善于凤翔、游泳,在陆地上也能行走。海面上休息,繁殖期在岸边、岛屿等陆地隐蔽处。肉食性,以鱼类、软体动物等为食。他们不能在空中飞翔时捕获猎物,也不能浅入水下捕食,觅食活动都是在水面上进行。由于受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信天翁的警觉性都比较高,你经常会看见它们只是单个或成对的出行活动,但是它们安静的有些诡异。
繁殖:信天翁的繁殖期为大概10~12月。它们喜欢在岸边、岛屿的岩石上营巢,巢非常简陋,主要是利用在地面上的湿地,用枯草、苔藓和泥土筑成。信天游每窝只产1枚卵,孵化期为两个半月到三个月。
成长:幼鸟的成长需要亲鸟反刍出来的食物精心地养育。幼鸟出生时身上都披着淡淡的绒毛,绒毛脱掉后成为长着一层蜷曲浓毛的幼鸟。待到幼鸟全身开始变为白色的时候,亲鸟就飞去,只留下幼鸟们依靠消耗体内储存的脂肪过冬。约经过9个多月以后,幼鸟就可以独立到大海上空生活。它们9~12年后就会性成熟。
寿命:信天翁的寿命约为40~60年。它们可以在海上飞5年之后才回到它出生的岛屿陆地。配对为终身,一般在6岁时开始。每年在10月底回到同一个地方见面,以沙、灌木枝和火山岩筑巢。一对只下一个蛋,父母轮流孵蛋,约65天孵出。一般到5月底6月初,小鸟几乎可以独立的时候,小鸟的爸爸妈妈会抛弃鸟巢和它们的宝宝,让它们自己练习飞翔和捕食。
信天翁的飞翔能力之所以那么有名,是因为它们几乎能够不拍一下翅膀的跟随船只滑翔数小时。它们为减少滑翔时肌肉的耗能而体现出来的适应性之一是有一片特殊的肌腱将伸展的翅膀固定位置,其二是翅膀的长度惊人,较之鹱形目其他科的鸟类,信天翁的前臂骨骼与指骨相比显得特别长,信天翁的翅膀上附有的25~34枚次级飞羽,比海燕多出15~24枚。于是,信天翁的翅膀如同是极为高效的机翼,使它们能够迅速向前滑翔,而下沉的几率很低。信天翁这种对快速、长距离飞行的适应性,使得它们可以从其所在海岛上起飞,在浩瀚的汪洋上来去自如。
南极洲、南美洲、非洲及澳大利亚南端的信天翁的分布与当地的海洋带受风影响有关。个体和种类数目最多的信天翁集中在南纬45°~70°,但它们也在南半球的温带水域繁殖,同时少数种类的分布区域进入了北太平洋。加拉帕哥斯群岛和厄瓜多尔外海的拉普拉塔岛上的加岛信天翁在气候受寒流洪堡洋流的影响的赤道处繁殖。而亚洲的短尾信天翁、西北太平洋的黑脚信天翁和夏威夷群岛的黑背信天翁均在北太平洋繁殖。如今,北大西洋没有信天翁繁殖,尽管在180万年~1万年前的更新世曾有,也尽管人们知道那些误入北大西洋的信天翁中有少数已存活了数十年。可能是因为更新世后大量没有信天翁扩散,所以现在的北大西洋依然没有信天翁的种群。
信天翁喜欢跟随船只吃一些人类从船上扔下的废弃物,可以不难看出它们它们是食腐动物。它们的饮食范围很广,但经过对它们胃内成分的详细分析,发现鱼、乌贼、甲壳类构成了信天翁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它们主要在海面上猎捕这些食物,但偶尔也会像鲣鸟一样钻入水中,灰头信天翁一般可以潜水深度达6米,还有可以以潜水更深的灰背信天翁,它们最深可潜达12米深。
因为夜间时会有很多的海洋有机物浮到水面上来,所以信天翁有时会在晚上出来觅食。有关信天翁白天和夜间觅食的比例问题,人们通过劝服它们吞下一个传感器的办法便可以获得详细信息。传感器位于胃中,当信天翁吞入一条从寒冷的南大洋水域中捕获的鱼时,体内温度会立刻降低,传感器便将此记录下来。信天翁的食物摄入成分比例因种类的不同而不同,而这对又影响到它们的繁殖。
信天翁的平均年龄可达30岁,相比其他鸟类的寿命,算是寿命相当长的鸟类之一。但它们繁殖较晚。虽然3~4岁时生理上就具备了繁殖能力,但实际上它们在之后的数年里并不开始繁殖,有些甚至直到15岁才进行繁殖。刚发育成熟后,幼鸟会在繁殖季节临近结束时出现在繁殖地,但时间很短;此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它们会花大部分的时间会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当一对配偶关系确立下来后,通常就会一直生活在一起,直到一方死亡。“离婚”只发生在数次繁殖失败后,并且代价很大,因为它们接下来几年内都不会繁殖,直至找到新的配偶。事实上,对于漂泊信天翁来说,就算再找到新的伴侣也会永久性的降低它们的生殖成功率。
信天翁大部分都会群居营巢,甚至会有数以万计成双入对的信天翁群居在一起,绝对称得上是蔚为壮观。只有Phoebetria属的两个种类主要在悬崖的岩脊上单独营巢。有几个种类的巢为一个堆,由泥土和植物性巢材筑成,非常大,成鸟爬上去都有困难。而热带的信天翁较少筑巢;加岛信天翁则根本不筑巢,它们将卵置于足部四处游荡。一般到了繁殖期雄鸟会先来到群居地,等待雌鸟的到来。
信天翁的孵卵任务和鸵鸟一样由双方共同承担,不过信天翁一般是几天轮换一次。一般较小种类信天翁的孵化期约为65天,而皇信天翁约为79天。对于刚孵化的雏鸟,亲鸟开始时主要是喂育,后来则主要是看护。在出生20天后,看护期结束,接下来成鸟只是定期回到陆地给雏鸟喂食。黑脚信天翁的雏鸟白天常常会在离巢30米的周围寻找阴凉处踱步,但只要亲鸟带着食物一到,它们就立即冲回巢中享用父母的恩惠。而信天翁的成鸟则需要花很长的时间用以来辨认自己的雏鸟,雏鸟将会从它们的父母那里得到未消化的食物和已消化了的猎物所产生的油。
有些种类的亲鸟如漂泊信天翁会在育雏期间,彼此轮流到遥远的捕食区域去觅食,短则1~3天,长则5天以上。而漂泊信天翁更是令人敬佩,雄鸟往往会比雌鸟飞到更远的南方去寻找食物,因此也就要面对更寒冷的海水和暴风雨更多的恶劣天气。故漂泊信天翁的雄鸟的翼负载无一例外地具有比雌鸟更高。
一般黑眉信天翁和黄鼻信天翁的飞羽长齐需要大约120天,而漂泊信天翁大约278天。所以一般漂泊信天翁的留巢期是最长的,包括孵化期在内长达356天,也就意味着漂泊信天翁只能隔年繁殖,因为每次繁殖后都必然有一个换羽期。事实上,已知的包括全部的”大信天翁”种类、灰背信天翁、乌信天翁和灰头信天翁等在内的至少有9个种类的信天翁是两年繁殖一次。
人们曾认为不繁殖的信天翁,会漫无目的的在海上飞行。然而,附于漂泊信天翁身上的现代传感器显示情况并非如此,而似乎是个体会朝海上的某个特定区域飞去,并在那里度过大部分时光。它们一年只产一个卵,孵卵是双方分工合作的,在它们孵卵的75~82天里,雌鸟的任务就是孵卵,而雄鸟则负责在巢外做警卫。
传递信息的鸽子
鸽子
鸽子是一种世界各地都常见的鸟。鸽子是鸽形目、鸠鸽科数百种鸟类的统称。我们平常所说的鸽子只属于鸽属中的1种,而且是家鸽。鸽子和人类伴居的境况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考古学家发现的第一幅鸽子图像,来自于公元前3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也就是现在的伊拉克。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就开始驯养白鸽和其他野生鸽子,尽管如今在很多城镇我们都能见到颜色各异的鸽群飞过,但是对于古代人来说白鸽太不可思议了,于是这种鸟儿受到了广泛的尊敬并被奉若神明。鸽子在整个的人类历史上扮演过相当多的角色,包括祭祀品、信使、宠物等。
鸽子的善于飞翔也是出了名的,古代打仗就是由它日行千里的传达密信的。鸽子的羽色有雨点、灰、黑、绛、白等多种颜色。足短矮,嘴喙短。食谷类植物的子实以及昆虫。嗉囊发达,雌鸽生殖时期能分泌“鸽乳”哺育幼雏,属晚成禽类。配偶终生基本固定,一年产卵5~8对。雌鸽在夜间孵卵,雄鸽在白天孵卵。孵化期为14~19天。所有鸽类的幼雏都将喙伸入亲鸟喉中去获得鸽乳。
鸽子分为有野鸽和家鸽两类。野鸽主要有岩栖类和树栖类两种。家鸽则经过长期的培育和筛选,分为食用鸽、玩赏鸽、竞翔鸽、军用鸽和实验鸽等多种。公元前3000年,埃及王朝第五代就有养鸽的记载。养鸽在中国也是历史悠久,据四川芦山县汉墓出土陶镂房上的鸽棚推断,最迟在公元206年民间就有养鸽之风。当今世界各大洲都有各自的野生鸽和家养鸽。人们对鸽子的分种统计不尽相同。据日本《动物的大世界百科》介绍,地球上的鸽子有5个种群,又分250种;而日本另一本书《万有大事典》记载,谓鸠鸽科的鸟类多达550种。今天多种多样的家鸽是由众多各具特点的野生原鸽进化而来的。
鸽子能迅速而有力的飞行,是因为它们长长的翅膀和强大的飞行肌肉。鸽类雌雄一般一也是终生配对,若其中一方死亡,另一方很久以后才接受新的配偶。鸽栖息在高大建筑物上或山岩峭壁上,常数十只结群活动,飞行速度较快,飞行高度较低。在地上或树上觅食种子和果实。在山崖岩缝中用干草和小枝条筑巢。它们的巢一般是平盘状,中见稍稍凹,它们一般每窝产2枚卵。
野鸽也是国际性的动物,它们分布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中亚地区,中国多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西部和中部。它们的体长约为295~360毫米;头、颈、胸和上背为石板灰色;上背和前胸有金属绿和紫色闪光,背的其余部分为淡灰色;翅膀上各有一黑色横斑;尾羽石板灰色,其末端为宽的黑色横斑。鸽子雌雄相似。鸽类喙小,性温顺,体形丰满。它们行走的姿态有可爱的点头动作,但大多时会昂首阔步。
人们培养出的不同品种的信鸽,与它们的飞翔力和归巢能力等特性有关。鸽子的归巢能力指,当一个幼小的鸽子在一个地方长大后,把它带到很远的地方,它仍然会也能找回它原来的老巢。人类养鸽已有5000多年历史,形成不少性状各异的品种。对于鸽子究竟是依靠什么方法识别归巢方向的,太阳说、磁场说、气味说等都各自有其根据,所以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定论。
鸽形目、鸠鸽科、鸟属、鸽种。鸽子俗称家鸽、鹁鸽,是由野生的原鸽的后代发展而来。早在几万年以前,野鸽成群结队地飞翔,在海岸险岩和岩洞峭壁筑巢、栖息、繁衍后代。由于鸽子具有本能的爱巢欲,归巢性强,同时又有野外觅食的能力,久而久之被人类所认识,于是人们就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把鸽子作为家禽饲养。鸽子特殊消化系统,使它们喜欢吃石子。没有牙齿的鸽子,把食物直接吞入食道,再贮存在肌胃里。鸽子的肌胃很坚韧,胃壁肌肉发达,内壁有角质膜,石子贮存在胃腔内。食物进入肌胃后,胃壁肌肉收缩,角质膜,石子,食物相互摩擦,把食物磨碎。因此,石子相当于鸽子的牙齿作用,所以,它们会不断地吞食石子用以消化食物。但是它们一般只能消化掉60%的食物,剩下的都随粪便排掉了。
鸽子在军事上的意义很早就被人类已经意识到,所以出现了服役于军队、效命于疆场的信鸽。作为人类军事上的助手,早在2000年前的古罗马时代就有了记载。恺撒大帝在征服高卢的战争中多次使用鸽子传递军情。公元前43年赫蒂厄斯和布鲁特斯在围攻摩德纳时也使用鸽子作为通讯的工具。其后军鸽在历次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那些军功卓著的鸽子被称为“鸽子英雄”。目前,军鸽应用的范围已更加广泛。除传递信息进行联络外,军鸽还被用来进行侦察敌情,帮助雷达值班和收集资料。此外,军鸽还被用来搜索海上遇难者等。
圣经《旧约》当中第一次提到鸽子,是诺亚和和平鸽的故事。后来在《新约》当中,鸽子在耶稣受洗礼的时候又一次被提及,这时候鸽子被当作传下来的圣灵。圣经中诺亚方舟停靠在亚拉腊山边。洪水过后,诺亚又把一只鸽子放出去,要它去看看地上的水退了没有。由于遍地是水,鸽子找不到落脚之处只好又飞回方舟。七天之后,诺亚又把鸽子放出去,黄昏时分,鸽子嘴里衔着橄榄叶飞回来的,很明显是从树上啄下来的。诺亚由此判断,地上的水已经消退。后世的人们就用鸽子和橄榄枝来象征和平。这些早期圣经当中记载的故事,无疑为鸽子出现在现代城市当中的形象铺平了道路。几个世纪以来,鸽子的形象也是由神灵到恶魔,由英雄到人们嘴中之食等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鸽子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公认的世界和平的象征,当功于毕加索。1940年,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匪徒攻占了法国首都巴黎,当时毕加索心情沉闷地坐在他的画室里,这时有人敲门,来者是邻居米什老人,只见老人手捧一只鲜血淋漓的鸽子,向毕加索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原来老人的孙子养了一群鸽子,他平时招引鸽子经常在竹竿拴上白布条作为信号。当他得知父亲牺牲在保卫巴黎的战斗中时,他幼小的心灵被仇恨的怒火燃起。他想,白布条表示向敌人投降,于是改用红布条来招引鸽子。显眼的红布条被德寇发现了,惨绝人寰的法西斯匪徒把他推到楼下摔死,还用刺刀挑死了所有的鸽子。
老人讲完后请求毕加索画一只鸽子纪念他那惨遭法西斯杀害的孙子。随后毕加索怀着悲愤的心情,挥笔画出了一只飞翔的鸽子,“和平鸽”的雏形也就由此而生。1950年11月,为纪念在华沙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智利的著名诗人聂鲁达把毕加索大会上挥笔画的一只衔着橄榄枝的飞鸽叫做“和平鸽”,由此,鸽子被正式公认为和平的象征。
在现代,鸽子也是战争英雄,它们曾多次在战争期间发挥巨大的作用。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鸽子携带信息穿过敌人的封锁线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人们在船只上面都带有鸽子,当遭到德国潜艇攻击之后,就放出鸽子告知沉船的具体位置,这样幸存的人员就可能获救。在一战期间,一名鸽子曾携带重要信息穿过激战的阵地,它飞行过程中被击中了胸部和腿部,甚至几乎失掉了带有信息的那个腿,它依然以惊人的毅力坚持飞行了大概25分钟把信息带到法国营地,拯救了许多法国士兵的生命。这只绝对称得上是战地英雄的鸽子被法国政府授予战争十字勋章。
在二战期间又出现了另一只英雄的鸽子。当时一千名英军在意大利的小城集结驻扎,然而德军却计划对这个部队进行轰炸。当时的通讯设备都不能使用,惟一的希望就寄托在信鸽身上。这只鸽子在英军遭轰炸的5分钟前,成功地把信息送抵二十英里之外,使得警报及时被拉响。后来这只鸽子被授予动物界的最高军事奖章——迪肯勋章。
鸽子也是“一夫一妻”制的鸟类。鸽子性成熟后,具有选择性的挑选自己的配偶,一旦配对成功就就感情专一,形影不离。如果在同一鸽群中雌雄数量不相等,还可能出现二公或二母的同性配偶。鸽子配对后,雌、雄鸽都会参加营巢、孵化和哺育幼鸽等活动。鸽子在丧偶后很长时间内都不愿接受重新配对。在生产中为了提高鸽子的品种质量,培育优良的品种,避免近亲繁殖造成品种退化,可有计划地人工选配。若雌、雄鸽自由配对后,需要非常费时费力才能重新拆开再配。因此,在育种时,要掌握鸽子的这一特性,尽早制定人工选配计划,以防自由配对。另外,成年鸽失去配偶后,在发情季节,也可能出现乱交配的现象。为了不扰乱鸽群、保持鸽群的安静,对于发情鸽,应及时配对或者隔离。
一般鸽子交配后,就会开始寻找筑巢材料,构筑巢窝。有的雄鸽会在雌鸽离巢时,追逐雌鸽归巢产蛋。雌鸽产下蛋后,雌、雄鸽轮流孵蛋,一般雄鸽每天上午入巢孵化,母鸽下午入巢孵化至次日上午。雄、雌鸽就这样日复一日的交替轮换,直到孵出雏鸽为止。幼鸽孵出后,雌、雄亲鸽共同分泌鸽乳,哺育幼鸽。鸽卵孵化期一般为17天左右,如果幼鸽孵了17天左右依然未孵出,父母鸽就会另寻新巢产蛋再孵。
野生的鸽子每年最多可以进行8次繁殖,每次都会有两个小生命诞生。鸽子繁殖的频率,取决于食物的充足程度。小鸽子大约需要18~19天才能孵化破壳,父母会用一种特殊的鸽子奶喂养小家伙。刚破壳而出的小鸽子一天之内体重就会增加一倍,但是眼睛要在四天之后才能睁开。小鸽子们两个月大的时候就可以离巢了。
人类一直没有停息过关于鸽子为什么能从很远的地方返回栖息地的争论,而鸽子的这一惊人的能力并不仅限于赛鸽或者家鸽,所有的鸽子都拥有次能力。
有的理论说鸽子是使用道路、高速公路等进行导航,也有理论认为鸽子是通过地球磁场、地标、太阳甚至次声等等进行导航。无论人类怎样的争论,不能否定的是鸽子在这一方面确实是独一无二的。
飞鱼会飞吗
飞鱼
飞鱼属于银汉雨目飞鱼科,飞鱼大约有40种。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温暖水域,以能飞著名。飞鱼的体型比较小,最长的约45公分。飞鱼有翼状的尾鳍和不对称的尾鳍。有些飞鱼的种类具有双翼而且胸脯也比较大,比如分布广泛的翱翔飞鱼。但有些还具有四翼,胸鳍、腹鳍都比较大,如加州燕鳐。
飞鱼在感觉上好像是在拍打翼状鳍,其实是在滑翔。飞鱼在水下的加速,游向水面时,鳍紧贴著流线型身体。一冲破水面就把大鳍张开,尚在水中的尾部快速拍击,从而获得额外推力。等力量足够时,尾部完全出水,於是腾空,以每小时16公里的速度滑翔於水面上方。飞鱼可做连续滑翔,每次落回水中时,尾部又把身体推起来。较强壮的飞鱼一次滑翔可达180公尺,连续的滑翔(时间长达43秒)距离可远至400公尺。
飞鱼长相奇特,胸鳍特别发达,像鸟类的翅膀一样。长长的胸鳍一直延伸到尾部,整个身体像织布的“长梭”。它凭借自己流线型的优美体型,在海中以每秒10米的速度高速运动。它能够跃出水面十几米,空中停留的最长时间是40多秒,飞行的最远距离有400多米。飞鱼的背部颜色和海水接近,它经常在海水表面活动。蓝色的海面上,飞鱼时隐实现,破浪前进的情景十分壮观,是南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08年5月,日本NHK电视台的职员在屋久岛海岸附近拍摄到一段飞鱼飞行的视频片段,时间长达45秒钟,这是目前最长的飞鱼飞行视频记录。之前的世界记录为42秒。
飞鱼在海中的主要食物是细小的浮游生物,每年的四、五月份,它从赤道附近到我国的内海产“仔”,繁殖后代。它的卵又轻又小,卵表面的膜有丝状突起,非常适合挂在海藻上。以前渔民们根据飞鱼的产卵习性,在它产卵的必经之路,把许许多多几百米长的挂网放在海中,借此来捕捉它们。
人们都认为飞鱼是一种会飞的鱼类,其实,飞鱼并不会飞翔,它是用尾部用力拍水,整个身体好似离弦的箭一样向空中射出,飞腾跃出水面后,打开又长又亮的胸鳍与腹鳍快速向前滑翔。它的“翅膀”并不扇动,靠的是尾部的推动力在空中做短暂的“飞行”。仔细观察,飞鱼尾鳍的下半叶不仅很长,还很坚硬。所以说,尾鳍才是它“飞行”的“发动器”。如果将飞鱼的尾鳍剪去,再把它放回海里,没有像鸟类那样发达的胸肌,本来就不能靠“翅膀”飞行的断尾的飞鱼,就再也不能“飞翔”了。
世界上以盛产飞鱼闻名于世的地方就是位于加勒比海东端的珊瑚岛巴巴多斯,这里的飞鱼种类近100种,小的飞鱼不过手掌大,大的有2米多长。据当地人说,大飞鱼能跃出水面约400米高,最远可以在空中一口气滑翔3000多米。显然这种说法太夸张了。但飞鱼的确是巴巴多斯的特产,也是这个美丽岛国的象征,许多娱乐场所和旅游设施都是以“飞鱼”命名的,用飞鱼做成的菜肴则是巴巴多斯的名菜之一。游客们在此不仅能观赏到“飞鱼击浪”的奇观,还可以获得一枚制作精致的飞鱼纪念章。巴巴多斯因为盛产飞鱼,和在此可以欣赏到特别的飞鱼美景,这里被成为“飞鱼的王国”。
许多的海洋生物学家认为飞鱼的飞翔大多是为了大多是为了逃避金枪鱼、剑鱼等大型鱼类的追逐,或是由於船只靠近受惊而飞。海洋鱼类的大家庭并不总是平静的,飞鱼是生活在海洋上层的中小型鱼类,是鲨鱼、鲜花鳅、金枪鱼、剑鱼等凶猛鱼类争相捕食的对象。飞鱼并不轻易跃出水面,只有遭到敌害攻击时,或受到轮船引擎震荡声的刺激时,才施展出这种本领来。但有时候,飞鱼由於兴奋或生殖等原因也会跃出水面,有时候飞鱼则会无缘无故地起飞。飞鱼的视力很弱,在晚上几乎看不到,飞鱼具有趋光性,所以飞鱼经常会成为船只甲板上的“免费午餐”。
白头海雕
白头海雕
白头海雕又名美洲雕,亦有称之为秃鹰。其实,秃鹰的叫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它全身羽毛丰满,无秃可言。海雕便是鸟纲、隼形目、鹰科下的一个属。白头海雕为北美洲所特有,是一种大型猛禽,一只完全成熟的海雕,体长可达1米,翼展2米多长。成年鸟的眼、嘴和脚为淡黄色,头、颈和尾部的羽毛为白色,身体其他部位的羽毛为暗褐色,十分雄壮美丽。它的体重大约5公斤~10公斤,平均寿命15年~20年。
白头海雕的大小随着年龄、性别和生活区域的不同而变化。未成年的雕往往比成年雕个头还大,这是因为年轻的雕会有较长的尾羽和翅羽,尽管有这些较长的羽毛,未成年的雕体重却不及成年雕。
和大部分食肉猛禽一样,雌雕比雄雕个头要大,其中的原因有许多种可能。有些生物学家认为,雌雕的大个头能让它们更好地守护自己的巢、蛋和小雕。个头较小的雄雕翱翔起来更为轻松,因此它们更能守护好自己的地盘。雌白头海雕的翼展长达2.3米,雄白头海雕的翼展却仅有1.8米。
视觉是白头海雕最重要的一种感觉。鸟类的色觉是所有动物中最好的,白头海雕视觉的清晰度,或者叫明晰度,超乎寻常,甚至比它的色觉还要好。雕视觉要比人类清楚三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那些眼光敏锐的人称为“锐利如鹰”。白头海雕良好的视觉使它们能够更容易瞧见猎物的藏身处。有些东西在我们看来不过是一团米色的皮毛,而一只白头海雕却能清清楚楚地辨出那是五只颜色各异的松鼠。
白头海雕卓越的视觉部分地要归功于它那双大的眼睛。白头雕的眼睛太大了,眼部肌肉几乎没有多少可以活动的空间,因此它的眼睛没有转来转去。为了弥补这个缺憾,雕长了许多颈骨,颈部因而可以灵活地活动。雕能将头部转动270度——也就是四分之三个圆!
像许多别的鸟类一样,白头海雕的双眼各长了一层特殊的眼睑,叫做瞬膜。这层眼睑能使眼睛保持湿润,能替眼睛射刺激。
白头海雕眉骨突起,使它们外表看来很是凶猛。这种突起和瞬膜一样,可以在烈日下遮护雕眼,还能为雕眼挡风蔽尘。白头海雕飞下来往树上栖息时,碰断的树枝树条也许会弹起来,突起的眉骨就能起到保护雕眼的作用。此外,突起的眉骨还能使雕眼免受挣扎中猎物的伤害。
白头海雕的足非常强壮,可以用来捕杀猎物。它们的足底粗糙得像砂纸。这有助于让它们抓紧那些身体滑腻的猎物,例如鱼或蛇。相对于它们身体的大小而言,白头海雕的足也真是够大了——竟有15厘米之长!
白头海雕有四个足趾,三个在前,一个在后。足趾顶端长有长而弯曲的爪。这些爪尖利如刀,是白头海雕最厉害的武器,它们甚至比这种肉食鸟那钩状的喙还要危险。其中最有力的是后足趾和后爪。当白头海雕捕获猎物时,它的后爪会深深地插入牺牲品的体内,往刺穿要害器官,比如心脏或肺部。白头海雕的后爪弧长可达7厘米—8厘米。
就像别的鸟类一样,白头海雕是没有牙齿的。它们必须把食物一块一块吞下去,用钩状的大喙将猎物撕成一口一口的碎块。即使雕爪未能彻底杀死猎物,那么来自雕喙的一记猛啄也足够结果它的性命了。
白头海雕有一副轻薄而中空的骨架,空隙中充满空气。雕骨中有许多是凝聚或连结在一起的,这就使得它们格外结实。这种骨架在它们飞翔的时候能够很好地托举它们。雕的骨架重量还不及其羽毛重量的一半。
覆盖于鸟身羽毛叫做羽衣,白头海雕有一身独特的羽衣。对一种靠飞翔生存的动物来说,让羽毛良好的状态是至关重要的。白头海雕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清洗保养自己的羽毛。即整理羽毛。
白头海雕尾部长有一个特殊的腺体。这个腺体在受压时会分泌出油状液体,雕把这种液体涂在羽毛上。这种油液能帮助羽毛防水保持羽毛的整齐。鸟一旦梳洗羽毛,就会使劲儿摇摇身子,抖落松动的羽毛,也令其他的羽毛各归其位。彻底整理一次羽毛要花很长时间。一只健康的成年白头海雕有7000多支羽毛。
白头海雕彼此有多少交往要依一年中的不同时间而定。春季和夏季,成年雕忙于筑巢。这期间,准备繁殖配对的白头海雕会紧守着自己的地盘。它们很少和其他白头海雕接触,除非是为了赶走入侵者,年龄太小、还不能交配的雕在暖和的月份里则东寻西探,了解周围的环境,努力地生存下来。在冬季迁徙期间,白头海雕彼此会交往得多一些。一大群一大群的白头海雕常常会聚集在一个丰富的食物源周围。生物学家认为,这些冬季的聚居能为年轻的成年雕提供一个可能与配偶相遇的场所。
白头海雕有两种觅食方法——自己搜寻,或者四处观望,瞧瞧别的雕聚集在什么地方。当许多雕围着一块地方聚集盘旋,其他雕也就知道了,那地方能找到食物。远在64公里之外的头海雕便能看见盘旋的雕群。这样,白头海雕不用花费很多力气便能找到一顿美餐。偷吃别的雕的食物,这是很常见的。
具有捕杀动物用的利爪和撕裂动物用的钩嘴,是鸟类学家给猛禽下的惟一正确定义。白头海雕像其他大多数猛禽一样,是日间捕食性鸟类,常成对出猎,凭其异常敏锐的视力,即使在高空飞翔,亦能洞察地面、水中和树上的一切猎物。不过,白头海雕以鱼类为主食,所以常栖息于河流、湖泊或海洋的沿岸。在美国阿拉斯加州海纳斯附近的奇卡特河区域,每年11月的鲑鱼洄游鱼汛期间,在仅仅10多公里长的河岸,竟能吸引三四千只白头海雕,为旅游业带来一笔可观的经济效益。
白头海雕为便于捕鱼,筑巢于河流、湖泊或海洋沿岸的大树上,年复一年地使用和修建同一个巢。白头海雕为终生配偶制,雌雕每年产二卵,孵化期35天,小雕3个月后离巢独立生活。由于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使鸟产卵和孵化率下降,成年鸟的生存也受到威胁。
1782年6月20日,美国总统克拉克和美国国会通过决议立法,选定白头海雕为美国国鸟。今天,无论是美国的国徽,还是美国军队的军服上,都描绘着一只白头海雕,它一只脚抓着橄榄枝,另一只脚抓着箭,象征着和平与强大武力。鉴于白头海雕身价不凡,作为美国国鸟,受到了法律保护。1982年里根总统宣布每年的6月20日为白头海雕日,藉以唤起全国民众的关注,这足以说明其重视程度了。
“东方宝石”朱鹮
朱鹮
别名:朱鹭红鹤鹮日本风头鹮朱脸鹮鹤
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
我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此后对朱鹮的保护和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饲养繁殖方面,于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来,雏鸟已能顺利成活。至1995年,我国的野生朱鹮种群约35只,饲养种群有25只,为拯救这一珍禽带来了希望。
朱鹮又称朱鹭,是世界上一种极为珍稀的鸟,素有“东方宝石”之称,被世界鸟类协会列为“国际保护鸟”。它过去曾广泛生活在我国、朝鲜、日本和前苏联远东地区。现在在其他国家早已绝迹,日本只剩下笼中饲养的3只,我国的朱鹮也失踪了20多年。直到1981年,人们才在陕西省洋县姚家沟重新发现了7只朱鹮,当时曾轰动世界。经过悉心保护,数量正在增加。朱鹮长喙、凤冠、赤颊,浑身羽毛白中夹红,颈部披有下垂的长柳叶型羽毛,体长约80厘米左右。它平时栖息在高大的乔木上,觅食时才飞到水田、沼泽地和山区溪流处,以捕捉蝗虫、青蛙、小鱼、田螺和泥鳅等为生。朱鹮天敌很多,乌鸦和青鼬常来争巢毁蛋,伤害幼鸟,所以它对巢区的选择非常严格。朱鹮一般是一边孵卵育雏,一边扩大加固窝巢。它5月产卵,每次产卵三四枚,雄、雌朱鹮轮流孵卵。大约一个月左右,雏鸟破壳而出,仍由父母轮班照看,共同喂养。小朱鹮一个月后羽翼逐渐丰满,开始学习飞行技术,不久就能独自外出寻找食物。
朱鹮全长79厘米左右,体重约1.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体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红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初级飞羽基部粉红色较浓。嘴细长而末端下弯,长约18厘米,黑褐色具红端。腿长约9厘米,朱红色。
朱鹮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份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细斑。由双亲孵化及育雏,雏鸟约在30天后破壳,经哺育约40天后离巢。
外形特征:
中等体型(55厘米)偏粉色鹮。脸朱红色,嘴长而下弯,嘴端红色,颈后饰羽长,为白或灰色(繁殖期),腿绯红。亚成鸟灰色,部分成鸟仍为灰色。夏季灰色较浓,饰羽较长。飞行时飞羽下面红色。虹膜-黄色;嘴-黑色而端红;脚-绯红。叫声:粗哑的咕哝声。朱鹮是一种中型涉禽,体长67—69厘米,体重1.4—1.9千克,体态秀美典雅,行动端庄大方,十分美丽动人。与其他类不同,它的头部只有脸颊是裸露的,呈朱红色,虹膜为橙红色,黑色的嘴细长而向下弯曲,后枕部还长着由几十根粗长的羽毛组成的柳叶形羽冠,披散在脖颈之上。腿不算太长,胫的下部裸露,颜色也是朱红色。一身羽毛洁白如雪,两个翅膀的下侧和圆形尾羽的一部分却闪耀着朱红色的光辉,显得淡雅而美丽。由于朱鹮的性格温顺,我国民间都把它看作是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
生活习性:
朱鹮生活在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大多邻近水稻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等湿地环境。性情孤僻而沉静,胆怯怕人,平时成对或小群活动。朱鹮对生境的条件要求较高,只喜欢在具有高大树木可供栖息和筑巢,附近有水田、沼泽可供觅食,天敌又相对较少的幽静的环境中生活。晚上在大树上过夜,白天则到没有施用过化肥、农药的稻田、泥地或土地上,以及清洁的溪流等环境中去觅食。主要食物有鲫鱼、泥鳅、黄鳝等鱼类,蛙、蝌蚪、蝾螈等两栖类,蟹、虾等甲壳类,贝类、田螺、蜗牛等软体动物,蚯蚓等环节动物,蟋蟀、蝼蛄、蝗虫、甲虫、水生昆虫及昆虫的幼虫等,有时还吃一些芹菜、稻米、小豆、谷类、草籽、嫩叶等植物性的食物。它们在浅水或泥地上觅食的时候,常常将长而弯曲的嘴不断插入泥土和水中去探索,一旦发现食物,立即啄而食之。休息时,把长嘴插入背上的羽毛中,任凭头上的羽冠在微风中飘动,非常潇洒动人。飞行时头向前伸,脚向后伸,鼓翼缓慢而有力。在地上行走时,步履轻盈、迟缓,显得闲雅而矜持。它们的鸣叫声很象乌鸦,除了起飞时偶尔鸣叫外,平时很少鸣叫。
春季是朱鹮的繁殖季节,这时成年的雄鸟和雌鸟结成配偶,离开越冬时组成的群体,分散在栓皮栎树等高大的乔木树上去筑巢、产卵。这时它会用嘴不断地啄取从颈部的肌肉中分泌出来的一种灰色的色素,涂抹到羽毛上,使它的头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等都变成灰黑色。它的巢很像一个圆盘,十分简陋,外径73厘米,内径53厘米,深8厘米,距地面高度为5—20米。巢由树枝架成,里面垫以玉米秆、蕨类、细藤条、草叶及草根等,有时也利用旧巢。每窝产卵2—4枚,卵的大小约为65×45毫米,卵重70克左右,表面是蓝灰色或浅绿色的,上面带有黑褐色的斑点。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孵化期大约需要28天。亲鸟在孵卵期间经常翻卵、晾卵、理巢等,孵卵时缩曲着颈部或将头部盘起来,有时站立起来舒展翅膀,或者抖动身体。但巢中往往只有一只亲鸟,不孵卵的另一只亲鸟并不在巢边护巢,夜间则到其他树上去栖息。雏鸟为晚成性,刚孵出时上体被有淡灰色的绒羽,下体被有白色绒羽,脚为橙红色。出壳后由亲鸟轮流将口中半消化的食物吐出喂养,性急的雏鸟们则争着把长喙伸进亲鸟的嘴里,亲鸟则使劲抖动着脖子,使食物尽快地吐出来。亲鸟在育雏的前期每天返回巢中的次数为7—9次,随着雏鸟的迅速生长和对食物需求的增加,后期则增加到每天14—15次。喂完食物后还要帮助雏鸟清理粪便,方法是叼走巢底的树枝,使粪便漏到下面去,或者把沾有粪便的碎铺垫物叼到巢的外边,然后再叼来新的巢材和铺垫物来补充。雏鸟在亲鸟的精心哺育下生长很快,60天后就能跟随亲鸟自由飞翔了。性成熟的年龄为3岁左右,寿命最长的记录为17年。
善于鸣叫的螽斯
螽斯
直翅目中的1科。蝈蝈学名螽(zhōng)斯。个子较大,外形和蝗虫相像,身体草绿色,触角细长。雄虫的前翅互相摩擦,能发出“括括括”的声音,清脆响亮。喜欢吃瓜果、豆类等,人们用小竹笼饲养观赏;螽斯的外表粗看很像蝗虫,看稍仔细便可以发觉,它们的身甲远不比蝗虫那样坚硬,更重要的是,它们有着细如丝,长过其自身的触角。而蝗虫类的触角又粗又短。螽斯的叫声具有金属的感觉,比蟋蟀的更响亮、尖锐而更加刺耳。有的可以传一两百米远,螽斯的个头与鸣声也不尽相同,体型亦有差异,有瘦长的纺织娘,也有短胖的蝈蝈。体躯纵扁或近圆柱状。触角30节以上,丝状,比体长。翅的变异较大:发达、缩短或消失。在有翅种类中,雄性发音器位于左前翅之臀域,常略呈圆形,周围围以弯曲而发达的翅脉,中横贯粗脉,作为音源;右前翅基部为光滑而透明的鼓膜,当二翅相互摩擦时,而共鸣发音。前足胫节基部两侧具有开口式或闭口式的听器。后足腿节十分发达。跗节4节。产卵器十分发达,呈剑状或镰刀状。世界已知约1万多种,中国现在仅知200多种,估计约有500种以上,其中纺织娘(促织)为人所熟知。分布几乎遍及世界各地,但多数种类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主要栖息于丛林、草间,亦有少数种类栖息于穴内、树洞及石下等环境中。多数种类产卵于植物茎干内、裂缝中或茎叶的表面上,亦有少数种类产卵于土中。食性复杂:有植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等多种类型。植食性种类多对农林牧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肉食性种类除在柞蚕区内可对养蚕业造成一定的危害外,而在其他地区则可作为害虫的天敌加以利用。
螽斯属于渐变态,一个世代经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虫态,多数种类以卵越冬。
轻音乐演奏家──螽斯
螽斯是昆虫“音乐家”中的佼佼者。螽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鸣叫,其鸣声各异,有的高亢洪亮,有的低沉宛转,或如潺潺流水,或如急风骤雨,声调或高或低,声音或清或哑,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
1.形态特征
螽斯有时也被称为蝈蝈,又称哥哥,是鸣虫中体型较大的一种。体长在40毫米左右,侧扁。触角丝状,通常超过体长。覆翅膜质,较脆弱,前缘向下方倾斜,一般以左翅覆于右翅之上。后翅多稍长于前翅,也有短翅或无翅种类。雄虫前翅具发音器。前足胫节基部具一对听器。足跗节4节。尾须短小,产卵器刀状或剑状。栖息于树上的种类常为绿色,无翅的地栖种类通常色暗。
2.生物学习性
螽斯科为渐变态昆虫,一生要经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卵多产于植物组织中,或成列产于叶边缘或茎干上,一般不产在土中,若虫需蜕皮5~6次才能变为成虫。蝈蝈一年一代,成虫通常在7~9月为活跃期。成虫植食性或肉食性,也有杂食种类,多栖息于草丛、矮树、灌木丛中,善于跳跃不易捕捉。有时捉住了它的一条腿,它会毫不犹豫地“丢足保身”,断腿逃窜。因此,当你去捕捉时一定要十分小心。雄虫脱皮后3~10天开始鸣叫,夏日炎炎,常引吭高歌,铿锵有力。天气越热,叫得越欢。谚语说:“蝈蝈叫,夏天到。”在我国的南北方均有它们的“声”和“影”。在民间饲养广泛,深得爱好者的青睐。每到夏秋季节,大街小巷中常可见到骑自行车叫卖蝈蝈的小贩。
3.饲养方法
饲养蝈蝈并不难,它的食性很杂。在野外,主食植物的茎、叶、瓜果,也会捕食小昆虫,甚至斗胆捕捉蝗虫。人工饲养很容易,通常用竹丝笼、玉米秆、篾片编织笼为好,并悬挂于通风处,避免日光暴晒。它们有相互残杀的习性,故每笼一只,不能混养。在饲养中只要荤素搭配得当,一定会养得体壮善鸣。素食主要喂以柿子椒、南瓜花、葱、毛豆、丝瓜、甘蓝、茭白、青菜等。荤食可用蛋黄、肉糜、肝粉等混合喂养。入冬以后,装入葫芦,贴身保暖,通常可以养到来年春节前后。将饲养笼挂在阳台或庭院向阳处,你便可以听到它响亮的鸣叫声,犹如身处大自然。
4.种类与分布
蝈蝈的种类很多,全世界已知约7000种。我国约有百余种,按地域分,南方统称“南哥”,北方称“北哥”。按地区划分,则各地都有各自的称呼。如山东产的称“鲁哥”,北京产的称“燕哥”,山西产的称“晋哥”。若按它们的成长期划分,端午节后出现的称“夏叫”,声音低弱;立秋后10天出现的称“早叫”,体型健壮,叫声洪亮;在晚秋出现的称“冬虫”,叫声柔弱。如按它们的体色分,绿色而有光泽称“翠哥”,绿色带白的称“白哥”,或“糙白哥”,紫红如铁者称“铁哥”。若按眼睛的颜色命名者,则有“红眼翠哥”,“黑眼铁哥”等。若在野外捕捉的称“野虫”,人工繁育者称“孵虫”或“坊虫”。
5.发音器官
螽斯发出的各种美妙的声音,是靠一对覆翅的相互摩擦形成的。它们的“乐器”长在前翅上:在左覆翅的臀区具一略呈圆形的发音锉,锉周缘围以较强而弯曲的翅脉,中间横贯一条加粗的翅脉作为音锉,音锉上有许多小齿;右覆翅上具边缘硬化的刮器,音锉与刮器相互摩擦,即可产生声音来,由于不同种类音锉的大小、齿数、齿间距都不相同,因而发出的声音也各不相同。此外,翅的薄厚和振动速度也影响鸣声的节奏和高低。品种不同,发声的频率也不一样。频率通常在870赫~9000赫之间。整个夏天它摩擦前翅5000万~6000万次。
6.螽斯为什么鸣叫
能够发出声音的只是雄性螽斯,雌性是“哑巴”,但雌性有听器,可以听到雄虫的呼唤。雄虫通过发出自己独特的鸣声(声音通讯),借以寻找配偶,吸引同种雌虫前来交配,进行生殖活动。以此为目的鸣叫是一种多音节或单音节构成的唧唧声,称作“婚恋曲”,雄虫往往能连续唱很长时间,并常会有几头雄虫同时高歌,雌虫闻讯赶来,一般选中歌声洪亮者作为自己的“恋人”。声音除了用来吸引异性外,还能起到自卫和报警的作用,当两只雄虫相遇时,便高唱“战歌”,面对面摆好架式,摇动着触角,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双方只有后撤才会相安无事。如果周围出现异常或危险,螽斯便发出“警报”,警告其他螽斯。
喜鹊的生活习性
喜鹊
又名:鹊、客鹊、飞驳鸟、干鹊、神女。
名字含义
《本草纲目》说它的名字包括两个含义,一是“鹊鸣,故谓之鹊”,一是“灵能报喜,故谓之喜”,合起来就是人见人爱的喜鹊。据说喜鹊能够预报天气的晴雨,古书《禽经》中有这样的记载:“仰鸣则阴,俯鸣则雨,人闻其声则喜。”
体形特点
喜鹊属雀形目鸦科鹊属,又名鹊。体形特点是头、颈、背至尾均为黑色,并自前往后分别吴现紫色、绿蓝色、绿色等光泽。双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远较翅长,呈楔形;嘴、腿、脚纯黑色。腹面以胸为界,前黑后白。体长435~460毫米。雌雄羽色相似。幼鸟羽色似成鸟,但黑羽部分染有褐色,金属光泽也不显著。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分布
喜鹊分布范围很广,除中、南美洲与大洋洲外,几乎遍布世界各大陆。在中国,除草原和荒漠地区外,见于全国各地,有4个亚种,均为当地的留鸟。
生活习性
喜鹊是很有人缘的鸟类之一,喜欢把巢筑在民宅旁的大树上,在居民点附近活动。巢呈球状,由雌雄共同筑造,以枯枝编成,内壁填以厚层泥土,内衬草叶、棉絮、兽毛、羽毛等,每年将旧巢添加新枝修补使用。除秋季结成小群外,全年大多成对生活。鸣声宏亮。杂食性,在旷野和田间觅食,繁殖期捕食蝗虫、蝼蛄、地老虎、金龟甲、蛾类幼虫以及蛙类等小型动物,也盗食其他鸟类的卵和雏鸟,也吃瓜果、谷物、植物种子等。喜鹊为多年性配偶。每窝产卵5~8枚。卵淡褐色,布褐色、灰褐色斑点。雌鸟孵卵,孵化期18天左右。雏鸟为晚成性,双亲饲喂1个月左右方能离巢。小型猛禽红脚隼常争占喜鹊或秃鼻乌鸦的巢。叫声:叫声为响亮粗哑的嘎嘎声。
喜鹊是营建家室的一流建筑师。春天进入繁殖期,喜鹊把窝搭在高高大树的枝杈基部,窝是球形,一般有洗脸盆大,用许多细枝搭成。在我儿时,一次有一只小喜鹊被大风从窝里吹得跌落下来,我用书包装了它挎在肩上,爬到几丈高的大树梢头将小喜鹊送回了窝中。喜鹊窝顶上有防雨的盖子,半上部留着进出口,里面铺有干草,羽毛、碎布条及一些干黄柔软的苔藓,搞得十分精巧舒适。虽然我从未毁过卵和捉走过幼鸟,但我发现如果巢是刚建不久就被人动了,主人肯定会弃巢而去别处另建。喜鹊还有个习性,喜欢像鸡那样抖开翅羽躺在地上,这是引诱蚂蚁钻到它们身上,剔除寄生虫及清理病变表皮,鸟类学上称为蚁浴。
喜鹊属于留鸟。常年栖居在山区、平原的村庄及林缘地区,很少结成大群,多成对或3~4只一起活动在较为空旷的地方。2~3月份进入繁殖期,巢多建在高大的树杈上,用许多枯枝搭成,上面还搭有防止露雨的盖子,做工精巧,工程之大,令人赞赏。5~6月雏鸟问世,老鸟还要带领着“子女”,学会飞翔、寻食以及如何对付敌害等技能。8月前后,喜鹊经过了炎热的夏天和繁殖过程中的辛苦劳动,进入了换羽期,把残缺不全的春羽脱下来,换上一身柔软多绒的冬装。就在这新旧羽毛交替的过程,它们的飞翔能力减弱了,活动不能像以前那样频繁了,范围也缩小了,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其他动物的伤害。因此,这时候我们能见到它们的机会也就少多了。
亚种分化
喜鹊是分布非常广泛的物种,亚种分化也很多,传统认为分布在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喜鹊均为同一物种Picapica,但最近有学者认为,喜鹊的北美亚种其亲缘关系与分布在同一地域的喜鹊属另一物种黄嘴喜鹊更接近,应独立成种Picanuttalli,亦有学者指出在东亚分布甚广泛的普通亚种(PicapicasericeaGould)与分布在欧洲的喜鹊亲缘关系比较远,应单列成种。
喜鹊益处
依据科学工作者在南京与湖南的调查,喜鹊一年的食物当中,80%以上都是危害农作物的昆虫,比如蝗虫、蝼蛄、金龟子、夜蛾幼虫或松毛虫等,15%都是谷类与植物的种子,也食小鸟、蜗牛与瓜果类以及杂草的种子。所以,喜鹊对人类是很有益处的。辛勤的农民,清晨在田中劳动,看到喜鹊成双成对地在田间草地上跳跃追逐捕食害虫,而且不会回避人类,便对它产生出了喜爱之情,它嘹亮而且单调的鸣声也就喻为吉兆。
喜鹊与文化
喜鹊是自古以来深受人们喜爱的鸟类,是好运与福气的象征,农村喜庆婚礼时最乐于用剪贴“喜鹊登枝头”来装饰新房。喜鹊登梅亦是中国画中非常常见的题材,它还经常出现在中国传统诗歌、对联中。此外,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每年的七夕人间所有的喜鹊会飞上天河,搭起一条鹊桥,引分离的牛郎和织女相会,因而在中华文化中鹊桥常常成为男女情缘
喜鹊传说
民间将喜鹊作为“吉祥”的象征。关于它有很多优美的神话传说
传说喜鹊能报喜。有这样一个故事:贞观末期有个叫黎景逸的人,家门前的树上有个鹊巢,他常喂食巢里的鹊儿,长期以来,人鸟有了感情。一次黎景逸被冤枉入狱,令他倍感痛苦。突然一天他喂食的那只鸟停在狱窗前欢叫不停。他暗自想大约有好消息要来了。果然三天后他被无罪释放。有这些故事印证,画鹊兆喜的风俗大为流行,品种也有多样:如两只鹊儿面对面叫“喜相逢”;双鹊中加一枚古钱叫“喜在眼前”;一只獾和一只鹊在树上树下对望叫“欢天喜地”。流传最广的,则是鹊登梅枝报喜图,又叫“喜上眉梢”。
红嘴相思鸟
红嘴相思鸟
学名:Leiothrixlutea
中文名:红嘴相思鸟
英文名:Red-billedLeiothrix
体长:15.5厘米
描述:色艳可人的小巧鹛类,具明显红嘴。上体橄榄绿,眼周有黄色块斑,下体橙黄。尾近黑而略分叉。翼略黑,红色和黄色的羽缘在歇息时成明显的翼纹。
叫声:响亮、悦耳、欢快。
习性:群居或与其它小鸟混群,栖于林下植被,动作活泼轻捷。
分布:我国南方以及印度、尼泊尔到越南北部一带。[繁殖]繁殖期为5~6月,在荆棘或矮树上营巢,产卵3~5枚。
别名:红嘴玉、相思鸟、红嘴绿观音。属雀形目,鹟科,画眉亚科。留居在长江流域及以江南广大地区。
红嘴相思鸟体长约14厘米。嘴呈鲜红色;上体橄榄绿色,脸淡黄色;两翅具明显的红黄色翼斑,颏、喉至胸呈辉耀的黄色或橙色、腹乳黄色。
生活在平原至海拔2000米的山地,常栖居于常绿阔叶林、常绿和落叶混交林的灌丛或竹林中,很少在林缘活动。它们不仅活动于树丛下层,也常到中层或树冠觅食,偶尔到地面寻找食物。性喜结群或与其它鸟混群,雌雄形影不离,动作活泼捷巧,不甚畏人。
主食各种昆虫及幼虫以及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属杂食性鸟。
4月下旬开始繁殖,延续到6月。营巢在针叶林、常绿林、杂木林等各种类型森林的荆棘或矮树上。巢呈深杯状,以叶梗、竹叶、草或其它柔软物质夹杂少许苔藓构成,内铺以细根或纤细的草。巢常悬挂在离地面0.5—l米的灌木或矮竹的垂直或水平枝上。每巢产卵3—5枚,卵呈绿白色至浅绿蓝色,散布有暗斑。
红嘴相思鸟在国外的声誉远比国内高,它们雌雄形影不离,在笼中栖杠上互相亲近的动作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被视为忠贞爱情的象征,常做为结婚礼品馈赠。
1.鸟的选择:红嘴相思鸟羽衣华丽、动作活泼、姿态优美、鸣声悦耳,颇受人们喜爱。但其鸣啭与其它画眉(亚)科歌鸟相比,显得单调,也不善模仿,所以养鸟者多重其羽色。
雌、雄多从叫声、眼周颜色、头顶颜色、胸部红色大小等方面区别。雄鸟叫声为多音节;雌鸟为单音节。雄鸟眼围黄色;雌鸟眼围灰白。雄鸟头顶颜色较背部黄,雌鸟头顶与背同色。雄鸟胸部红色部分大而且色浓,雌鸟胸部红色部分小且淡。雄鸟尾部从腹回观,尾羽分叉部内黑色部分在8厘米以上;而雌鸟仅4厘米。这些在鉴别时须综合判断。要选叫声高、体型大、羽色鲜艳的雄鸟。嘴红的程度,据说与年龄有关,老鸟嘴全红,幼鸟嘴基部呈黑色。
2.笼的特点:没有严格的标准,有用点颏笼的,也有用亮底玉鸟笼的。可自制竹笼,大小介于画眉笼和点颏笼之间,条间距1.8厘米,底为亮底,下有托粪板,设栖杠一枚。因鸟食量大,喜洗浴,一见水就要淋洒,所以,食、水罐应深大,可用口较小的画眉罐。
3.饲料和喂法:北方饲养红嘴相思鸟多以鸡蛋小米、或蛋黄搓玉米面(3:7)为主食,常有消化不良和羽毛退色较严重的现象。南方养红嘴相思鸟离不开花生粉,大致配比是:玉米面0.5公斤加生鸡蛋4个拌匀、烤干,再加花生粉200克。还应经常喂水果、浆果、昆虫及其幼虫(或鲜牛、羊肉沫)。
4.管理和调教:新捕来的相思鸟易惊撞,为避免嘴被撞破,羽毛损伤,初期应“捆膀”后再放入板笼或罩有笼套的笼,象点颏那样用“软食”诱食,并喂给水果。待鸟认食后逐渐改为粉料,并给饮水。人接近须慢慢进行,开始时先打开笼套的一部分(门帘),手拿面粉虫、玉米螟幼虫等饲喂,待可追人手吃虫时再全部打开笼套,并松开“捆膀”。
相思鸟肠道短,消化快粪便多而稀软,因此,每隔2—3天就得清刷一次笼底,同时给鸟水浴。平时为防止自行水浴,只好用小口的水罐,否则会污染食水。另外,鸟把水扑洒干后会渴坏鸟。要常检查笼条是否有损坏,串笼或用手从笼中取出时要特别注意,因红嘴相思鸟动作敏捷,善于钻空子逃跑。
相思鸟一般不学其他鸟叫,只能听本口。可成对饲养,雌雄相互偎依、理羽,亲密无间、十分有趣。在东南亚各国被当做结婚礼品赠送。
灰头鸦雀、银耳相思鸟等,均可用上述方法饲养。
可爱的豚鼠
豚鼠
豚鼠:又叫荷兰猪、荷兰鼠、彩豚、天竺鼠,全黑的又叫黑豚,它是珍贵的皮肉兼用的多用途草食动物
豚鼠,英文名字是guineapig。通常被叫做豚鼠或者天竺鼠。原产地是南美洲秘鲁一带,天然食物是青草,植物的根以及果实种子,是绝对的素食主义者。野生的豚鼠身材苗条运动灵活,长期被人类当作宠物饲养以来由于好吃懒做缺乏运动因而变得胖乎乎的,很招人喜爱。豚鼠的肉还是很好的美味。豚鼠喜欢多只挤在一起,这是因为野生状态下多只生活在一起可以增加发现敌人的机率。会通过轻微的叫声相互沟通。
如果你居住的空间太小没有条件供猫猫狗狗活动,或者害怕被抓伤咬伤,那么就选择体型小巧,个性温柔的豚鼠吧!他胖乎乎的样子,笨拙可爱,虽然通是鼠类,却比传统的老鼠要更招人喜爱。个性很温顺,除非把他若急了,否则很少会咬人。(要知道兔子急了还咬人呢)。豚鼠是素食主义者,在食物上没有特殊要求,体质强健不易生病。他很聪明,如果你好好待它它就会认得你,会陪你玩耍。它个头适中,既不像老鼠那样过于小巧,也不象兔子那样会长到很大,更适合于拿在手中玩耍(约15~20厘米)。它行动笨拙可爱,不象老鼠或者松鼠那样一旦跑了就捉不住,很适合于小孩子或者老年人饲养。它的价格也不高,也不需要专业的饲养设备。只要准备一个合适大小的笼子,每天供应新鲜的水和食物,经常陪它玩耍,定期清理小窝,它就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养的熟了它还会在你下班回家的时候出来迎接你,会跑到你身上跟你要食物吃。
豚鼠的寿命可以长达10年之久,你饲养之前必须有心理准备。确保你家里没有猫狗等会伤害它的其它动物。他每天都必须供应水和食物,它的排泄物会有味道,它有时候会发出叫声,还会啃咬东西。如果你可以接受这些,那么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豚鼠吧:
牙齿:嘴部前方上下各有两只牙齿(门齿),主要用来切断食物。前齿生长速度很快,因此必须经常咀嚼纤维质高的食物,否则会发生因为前齿生长过长而无法进食的情况。
饲养箱:如果购买的时候还来不及为它准备一个窝,可以先找一个箱子(木头的或者塑料甚至纸箱都可以),里面铺一些干净的碎布。因为报纸上的油墨对小动物不好,最好不要使用。这个箱子只是暂时的,因为当它适应了环境胆子变大之后,就会开始用箱子来磨牙,也许就会偷偷溜出去了。所以你必须准备一个合适的结实的箱子来给它做窝。你可以购买市场上的饲养小动物的箱子或者土拨鼠类饲养专用箱。前一种饲养箱内部分为两层,底下一层是托盘,中间是铁丝网。优点是打扫方便,缺点是动物的脚容易陷入铁丝间而造成受伤。而土拨鼠专用饲养箱则只有一层,体积稍微大一些,开口在上方。用它饲养时内部必须铺上木屑锯末等。动物活动方便,缺点是排泄物不好打扫,且必须经常打扫更换垫材。注意饲养箱要尽可能的大一些,否则它会因为得不到足够的运动而发胖,甚至造成精神紧张等问题。多只饲养时更是如此。存放地点注意避开猫狗,避免日光直射和风吹雨淋,注意通风。
食盆:避免选择塑料的或其它会被啃食的材料。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