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中的奇异景观
指环王中那只“没有眼睑的索伦之眼”,是邪恶的化身。而在地球上,也存在着这样一些“眼睛”,它们或出于海水侵蚀,或来自火山爆发,有的还是天外来客的礼物,它们无一例外地,都是自然活动的印迹,都是神奇和美丽的眼睛。
蓝洞海水中的“湖”
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湛蓝而静谧的海水中蓦然出现了一只神秘的眼睛,从深处望向你,这就是人们称之为蓝洞的一种景观。
蓝洞在冰河时期曾经是一个干燥的洞穴入口,当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之后,海水淹没了洞穴,便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蓝洞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分布,比如埃及的西奈蓝洞但是最著名的莫过于洪都拉斯首都城外的伯利兹蓝洞。
伯利兹蓝洞位于大巴哈马浅滩附近,直径305米,深122米,几乎为完美圆形的洞口被两条珊瑚暗礁环抱。在两百万年前的冰河时代,大巴哈马浅滩地区曾是一片石灰质地带,淡水和海水的交替侵蚀使这片地区形成了许多岩溶空洞。伯利兹蓝洞也曾是个巨大的岩洞,众多原因导致这个石灰岩洞很巧合地坍塌出一个近乎完美的圆形洞口,从而形成了一个敞开的竖井。当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就形成了这奇特的海中嵌湖的现象。如今蓝洞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潜水胜地,以一群常在洞边巡逻的温和鲨鱼而闻名于世。
处于南非的金伯利矿坑,1866~1914年,50000名矿工用铁铲等工具进行挖掘,共挖掘出2722千克钻石。现在这一露天矿已被采尽,只剩下占地17公顷、方圆1.6公里、采矿隧道深达1100米的大洞。
从天空中俯瞰加拿大北部的曼尼古根陨石坑,就不得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惊叹,它宛如《指环王》中索伦的魔眼,称它魁北克之眼,一点都不为过。
曼尼古根陨石坑是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的撞击坑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五大陨石坑。
曼尼古根陨石坑大约形成于两亿年前,是由一颗直径为5公里的天体撞击而形成。当年这个小天体在地球表面撞出了一个直径为100公里的大洞,但是经过两亿年的风吹日晒,这个陨石坑已经风化,现在坑内有一个直径70公里左右的环形湖。虽然在冰河及其他侵蚀过程的作用下,陨石坑已经面目全非,但是陨石坑内的坚硬岩石仍然保留着当年撞击时的结构,是科学家了解地球及太阳系其他成员上大型撞击结构的绝佳地点。今天曼尼古根环形湖,已经成为一个能够发电的水库和著名的风景胜地。
不知道魁北克省是不是对小行星有着神秘的吸引力,除了曼尼古根陨石坑外,魁北克省还有一双著名的“眼睛”——清水湖孪生陨石坑。这是2.9亿年前由一对小行星撞击形成的,现在也变成了两个清澈见底的环形湖:较大的西清水湖和较小的东清水湖。
这是土库曼斯坦的超大天然气洞穴,在常年的开采过程中,由于不慎出现钻探环状坍塌,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坑洞。为了防止有毒气体溢出,只能点燃从坑洞溢出的天然气。这个坑洞从白天到晚上一直处于熊熊烈火燃烧的状态,被人们称为“地狱之门”。
传说西王母娘娘有两个美貌的女儿,为了看看这两个女儿谁更美,太白金星拿出了一面魔镜,结果魔镜说妹妹更美,于是姐姐一怒之下把魔镜扔下了人间,变成了今天的长白山天池。
吉林长白山天池是我国与朝鲜的界湖,同时也是我国海拔最高的火口湖。所谓火口湖就是火山喷发过后,冷却了的熔岩以及岩屑等物质堆积在火山口,慢慢形成一圈桶一样的围墙,再经过长年累月的积水,便形成了火口湖。火口湖通常呈比较完整的圆形,海拔高,小而深。
长白山历史上曾有过多次喷发,全新世以来至少有两次大的喷发,而在历史记载中,16世纪之后还有过3次活动。天池就是在长白山从古至今的数次喷发中形成。天池海拔2194米,面积9.8平方公里,而深处达到了373米,平均水深也有204米,是我国最深的湖泊。火山喷发出的熔岩等物质还形成了周围大大小小的16座山峰,形态各异,天池就好像点缀在群峰之间的一块碧玉。
位于西伯利亚,深525米,直径1200米,是前苏联最早最大的钻石矿之一。一辆卡车从矿坑底部开到顶部需要两个小时,由于矿坑太过巨大,曾经有直升机飞过矿坑时被空气涡流卷落坠毁。
撒哈拉之眼是位于撒哈拉沙漠的西南部,毛里塔尼亚境内的巨大同心圆地貌。这种又被称为理查特结构的地貌,直径有50公里,海拔高度约400米,整体相当平坦;看起来就像个菊石,绕地球轨道才得见其全貌。
最初理查特结构被认为是个陨石坑,但构造的中心地势平坦,没有发现曾有高温与撞击的地质证据;没有发现火成岩堆积的圆顶,也排除了火山的可能。现在普遍认为,理查特结构是地形抬升与侵蚀作用同时进行的结果;结构的同心圆状痕迹则是硬度较高、不易受侵蚀的古生代石英岩;至于理查特结构为什么会这么大、这么圆,尚未得到公认的解释。
南极洲干谷
南极洲干谷那贫瘠的土地上,布满了细碎的砂石,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像火星地貌的地方。它拥有奇特美妙的地形,位于南极麦克默多湾山脉西部的维多利亚谷地,这里几乎没有降雪,只有一些陡峭的岩石,它是南极洲唯一没有冰层的区域。这儿的地区看上去完全不像是地球,干谷底部有时存在着永久性冷冻湖,冰层达数米厚。在冰层之下盐度非常高的水中生活着一些神秘的简单有机生命体,目前对这些神秘生命体的研究仍在进行中。
每个干谷都有盐湖。最大的是万达湖。它有60多米深,湖面上有一层4米厚的冰层。湖底水温较暖,达25度。这是因为湖面上的冰层阻止其热量发散开去的缘故。动植物能长时间地保存在干谷的干冷空气中,正如肉能保藏在冰箱里不变质一样。在干谷里散布着被保存下来的海豹尸体,它们可能死于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前。
印度洋索科特拉岛
索科特拉岛颠覆了人们脑海中所有对“正常”景色的印象。身处此地你一定会觉得自己来到了另一个星球或者生活在远古或者未来的某个时期。索科特拉岛是印度洋上四个岛群中的一个,在600至700万年前它与非洲大陆相隔离,它与加拉帕戈斯群岛十分相似,在这座岛屿上生存着700多种奇特稀有的植物群和动物群,其中三分之一的物种是该岛屿所独有的。
索科特拉岛的气候非常恶劣,较炎热干燥,这里生长着最奇特的植物。该岛距离索马里250公里,距离也门340公里,宽广的沙质海滩散布在岛屿上的石灰岩层上,岛上的最高山峰达到1525米高。在这座岛屿上生存的树木和植物渡过了漫长的地质隔离时期,许多物种具有2000万年历史。
西班牙力拓露天矿
这个大型露天矿形成了一个超现实梦幻般近似月球的地形,随着露天矿的开采,这里不仅消失了山脉,而且原先在此安居的整个村庄都已搬迁。这个露天矿的命名源自附近一条淡红色河流,这条河的水具有较高的酸性(pH:1.7-2.5),并且富含重金属物质。
加拿大斑点湖
斑点湖位于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和美国华盛顿州。湖水富含硫酸镁、钙、钠硫酸盐等高浓度矿物质,另外还含有银和二氧化钛。
夏季,湖水蒸发会结晶出矿物质,经过常年的积累,在湖中形成许多白色镶边的浅池。由于池水的矿物质含量的差别,水体会呈现出深蓝色,或是绿色。
据说印度人在一个故事提到斑点湖,在一场战斗中交战双方部落伤病的士兵,用斑点湖泥和水治愈疼痛和疾病。
玻利维亚阿塔卡玛盐湖
玻利维亚的阿塔卡玛高原也许是世界上有着最壮观景色的地方,壮美、绮丽、神秘,令人印象深刻。这里有世界最大的盐沼,活火山和间歇泉等奇特景观,你来到这里完全不像在地球上旅行,倒像是在魔幻电影中一样。
乌尤尼盐沼位于玻利维亚西南部的乌尤尼小镇附近,是世界最大的盐沼,东西长约250公里,南北宽约100公里,面积达10582平方公里,盛产岩盐与 石膏。由于面积大,表面光滑,反射率高,覆盖着浅水,以及最小的海拔差,阿塔卡玛成为一个理想测试和校准的遥感仪器对轨道卫星,用来研究地球。
乌尤尼盐沼是在安地斯山脉隆起过程中所形成的。安地斯山脉是属于较新形成的山脉,在经历一些剧烈的地理活动而从海底隆起后,其间形成了许多装满海水的湖泊。
巴西的月亮谷
在巴西钱帕达地区塞拉多森林地带的月亮谷是水侵蚀岩层的天然游泳池,位于帕拉伊苏戈亚斯州38公里处,它的岩层是一种地球上最古老的石英晶体。
日本血池温泉
血池温泉(Blood Pond Hot Spring)是日本别府知名的“地狱” (日本语为jigoku,指十八层地狱)温泉。其壮观的景象使得慕名前来的人们驻足欣赏,忘记此处乃是洗浴场所。从图上不难发现它的奇特之处,那就是泛着血红色的泉水,好似想象中地狱的景象,而这种红色全得益于水体中富含的铁元素。
中国石林
素有“天下第一奇观”之称的石林风景区坐落在中国云南省昆明市南边的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昆明市86公里。景区由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大叠水、长湖、月湖、芝云洞、奇风洞7个风景片区组成。全县共有石林面积400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岩溶地貌为主体的,在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风景名胜区。在明朝的时候就以“世界第一奇观”闻名天下。
所谓岩溶地貌,也叫喀斯特地貌,是指地表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受水的溶解而发生溶蚀、沉淀、崩塌、陷落、堆积等现象,而形成各种特殊的地貌——石林、石峰、石芽、溶斗、落水洞、地下河,以及奇异的龙潭,众多的湖泊等,这些现象总称喀斯特(因南斯拉夫西北部喀斯特高原最典型,故名)。我国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四川等省、区都有分布,其中发育得最好、最美的石林当属昆明路南石林首屈一指。1966年,中国第2次喀斯特学术会议建议将“喀斯特地貌”改为“岩溶地貌”,故在中国又叫岩溶地貌。
奥地利埃斯瑞森韦尔特冰洞
冰洞与正常的洞穴有很大差别。它会给人一种非常特别的感觉,仿佛让你觉得置身另外一个星球。而只有当你身处其中的时候,才会发现它的奇异之处。
世界上有很多冰洞,奥地利的埃斯瑞森韦尔特冰洞是人类已知的最大冰洞之一。它位于靠近奥地利萨尔斯堡市附近的坦恩山脉,冰洞内延伸40公里。目前,该冰洞仅有一小段仿佛迷宫的部分向游人开放,不过这已经足够让人们领略到其神奇的魅力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形态各异的蘑菇
1.世上最稀有的真菌——恶魔雪茄
“恶魔的雪茄”
这是蘑菇中的明星,叫做恶魔的雪茄,它也是世界上最稀有的真菌。同时它也被称作德克萨斯之星,因为这种真菌只被发现存在于德克萨斯州中部(最近又刚刚在日本奈良的群山中发现)。平时,它的菌盖是深棕色雪茄形状的;当它裂开释放孢子时,它会变成图中这样黄褐色的星星。它也是已知的少有几种会在释放孢子时发出奇特的口哨声的真菌。
2.大脑蘑菇(鹿花菌)
鹿花菌
鹿花菌,真菌的一种,广泛分布于欧洲和北美。它在春季和初夏出现,一般生长在松柏树下的沙质土壤中。它的子实体(即蘑菇)呈不规则大脑形状,颜色一般是深棕色,约10厘米高,15厘米宽,栖息在月6厘米高的白色粗壮的菌柄上。尽管属于有毒的不可食用菌种,但它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欧、北美五大湖北部地区等地,仍然是一种流行的美食。在西班牙,它是禁售的。在芬兰,它的售卖不被禁止,但必须伴有明确的警告标示和正确使用的详细说明。它不能生吃,食用时必须把它煮的半熟,但即使是充分煮熟,也不能保证完全安全。
3.血齿菌
真菌家族另一个不同寻常的成员——血牙真菌,它还有许多不同的名字,都和橘子或者血有关。这种真菌常见于美国,尤其是西北太平洋地区,也是通常生长在松树林中。它也被发现存在于欧洲,最近又在伊朗和韩国被发现。刚一看到,你会以为它的菌盖上面鲜红色的液体是哪个可怜的动物路过时溅在它白色的菌盖上的。但观察的仔细一些,你就会发现,这是从它自己的气孔中渗出的液体。
4.巨形秃马勃
巨形秃马勃
根据它的形状和尺寸,巨形秃马勃很好辨认,典型的标本是类似足球大小,不过没有那么圆。但是,它可能比足球大得多(目前发现最大的足足有5英尺长,50磅重!),而且它的形状更像一个团,而不是一个球。但它永远不可能看起来像一个倒置的梨,因为它没有其它马勃菌常见的那种无菌的根基部分。
5.火鸡尾巴(云芝)
云芝
云芝,又被叫做“火鸡尾巴”,有着非常易于辨认的特征。它可能是以鸟类名字命名的森林真菌中唯一一个以局部特征而不是整体来命名的了。但是小鸡菌菇和母鸡菌菇一点都不像小鸡和母鸡,这种菌却像极了火鸡尾巴,也不知道是谁开始建立这个真菌界的小动物园的。
6.天蓝蘑菇
天蓝蘑菇是在新西兰和印度发现的一个菌种。这个小小的蘑菇通体都是蓝莹莹的,只有菌褶部分可以看到红色孢子的痕迹,这种颜色是由于它的子实体含有三种甘菊环烃。天蓝菇不可食用,但它是否有毒还是未知的。2002年新西兰发行的一套包括6个本地菌种的邮票中就有它,同时它也出现在新西兰储备银行1990年发行的50元钞票的背面。
7.胡须齿菌
这种看起来像面条的蘑菇拥有许多不同的名字,如狮鬃菇、猴头菌、刺猬菇、胡须齿菌等。在齿菌家族中,它是一种可食用的蘑菇。在夏末和秋季,野生的胡须齿菌是很常见的,通常生长于腐朽的硬木植物上,尤其是在美国山毛榉上。
8.狗蛇头菌
蛇头菌,也常被叫做狗蛇头菌,是生长于林地的一种小小的、像蛇头一样的真菌,它的头部是黑色的。它常被发现于在腐朽的树木上和落叶堆里成群分布。它的生长时间是夏秋两季,分布于欧洲和美国东北部。关于这种菌是否能食用目前看法不一,有些人认为它不可食用,但食用它的现象也很常见。
9.荧光小菇
你一定以为你眼花了,但你看见的确实是发出绿色荧光的蘑菇。这种绿色霓虹蘑菇,或称荧光小菇(学名),通常在雨季出现在日本和巴西的森林中,和它们同样闪闪发光的孢子一起布满地面。树干的根部、掉落的树枝、堆积的树叶和潮湿的泥土为这种蘑菇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环境。这种蘑菇鲜艳夺目的外表是源于生物发光,这种诡异而奇妙的生物现象天然存在在众多自然界的植物和动物体上。
10.伞形毒菌(毒蝇伞)
毒蝇伞
世上最有名的蘑菇 伞形毒菌,或毒蝇伞是一种作用于神经的剧毒真菌,这种真菌还有几种不同的亚种,每个亚种有不同的菌盖颜色,如黄色、棕色、粉红色等。在流行文化中,伞形毒菌是最容易被辨认也是最常见的。它们常常出现在儿童读物、电影、装饰品、贺卡以及电脑游戏中。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在经典卡带游戏《超级玛丽》中,你会毫不惊奇地发现它们的身影。它也常被叫做捕蝇菌,因为在德国著名哲学家大阿尔伯特的著作中曾说道:“它被叫做捕蝇菌,因为把它放在牛奶中它就能杀死苍蝇。”
大熊猫的生存范围及习性
熊猫
分类地位
食肉目Carnivora、熊科Ursidae、大熊猫亚科Ailurinae
濒危信息
IUCN:濒危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一级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
外形特征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但头圆尾短,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
分布范围
只限于我国长江上游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深谷地带,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秦岭山系分布于南麓,主要分布的县是佛坪,一般分布的县是洋县,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太白、宁陕、周至等。岷山系除甘肃文县为一般分布外,其余都分布于四川。在四川主要分布的县有平武、青川和北川等三县,一般分布的有南坪、松潘、茂汶等县,少量分布的县有安县、绵竹、彭县、什邡和都江堰市。邛崃山系主要分布的县有宝兴、汶川和天全等,一般分布的县有大邑和芦山,仅少量分布的县有邛崃、崇庆、康定、泸定等。大小相岭除洪雅和冕宁为一般分布县外,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荥经、石棉、汉源、九龙等。大小凉山除马边、美姑和越西有一定数量外,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甘洛、峨边和雷波等(潘文石,1988;马国瑶,1988;胡锦矗,1985)。生境与习性大熊猫栖长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故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土质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长良好,构成为一个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的优良食物基地。
生活习性
除发情期外,常过着独栖生活,昼夜兼行。巢域面积为3.9-6.4km2不定,个体之间巢域有重叠现象,雄体的巢域略大于雌体。雌体大多数时间仅活动于30-40公顷的核域内,雌体间的核域不重叠(胡锦矗等,1985)。食物主要是高山、亚高山约50种竹类,偶食其他植物,甚至动物尸体。日食量很大,每天还到泉水或溪流饮水。性成熟期是6.5-7.5岁,多于4月发情。一般于当年9月初在古树洞巢内产仔,每胎多产1仔,偶尔也产2仔。幼仔随母体一岁半后才离开母体。野外雌雄性比约为1:1(梁齐慧,1993;魏辅文,1994)。
至危因素
1、森林采伐。大熊猫栖息地每年的采伐面积达到至少1万公顷。其栖息地每年以大约2.5km2的速度在消失(Kleimanetal,1991)。近30多年来,陕、甘、川三省大熊猫分布区内人口倍增,已达43万余人,大型森工企业自1950-1985年共达27个(不含县属伐木场),采伐的森林核实面积为42万多公顷,年均伐木面积为2万多公顷,致使栖息地由70年代初31,450km2,经过15年后,已锐减至13,921.52km2,减少面积达17528.48km2,占原栖息地的56%,并造成6个伐区内熊猫消失,10个伐区内仅残存极少数熊猫,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胡锦矗,1993);
2、捕捉过多。如在解放前汶川县草坡,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那时收购捕捉活体达20多只(猎杀者在外),致使那里的大熊猫种群,迄今已逾50余年,数量仍然很少,尚未恢复。又如宝兴县从1963年迄今,仅在一个县内,捕捉的大熊猫就达113只以上。从50年代中期开始,从野外捕捉的熊猫已超过240只到国内外展出,其中又集中在宝兴110余只,平武60余只,致使这两个县种群结构被破坏,数量大幅度下降(胡锦矗,1993)。根据大熊猫生命表分析,它们一个世代约需12年,种群增长很慢,如大量捕捉,即使在保护得好的情况下,也需几十年才能恢复;
3、近些年来,盗猎走私大熊猫皮张标本尚时有发生;
4、大熊猫种群分布在25个以上岛状隔离的生境中。这些隔离的生境区大小为205km2(30-2384km范围),其中大多数(67%)的面积少于350km2(Kleimanetal。,1991)。这种种群的孤立和分割则是长期威胁其种群的重要因素,小群体的近交衰退现象将降低繁殖力、幼体成活率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最终"岛状"成员将消失。据潘文石等(1988)对秦岭熊猫种群的遗传分析,那里有200余只大熊猫,可构成一个约90只的繁殖群体,其世代杂合率递减率为0.54%,经过12代后即140年后,每个成员都将有1/8的基因相同,相当于表(堂)兄妹的亲缘关系;
5、由于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大熊猫被迫退缩于山顶,竹种十分单纯,一遇竹子开花,将无回旋余地,仅1975年岷山地区箭竹开花,死亡达138只以上;80年代邛崃山冷箭竹大面积开花,灾后发现大熊猫尸体108具,抢救无效死亡33只,共计141只(胡锦矗,1993);
6、在大熊猫栖息地存在未经政府允许的矿产开发、污染以及矿工的伐树和捕猎也是威胁之一(Kleimanetal。,1991)。
自然历史
大熊猫是一种有着独特黑白相间毛色的活泼动物。它的拉丁名:Ailuropodamelanoleuca,指的就是它黑白相间的外表。大熊猫的种属是一个争论了一个世纪的问题:它究竟是属于熊科,或象小熊猫一样接近浣熊科,还是自成一种?最近的DNA分析表明,大熊猫属于熊科,代表了熊科的早期分支。成年熊猫长约120-190厘米,体重85到125公斤。独特的特征包括:大而平的臼齿,它的一根腕骨已经发育成了"伪拇指"这都是为了适应以竹子为食的生活。与其他六种熊类不同,大熊猫和太阳熊都没有冬眠行为。
食物特性
大熊猫的食谱非常特殊,几乎包括了在高山地区可以找到的各种竹子,大熊猫也偶尔食肉(通常是动物的尸体)。大熊猫独特的食物特性使它被当地人称作"竹熊"。竹子缺乏营养,只能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营养,大熊猫逐步进化出了适应这一食谱的特性。在野外,除了睡眠或短距离活动,大熊猫每天取食的时间长达14个小时。一只大熊猫每天进食12-38公斤食物,接近其体重的40%。大熊猫喜欢吃竹子最有营养,含纤维素最少的部分,即嫩茎,嫩芽,和竹笋。大熊猫栖息地通常有至少两种竹子。当一种竹子开花死亡时(竹子每30-120年会周期性地开花死亡),大熊猫可以转而取食其他的竹子。但是,栖息地破碎化的持续状态增加了栖息地内只有一种竹子的可能,当这种竹子死亡时,这一地区的大熊猫便面临饥饿的威胁。
圈养及社会行为
“繁殖困难”被作为新闻标题来描述大熊猫的繁殖状况。但是,野外的研究表明虽然大熊猫在圈养状态下寿命更长,但野外的繁殖成功率更高。在野外,成年熊猫不论雄雌都参与繁殖。雌性可以和几只争偶的雄性交配,同时一只雄性会寻找处于发情期的不同的雌性。交配的季节在春季三至五月份,通常不超过2-4天。怀孕期大约为5个月。野外偶尔会有孪生的情况出现,但是雌性熊猫一般只喂养一只幼崽。圈养种群中,孪生的情况较多。分娩之前,雌性个体寻找空树的根部和洞穴生产。它在这种庇护所里和附近要呆上三个月,用它宽大的手掌小心地照料幼崽。大熊猫的幼崽出生时非常小,通常只有100-200克,大概只有母熊重量的1/900.在大熊猫幼仔出生几天到一个月之后,母熊猫会把幼仔独自留在洞中或树洞里外出觅食。母兽有时会离开2天或者更长时间。这并不意味它t丢弃幼仔,而是养育幼仔过程中很自然的一部分。幼仔在12个月左右开始吃竹子,但是在此之前,它们完全依赖于母亲。野外的幼仔死亡率比圈养要低,约40%左右(潘文石等,正在编印)。
在秦岭地区的长期研究表明大熊猫的繁殖率大概是0.654幼仔/雌性/每年(潘文石等,正在编印),与北美棕熊的一些自然种群类似(Stringham1990)。
大熊猫是独居动物,每个成体的巢域明确,雄性个体的巢域通常很大,接近30平方公里,一般和多个雌性个体的巢域重叠。当雄性大熊猫在同一巢域相遇时,如发情期在雌性熊猫周围,它们之间有明显的等级,为争偶会导致争斗。占优势的雄性个体有和雌性交配的优先权,但其他雄性也还有机会。雌性个体在3-4岁时性成熟,雄性个体5岁左右。年轻的雄性个体在等级中位置较低,到7-8岁时才有机会交配。雌性个体从4岁到20岁,通常每2-3年产仔一次。
虽然大熊猫惟一的家庭结构只存在母兽和不到一岁半的幼仔之间,大熊猫之间也会通过声音和气味经常交流,即使不是在发情期。大熊猫幼仔在一岁左右断奶,并一直和母亲在一起到一岁半左右,直至母亲再次怀孕。如果母兽未怀孕,幼仔会和母亲一起生活到两岁半,这时母亲将它赶走。独立之后,大多数的幼仔在母亲的附近居住,另一些,尤其是雌性,会远离出生地生活。大熊猫的行为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圈养大熊猫可以存活30年或更长,但野生大熊猫的寿命通常只在20年左右。
历史
化石显示,大熊猫祖先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大熊猫的栖息地曾覆盖了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达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夏勒,1993)。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温带或亚热带森林发现。大熊猫栖息地的巨大变化近代才发生。近几百年中国人口激增和占用土地,很多栖息地消失了。以前,大熊猫曾经生活的在低山河谷,现在已经成了居民点。大熊猫只能生活在竹子可以生长的海拔1200-3400米之间。
目前分布
野外到底有多少只大熊猫?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居住在高山区陡坡的密竹林中,大熊猫的统计成为一项很艰苦的工作。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曾经有过两次调查,估计野外有约1000只大熊猫,这个数字可能偏低。
大熊猫分布区域内共有37个县,若按主产、一般和少量等三级划分,主产县每县约有100只左右,共有7个县;一般产县每县约50只以上,共11个县;少产县每县常在50只以下,计有19个县。据此推算,大熊猫野生数量总计约有一千余只,圈养的数量约为100只(AAZPACommunique,1993)。大熊猫的净生殖率为1.0672,种群增长缓慢(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队,1977;毕凤洲等,1989)。
根据国家林业局2006年的调查,目前全国有野生大熊猫1596只,圈养数量161只。
大熊猫是熊科家族中最为珍稀,也是受到最大生存威胁的哺乳动物之一。大熊猫生活在中国西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温带森林中,竹子是这里主要的林下植物。大熊猫的栖息地集中在六个独立的山系:陕西的秦岭山脉,甘肃和四川的岷山山脉,四川的邛崃,大小相岭和凉山山脉。八十年代调查统计的栖息地的面积约为13000平方公里(ReidandGong1999)。
根据国家林业局2005年调查报告,现在已经确认将大熊猫秦岭种群认定为大熊猫新亚种。秦岭大熊猫和四川大熊猫在地域上已经分隔5万年之久,外形上秦岭大熊猫头部较圆。目前秦岭大熊猫的数量有273只。在秦岭山区,在黑白色大熊猫中发现过棕色大熊猫。
大熊猫的分类地位一直有较大争议,大熊猫的祖先是拟熊类演变而来的始熊猫。现在国际上普遍接受将它列为熊科、大熊猫亚科的分类方法,目前也逐步得到国内的认可。国内传统分类将大熊猫单列为大熊猫科。
大熊猫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能够生存到今天,反映了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但是,由於受历史发展因素的不利影响,使它目前已处於一种濒危状态。在各种不利因素中,其内在原因是由於食性、繁殖能力和育幼行为的高度特化。外在原因则是栖息环境受到破坏,形成互不联系的孤岛状分布,导致种群分割,近亲繁殖,物种退化。再加上主食竹子的周期性开花死亡,人为的捕捉猎杀,天敌危害,疾病困扰。这就构成了对大熊猫生存的严重威胁,使其面临濒危的境地。
大熊猫是生活在高山深谷中十分隐蔽的动物,所以野外的确切数量较难统计。一般认为有1000-1200只左右,再加上人工繁育和豢养的近100只。
确实在减少。据群众反映:有的地方过去有,现在少了;有的地方过去有,现在没了。野外所见大熊猫一般是成体多,幼体少,种群正在衰弱。但目前,大熊猫种群数量下降的趋势已基本得到控制,有的保护区的种群数量还略有增长。
通过立法对大熊猫进行保护并作了大量的大熊猫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中国政府自1963年以来,在秦岭、岷山、大相岭、小相岭等6大山系,先后建立了14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对大熊猫密集的地区和栖息地实施有效的保护。在大熊猫保育、科研方面积累了相当的数据,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加强动物保护立法和执法力度。进一步扩大,建立保护区面积并首先在各保护区之间建立大熊猫走廊。进一步加强大熊猫保育工作,更要加强各部门、机构间的协调。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大熊猫在其自然栖息地里的繁殖行为所知无几,有关它们的生殖生理过程也知之甚少,一直笼统地认为当代大熊猫的繁殖状况不景气。可是,最新研究证实,大熊猫具有正常的生殖能力,种群未表现出减少的迹象,而种群处于增长或稳定的可能性要大于种群处于减少的可能性。从大熊猫的生殖遗传潜力来说,它是一个有希望继续繁衍下去的种群。
从大熊猫的食物来看,可供其食用的竹子是足够的。80年代,人们曾担心竹子开花枯死会导致大熊猫饿死,最近的野外研究表明当时是杞人忧天。因为大熊猫的分布区中通常都生长着几种竹子,当一种竹子开花时,大熊猫很容易找到替代的食物,仅有一种竹子开花并不会对大熊猫的生存构成威胁。即使大熊猫分布区中只生长着一种竹子,在其大面积开花枯死之后,大熊猫仍然可以取食到大量残存的竹子以满足对食物的需求。如秦岭大熊猫,其每年对竹林的消耗量实际上都不超过一种竹林当年生长量的2%。因此,竹子开花、枯死都不会威胁大熊猫的生存。
当然,大熊猫要继续生存下去,还必须有人类的真诚爱护和精心管理。目前,全国已建立了12个专门保护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加之停止对长江中上游地区天然林的采伐,绝大部分的大熊猫栖息地都得到了保护,这是当代大熊猫有可能继续生存下去的福音。只要保护好大熊猫的生活环境,我们珍奇的“国宝”就一定能够一直繁衍生存下去。疾病:
在自然状况下,疾病可能是影响大熊猫生存的最大危害,消化、呼吸、神经、造血系统的疾病往往是致命的,还会出现各种肿瘤,体内外寄生虫病和皮肤病以及外伤等,都会影响大熊猫的健康和寿命。
天敌:
尽管大熊猫与世无争,但在它的栖息领域里,还是有一些与它们为敌的动物,如金猫、豹、豺、狼、黄喉貂等,但是它们主要是袭击大熊猫的幼仔和病弱年老者,因为年轻体壮的大熊猫仍不失食肉祖先的凶猛,遇强不弱,令敌害生畏,。动物园里貌似温顺憨态的大熊猫一旦被激怒,也有伤人事件发生。
豺:主要袭击少年大熊猫或病弱老年个体。捕猎绝招是爬上其脊背,先挖眼,后抓肛门将肠拉出,故称“掏狗”;
豹:袭击少年大熊猫及年老病弱个体;
金猫:常袭击大熊猫幼仔。
南极奇特的居民——企鹅
企鹅
企鹅是南极的土著居民,人们把它称为南极的象征,当之无愧。一是因为企鹅的数量多、密度大、分布广,现已发现南极地区约有1亿多只企鹅,占世界海鸟总数的1/10,南极大陆的沿岸及亚南极区的岛屿上都有它们的踪迹。凡是登上南极陆地的人们,首先注意到的就是成群结队、满山遍野的企鹅,企鹅给南极洲这个冷落、寂寞的冰雪世界带来了生机。
二是因为企鹅的长相令人喜爱,特别是它那种道貌岸然、彬彬有礼、绅士般的风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是因为企鹅世世代代在南极同甘苦,共命运,锻炼和造就了一身适应南极恶劣环境的硬功夫——耐低温的特异生理功能。
四是因为企鹅的独特生活习性,如雄企鹅孵蛋和雏企鹅幼儿园等,早已被人们传为佳话和趣谈。
五是因为企鹅是寒冷的象征,一看到企鹅,人们油然想到世界寒极-南极洲。难怪世界冷饮行业的产品常以企鹅作为商标,在盛夏,一看到企鹅,会给人一种清凉、爽快之感。
正是南极洲这个神秘的世界孕育了这样奇特的“居民”。南极企鹅和北极熊一样,已成为人人皆知的代表性动物。
身体结构
企鹅本身有其独特的结构:企鹅羽毛密度比同一体型的鸟类大三至四倍,羽毛的作用是调节体温。虽然企鹅双脚基本上与其他飞行鸟类差不多,但它们的骨骼坚硬,并比较短及平。这种特征配合有如只桨的短翼,使企鹅可以在水底『飞行』。双眼上的盐腺可以排泄多余的盐份。企鹅双眼由于有平坦的眼角膜,所以可在水底及水面看东西。双眼可以把影像传至脑部作望远集成使之产生望远作用。
企鹅是地球上数一数二可爱的动物。世界上总共17种企鹅,它们全分布在南半球;南极与亚南极地区约有8种,其中在南极大陆海岸繁殖的有2种,其他则在南极大陆海岸与亚南极之间的岛屿。企鹅常以极大数目的族群出现,占有南极地区85%的海鸟数量。
和鸵鸟一样,企鹅是一群不会飞的鸟类。虽然现在的企鹅不能飞,但根据化石显示的资料,最早的企鹅是能够飞的哦!直到65万年前,它们的翅膀慢慢演化成,能够下水游泳的鳍肢,成为目前我们所看到的企鹅。
其主要食物是小鱼及磷虾。
企鹅通常很长寿,如帝王企鹅可达20-30岁。
现今世界上有17种企鹅,在生物学上可区分为6个属
种类分布
世界上约有20种企鹅,全部分布在南半球,以南极大陆为中心,北至非洲南端、南美洲和大洋洲,主要分布在大陆沿岸和某些岛屿上。
南极企鹅有7种:帝企鹅、阿德利企鹅、金图企鹅(又名巴布亚企鹅)、帽带企鹅(又名南极企鹅)、王企鹅(又名国王企鹅)、喜石企鹅和浮华企鹅。这7种企鹅都在南极辐合带以中繁殖后代。
南极地区以外的企鹅有加岛环企鹅、洪氏环企鹅、麦氏环企鹅、斑嘴环企鹅、厚喙企鹅、竖冠企鹅、黄眼企鹅、白翅鳍脚企鹅和小鳍脚企鹅等10多种,属于温带和亚热带种类,其个体都比南极企鹅小,有的背部带有白色斑点。
南极企鹅的共同形态特征是,躯体呈流线型,背披黑色羽毛,腹着白色羽毛,翅膀退化,呈鳍形,羽毛为细管状结构,披针型排列,足瘦腿短,趾间有蹼,尾巴短小,躯体肥胖,大腹便便,行走蹒跚。不同种的企鹅具有明显的特征,很容易辨认,南极7种企鹅的主要特点如下。
南极企鹅的种类并不多,但数量相当可观。据鸟类学家长期观察和估算,南极地区现有企鹅近1.2亿只,占世界企鹅总数的87%,占南极海鸟总数的90%。数量最多的是阿德利企鹅,约5000万只,其次是帽带企鹅,约300万只,数量最少的是帝企鹅,约57万只。
企鹅的生活习性
《HappyFeet》里可爱而卡通的企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时间让我对这种远在南极的动物产生了兴趣。因为《HappyFeet》电影里本身有许多关于企鹅生活习性的交待,但是毕竟是动画片,想来与企鹅的真实面目相去甚远,于是上网搜索了一下。结果发现,这个电影还是比较写实的,同时也发现了企鹅不少鲜为人知的特点。
世界上的企鹅有20多种,其中生活在南极的就有7种。电影里的主角,那只叫做“曼波”的小企鹅,属于帝企鹅。帝企鹅是惟一常年生活在南极沿岸岛礁、海冰区的一种,也是七种南极企鹅中个体最大的一种,体高1.2米,体重为35~40公斤。由于其形态与行为特征庄重高雅,有“帝王”之相,故被称为帝企鹅。
别看企鹅他在陆地和水中的生活时间各占一半,从来不在天空飞翔,可是他的确确属于鸟类,被喻为不能飞的海鸟。是不是有点出乎意料呢?企鹅虽不会飞,但善游泳。在陆上行走时,行动笨拙,脚掌着地,身体直立,依靠尾巴和翅膀维持平衡。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卧倒,舒展两翅,在冰雪上匍匐前进;有时还可在冰雪的悬崖、斜坡上,以尾和翅掌握方向,迅速滑行。企鹅游泳的速度十分惊人,成体企鹅的游泳时速为20~30公里,比万吨巨轮的速度还要快,甚至可以超过速度最快的捕鲸船。企鹅跳水的本领可与世界跳水冠军相媲美,它能跳出水面2米多高,并能从冰山或冰上腾空而起,跃入水中,潜入水底。因此,企鹅称得起游泳健将,跳水和潜水能手。看来《快乐的大脚丫》里企鹅跳跃出水面的景象现实中也是存在的。
企鹅喜欢群栖,一群有几百只,几千只,上万只,最多者甚至达10~20多万只。在南极大陆的冰架上,或在南大洋的冰山和浮冰上,人们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企鹅聚集的盛况。有时,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面朝一个方向,好像一支训练有素的仪仗队,在等待和欢迎远方来客;有时它们排成距离、间隔相等的方队,如同团体操表演的运动员,阵势十分整齐壮观。呵呵,你能想象出站在南极的冰块上,看到企鹅方队集体跳踢踏舞的场景吗,感觉应该比电影中来的更壮观。
帝企鹅在每年的三月进入交配期,雄企鹅的求偶方式十分特别,他摇摇摆摆的在冰上行走并发出叫声,以此来吸引雌企鹅的注意,难怪嗓音天生有缺陷的小曼波从出生就受到歧视。在帝企鹅的“夫妻习性”中,严格遵守“一夫一妻制”一旦结伴,将厮守终生。真是动物界又一对模范!随后,它们的爱情生活便产生了一个飞跃--开始交配、怀卵、产蛋、孵蛋和抚养雏企鹅的家庭生活了。雌企鹅怀卵2个月左右,在5月份左右便开始产蛋,每次产1枚蛋。雌企鹅在怀卵期也产生妊娠反应,食欲大减,反应严重的长达1个月不进食。企鹅怀孕也有反应,这点跟人相近,看来动物当妈妈也不容易。
雌企鹅产蛋后便完成任务了,孵蛋的重任由雄企鹅承担。在庞大的动物世界中然而,雄企鹅孵蛋,的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企鹅的生殖季节,正值南极的冬季,气候严寒,风雪交加。在孵蛋期间,为了避寒和挡风,几只雄企鹅常常并排而站,背朝来风面,形成一堵挡风的墙。孵蛋时,雄企鹅双足紧并,肃穆而立,以尾部作为支柱,分担双足所承受的身体重量,然后用嘴将蛋小心翼翼地拨弄到双足背上,并轻微活动身躯和双足,直到蛋在脚背停稳为止。最后,从自己腹部的下端耷拉下一块皱长的肚皮,像安全袋一样,把蛋盖住。从此,雄企鹅便弯着脖子,低着头,全神贯注地凝视着、保护着这个掌上明珠,竭尽全力、不吃不喝地站立60多天。一直到雏企鹅脱壳而出.它才能稍微松一口气,轻轻地活动一下身子,理一理蓬松的羽毛.鼓一鼓翅膀,提一提神,又准备完成护理小企鹅的任务。
刚出生的小企鹅。不敢脱离父亲的怀抱擅自走动。一周之后,小企鹅才敢在父亲的脚背上活动几下,改变一下位置。此时劳累了两个多月的丈夫要和妻子换班,把“独生子”面交雌企鹅抚养后,雄企鹅将告别“娇妻”和爱子,沿着去年夏季来时之路踏上百公里外的海中捕虾抓鱼补充自己的肌体,直到小企鹅长到3个月时,羽翼渐丰,能基本跟随母亲自立时,才准确无误地返回自己的“家园”接“母子俩”去外海生活,从而完成其一年一度的季节性迁移和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的重任。而这时也是小企鹅要进幼儿园接受教育的时候了。企鹅居然也上幼儿园,听起来是不是很新鲜,不过这可是真的噢。或许重视教育,并且做到了从娃娃抓起,正是企鹅在经历了风雪的严峻考验后成为南极大陆惟一“土著居民”的重要原因。
看到企鹅这些颇有特点的生活习性,你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它们呢?
冰天雪地的快乐天使
企鹅是海洋鸟类,虽然它们有时也在陆地、冰原和海冰上栖息。在企鹅的一生中,生活在海里和陆上的时间约各占一半。
企鹅以海洋浮游动物,主要是南极磷虾为食,有时也捕食一些端足类、乌赋和小鱼。企鹅的胃口不错,每只企鹅每天平均能吃0.75公斤食物,主要是南极磷虾。因此,企鹅作为捕食者在南大洋食物链中起着重要作用。企鹅在南极捕食的磷虾约3317万吨,占南极鸟类总消耗量的90%,相当于鲸捕食磷虾的一半。
企鹅的栖息地因种类和分布区域的不同而异,帝企鹅喜欢在冰架和海冰上栖息;阿德利和金图企鹅既可以在海冰上,又可以在无冰区的露岩上生活;在亚南极的企鹅,大都喜欢在无冰区的岩石上栖息,并常用石块筑巢。
企鹅的性情憨厚、大方,十分逗人。尽管企鹅的外表道貌岸然,显得有点高傲,甚至盛气凌人,但是,当人们靠近它们时,它们并不望人而逃,有时好像若无其事,有时好像羞羞答答,不知所措,有时又东张回望,交头接耳,卿卿喳喳。那种憨厚中带有几分傻劲的神态,真是惹人发笑。也许,它们很少见到人,是一种好奇的心理使然吧。
皇帝企鹅
简称帝企鹅,身高一般1.22米,体重41公斤,是南极洲最大的企鹅,也是世界企鹅之王。其形态特征是脖子底下有一片橙黄色羽毛,向下逐渐变淡,耳朵后部最深。全身色泽协调,庄重高雅。帝企鹅在南极严寒的冬季冰上繁殖后代,雌企鹅每次产1枚蛋,雄企鹅孵蛋。
安家立业
在南极的夏季,帝企鹅主要生活在海上,它们在水中捕食、游泳、嬉戏,一方面把身体锻炼得棒棒的,一方面吃饱喝足,养精蓄锐,迎接冬季繁殖季节的到来。
4月份,南极开始进入初冬了,帝企鹅爬上岸来,开始寻找“安家立业”的宝地了。它们一边走,一边追逐、嬉戏,谈情说爱,寻找配偶。帝企鹅的爱情生活颇有一番风趣,“三角恋爱”和“情场风波”等也时有发生。假如两只雄企鹅同时爱上了一只雌企鹅,为了争夺恋爱对象,它们常常斗得面红耳赤,遍体鳞伤。败者夹着尾巴,灰溜溜地扫兴而去;胜者则洋洋得意,手舞足蹈,迅速奔到恋人身边,嘴对着嘴,胸贴着胸,紧紧依偎在一起。如果两只雌企鹅为了争夺一个丈夫,也会出现类似的情景。
企鹅的婚姻制度究竟是什么样子,是“一夫一妻”制,还是“一夫多妻”制,或是“多夫一妻”制,迄今似乎没有确切的研究和考证。不过,从帝企鹅的求偶行为来看,说它是“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生活,似乎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帝企鹅经过上述一段爱情生活的波折后,情投意合的伴侣选择好了,繁殖地也找到了。于是,它们的爱情生活便产生了一个飞跃——开始交配、怀卵、产蛋、孵蛋和抚养雏企鹅的家庭生活了。
雌企鹅怀卵2个月左右,在5月份左右便开始产蛋。帝企鹅每次产1枚蛋,呈淡绿色,形状像鸭蛋,但比鸭蛋大得多,重约半公斤;其他企鹅每次产2枚蛋,大小不等。所有企鹅都是每年繁殖一次。
雌企鹅在怀卵期也产生妊娠反应,食欲大减,反应严重的长达1个月不进食。雌企鹅产蛋后便完成任务了,孵蛋的重任由雄企鹅承担。
伟大的父亲
在庞大的动物世界中,雌性生儿育女似乎是一种本能和天职,人们对这种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早已习以为常了。然而,帝企鹅却打破了常规,创造了雄企鹅孵蛋的奇迹,这不能不说是动物界的一大壮举。
雌企鹅在产蛋以后,立即把蛋交给雄企鹅。至此,雌企鹅的生育任务就告一段落了。事隔一两日,雌企鹅放心地离开了温暖的家庭,跑到海里去觅食、游玩和消遣了。因为它在怀孕期间差不多1个来月没有进食了,精神和体力的消耗十分严重,也该到海里去休息一下,饱餐一顿,恢复体力了。
雄企鹅孵蛋,的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企鹅的生殖季节,正值南极的冬季,气候严寒,风雪交加。企鹅的生殖期选在南极冬季,是因为冬季敌害少一些,能提高繁殖率。同时,等小企鹅生长到能独立活动和觅食时,南极的夏天就来临了,小企鹅可以离开父母,过自食其力的生活了。这也是企鹅适应南极环境的结果。
刚出生的小企鹅。不敢脱离父亲的怀抱擅自走动,仍然躲在父亲腹下的皱皮里,偶尔探出头来,望一望父亲的四周,窥视一下四周冰天雪地的陌生世界,很快就把头缩回天了。雄企鹅看到那初生的小宝贝,露出了幸福美满的笑容。一周之后,小企鹅才敢在父亲的脚背上活动几下,改变一下位置。在这期间,小企鹅没有食吃,只靠雌企鹅留给它体内的卵黄作为营养,维持生命,所以经常饿得喳喳叫,甚至用嘴叮啄雄企鹅的肚皮。然而,小企鹅哪里知道,在长达3个月的时间里父亲所受的苦难和付出的代价:冒严寒顶风雪,肃立不动,不吃不喝,只靠消耗自身贮存的脂肪来提供能量和热量,保证孵蛋所需要的温度,同时维持自己最低限度的代谢。在孵蛋和护理小企鹅期间,一只雄性带企鹅的体重要减少10~20公斤,即将近体重的一半。
雌企鹅自从离别丈夫之后,在近岸的海洋里,玩够了,吃饱了,喝足了,怀卵期的损耗也得到了弥补,又变得心宽体胖,精神焕发。一想到它的宝贝快要出世了,便匆匆跃上岸来,踏上返回故居之路,寻找久别的丈夫和初生的孩子。然而,此时此刻,雌企鹅可曾想到,它的家庭成员是祸还是福,是凶还是吉?
雄企鹅孵蛋的孵化率很难达到100%,高者达80%,低者不到10%,甚至有“全军覆没”的惨象发生。这倒不是由于雄企鹅的“责任”事故,也不是由于它孵蛋的经验不足,技术不佳,主要是由于恶劣的南极气候和企鹅的天敌所致。
造成灾害的气候因素有两个:一是风,二是雪。企鹅孵蛋时若遇上每秒50~60米的强大风暴,就难以抵挡,即使筑起挡风的墙也无济于事。可以想象,强大风暴能刮走帐篷,卷走飞机,使建筑物搬家,把一二百公斤重的物体抛到空中,更何况小小的企鹅呢!遇到这种天灾,只能落得鹅翻蛋破,幸者逃生。特别是雪暴,即风暴掀起的强大雪流,怒吼着、咆哮着、奔腾着,横冲直撞地袭击着一切,孵蛋的企鹅不是被卷走就是被雪埋,幸存者屈指可数。
企鹅的天敌也有两个:一是凶禽——贼鸥,二是猛兽——豹形海豹。虽然,企鹅选择在南极的冬季进行繁殖,是为了避开天敌的侵袭,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企鹅也有旦夕祸福。冬季偶尔也会有天敌出没,万一孵蛋的企鹅碰上这些凶禽、猛兽,也是凶多吉少,不是企鹅蛋被吞,就是蛋碎。这种悲惨景况,时有发生。
幸福的雏企鹅
初生企鹅的幼儿阶段,是在雄企鹅的脚背上和身边度过的,雄企鹅既是父亲又是保育员。尽管初生的企鹅样子不怎么好看,浑身毛绒绒的,灰黄色,瞪着一对带内圈的小眼睛,走起路来,东歪西斜,但雄企鹅对它仍然十分疼爱。
企鹅起源之谜
企鹅是南极的土著居民,人们把它看作是南极的象征。那么,南极企鹅的老家在什么地方?企鹅的祖先会不会飞?企鹅是由什么动物进化来的?这些问题迄今为止仍然是个谜。
有的科学家认为,南极洲的企鹅来源于冈瓦纳大陆裂解时期的一种会飞的动物。在大约距今2亿年前,冈瓦纳大陆开始分裂和解体,南极大陆被分裂出来,开始向南漂移。此时,恰巧有一群会飞的鸟在海洋上空飞翔,发现漂移的南极大陆是一块王道乐土,于是它们盘旋着、观看着、唧唧喳喳地“议论”着,最后降落在这块土地上。起初,它们生活得很美满,日子过得很舒服。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这块大陆的南移,气候越来越冷,离温暖的大陆越来越远,它们想飞离这块地方已不可能了,只好在这块土地上安分守己地呆下去。不久南极大陆漂移到了现在这个地方,日久天长,终于盖上了厚厚的冰雪,原来繁茂的生物大批地死亡,唯有企鹅的祖先——一种会飞的动物活了下来。但是,它们却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翅膀退化,由会飞变得不会飞了,成了大腹便便的胖子,行走的姿势也变成直立的了。与此同时,生理功能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抗低温的能力增强,食性也有所改变。随着岁月的流逝,世纪的更替,终于变成现今的企鹅。
上面的说法有些离奇,但也不完全是无中生有,多少有些科学根据。古生物学家在南极洲曾经发现过类似企鹅的化石,它具有两栖动物的特征,这也许就是企鹅的祖先。
企鹅起源问题的科学解释,仍然是生物学家求索。探讨和研究的课题,这个谜总有一天会被揭开。
北极熊——北极圈之王
北极熊
北极圈之王--北极熊
学名:Thalarotosmaritimus
英名:PolarBear
分类:食肉目熊科
产地:北极海岸、欧洲冰海和北美北部
北极熊是熊科动物中最大的,体长可达2.5米,高1.6米,重500公斤。北极熊不仅善于在冰冷的海水中游泳,还擅长在冰面上快速跳跃。为了抵御寒冷,它的耳和尾都很小,全身除脚掌和鼻尖外,都覆盖着厚厚的白毛,而它的皮却是黑色的。北极熊的嗅觉特别敏感,能判断猎物的位置,它的力量大,一击能使人致命。北极熊以海豹、鱼、鸟和鲸的尸体为食。母熊产崽在避风的雪洞中,仔熊刚出生时只有0.3米长,眼睛睁不开,耳朵也听不见,3—5年后,才长成兽。作为“北极圈之王”,除去人类,北极熊几乎没有天敌。
北极熊也叫白熊,是熊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其身躯庞大,体长可达2.5米以上,行走时肩高1.6米,体重可达半吨,最大的北极熊体重可达900公斤。北极熊气力和耐力非常惊人,奔跑时速高达60公里,但不能持久。它具有粗壮而又灵便的四肢,尤其是它的前掌,力量巨大,一掌可使人致命。用前掌击倒或打死猎物,是它的惯用手段。掌上长有十分锐利的熊爪子,能紧紧抓住食物。北极熊还具有异常灵敏的嗅觉,可以嗅到在3.2公里以外烧烤海豹脂肪发出的气味,能在几公里以外凭嗅觉准确判断猎物的位置。在“闻出”气味熟悉的猎物的方位后,便能以相当快的速度从冰上跳跃奔去捕猎,一步跳跃奔跑的距离可达5米以上。
北极熊经常栖息在冰盖上,过着水陆两栖生活,通常以海豹、鱼类、鸟类和其他小哺乳动物为食,若能幸运碰到鲸鱼的尸体,则可美美地饱餐一顿。漫长寒冷的冬天,北极熊一般在巢穴里度过。直到来年春季二三月才出来活动,3月~5月北极熊活动最频繁。温暖的夏天,北极熊出穴四处寻找猎物。
雌熊和雄熊在暂短的“蜜月”之后,夫妻便各奔东西。雌熊产仔一般是双胞胎,偶尔为1个或3个,小北极熊出生时像个小耗子。小熊出生后,要在巢穴中哺乳4个月;然后跟着大熊学习捕猎,跟随母熊两年后,便出走独立生活。长大后的子熊与它的父辈一样,单独行动,一般不与同类做伴,以便独自享用猎食。因此,人们一般只能见到单只北极熊,或者一个母熊伴着一只或两只小熊在冰上活动。
北极熊最厉害的是熊爪和熊牙,熊爪如铁钩,熊牙赛利刀。冬季海面封冻时,海豹为了呼吸空气到处打洞。北极熊为了捕捉海豹,它以惊人的耐力在洞旁一动不动地等候海豹,当海豹稍一露头,便立刻用利爪把海豹捉住。
目前北极地区的北极熊不超过两万头。
北极熊是北极地区最大的食肉动物,因此也就是北极当然的主宰。如果说,企鹅是南极的象征,那么北极的代表自然就是北极熊了。但是,如果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考虑,人们也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狼群的捕获目标是驯鹿和麝牛等北极最大的食草动物,那么还要北极熊干什么?是的,如果仅从陆地上来看,北极熊的存在的确有点多余,这种庞然大物也在草原上迎来逝去,不仅会对本来就为数不多的驯鹿和麝牛等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胁,而且也会与狼群争食,使狼群陷入饥饿的境地。然而,深思熟虑的造物主自有其天衣无缝的巧妙安排,它让北极熊生活的中心地区是在冰盖上,因为那里有大量海象和海豹之类在繁衍生息,除了为数极少的嗜杀鲸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天敌,它们那硕大肥胖的躯体又必须要有一种强大而贪食的动物去消耗,北极熊正好找到了用武之地。于是,北极熊便在这个茫茫无边的冰雪世界里确定了自己无可争议的统治地位,成了这个白色王国的主宰,不必再跑到陆地上去与可怜的狼群争食。尽管如此,北极熊仍然是一种陆生的动物。
北极熊全身披着厚厚的白毛,甚至耳朵和脚掌亦是如此,仅鼻头有一点黑。而且其毛的结构极其复杂,里面中空,起着极好的保温隔热作用。因此,北极熊在浮冰上可以轻松自如地行走,完全不必担心北极的严寒。北极熊的体形呈流线型,善游泳,熊掌宽大犹如双浆,因此在北冰洋那冰冷的海水里,它可以用两条前腿奋力前划,后腿并在一起,掌握着前进的方向,起着舵的作用,一口气可以畅游四五十公里,也算得上游泳健将了。其熊瓜宛如铁钩,熊牙锋利无比,它的前掌一扑,可以使人的头颅粉碎,身首分家,可谓力大无穷。它奔跑起来,风驰电掣,时速可达60公里,但并不能持续太久,只进行短距离冲刺,所以在宽阔的陆地上,假若人和熊进行长跑比赛的话,北极熊必败无疑。
北极熊为食肉动物,主食海豹,其中主要是环海豹,因这种海豹在北极分布极广,甚至北极点都是其活动的场所。每当春天和初夏,成群结队的海豹便躺在冰上晒太阳,北极熊则会仔细地观察猎物,然后巧妙地利用地理形势,一步一趋地向海豹靠近,当行至有效捕程之内,则犹如离弦之箭,猛冲过去,尽管海豹时刻小心谨慎,但等发现为时已晚,巨大的熊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拍将下来,顿时脑浆涂地。有时,特别是冬天,北极熊又会以惊人的耐力连续几小时在冰盖的呼吸孔旁等候海豹,全神贯注,一动不动,犹如雪堆一般,并会用熊掌将鼻子遮住,以免自己的气味和呼吸声将海豹吓跑。当千呼万唤的海豹稍一露头,“恭候”多时的北极熊便会以极快的速度,朝着海豹的头部猛击一掌,可怜的海豹尚未弄清发生了何事,便脑花四溅,一命呜呼。这时北极熊立即将海豹狠狠地咬住,以防海豹下沉,然后用力将其从水中拖出,由于冰孔大小,往往把海豹的肋骨和骨盆挤碎,北极熊力气之大,由此也可略见一斑。对于那些躺在浮冰上的海豹,北极熊也有一套对付的方法。它会发挥自己游泳的专长,悄无声息地从水中秘密接近海豹,特别有意思的是,有时它还会推动一块浮冰作掩护。捕到海豹后,便会美餐一顿,然后扬长而去。北极熊的聪明之处还在于,在游泳途中若遇到海豹,它会无动于衷,犹如视而不见。这是因为它深知,在水中,它决不是海豹的对手,与其拼死拼活地决斗一场,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还不如放海豹一马,也不消耗自己的体力。当捕食甚丰时,北极熊便会挑肥拣瘦,专吃海豹的脂肪,其余的部分都慷慨地留给它的追随者――北极狐、白鸥等。当找不到猎物时,它也会吃搁浅的鲸的腐肉、海草、谷燕、干果,甚至居民点的垃圾。
北极的春季(三、四月份)是北极熊的交配期,一般两周左右,有时可达1个月之久。性成熟的雌北极熊(4龄以上)和雄北极熊(5龄以上)或许由于有缘千里来相会,或许心灵感应所致,相会之后,双方便一起漫步于晶莹剔透的冰盖上,有时,身材娇小的母熊走在前面,体格粗壮的公熊则紧随其后,相距不到两三步,有时,情之所致,双方贴得相当近。当然,有时会出现母熊对公熊不甚满意的情形,这时公熊往往会采取暴力行动,于是双方便厮打起来,但是体质羸弱的母熊岂是体大粗壮的公熊的对手,最后母熊不仅遍体鳞伤,而且还要委曲求全,不得不违心地当上新娘。从某种意义上讲,雄北极熊所作所为虽有点粗暴,但对其整个种族的繁衍是极其有利的。因为交配期一过,双方便各奔东西,各自过着独身生活,而且为生活所迫,整天东奔西跑,很难有机会再相遇,而交配期稍纵即逝,若不趁此良机繁殖后代,恐怕又要推迟一年,而明年的此时能否有此机遇,还很难预料。因此,为了保证世世代代延续下去,不致灭绝,雄北极熊抓住每一个繁殖的机会实在是明智之举。
隆冬时节(12月份至翌年的1月份),母熊便在自己建造的洞穴中分娩了,一般为双胞胎,偶尔是单胎或3胎。刚生下的熊仔光秃秃的,双眼一抹黑,双耳听不见声音,体重仅有几百克重,相当于母熊体重的1%左右。出生之后,生长得相当快,经过3~4个月的哺乳,即可长到9~13.5公斤,而在此之前,母熊则与熊仔朝夕相处,形影不离,驻守洞穴中,并完全依靠体内贮存的营养维持自身生命,而且还要哺乳熊仔。北极熊乳汁的脂肪含量高达30%以上,这是任何食肉动物所无法比拟的,因此熊仔才能发育良好,3~4个月后,母熊便携子离开洞口,让其外出见世面,长见识,晚上领着它们回洞过夜。
熊仔跟随母熊约2年左右的时间,其间要学习捕食和如何在北极严酷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年满2岁后,就开始日食其力,而且一旦长成,它们很少找同类做伴,整天风里来,雪里去,辗转于浮冰和陆地间,由于其特殊的摄食方式和相当大的食量(北极熊的胃可容纳50~70公斤的食物),因此它总是独来独往,漂泊不定,俨然一位孤独的流浪者。
长到4~5岁,北极熊便达到性成熟,并开始婚配生育,另立新家。其生殖年龄可以持续到20~25岁。目前,尚无法断定野生北极熊到底能活多久,估计也就是20~30年,但是曾有一只捕获的北极熊在动物园里活了40年;不过,也只有在动物园里,北极熊才吃喝不愁,而且管理人员精心饲养照料,身体极少得病,即使有病,也会被治疗,这样才得以高寿。若是在北极,那些年老的北极熊往往视力、听力欠佳,牙齿磨得平平的,很难捕到猎物,饥寒交加,再加疾病缠身,很快便会死去。
北极熊在冬季也会“冬眠”。不过和很多熊科动物一样,也只是长时间的大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冬眠。当进入大睡的时候,它们维持身体持续运转的养料和水分都来自存储已久的脂肪。而在食物匮乏的季节,这些脂肪也是使它们继续维持生命的关键因素。
和其他熊科动物一样,北极熊平常也过着单身生活,只有在每年3月至6月的这段恋爱季节才会和异性小聚片刻。不过北极熊的婚恋方式是比较暴力的,公熊们不仅要为争夺配偶而相互斗殴,即便面对心仪的单身女性,它们也要通过激烈打斗来向异性表达爱意(尽管双方都会因此伤痕累累,唉……)。由于北极熊也有延迟着床现象,这使怀有身孕的母熊孕期长达195-265天。到了当年的11月底至第二年的1月前后,通常会有两个宝宝降生在母亲“冬眠”的窝里(也有1-4个孩子的),并会和妈妈一起在窝里待到春季的来临。小家伙们刚降生的时候体重只有600-700克,眼睛也没有睁开,不过全身已经覆盖着柔软的毛发。由于有营养丰富的母乳滋补,这些小东西在妈妈的洞里快速成长,到了春季和妈妈一起出窝的时候就已经有10-15公斤了。
孩子们会和妈妈一起生活2-3年后才会独立生活。独立后的年轻北极熊们要到5至6岁才会到达性成熟,而其中的男孩子们要到9-10岁才会长到骇人的成年体形。
在野外生活的北极熊寿命大约有25-30年左右,圈养条件下自然会活的更长,已知最长寿的北极熊是位女士,它生活在底特律动物园,到1999年已经活到了45岁。
目前生活在世界上的北极熊大约有2万多只,数量相对稳定。为了保护它们的生存,早在1972年,美国就颁布过法律,除了生存需要,禁止捕猎北极熊。而到了1973年,北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