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47900000011

第11章 四、先秦诸子笔下的蛇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空前繁荣,各种学术思想空前发展的时期。哲人辈出,学派纷呈,终于出现了战国时期思想战线上的百家争鸣局面。在儒家、道家、法家的著作中,蕴含了精深的思想、丰富的智慧。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先秦诸子常常提到蛇,这种现象也说明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的重要和联系面的广泛。

(一)老子笔下的蛇

《老子》一书传为春秋晚期的老聃所著,是颇受国内外学术界重视和称赞的古代哲学典籍。书中的《德经》第五十五章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这一段论述的意思是:道深德厚的人,如同无思无虑的婴儿,婴儿无求无欲,不犯众物。有厚德的人也是这样,所以蜂、蝎、毒蛇不去螫他,猛兽和猛禽也不去伤害他。

有厚德的人,没有什么能够伤害他。因为他像婴儿一样,柔弱不争。

毒蛇本来极具危险性,但如果不去惊动它,确实不容易遭到它的主动攻击。正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样的事例,所以老子将有厚德的人比为赤子,他不犯众物,毒蛇也不来咬他。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中,大侦探波罗在舱室里遭遇了一条眼镜蛇,波罗沉着不动,眼镜蛇就没有向他进攻。这是因为蛇的视力不好,对于远处的和静止的物体视而不见。

反之,前面讲过的五丁却是主动向蛇进攻,结果山崩人亡。

老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他的“柔弱胜刚强”的原则。他认为“有为”招致失败,“无为故无败”。“物壮则老”,事物壮大了就要走向衰老而接近死亡。所以保持柔弱,不转化为强壮为最理想。因此老子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于雌弱,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于卑辱,深知什么是光明却安于晦暗。柔弱不争实际上是以柔克刚。

婴儿是柔弱的,老子多次把有厚德的人比作婴儿。如《道经》第十章:“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第二十八章:“常德不离,?归于婴儿。”

道德深厚的人和婴儿,实际上也有被毒蛇伤害的可能。老子的哲学充满了智慧,但它并不是斗争哲学。柔弱不争是一种意境,达到了这种意境,就不会是真正的柔弱。老子的比喻,是要说明对于道深德厚的人,没有什么可怕的事物,柔弱不争会带来安全。

(二)庄子笔下的蛇

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庄周在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的《庄子》一书中,常常写到蛇。

《庄子?外篇?秋水》:“夔怜灶,蛇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夔谓灶曰:‘吾以一足?踔而行,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灶曰:‘不然。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灶谓蛇曰:‘吾以众足行,而不及子之无足,何也?’蛇曰:‘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蛇谓风曰:‘予动吾脊肋而行,则有似也。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何也?’风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则胜我。?我亦胜我。虽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这段文字讲了一个寓言故事。只有一只脚的怪兽夔羡慕有上万只脚的灶,灶羡慕没有脚而行走的蛇,蛇以小企大,羡慕无形而有力的风,风羡慕眼睛。眼睛外在、明显,羡慕内在的心。夔对灶说:“我只有一只脚,一蹦一跳地行走,没有比我更简便的了。而你有上万只脚,又是怎么样呢?”灶说:“不是像你说的这样。你没有看到过吐唾沫的人吗?喷出的唾沫大的如珠,小的像雾,纷杂落下,不可胜数。我的动作是天然的本能,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

灶对蛇说:“我用很多脚行走,却不如你没有脚走得快,这是为什么?”蛇回答说:“这是天生的本能,怎么可以改变呢?我哪里用得着脚呢。”

蛇对风说:“我活动我的脊背和肋骨而行走,虽然没有脚,却还是靠形体行动。而你呼呼地从北海刮起来,呼呼地刮到南海,无形有力,这是为什么呢?”风回答说:“是的。我呼呼地从北海刮到南海,然而人可以用手指我,用脚踢我,而我不能折断人的手脚,这样人就胜过了我。但是吹折大树,刮倒大屋,只有我能做到。因为我是用很多小的失利换取大的胜利,这是圣人才能做到的。”

《庄子?外篇?达生》中,讲了齐桓公在沼泽中打猎时遇鬼,皇子告敖告诉桓公泽中之鬼就是委蛇的故事[见本书第一章、三、(三)、2]。

《庄子?外篇?山木》说:“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也。”这番话是庄子对他的弟子讲的,意思是:“不求赞誉也不怕诋毁。显则如龙,蛰则如蛇,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不要一成不变。或上或下,以和谐为度,漫游于万物之中并究其本源,要支配万物而不为万物所支配,这样又怎么会产生忧患呢?”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他也认为无欲无为可以免除祸患。不过,庄子在这里是以蛇来说明他屈从、安命以免祸患的主张。和前面提到的老子将蛇作为伤害人的外物不同。

《庄子?杂篇?寓言》写了影的一段话。影子似形非形,所以它自己说:“我象蝉壳、蛇蜕一样,似是而非。”蛇蜕是蛇蜕下的皮,是表皮性角质鳞,作整块脱落。分为一条条圆筒形半透明的皮膜,背面有菱形纹,腹面有一排横长的长方形纹。看似蛇形,却又非蛇。蛇与蛇蜕的关系,真有些象形与影的关系。

《庄子?外篇?达生》中写了扁子的一段话:“若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就是说“如果用养鸟的方法来养鸟,应该把鸟放于深林、江湖,喂它委蛇吃”。有些大鸟是吃蛇的,但养鸟并非一定要喂蛇。前面讲过的委蛇是巨大的怪蛇,更不是鸟能吃得了的。所以有人认为,这里所说的喂鸟的委蛇可能是泥鳅。

另外,《庄子?外篇?达生》中所说的“彷徨”,据说是其状如蛇,两头五彩,也是一种传说中的异蛇。

(三)孟子笔下的蛇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轲继承孔子学说,后来被称为“亚圣”。他在《孟子?滕文公》中记述了“尧之时,水逆行,汜滥于中国,蛇龙居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这样一段人蛇之争的史影。

孟子笔下的蛇侵入了人的生活环境,但他没有说蛇是否伤人。禹也没有斩杀蛇龙,只是驱使它们回到自己的处所,问题得到了妥善的解决。这与孟子的“性善说”、“仁政学说”是一致的。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行仁政,就是统治者以德服人,不使用暴力。这种理论对后世儒家影响很深,儒家认为,不仅要以德服人,而且可以将仁德施于禽兽。如史载商汤见到捕禽兽的网有四面,便去掉其三面,诸侯们对这种网开三面的作法很赞同,说:“汤德至矣,及禽兽”。这个故事与禹驱蛇龙入菹的故事异曲同工,反映着儒家的理想和愿望。

(四)荀子笔下的蛇

荀况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中的杰出思想家,著有《荀子》32篇。

《荀子?劝学篇》说:“腾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相传腾蛇能兴云雾而游于其中,这就是腾蛇无足而飞了。梧鼠又叫?鼠,据说它有五种技能,但能飞却不能上屋,能缘却不能穷木(能爬树而爬不到树顶),能游却不能渡谷,能穴却不能掩身,能走却不能先人(跑得不如人快)。这里将腾蛇与梧鼠相比较,腾蛇无足,形不出众,却能飞升于天,梧鼠之技虽多却无一精者。荀子在这里讲的是学习态度,显然,他是主张用心专一,精于所学,不赞成像梧鼠那样浮躁,华而不实,学无所成。

荀子反对迷信天命和鬼神,《劝学篇》中举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神话传说中的动物腾蛇,是为了生动地讲述学习的道理。

(五)韩非子笔下的蛇

韩非是战国末年法家的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一书。蛇在此书中也多次出现。《韩非子?五蠹》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这里的蛇是和人敌对的。

《韩非子?十过》说:“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讲的是黄帝召集的鬼神之会。六条蛟龙为黄帝挽车,蚩尤在前边开道,风伯雨师洒扫道路,虎狼和鬼神前呼后拥。而腾蛇与凤凰并列,一下一上,地位显然比蛟龙还要高些,是神话了的蛇。

《韩非子?说林下》说:“虫有?者,一身两口,争食相?,遂相杀也。人臣之争而亡其国者,皆?类也。”

?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一个身体,两张嘴,与两头蛇差不多。两张嘴为争夺食物相咬,最后互相咬死,或者说自己把自己咬死了。韩非以?喻乱臣:由于内讧而亡国的人臣就是自己咬自己的?。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载:“?似蛇,蚕似烛?,人见蛇则惊骇,见?则毛起。然而妇人拾蚕,渔者握?,利之所在,则忘其所恶”。这是说:?是一种像蛇的鱼,蚕的形状像一种叫?的小蛇。人见到蛇会吃惊、害怕,见到?会毛骨悚然。但是妇女们养蚕拾蚕,渔人们抓?握?,忘记了蚕和?是自己所厌恶的东西,这是因为养蚕和捕?有利可图。

《韩非子?难势》载:“慎子曰: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同矣。则失其所乘也。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贤者,则权重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在这里,韩非引了慎到的一段话,说飞龙能乘云,腾蛇能游雾,然而,一旦云消雾散,龙蛇失去了凭借,就与蚯蚓、蚂蚁一样无能为力了。所以贤人屈从于不肖的人,是因为他们权轻位卑。不肖的人能控制贤人,是因为他们权大位尊。如果尧是个普通人,恐怕连三个人也管不了。而桀是天子,则可以乱天下。

韩非赞同慎到的观点,认为“势”(指政权)是非常重要的。慎到以龙蛇比喻贤明的人,以蚯蚓蚂蚁比喻一般的人和不肖的人。用云雾来比喻势。贤明者失势就像龙蛇失去了云雾,不能腾飞。韩非把这种思想加以发挥,他认为“飞龙乘云,腾蛇游雾。吾不以龙蛇为不?于云雾之势也。虽然,夫释贤而专任,势足以为治乎?则吾未得见也。夫有云雾之势而能乘游之者,龙蛇之材美之也。今云盛而?弗能乘也,雾?而?不能游也。夫有盛云?雾之势而不能乘游者,??之材薄也。今桀纣南面而王天下,以天子之威为之云雾,而天下不免乎大乱者,桀纣之材薄也”(《韩非子?难势》)。看来,韩非虽然主张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强调势的重要,却也承认人力、人才的作用。他同意慎到认为龙蛇飞腾是凭借云雾之势,但不主张放弃贤能,仅凭“势”行事。认为有云雾之势而能乘云游雾、驾驭局势的是龙蛇之材,是贤能者。云再厚,蚯蚓也不能腾云;雾再浓,蚂蚁也不能驾雾。有这么好的机会而不能利用,是因为蚯蚓、蚂蚁缺乏才能。夏桀、商纣称王于天下,用天子的威势为凭借,掌握着政权,然而天下仍不免大乱,就是因为夏桀、商纣缺乏才能。

龙蛇像尧舜那样的明君,蚯蚓、蚂蚁像桀纣一般的昏君,那么,不如飞龙、腾蛇,又比蚯蚓和蚂蚁强的可以叫做“中者”。韩非讲势主要讲“中者”之得势,“中者”是“上不及尧舜,而下亦不为桀纣”的大多数君主。

(六)《晏子春秋》中的蛇

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战国时期,有人根据他的言行,编成《晏子春秋》一书。《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记载了齐景公出猎,逢蛇虎,以为不祥,晏子劝谏齐景公的事:“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晏子认为一个国家有三种不祥,见虎、见蛇都不在其中。国家的第一个不祥是有贤能之士而国君不知道,第二个不祥是知道了谁是贤能之士而不能用他,第三个不祥是虽用了他却不任命、信任他。而山是虎的天地,泽是蛇的家园,上山下泽见到了虎、蛇,就是到虎和蛇的住处去看到了它们,又有什么不祥呢。

晏子是一位明智、务实的政治家,他明白国家的不祥主要是由人造成的。

晏子是一位明智、务实的政治家,他重视人的作用,懂得贤能之士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不能任用、任命和信任贤能是不祥,而这样的不祥是国君或上层统治者造成的。国家的不祥与虎、蛇无关,根源在人。用了贤能,应该是国之大幸。

(七)《孙子》中的蛇

《孙子》十三篇是春秋时期军事学家孙武所著。这部军事名著在中外军事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孙子?地篇》说:“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这段文字以常山地方叫做“率然”的蛇来比喻军队,认为善于用兵的人,能使部队像“率然”一样,如果去打率然的头,尾部就来救应,打它的尾部,头就来救应,打它的腰,头和尾一齐来救应。孙武设问:“可以使军队像‘率然’一样吗?”回答说:“可以”。接着就举例说:吴越两国的人本来是相互敌对的,然而当他们同舟渡河遇到风浪时,就会像一个人的左右手那样互相援救。因而缚住战马,埋住车轮,防止士兵逃跑,是靠不住的。让军队的将士一齐勇敢作战,在于领导得法。让军队强弱各部都发挥战斗力,在于合理利用地形。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整个部队携起手来像一个人一样行动,这是因为客观形势迫使部队不得不这样。

(八)“龟长于蛇”

战国时期,由于百家争鸣,儒、墨、道、法各家都要参加辩论,所以各家都出了一些辩者。《庄子?天下篇》记载了辩者们提出的二十一个论题,称“二十一事”。其中有的论题可以确知是公孙龙提出的,有的可能是惠施提出的。还有一些就不知道是谁提出的了。“龟长于蛇”就是其中之一。

一般情况下蛇比龟长,但是确实也有大龟比小蛇长的情况。

据说,辩者与惠施讨论“二十一事”达到了“终身无穷”的程度。可见这些论题不是一驳就倒的毫无根据的谬论。不应该简单地从常识的角度斥之为主观片面、违反常识的诡辩。这些命题中,可能包含着某些合理的逻辑思想,其中的诡辩命题,也可能包含着深刻的逻辑错误,而并非不值一驳的胡说。

提出“龟长于蛇”这个命题的辩者,看到了某些个别的情况。关于这个命题的辩论情况,我们不得而知,但辩者具有朴素辩证的自然观,命题中可能包含某些合理的名实思想。

同类推荐
  • 弟子规之智慧人生

    弟子规之智慧人生

    “少年若天成,习惯成自然”。培养中职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国学文化教育的目标。《弟子规》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精华,讲述人在家、在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和规范。本册书主要就《弟子规》所阐述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方面,具体讲解其中隐含的113件事的道理,并就生活在当代的中职学生如何受到用人单位喜爱,如何在生活上,学习上,工作上获得认可加以阐述。
  • 浪漫要学法国人

    浪漫要学法国人

    本书主要从法国的美食、服装用品、文化、艺术等方面介绍了法国人浪漫的生活、工作方式。
  • 人间瑶池:黄龙(文化之美)

    人间瑶池:黄龙(文化之美)

    黄龙自然保护区,因黄龙沟内有一条蜿蜒的形似黄龙的钙华体隆起而得名,历来被誉为“人间瑶池”与“人间天堂”。彩池、雪山、峡谷和森林谓之黄龙“四绝”。黄龙奇、绝、秀、幽的自然风光蜚声中外,藏族、羌族和回族的民族风情也令人心驰神往。看罢此书,赞叹的不止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
  • 文明之光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文化之美)

    文明之光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文化之美)

    周口店遗址是现今世界上发现人类化石最丰富、最生动的古人类遗址,那具著名的“北京人”头盖骨便是周口店的发现,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本书编者融合国内外考古发现,剖析遗骨遗迹的同时,挖掘考古背后的文化及历史背景,为读者全面展现周口店遗址挖掘的历史过程。
  •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文化常识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文化常识

    本书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诸多方面知识,详细介绍了中外文化的主要部分,强调了内容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文字趣味性强,是一部知识结构丰富,浓缩了中外文化知识的精粹图书。书中有一定数量的插图,图文并茂,趣味横生。
热门推荐
  • 重生原始之明珠的小日子

    重生原始之明珠的小日子

    7号,国安局的小宝贝,一次任务的失败穿越到了原始社会,开始了属于她自己的人生,带着部落的族人一起走上了一条发家致富啊不,是吃饱穿暖的……不归路。
  • 传奇西游故事

    传奇西游故事

    不一样仙侠,不一样的爽文!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都是一部小说。《西游记》是一部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的小说,但西游里很多人物扁平,被21世纪的人引以为憾事,于是,很多的人将自己穿越过去,形成不同形式的爽文。我的爽文从白骨精说起……。……但如妃从来不看网文,因为太幼稚,太肤浅,太没有内涵,甚至太公式化,人,故事,情节,太扁平了。但如妃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成为网文的一角,这让她笑不得。
  • 尸瞳

    尸瞳

    是天使还是魔鬼?是人,是鬼,活着活着死去,健康或者成为一具尸体,这个世界或者存在着许多你未知的灵异的平行世界,未解的谜案,残酷的人性,通过你不会腐烂的眼睛,记录人世间的欲望与苦痛。
  • 一剑震九州

    一剑震九州

    【新书《兽武神帝》上线,欢迎阅读!!】何谓江湖?江湖又在哪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剑客手中的剑就是江湖,人心就是江湖。我曾是奴隶,后来成了杀手。他们笑我弱小,我拔剑,鲜血映残阳。师傅说,还不够,你要想报仇,要想出人头地,就要学会绝世武功。我问,绝世武功在哪里?师傅说,不知道,从来没有人知道!决战之际,我一剑震九州……一切都知晓了。
  • 贴身兵王在都市

    贴身兵王在都市

    风骚兵王强势归来,一针特殊的药剂,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让他陷入到了一场暧昧的都市之旅,绝色总裁未婚妻,诱人小妖精,各色美女纷纷来袭,他是否能够顶得住这些诱惑?一切尽在贴身兵王在都市!
  • 剑为媒

    剑为媒

    事起清平,当风云散去,迷雾中逐渐清晰的真相真正摆在眼前,又有谁能忽视那刻骨铭心的曾经?九天之上,尚有青天!万物轮回,命中注定的,,,,又如何去超脱其外?
  • 王俊凯只怪我们有缘无份

    王俊凯只怪我们有缘无份

    对不起千玺你还喜欢我!但是我不喜欢你的,请你原谅我。
  • 冰山公主桃花开

    冰山公主桃花开

    她的冷漠对上他的冷酷,她的妖气杠上他的霸道,假小子撞上花心大萝卜,温柔的他们遇见对的彼此,她成为他的守护甜心。从不找替代品,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五位公主为了寻找万药圣水与五位王子相遇,她们身份神秘,他们身份尊贵。他们之间相互探知,不知不觉中走进彼此的心。
  • 妖魔奇谈

    妖魔奇谈

    作者很懒,目前还没有想好作品介绍~~~~~~~~~~~~
  • 再见,流逝的青春!

    再见,流逝的青春!

    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