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幸之助认为,商人最重要的素质,是从细微处看到大趋势,在商业直觉和决策理性的平衡点上跑准大势。正所谓顺势者昌,逆势者亡。自然变化的规律、人生动态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些规律只能顺从不能违背,顺从就能大通顺。识时务的商人,当情况有所改变时,能知变从权,顺应大势而为。
1靠远见打开机会之门
商人要想成为逐利高手,首先应成为一个逐势高手。人们形容“眼睛往上翻”的人是“趋炎附势”,其实,逐波商海的人,眼睛也应朝前看,可以称之为“趋利附势”。要做到“趋利附势”,必须要有远见。
商业经营,要想成功,离不开远见意识。对不同的事,远见的含义不同,大事有大远见,比如社会的发展,未来趋势的分析,这是大的远见。小事也需要远见,比如绅士西服店的销售情况。
1973年7月,日本东京银座的绅士西服店推出了从未见过的“一折销售法”。这种销售方法让东京人大吃一惊。以往不少商店为了处理存货,打七折或打六折进行大甩卖的事是司空见惯,但打一折销售却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次。
绅士西服店宣布打折销售的时间为15天。第一天打九折,第二天打八折,第三天、第四天打七折……以此类推。顾客只要在这个期间选定自己喜欢的日子去商店,就可买到打相应折扣销售的商品。如果想以最便宜的价格去买,那么就必须在最后的两天去。但那时,想买的东西就不一定还有。
打折销售开始后的第一天和第二天,光顾的人并不多。来的人也只不过是到处看一看。第三天顾客开始多起来。到了第五天打六折时,顾客就像潮水般开始抢购,以后就日日爆满,很快就把商品抢购一空。
绅士西服店只是多想几步,用打折的销售方法迎合顾客的心态,抓住他们爱观望的心理,一步一步地赢得了滚滚而来的财富。
商业经营离不开创新,然而很多要创造的事物往往在现实世界中并无原形,但它的组成部分却是可能存在的,这就需要运用远见思维把它们链接起来。而且,远见还告诉我们,可能会得到什么东西,召唤我们去行动。
20世纪80年代以前,“随身听”还没有发明,大多数人常常为了欣赏音乐而留在屋子里,不愿意到户外去活动。这样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盛田昭夫想:能不能开发出一种可以在房子、汽车之外的地方欣赏音乐的东西呢?这种东西应该有一个轻巧的耳机,这种耳机即使戴上一整天,耳朵也不会不舒服。如果那样,音乐就可以“无所不在”了。如果生产出这样一种产品,前景肯定是无限光明的。
盛田昭夫认定这是很好的创意,于是几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说服产品设计委员会的成员接受他的提案,并开始着手开发“没有录音功能的Walkman”。这种简单的产品很快就开发出来了,Walkman上市之后,立即引起年青人的抢购,销售量势如破竹,屡创纪录,到该年年底的销售量就已突破40万台。紧接着,Walkman在产品功能上又进行了改良,以扩大市场以及应付竞争者的挑战。到了第三年,Walkman在全球的销售量已达到400万台,创造了该公司一个产品在一个年度内最高的销售量。
Walkman的成功,在事后被认为是项了不起的构想,可在事前,谁也无法预料它的前途。所以说,Walkman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可是一件名副其实的未来商品。
远见是通过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而对现实进行调整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促进我们对前景进行预测性思考,帮助我们调整现实事物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制定正确的计划、目标,实施正确决策。江苏春兰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陶建幸就是一个有远见的商人。
20世纪80年代中期,陶建幸从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担任了江苏泰州冷气设备厂厂长。当时国家正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陶建幸预见不久家用空调这个生活奢侈品肯定会进入寻常百姓家。于是,他果断转产,集中精力研制和生产空调。
陶建幸决定做空调,这个决策是大胆和超前的,因为当时人们还不知空调为何物。在小城泰州,空调和春兰几乎是同时诞生。1987年,春兰研制出7000大卡新型柜式空调开始投放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仅这一项当年即实现利润117万元。1989年,春兰空调产量跃居全国空调厂家之首。此后,这一霸主地位一直保持到1997年。
正当春兰空调年产销150万台,真正如日中天的时候,陶建幸却考虑到,春兰继续扩大空调生产规模,就会陷入产品结构单一、产品同质化的泥潭,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的状况。为了不把投资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增强抗风险的能力,陶建幸选择了家用小汽车作为新产业。
1996年,他携巨资欲上家庭轿车项目,最终因时机不成熟——拿不到国家家用汽车的“准生证”而放弃。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不能不佩服陶建幸当初的商业直觉。中国家用轿车从世纪之初开始发威,国外几乎所有知名汽车品牌都到中国来建厂淘金,一个个赚得盆满钵满。我国民营企业如李书福的吉利集团、左宗申的宗申集团、王传福的迪比亚集团,都已进入家用汽车,取得了相当的业绩。
家用汽车没有做成,陶建幸没有气馁,他退而选择卡车。1997年11月,春兰集团以72亿元收购了南京东风汽车公司,组建南京春兰汽车有限公司。这被媒体爆炒为“东去春来”,也成了春兰进入汽车行业的一个标志。从收购到量产,历时3年的整合,春兰豪华中型卡车终于在2001年5月批量投产,它一举改写了中国卡车的低俗形象,刚一面市就供不应求。目前,卡车已成春兰的第二个产业支柱,成了陶建幸手中的一张王牌。
陶建幸这个天生的商人,眼光看得更远。“我现在最看好的就是新能源。”陶建幸敏锐地感觉到,能源问题将是今后制约世界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家电、汽车仍属于传统产业,对大企业来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建立新型工业,而新能源是目前最理想的产业选择。于是陶建幸开始涉足高能电池研究。
看看当今国际范围内的能源紧张,亲身体会石油价格的暴涨,人们不能不佩服陶建幸的商业判断。从空调到卡车到新能源,陶建幸和其他家电老总思维有点不一样,这恰恰给了他发展的机会,他自己称这是其直觉和理性的统一。
现实世界是一个变化的社会,一个人不能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势必会落伍,甚至处处碰壁。识时务的人善于择势而为,因而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做商人就要做有远见的商人。
2做一个商海观“潮”高手
大海的潮起潮落是其本色,市场的“潮起潮落”是其特征。“商潮”有时是捉摸不定的,毫无规律可言。何时升温,何时降温,下一步会出现什么“潮”,谁也说不清。“商潮”孕育着风险,但又是商业机会。“弄潮儿当涛头立”,在“商潮”面前,商人不仅要成为迎涛搏击的勇士,而且要成为观察分析“商潮”的大师。
在日本汽车制造商中,“日产”和“丰田”是竞争多年的对手。“丰田”凭借其强大的销售网和灵活高效的批量生产体系,曾一度使“日产”倍受压力,大有被挤垮的危险。就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际,1987年日本第二大广告公司博报堂提出了“分众时代”的名言。博报堂认为,日本的消费潮流已从单一的、大批量的大众式消费转变为多样化、个性化的“分众”式消费,根据某一消费层次和年龄层次设计的商品今后在市场上将唱主角。
博报堂这一观“潮”结论使“日产”茅塞顿开。看来,与其继续与“丰田”硬拼产量和销售量,不如顺应潮流,另谋出路,改为有针对性地生产“分众”式商品。为此“日产”制定了新的竞争战略,加强科研开发力量,重新进行设备投资,建立灵活的小批量生产体制。
1988年,“日产”推出新型超豪华轿车“希马”,这种车以年龄在40~50岁、年收入在50万~100万日元之间的消费者为对象,很快成为中年人抢购的对象。当时,甚至出现“希马现象”一词。
日本人似乎有着惊人的适应顾客偏好的能力,他们很重视了解顾客需要或可能需要什么,以及他们愿为此付出多大代价。这一点也是营销观念的核心内容:在有利可图的前提下,预测并满足顾客对于产品的需要。日本人同美国争夺彩色电视机市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1975年,美国彩色电视机市场需求开始转向手提式和桌上型电视。但美国厂商依然集中于附有基座的彩电,并且忽略了产品的质量管理,而求助于大量的广告。他们以为只需一个响亮的商标便足以维持美国消费者的忠诚。日本商人很快把握住了需求转换所带来的机会,索尼和松下发展了手提式彩色电视机,以服务于逐渐扩大的市场,并且以质量作为产品的生命。在非常短的时期内,头脑僵硬的美国电视厂商们就把市场拱手让给了日本竞争者。
日本商人总是显示出强烈的跨越现有偏好的趋势。机会并不在现有的偏好里,而是深深隐藏于被忽略的偏好中。日本人是务实的市场专家,他们能够在芸芸众生中,分辨出购买不同产品的顾客群,或者基于不同的理由而购买相同或相似产品的顾客群。
其实,所谓观“潮”,就是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经营者要能够认清形势,适应形势,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随波逐流,顺风转舵,多因其有贬义色彩而被人们抱有成见。其实,顺着情势改变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是商业高手一贯的做法。当然,顺势而为要有非凡的眼力,才能因势应变,游刃有余。
福海集团董事长罗忠福就是一个观“潮”高手,他所观的“潮”是“政策潮”。在回顾自己由贫穷青年成长为拥有近20亿财产的企业家的道路时,罗忠福说:“无论在中国以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我都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短短几年增值千倍的奇迹,我的公司是在一个特定的地方,特定的历史环境里成长的。要说我有过人之处,那就是我比别人更会利用政策。”
罗忠福善于总结政策规律,用规律指导经营实践。比如,他通过总结发现,“中国改革开放10多年的经济改革趋势可以说始终未能脱离‘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的窠臼,不断上下循环”。这一规律曾经制约着很多企业的发展。但罗忠福经过分析,认为可以利用这一规律,“预见到两三年后的走势和市场变化,及早起步”。这样就能把握时机,化被动为主动。在这一规律指导下,罗忠福策划了一起极为经典的经营案例。
1988年,罗忠福进军房地产业,买下了珠海的四块地皮。但是随即而来的房地产业处于相对萧条之中,外资纷纷撤走。罗忠福却认为,过热必然会骤冷,过冷必会升温,这种萧条期会很快过去,国家不会撒手不管。基于这一政治判断,罗忠福反而低价收购地皮。几年后,仅白藤湖西区这一块土地便增值到了几个亿。
这就是善于观“潮”的回报。
3掌握及时抽身之道
面临多变的时代,商人需要对变化保持警觉而且有效驾驭。明知情形对自己极度不利时,应该识时务者为俊杰,及时放手。能够依据外部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变化而相机应变调整自己的战略战术,知道及时抽身之道,这才是高明的商人。
一个商人要知晓进退之道,只知前进,不知后退,往往会碰壁。退出是对自身状况作冷静、理智的深刻剖析,然后再实施的一种战略选择。因此,经营者应该明察善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应对,有时候需要锲而不舍地坚持,有时候则要敢于放弃。
松下幸之助说得好:“武功高强的人,往回抽枪的动作比出枪时还要快。与此同理,无论是搞经营,还是做其他事情,真正能做到不失时机地退却者,才堪称精于此道。”由于松下幸之助是一个懂得进退的人,所以才有松下公司的发展壮大。
松下幸之助的抽身之道源自山科的“撤退”哲学。山科是万代公司的会长,跟松下幸之助很熟,他的“撤退”哲学,以及万代公司的商业经验“为了成功,撤退也有必要”,松下幸之助对之知之甚详。松下幸之助十分同意山科的“撤退”哲学,他自己的经营史上,就有过数次的撤退。
二战以后不久,松下接手了一家濒临倒闭的缝纫机公司。起初,他觉得有办法起死回生,但由于不擅长此方面的业务,而且竞争对手林立,自感无法抗衡,便立即退了出来。当然,费了一番功夫以后退出来,财力、物力、人力都会有些损失,但总比继续毫无希望地撑下去来得划算。
松下的“撤退”,最为惊天动地的要算从大型电脑领域的撤退。那是1964年的事情。此前,松下已经在大型电脑的制造方面投注了十几亿日元的资金,并且已经研制出了样机,达到了实用化的程度。可是,松下却遽然从这一领域里退了出来。当时的情形是,小小的日本,有包括松下的7家公司在从事大型电脑的科研开发,而市场却远不那么乐观。继续下去,势必形成恶性竞争的局面。与其恶性竞争而两败俱伤,还是毅然决然地早些退出来为好。后来的事实证明,松下的这步棋走得很是正确。直至今天,家用、小型电脑长足发展了,唯独大型电脑却比较冷清。
1925年,松下幸之助到东京办事处巡视时,发现装置在收音机里的电子管非常畅销。松下希望尽快能在大阪发售这种装置的收音机。因此,当场就指令和电子管制造厂交涉。结果发现那家工厂规模很小,资金也不雄厚,生产根本赶不上订货,就当场先付出价款3000日元购买1000个。
回到大阪,松下就和电子管的批发商接触,当时因为来货很少,大家都急着赶快订货。这种情形大概持续了五六个月,而松下电器也因此多了1万多日元的收益,这在当时已是一笔不小的款子。
后来制造电子管的厂家慢慢多了起来,各种厂牌渐渐出现,价格自然也逐渐便宜。松下意识到,照这样下去,松下电器可能增加的利润必然会很有限,虽说目前还能保持一定的利润和销路,但情况已经有所变化,和前一阵子已经大不相同。因此,先见之明是很重要的,重点在于如何掌握演变的趋势。做生意不能不注意情况的变化,必须要有应变的手段,这就是让松下萌生撒手念头的理由。况且已经赚取一万多日元的利润,也应该是收手的时候了,再贪心就不大好。松下于是就从这个还没有创造可观利益的电子管贩卖事业上撤资了。
过了四五个月之后,收音机配件的售价急转而下,使目前获利还不错的工厂和贩卖店一起陷入困境。松下电器因为收手得快,因此并没有受到任何损失。
由此可以看出,凡事都必须适可而止,否则反受其害。物极必反,还有的人可能掉进陷阱或见别人掉进陷阱多了,便看见前面的路处处都是陷阱。是进是退,关键在于分析大局,把握时机。
商谚说:旧鞋子没破该扔就得扔,老生意好做该变也得变。急流勇退是一种大智慧,因为“花无常好,月无常圆”,所以“得些好处须回首”。一个良好的撤退,也应该和伟大的胜利同样受到尊敬。此外,撤退出旧行业而转入新行业也有诸多成功事例。
香港假发之父刘文汉,从20世纪60年代起经营假发制造业,到1970年假发销售已达4亿港元,产品仍然是供不应求。但刘文汉并没有被一时的辉煌冲昏头脑,他发观假发制造业竞争者日益增多,繁荣的假发市场背后已经显露出衰退的迹象。于是,他当机立断,急流勇退,回到他的出生地澳大利亚,去开创葡萄酒酿造业。他先把离悉尼只有l0公里远的一家葡萄园买下,接着又动用上千万港元,买下了当地一家酿酒厂。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的假发业如潮水般消退,香港的假发制造厂商纷纷关门倒闭。号称“假发之父”的刘文汉却在海外安然无恙,而且还拥有一家位列全澳前10名的大酿酒厂。
善于经营的商人,并不是万事总贸然前进之人,而是有着敏锐的眼光,善于因势利导,面对不同的时机和境况而采取不同策略的人;该进时进,该退时决不犹豫,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
塑胶花使李嘉诚成为“塑胶花大王”,并让他赚得盘满钵满。然而,物极必反。早在李嘉诚开发塑胶花之前,他就预见到塑胶花迎合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只能风行一段时间。人类崇尚自然,而塑胶花无论如何不能取代有生命的植物花。执全港塑胶业牛耳的李嘉诚,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塑胶花的大好年景还会持续多久?
越来越多的因素在向李嘉诚敲响警钟。塑胶厂遍地开花,塑胶花泛滥成灾。香港已出现过几次塑胶花积压,原因一是生产过滥,二是欧美市场萎缩。虽未造成大灾难,更未直接影响长江,却引起李嘉诚的高度重视。李嘉诚又从海外杂志上了解到,有的家庭已把塑胶花扫地出门,种植真花。国际塑胶花市场,渐渐向南美等中等发达国家转移,而这些国家,也在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力生产塑胶花。香港的劳务工资逐年递增,做劳务密集型产业非长远之计。
早有心理准备的李嘉诚,一叶知秋,见微知著,未雨绸缪,不久把主要精力放在缔造以地产为龙头的商业帝国。这是他蕴藏于心多年的抱负,与塑胶花相比,后者显得更重要,李嘉诚实现了他的抱负,舆论给他戴上“超人”的桂冠。
“盛极必衰,月盈必亏”。道家的朴素辩证法也适用于商界。因此,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的前景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经营往往受非人力所能为的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应该明察善断,占尽先机。像刘文汉、李嘉诚那样,他们最早进入某一领域,赚了一大笔钱后,审时度势,激流勇退,无论是进是退,都占尽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