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家):又有《周书》者,与《尚书》相类,即孔氏刊约百篇之外,凡为七十一章。上自文、武,下终灵、景。甚有明允笃诚,典雅高义;时亦有浅末恒说,滓秽相参,殆似后之好事者所增益也。至若《职方》之言,与《周官》无异;《时训》之说,比《月令》多同。斯百王之正书,《五经》之别录者也。
(书志):又品藻群流,题目庶类,谓莒为大国,菽为强草,鹜着青色,负羹非中国之虫,鹳鹆为夷狄之鸟。(原注:《春秋》昭公二十五年,鹦鹆来巢。刘向以为夷狄之禽。案壁鹧,中国皆有,唯不逾济水耳。事见《周官》。)如斯诡妄,不可殚论。而班固就加纂次,曾靡铨择,因以五行编而为志,不亦惑乎?
《史官建置》:盖史之建官,其来尚矣。昔轩辕氏受命,仓颉、沮诵实居其职。至于三代,其数渐繁。案《周官》、《礼记》,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之名。太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古今正史》:《春秋传》载楚左史能读《三坟》、《五典》,《礼记》日:“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由斯而言,则《坟》、《典》文义,三、五史策,至于春秋时犹大行于世。
案:《周官》又名《周礼》。武亿《授堂文钞》卷一《(周礼)名所由始考》一文考定《周宫》改称《周礼》始于刘歆。皮锡瑞在武氏基础上进而推论,刘歆之后,二名互见错出。《汉书·艺文志》及《隋书·经籍志》皆以《周官》为名加以著录,《史通》引用四条,有三条题作《周官)《古今正史》篇引《礼记》日外史云云实出《周礼·春官》,不知为何误题作《礼记》),可见刘氏似本《汉志》与《隋志》。《史记》三家注所引皆题作《周礼》,又可见唐代二名通用。
《周礼)书于诸经中最为晚出,古今学者于此书真伪、成书年代纷如聚讼。张舜徽先生在《郑学丛书》中有一新解,颇为圆通:“《周礼》一书,问题最多,古今争论不休。尊信它的,认为是周公致太平的书;鄙薄它的,认为是晚出伪品。问题的症结,只缘从古以来,把‘周’字看成朝代之名,把《周礼》说为周代之礼,以致引起无谓的嚣辨。我却认为这个‘周’字,应该理解为‘周普’、‘周遍’、‘周密’、‘周备’的意义。和《周易》得名于‘周普’而不是专指周代,取义是相同的。证之《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古书,很多是用‘周’字命名的。例如……这些书的命名都取义于周普、周备,是无所不包的意思。后人或理解为言周时事,那就错了。《周礼》原名《周官》,是古代官制的汇编,是战国时人参考当时多数国家的政制,取长舍短,再加以儒家的政治理想,增减排比而编成的一部有条理的官制汇编。不独古代没有实行过,后世虽有人想照着设官分职,也无由实现。”
《书志》篇原注所云“事见《周官》”,出《周官·考工记》,浦氏未注。所谓“中国皆有”云云,系用《周官》郑注及《春秋左传正义》孔疏。地域物产,古人所重。从《禹贡》、《史记·平准书》至后来《地理书》、《食货志》,均可看出此传统。《史通》屡以地域物产纠正文献之失误。如《申左》篇讥二传云:“谷梁、公羊者,生于异国,长自后来,语地则与鲁产相违”;《杂说上)驳《公羊传》云:“公羊生自齐邦,不详晋物,以东土所贱,谓西州亦然……于物理全爽者矣。”而《书志》篇更力主“凡为国史者,宜撰方畅志,列于食货之首”。地域物产乃刘氏史学批评侧重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