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大,究竟好不好?
那要看这大眼睛生在谁身上,生在女人脸上,可以称她为大眼美女(比如关之琳、李嘉欣),要生在男人脸上,呵呵,恐怕不好看。
杨大眼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名将,勇猛善战,因为眼睛大,而被称为“大眼”。
他的眼睛究竟有多大?最多也就像那些古典小说里常说的“大如铜铃”之类吧。但那时候没有电视报纸之类的现代传媒,杨大眼的形象只在人们口头流传,一传十,十传百,他的眼睛被人夸张为“大如车轮”。这样岂不像妖怪?难怪方圆百里夜里啼哭的小孩,只要大人一说“杨大眼来了!”就吓得不敢吱声了。
杨大眼的成名,并不靠他的大眼睛,而是因为他的飞跑绝技。
当时孝文帝准备南伐,让尚书李冲负责选拔将官。杨大眼兴冲冲前去应试。李冲也许是个小绿豆眼,看见看杨大眼的铜铃大眼心里就不爽,再说,杨大眼那时候是一无名小卒,李冲哪听说过他啊?就挥挥手像赶苍蝇一样赶他走:“你算老几?这儿哪轮得上你呀,一边凉快去!”
杨大眼就毛遂自荐,说:“尚书恐怕还不了解我,我给您表演一个绝技吧!”说着他就拿出一根三丈长的绳子(把这么长的一条绳子带在身边,肯定是早有准备),系在头上,向前奔跑。由于速度极快,绳子在脑后飘起,如钢丝一般绷得笔直,和地面几乎平行。试场的士兵骑马追赶,竟追不上他!
这样的惊世骇俗令人眩晕的奔跑速度,和今天的“跨栏王”刘翔有得一拼。刘翔的头上如果绑一条三丈长的绳子,夺个冠军试试看!那条绳子至少可以影响他0.01秒的速度吧。
今天,刘翔的一跑,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至少改变了少男少女们的追星观、择偶观、对帅哥的审美观等等。
当年,杨大眼那一跑,让旁观者大开眼界,大家都说:“千百年来,还没有见过跑得这样快的人啊!”杨大眼打破了当时奔跑的世界纪录,改变了尚书李冲的用人观,李冲赞赏道:“这个时代什么最宝贵,人才啊!”把他提升为军主,不久就升为统军。
如果当年北魏也评选十大杰出青年,杨大眼肯定榜上有名。
“飞人”杨大眼南征北战,建立赫赫战功,但是文化水平很低,基本上是目不识丁。他自己是迫切想提高文化水平的,因为不识字,毕竟还是很不方便的。他性格暴燥,喜怒无常,对士兵好起来,比儿子都亲,而打起士兵来,又往死里整,收不住手。有士兵对他不满,在厕所上乱涂乱画骂他:“杨大眼,生孩子没屁眼”,他就不认识,还以为是拥护他的标语呢!后来别人告诉了他,他想,得发愤识几个字了。
但是那时候的社会不重视武将的文凭,他不能像刘翔功成名就后去免试“读博”,学校还会引以为荣,设立“刘翔奖学金”。
只有靠自学,他的大眼睛懒得看书,却充分发挥耳朵的作用。他有专门负责读书给他听的“读书员”,每天念一段书给他听。日积月累,倒是听会了不少字,当他口授布告的文字时,里面的字都是他不认识的。
后人总结他这套独门读书法,为“耳读法”。
这样一个大眼睛,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奇才吧。
典故:耳读法
含义:形容用耳朵听别人读书
出处:唐·李延寿《北史·列传》
原文节选:
(杨大眼)少有胆气,跳走如飞。然侧出,不为其宗亲顾待,颇有饥寒之切。太和中,起家奉朝请。
时高祖自代将南伐,令尚书李冲典迁征官,大眼往求焉。冲弗许,大眼曰:“尚书不见知,听下官出一技。”便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见者莫不惊欢。冲曰:“自千载以来,未有逸材若此者也。”遂用为军主……
传言淮泗、荆沔之间有童儿啼者,恐之云“杨大眼至”,无不即止。王肃弟子秉之初归国也,谓大眼曰:“在南闻君之名,以为眼如车轮?及见,乃不异人。”大眼曰:“旗鼓相望,瞋眸奋发,足使君目不能视,何必大如车轮。”……
然征淮堰之役,喜怒无常,捶挞过度,军士颇憾焉。识者以为性移所致……
大眼虽不学,恒遣人读书,坐而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竟不多识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