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风水
风水术又称为堪舆学、相地术、相宅术、青乌、青囊术、形法等,是中国古代方术重要的组成部份,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风水术其实就是论述和指导人们选择和处理住宅(阳宅)与坟地(阴宅)的位置、朝向、布局、营建、择日等一系列的主张和学说,是选择居住环境的一种术数。
但在我国民间,多称为“风水”,而把操此职业者称为“风水先生”,由于风水先生要利用阴阳学说来解释,并且人们认为他们是与阴阳界打交道的人,所以又称这种人为“阴阳先生”。
“风水”一词始见于东晋郭璞所着的《葬书》: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故后人尊郭璞为风水鼻祖。而有传承的风水派系内却都尊九天玄女为阴阳院(风水门)的宗师,因为传说九天玄女为帮助黄帝战胜蚩尤,解救百姓困苦而传授于他玄学术数,其中就包括风水术。
在我国古代有文化的人一般都懂得风水,很多大官贤达甚至精通风水,纵观历史,先秦是风水学的孕育时期;魏晋南北朝,风水学得到传播;宋代是盛行时期,明清是泛滥时期。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与生态环境学的发展,国际上对风水学的重视,科学的风水学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先贤云:卜筮不精,条于一事;医药不精,害于一人;地理不精,倾家灭族。可见风水术在古人心中所占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风水术其实是一种传统文化观,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一种趋吉避凶的术数,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同时也是调整和改造命运的最高玄学。从现代科学理论来看,风水学是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环境景观学、自然生态建筑学、天体运行方位学等的一门综合类科学。
风水中的“气”
风水理论认为,气是生命之源,也是生命之根本,风水中的“气”是周围环境中的各个物体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占的“序”所决定的,而“序”的改变恰恰是辩证唯物主义中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一种方式之一,环境的改变,物体(包括家具、办公桌等)位置的变化,就会引起“气”的改变,从而就会改变风水环境。
气,在古代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唯物论者认为它是构成世界本原的元素,唯心论者认为它是客观精神的派生物。先哲普遍认为,气无处不存在,气构成万物,气不断运动变化。气,在风水术中是一个很普遍、很重要的概念。气是万物之源,气变化无穷,气决定人的祸福。人要避死气、乘生气,就得请风水师“理气”。“理气”是十分复杂的,要结合阴阳五行、实地考得“旺象”,才能得到“生气”,有了“生气”就能富贵。因此,风水术实际是“相气术”。
风水理论认为,世界是从无(未见气)到有(气之始),气是本源(一),它分化出阴阳(两仪),又分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五行),这些物质的盛衰消长都有不可改变的规律,并且有了祸福,这些祸福都是可以预测的。风水理论认为,气是无穷变化的,它可以变成水,也可以积淀为山川。
阳宅风水理论的主要基础是气和势,其中气是阳宅风水的中心。从气说,主张的是乘气、聚气、顺气、界气,反对死气、煞气、泄气等等,这实际上是追求房宅建筑选址的方位布局与周围环境大自然的协调统一,以保证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平和。风水理论认为,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因而选宅非常重要。背山面水,负阴抱阳,避风防淹,被认为好风水,就是因为它能藏气。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对各种事物与现象的观察,把宇宙的万物万象分为阴阳两大类,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论。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成、变化和发展,全在于阴阳二气的运动,它总结出来的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与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是一致的。
阴阳学说分为阴阳基础概念、阴阳辩证、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等内容。
1.阴阳的基本概念
明阳本指日照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用以说明万物的本源,说明相互对立和相互消长的情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联系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白昼和黑夜,晴天与阴雨,炎热与寒冷。由于阴阳的变化构成了一切事物,并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对立双方的概括,因此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事物。一般来说,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明亮的、温热的、功能的、兴奋的、机能亢进的,都属于阳的范畴;凡是静止的、下降的、晦阴的、寒的、物质的、抑制的、机能减退的,都属于阴的范畴。如以天地而言,则“天为阳,地为阴”;以水火而言,则“水为阴,火为阳”;以动静而言,则“静者为阴,动者为阳”;以物质的运动变化而言,则“阳化气,阴成形”,这些就是阴阳的属性。
2.阴阳辩证
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其相对性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表现在一定的条件下,阴阳可以互相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了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还可以再分阴阳,如昼为阳,夜为阴,而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所以任何事物都可以概括为阴阳两大类,任何事物的内部又都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而每一事物中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都还可以再分阴阳,以致无穷。
3.阴阳对立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出与入、升与降、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水与火等等。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相互对立着的双方,一方面总是通过斗对另一方起制约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就说明了阴阳的胜负、失调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在宇宙的正常运动状态下,阴阳两个对立面,不是平静和互不相关地共同处在一个统一体中,而是在阴阳不断地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过程中推动着宇宙的变迁。
4.阴阳互根
阴阳互根又叫阴阳的相互依存。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左为阳,右为阴,没有左,就无所谓右,没有右,也就无所谓左。所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面都以其另一方面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阴阳间的这种相互关系,称为阴阳互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由于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根作用,所以阴阳中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阴阳双方的这种互根互用相互依存的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所谓的“独阴”、“独阳”,则出现了“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情况。
5.阴阳消长
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阳消阴长”和“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之中。在正常情况下,“阴阳消长”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下的。因为只有不断地消长和不断地平衡,才能推动事物的正常发展。
6.阴阳转化
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乐极生悲”的阴阳相互转化。这也就是“阳动变阴、阴动变阳”的《易经》爻象阴阳相互转化。一切都是指阴“重”可以转化为“阳”,阳“重”可以转化为“阴”。寒极时,便有可能向热的方向转化,热极时,便可能向寒的方向转化。
总而言之,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用以认识和解释自然界的宇宙观和认识论,是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它贯穿《易经》的始终。卦象中的符号“-”表示阳,“——”表示阴。这就是在《易经》中的阴阳标志。
风水理论认为,人是由阴阳二气派生出来,因此,人要适从于阴阳,不得违背阴阳,顺者昌,逆者亡。南为阳,北为阴。风水理论认为,住宅朝南,为阳,有吉;住宅朝北,为阴,有凶。俗语云:“大门朝南,子孙不寒;大门朝北,子孙受罪。”
阴阳学说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是先哲认识世界的比较正确的思维方式。可是,风水将它与人事吉凶相附会,是有悖于科学的。
小贴士
太极理论
中国的太极理论体现是阴阳、黑白、动静、和谐的辩证思想,是一种以“生命一体”的观点来了解万事万物运行的法则,以及对于奥妙的宇宙万物本源所体悟出极高明、精微而深广的古老智慧结晶。中国先哲认识和解释世界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一阴一阳之为道”。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一个重要范畴。而阴阳、黑白都是对宇宙互相关联或对立事物现象的双方属性的概括。太极理论里有这样的论述:“道为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化两仪,两仪为阴阳。”可见,黑白、阴阳等相对的概念只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特定属性。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穑。”五行学说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它贯穿于我国古代思维现象的各个领域。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它认为宇宙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构成,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故五行最初称作“五材”。五行学说,是在“五材”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
1.五行的特性。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朴素认识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论概念,用以分析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和研究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法则。因此,五行的特性,虽然来自木、火、土、金、水,但实际上已超越了木、火、土、金、水具体物质的本身,而具有更广泛的涵义。
木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实际上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都是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古人称“土爱稼穑”。“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金的特性:古人称“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使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古人称“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2.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
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特性来推演和归类事物的五行属性的。所以事物的五行属性,并不等同于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将事物的性质和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而得出事物的五行属性。如事物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木;与火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火;等等。例如:以方位配属五行,则由于日出东方,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的炎上特性相类,故归属于火;日落于西,与金的肃降特性相类,故归属于金;北方寒冷,与水的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水……以五脏配属五行,则由于肝主升而归属于木,心阳主温煦而归属于火,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肺主降而归属于金,肾主水而归属于水。
事物的五行属性,除了可用上述方法进行取象类比之外,还有间接的推演络绎的方法。如:肝属于木以后,则肝主筋和肝开窍于目的“筋”和“目”亦属于木;心属于火,则“脉”和“舌”亦属于火;脾属于土,则“肉”和“口”亦属于土;肺属于金,则“皮毛”和“鼻”亦属于金;肾属于水,则“骨”和“耳”、“二阴”亦属于水。
此外,五行学说还认为,属于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都存在着相关的联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即是说方位的东和自然界的风、木以及酸味的物质都与肝相关。因而,也有人认为五行学说是说明人与自然环境统一的基础。
五行归类系统表(见网页图表)
3.五行的生克乘侮
五行学说并不非孤立、静止地将事物归属于五行,而是以五行间的相生、相克联系起来来探索和阐述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协调。同时,还以五行的乘、侮来探索事物间的协调平衡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借以说明事物之间的复杂变化。它的内容主要有五行相生、五行相胜、五行制化、五行相乘、五行相侮等。
(1)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就是五行之间,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五行之间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以次相生,如环无端,生化不息。在五行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两方面的关系,生我者为“父母”,我生者为“子孙”。所以,五行之间的这种相生的关系又叫做“母子关系”。
(2)五行相胜
五行相胜又叫五行相克。所谓相克,就是五行之间,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克制约束的作用。五行之间相克的次序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这种相克的关系也是往复无穷的。五行的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我克”和“克我”两方面的关系。我克者为我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因此,五行的相克关系又称为“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
(3)五行制化
五行制化,是事物之间有相互制约、生化的意思。是把相、相克联系在一起而言的。如果五行只有相生而没有相克,则不能维持正常的平衡;如果仅相克而又没有相生,则万物无从生化。所以,生克不能截然分开。五行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也就是制中有化,化中有制,亦制亦化的结果。
(4)五行乘侮
五行之间的相乘、相侮,其基本概念首见于《内经》,是指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的不正常相克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