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是有思考、有组织、有听众的一场说话。无论是经过认真准备的上台演讲,还是在各种场合中临时被要求的即兴演讲,都提出了比日常说话更高的要求。很多人总觉得演讲离自己很遥远,所以一旦遇到突然要发表演讲的情况,就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不会演讲的人也许还没到一定的位置上,你可以试想看看,你的老板、上级、领导是不是时常发表演讲呢?你也会有一天到他们的位置上,那么演讲就是十分必要的一项技能了。越早掌握这种技能,说不定你可以越早到达更高的位置。本章就将为你揭开演讲的迷雾,告诉你如何发表精彩绝伦的演讲。
你知道吗?美国口才大师詹宁斯·伯瑞安初次上台演讲时两个膝盖颤抖地碰在一起;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初次发表演讲时“不是在讲话,而是在尖叫”;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第一次当众朗诵时口中就像塞满了棉花一样,人们甚至听不清楚他在说什么;古罗马雄辩家西塞罗开始演讲时脸色都苍白了,整个四肢,包括他的心,都在不自觉地颤抖;即使是被喻为“世纪之演说家”的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刚开始演讲时,心窝里似乎也塞着一块厚厚的冰疙瘩。
演讲是面对众多听众的讲话,出现紧张、怯场的心理是在所难免的。即使像上面所列的这些著名演说家也不例外。只是这些大师累积了很多的经验,懂得如何克服自己的怯场,让这种心态缩小到最低程度,不至于外露而影响了自己的演讲。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在三千个人当中做过一次心理测验,题目是你最担心什么?答案可以是任何事情,比如死亡、疾病、毁容、亲人过世等等。调查结果显示,居然有约百分之四十的人害怕当众讲话!演讲时,面对众多的听众,身处特殊的环境之中,演讲者有的担心自己表达不好,无法赢得听众的共鸣,于是自卑胆怯;有的担心自己形象不佳、打扮不行,一开始就被莫须有的担心打倒,于是出现语句贫乏、思维混乱、不知所云的情况;有的人不停地说自己会怯场,结果果然怯场了,似乎不怯场都对不起自己。其实,怯场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如果演讲时一丁点的担心和压力,那么反而是不正常了。
坦然地面对怯场心理,并想办法去克服它,这才是成为一个成功地演讲者所需要做的事。下面有一些方法可以供参考借鉴。
第一,把听众当成是你的朋友,拉近距离,建立亲切感。你跟朋友讲话总不会紧张怯场吧?所以如果可以把听众不当成是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而是许久未见的老朋友,那情况就会改善很多。英国有一位年轻的滑稽演员,时常扮演配角。为了防止表演时出现怯场,他会在自己的手心上写下一个“客”字,意思是装作不把观众放在眼里,也就是说“不把客人当回事就不怯场了”。然而这样的效果却并不如意,虽然可以自顾自地表演,但总是不够轻松自如,可以说只是克服了一半的胆怯。而另一位歌手则相反。他一怯场,就会自言自语地跟自己说:“大家都是我的朋友,他们都喜欢我!”如此一来,怯场感就会消失很多,表演场就变成了朋友们聚会的场所,表演就镇定自若了。
第二,用成功的景象“蛊惑”自己。有些人消极悲观,总想着失败了会怎么样,于是脑海中不停地出现失败后的情景,这样只能让紧张加剧,更加说不出话来。演讲者最好是往积极乐观的方向去想,可以在脑海中构筑各种成功的景象,想象自己在台上侃侃而谈,听众在台下听得津津有味,想着想着,就慢慢地把自己真的当成了那样的人。于是心里会产生说话的动能,如果听众有素养一些,给予热烈的掌声欢迎,那么就更能帮助演讲者消除紧张的情绪了。
第三,自我暗示法。这跟以上提到的第二种方法有相似之处,是用强烈的、鼓励自己前进的暗示来克服怯场。比如法拉第演讲时就会暗示自己:“听众一无所知。”
汤姆士是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参议员。同很多高大的美国人不一样,他自小就瘦瘦小小的,看上去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而他的性格也的确偏于内向,容易紧张。为此他感到苦恼不已。跨入大学校门后,汤姆士有一次必须要参加演讲比赛,这对他来讲实在不是一件什么美差。想到要在一大堆不知道姓甚名谁的陌生人面前讲话,汤姆士着急得不得了。后来他的母亲教给他这种自我暗示法:“病弱的身体可能会一辈子跟随你,所以你更要用头脑来取胜啊!好好努力,一定会成功的!”正是在这种自我暗示的不断催眠下,汤姆士克服了自己的胆怯,最终竟然取得了演讲比赛的第一名!而也正是这一次演讲的经历,奠定了汤姆士之后的成功。
自我暗示法虽然看似简单,但运用得当,就可以让我们的心立刻“热起来”。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将自我暗示法取了个学名,叫做“短循环反应法”。下面是一些常用的自我暗示的句子。比如“只要能勇敢地开口说第一句话,那么就可以顺畅地把接下来的话都说完。”“我已经努力做好了充分准备,不会有问题的!”“反正都豁出去了,我不相信自己做不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