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司马懿是个善于装疯卖傻的高手。在中国古代史上,还有一个善于装疯卖傻的高手,那就是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
明朝时,朱允敉接替朱元璋皇位之后,接二连三地废了五位王爷。朱棣心里明镜似的,自己是在劫难逃。他如坐针毡。现在的亲王中,属他排行最大。恐怕朱允敉要认真对付的,也就是他了,北平左布政使(相当于省的长官)张昞,都指使(地方军事长官)谢贵,都不是朱棣的人。朝廷又以备边的名义,使朱棣王府卫队,从一万九千人减到只剩下四千人。朝廷又派都督耿献在山海关练兵,都督徐凯在临清练兵。这就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对北平采取了包围的形势。
朱棣派内侍到庆寿寺,把姚广孝和尚请来。这位和尚14岁出的家,曾参加过礼部主办的“通儒书僧”考试,高高得中,但他不愿去做僧官,却随朱棣到北平,被朱棣安置到庆寿寺当住持。姚广孝很有城府,朱棣经常将他邀进王府,让他给出谋划策。
这天,他随内侍来到王府,见了朱棣。他见朱棣愁眉不展,唉声叹气,便问:“殿下又为京中的事情忧心了?”
“大师请坐,”朱棣一面让内侍上茶,一边说,“京中刚刚来了密报,说朝中传齐泰、黄子澄建议皇上,对本王用兵。不过,皇上还没应允。你看应该怎么办?”
“消息可靠吗?”
“消息的来源,是宫中司礼监的一个太临供给的,他成天伺候皇上,自然能知道宫廷的内幕。”
“皇上优柔寡断,看来早晚会对殿下动手的,殿下可不能不防备一下。眼下我们必须一方面暗中加紧练兵。一方面外表上故作痴呆,使齐、黄不发生怀疑。只要是有了充分的准备,一旦火候成熟,便可以用“清君侧”的名义,消灭齐、黄,到了那时……”说到这里,姚广孝向朱棣道:“兵器打造得怎样了?”
“十万件总有了吧!”朱棣回答道。
颇有城府的朱棣早在他大哥朱标死后,认为他最受父皇宠爱,说不定会立他为太子。但后来朱元璋隔着儿子一辈立了皇太孙朱允敉。朱棣心中不满,暗中便打定了要较量个高低的主意。燕王府原是元朝的皇宫,建筑得富丽堂皇。朱棣听从了姚广孝的建议,在宫舍下面,挖了地下室,秘密地请来工匠,在地下室里,不分昼夜地打造武器。怕打铁的声音外传,又养了许多鹅鸭,天天吵个不休,作为掩护。同时,还用重金雇佣勇士,养在宫中。朱棣不分昼夜地进行着备战。
再说朱棣和姚广孝研究对策时,忽然,内侍来报,南京的黄太监到府降旨。朱棣让姚广孝到屏风后面,吩咐叫请进来。不一会儿,黄太监在四名卫士的陪伴下,来到中堂。朱棣跪下接旨,原来朱棣前一段曾上疏告病,所以皇帝朱允炆特派黄太监来慰问。
圣旨宣读完毕,王府总管把士卫请了出去,设宴款待。这边黄太监笑着对朱棣说道:“看殿下神采奕奕,想贵恙已大痊了吧!”
“哈哈哈!”朱棣大笑起来,接着说:“当着真人不说假话,本王得的乃是心病。”
“心病还须心药医嘛!”
“那是当然。黄公公带来什么良药呀?”
“皇上这次派我来,就为的是察看殿下是否真的有病,那齐、黄二人,成天在皇上面前嘀嘀咕咕,说诸王里唯有燕王殿下是个隐患,看样子对燕王下手,只是个时间的问题。”
“唔!”朱棣沉思着点点头。黄太监继续说道:“皇上另外派人降旨,要张昞、谢贵加强对殿下进行监督。”
“他们不错嘛,很关心我,每隔十天八天,便来探一次病!”接着朱棣冷笑道,“好吧!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这叫逼上梁山,反正不是鱼死,便是网破。”
黄太监带着朱棣送给他的一大盘珍珠宝石,满载而归地回京复命去了。
朱棣不分昼夜地加紧备战。转眼之间,便到了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五月,朱元璋已经死去一周年了。南京举行祭典,称为“小祥”。建文皇帝发下圣旨,各位亲王不必亲临,但对王子却没有明确规定。朱棣为了麻痹皇帝,决定把他的三个儿子一齐打发到南京去参加祭典。有的亲信劝他,让三个王子进京风险太大,万一把三位王子当作人质扣起来,那可就被动了。
朱棣笑着说:“舍不得孩子打不住狼,三个孩子一起去了,就解除了皇上的疑心,也让齐、黄两个贼子找不到借口。”
三个王子到南京去了,朱棣虽然嘴里说得很硬,但心里也是十五个吊桶,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的。万一儿子被扣留,朝廷再派兵来拿,到了那时,进行抵抗吧,投鼠忌器;不抵抗吧,只好束手就擒。想到这,他又后悔起来。
时光到了六月中旬,世子朱高炽和他的三弟朱高燧回来了,只有次子朱高煦没有回来。原来燕王三子到京参加祭典后,齐泰果然建议朱允敉把燕王三个儿子都留下。但黄子澄却不同意,他认为这样会打草惊蛇,不如放王子回去,使燕王不发生怀疑,这样便于行事。两个人争执不休,后来王子们的娘舅魏国公徐辉祖提出折中的办法,让三个王子留下一个,回去两个,即把二王子朱高煦留了下来。名义上是舅妈给舍不得让他走,实际上,自然是当作人质扣了下来。
不久,朱高煦却偷偷地跑了回来。这朱高煦虽然只有二十岁,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还颇有心计。他被舅父徐辉祖留下,心里便明镜似的,这是押起来当作人质了,心里十分气愤,但表面上,他却不动声色。时间一长监视他的人也便放松了,一天中午,他从马棚里把徐辉祖骑的那匹白龙马偷出来,单枪匹马日夜兼程,便跑回家里。
顿时,朱棣喜忧参半:见到儿子回来,他心花怒放。可是,另一方面,对手们会不会乘机下手呢?
他沉思良久,终于计上心来,立刻装起疯来,披头散发,跑到大街上,狂呼乱叫。王府的侍卫们要扶他回去,他就乱打一顿。饿了,他就跑到饭摊上,拿起食物就吃。困了,他躺在墙角呼呼地大睡。侍卫们只好远远跟着,暗中保护。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燕王疯了的消息,传得北平城里,家喻户晓了。燕王一到大街上,成群的孩子,围在他身边,向他身上吐口水的,往他身上扬土的,扔石头的,他什么都不在乎,嘻嘻哈哈的。他从饭摊上抢来食物,跟孩子们一块吃。孩子们你争我夺,乱成一团。食物的钱过后自然由王府的人一分不少地送还,所以饭摊的主人乐得让他们抢去。有时,朱棣又不让小孩子跟着了,赶着他们满街跑,大街上乱哄哄的,有时连车马都不能通行了。
有时朱棣还从墙边捡起一撮狗屎,吃起来,不但不嫌臭,反而吃得津津有味。
全北平的人,都认为燕王是真疯了。
张昞和谢贵二人终究不放心,他们借探病为由要到王府去亲自看一看。正值盛夏时,火辣辣的太阳,坐在屋里都汗流浃背。可是,他们看到燕王坐在火炉旁边,身上围着棉被,嘴里还喃喃地叫着:“好冷!好冷!”他们当然不知道,燕王的怀里抱着一个装满冰块的铁桶。
张昞和谢贵亲眼看到燕王的情况,也认为是真的疯了。他们告辞了,可是,陪同他们的王府长史万诚悄悄地告诉张、谢:“二位大人不要让燕王骗了,他的这一切都是假装的。”
这时,一件意外的事发生了,燕王府的百户邓庸,奉命到南京呈送燕王有病的奏章。齐泰传讯邓庸,加以严刑拷打。邓庸受刑不过,只好把燕王府里私造兵器、操练壮丁的情况,供了出来,消息传到了朱棣的耳朵里。他立刻把姚广孝和尚、张玉和朱能等智囊请来,研究对策。
不久,朱棣便被逼上“梁山”,率领大军向南京发起攻势了。经过激烈的较量,他终于大获全胜,夺取了天下。
生存之道
一个人处于某种特定的情境中时,尤其是危险中时,装疯卖傻是个好办法。装疯卖傻并不是真的疯傻,而是一种权宜之计,是一种避对方锋芒、韬光养晦的谋略。不需要装疯卖傻时,则绝地反击,一举消灭对手。
生存之道25
隐藏锋芒,让功于他人
有的人稍有成就就得意忘形,以为自己聪明绝顶。这是非常愚蠢的。自以为有功便得意忘形,总是讨人嫌的,特别容易招惹上司嫉恨。把自己的功劳自己表白虽说合理,但却不合时宜,而且是很危险的事情。
三国末期,西晋名将王浚于公元280年巧用火烧铁索之计,灭掉了东吴。三国分裂的局面至此方告结束,国家又重新归于统一,王浚的历史功勋是不可埋没的。岂料王浚克敌判胜之日,竟是受谗遭诬之时,安东将军王浑以不服从指挥为由,要求将他交司法部门论罪,又诬告王浚攻入建康之后,大量抢劫吴宫的珍宝。
这不能不令功勋卓着的王浚感到畏惧。当年,消灭蜀国,收降后主刘禅的大功臣邓艾,就是在获胜之日被谗言构陷而死,他害怕重蹈邓艾的覆辙,便一再上书,陈述战场的实际状况,辩白自己的无辜。晋武帝司马炎倒是没有治他的罪,而且力排众议,对他论功行赏。
可王浚每当想到自己立了大功,反而被豪强大臣所压制,一再被弹劾,便愤愤不平。每次晋见皇帝,都一再陈述自己伐吴之战中的种种辛苦以及被人冤枉的悲愤。有时感情激动,也不向皇帝辞别,便愤愤离开朝廷。
他的一个亲戚范通对他说:“足下的功劳可谓大了,可惜足下居功自傲,未能做到尽善尽美!”
王浚问:“这话什么意思?”
范通说:“当足下凯旋归来之日,应当退居家中,再也不要提伐吴之事,如果有人问起来,你就说:‘是皇上的圣明,诸位将帅的努力,我有什么功劳可夸的!’这样,王浑能不惭愧吗?”王浚按照他的话去做了。谗言果然不止自息。
老子警告世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既想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就要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并做到不露锋芒。
生存之道
世人都存在一种嫉妒的心理,都希望比别人优秀。被别人比下去是很令人恼恨的事情,尤其是当上司被下属超过时,这对下属来说是很危险的。所以,与人相处不要锋芒毕露,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在取得功绩时,不露锋芒,把功劳让与他人,才能更好地安身立命。
生存之道26
施展柔术,以柔克刚
商容是殷商时期的一位贵族,也是当时一位很有学问的人,老子就曾从他那求过学。当他生命垂危的时候,老子来到他的床前问候说:“老师您还有什么要教诲弟子的吗?”
商容说:“我的思想你已完全掌握了,现在我只想问你:人们经过自己的故乡时要下车步行,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老子回答说:“我想这大概是表示,人们没有忘记故乡水土的养育之恩吧。”
商容又问道:“走过高大葱翠的古树之下,人们总要低头恭谨而行,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老子回答说:“也许是大家仰慕它顽强生命的缘故吧。”
商容张开嘴让老子看,然后说:“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老子大惑不解地说:“当然还在。”
商容又问道:“那么我的牙齿还在吗?”
老子说:“已全部掉光了。”
商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老子,说:“你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吗?”
老子沉思了一会儿说:“我想这是刚强的容易过早衰亡,而柔弱的却是能长存不坏吧?”
商容满意地笑了笑,对他这个杰出的学生说:“天下的道理已全部包含在这三件事之中了。”
我们知道,生铁毫无韧性,遇折即断。“水满则盈”,“过犹不及”是中国的先哲们早已总结出来的经验。人,尽管有理性,能够在清醒的时候分清是非好坏,但是,有些人都常常容易一叶障目,为一时的冲动和得意而忘乎所以。即便是在理性的指导下,也往往会由于过分地钻牛角尖,在一些事情上陷于难以自拔的地步。
从古至今,任何英雄好汉、王侯将相或是平民百姓在做人做事,对人对物上,如果脱离了柔和,必会刚愎自用,成为性情暴躁、处事强硬、不纳人谏的鲁莽之人。人们不会喜欢刚愎自用或乖戾固执的人,因为他们的性情就不被人们喜欢,甚至让人厌恶。他们仅凭一己之力、刚强之性,何以成事?所以,不柔之人是不太可能立伟业、成大事的,即使祖辈成事,余荫尚存,功业也不会维持多久。
夏禹以仁治天下,得舜之禅让。他曾治水十三年,三过其门而不入。帝位才传到后世子孙,桀却以乖戾致亡。商汤起仁义之师,灭夏建商,传到纣王时,也以昏庸无德、乖戾残暴而不得人心。周武王存爱民之心,于是兴仁义之师,纣王之军士闻风而降。
天变则雨,人暴而亡。人一旦粗暴无礼,千锤百炼的刚强性情,便会让人刚愎自用,最终会失德失人心。人在有德之时,待人能以礼,以柔化刚,至柔之心则显露,此时,一诚能克万难,这就是柔的功用。
汉代谋士张良,以乡音瓦解楚霸王十万雄兵;诸葛亮用兵“攻心为上,攻城次之”,巧设空城计,悠悠一曲弹罢了,司马懿所带15万强军急退却;清初孝庄皇太后一杯酒劝降洪承畴,为清初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基础。看似柔软的东方太极拳,却可对抗西方凶猛、有强大爆发力的拳击,这些皆是“百炼钢不敌绕指柔”的典型例子。
柔弱不代表是弱者,只是体积和个头上的不同罢了。山羊是不能像骆驼那样在围墙外边吃东西,但是山羊可以走进大门去围墙里面吃。柔弱的人也许没有多大的力量去攻击别人,但是,可能因为他的弱小,别人根本就攻击不到他。因为自身柔弱,对方就会轻敌,我们就能保护自身安全,甚至可以以柔克刚,出奇制胜。
顺治皇帝死后,把皇位传给了年仅8岁的玄烨(康熙),但此时朝廷大权都掌握在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辅政大臣手里。随着时间慢慢地推移,鳌拜的野心日渐显露。因为当时康熙帝年少,所以拿他没有办法,只能任他揽权。
康熙帝14岁时,为了对付鳌拜,他挑选了上百名十几岁的皇族少年,在宫中练习摔跤,同时,派人探听鳌拜的动静,准备采取行动。
一天,康熙帝得知鳌拜要进宫奏事,就把每天跟他摔跤的少年侍卫叫到身边,准备拿下鳌拜。鳌拜看康熙帝年幼,不足为患,并未有什么觉察,仍像往常一样态度骄横无礼。康熙帝下令拿下鳌拜,话音刚落,立即从四面八方冲来百名年轻小将。鳌拜虽然极力反抗,但终归一人难敌众将。不一会儿小将们就将鳌拜制服,被捆得结结实实。康熙帝这才历数鳌拜罪责,下令将其关押,日后斩首。最后,鳌拜死在狱中。
康熙帝外柔内刚,以小胜大,不但保护了自己,而且此一举又收了朝廷大权,立了天子之威。康熙帝开始任鳌拜专横跋扈,不与他正面冲突,保存自己的实力,等待时机成熟,这是一种柔术。可以说,柔给康熙帝争取了很长时间,而且自身的年幼弱小,又让鳌拜并不把其放在心上,所以,康熙帝才能出奇制胜,一招制敌。
生存之道
柔能制刚的道理,自古就有诸多教诲。柔不是柔弱无能,而是一股深藏的精神力量。柔弱之人多坚韧。利用自身弱小的劣势,对人施以柔术,更容易让人相信,这样就能更好地保护自己。此时的劣势也就变成了优势,这是弱之功,这是柔之智。
生存之道27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扶助刘禅即位,历史上称为蜀汉后主。
当时,益州郡有个豪强雍简,听说刘备死去,就杀死了益州太守,发动叛变。他一面投靠东吴,一面又拉拢了南中地区一个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叫孟获去联络西南一些部族起兵反抗蜀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