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宋太宗、真宗皇帝当朝的年代里,为臣两代的吕端,从一名州县地方官吏,逐步升至枢密直学士,朝中宰相和参知政事,官居天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吕端这个人仪表俊秀,处事宽厚忠恕,善交朋友,讲义气,轻钱才,好舍施。吕端处事理政才华出众,逐渐为宋太宗所喜爱和重用。早在吕蒙正为相之时,太宗就有重用吕端的想法。在太宗与别人商量,打算任用吕端为相对,有人反对重用吕端,其理由是吕端这个人“糊涂”。太宗根据自己多年体察,立即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其实,这个时候已坚定了任用吕端为相的决心。后来,太宗就让吕蒙正改任参知政事,让吕端当了宰相。
能说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事例有以下两件事:
其一,太宗曾向吕端问过计策,说自从汉唐以来,有过封乳母为夫人的事情,要吕端拿个主意,如今该怎么办才好呢?吕端回答说:以前汉唐朝代跟现在不同,那个时候或者是因国大,或者是因为名声好,才那样做的,都是事出有因的。可以这么说吧,法无定法,礼无定制。吕端这番话使得太宗大开心窍。
其二,吕端在相位上也就是几年的时间,他就主动奏请圣上将相位让给了寇准,由寇准接任宰相,吕端自己又做了参知政事那个有相职无权的谋事官职。后来寇准也做了参知政事,按理说吕端在前,寇准在后,其名次排列是没有什么争议的。可是吕端偏偏奏明圣上要求把自己列在寇准之后,并得到了恩准。吕端不计名利地位,遇事顾全大局,处事以清廉简洁为原则,在当时传为佳话。
宋代宰相韩琦以品性端正着称,遵循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生活准则,从来不曾因为有胆量而被人们称许过,表面上看起来有点糊糊涂涂的。可是在下面两件事上,却显示了他“大事不糊涂”的本性。对于这样的老好人谁也不会防范,所以他做了两件大事。
当宋英宗刚死的时候,朝臣急忙召太子进宫。太子还没到,英宗的手又动了一下,宰相曾公亮吓了一跳,急忙告诉宰相韩琦,想停下来不再去召太子进宫。韩琦拒绝说:“先帝要是再活过来,就是一位太上皇。”韩琦越发催促人们召太子,从而避免了权力之争。
担任大内都知职务的任守忠这个人很奸邪,反复无常,秘密探听东西宫的情况,在皇帝和太后间进行离间。有一天韩琦出了一道空头敕书,参政欧阳修已经签字,另一参政感到很为难,不知怎么办才好,欧阳修说:“只要写出来,韩公一定有自己的说法。”韩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经中书省而直接下达的文书把任守忠传来,让他站在庭中,指责他说:“你的罪过应当判死刑,现在贬官为蕲州团练副使,由蕲州安置。”韩琦拿出空头敕书,填写上了,派使臣当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
要是换上另外的爱耍弄权术的人,任守忠会轻易就范吗?显然不会,因为他也相信一贯诚实的韩琦的说法,不会怀疑其中有诈。这样,韩琦轻易除去了蠹虫,而仍然不失忠厚。
生存之道
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有点糊涂,其实这是大智若愚的表现。他们小事糊涂,但处理大事时冷静而果断,一点也不糊涂。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才能在平时少惹是非,才能在关键时刻掌控局势。
生存之道94
讲信用重双赢,经商巧经营
范蠡是春秋末年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商人。后来,范蠡弃政从商。他经商积资巨万,自称“陶朱公”。
在山东一带,范蠡经商的传说很多,着名的有范蠡贩马等。范蠡在吴越生活了数十年,深知那里需要好马,而在北方收购马匹并不是难事。南北两地,马的价钱悬殊,这肯定是一个赚大钱的买卖。但问题在于,马匹的运输很困难,千里迢迢,运输费用高不说,路上盗匪极多,给这桩生意增添了无尽的风险。
经多方考察,范蠡了解到齐国有一个叫姜子盾的巨商,很有势力,经常贩运麻布到吴越,早已买通了沿途强人,他的货物畅通无阻。于是,范蠡写了一张榜文,张贴在姜子盾所居城邑的正门。大意是:本人新组建一马队,开业酬宾,可免费帮人向吴越运送货物。不出所料,姜子盾主动找到范蠡,请求运麻布,范蠡满口答应。就这样,范蠡与姜子盾一路同行,货物连同马匹都安全到达吴越。马匹在吴越很快卖出,范蠡赚了一大笔钱。
这个故事,可以说是范蠡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人合作实现双赢的经典。
范蠡虽然运过马,但是他经营的最大宗商品还是粮食。在古代中国,农产品是市场的最大宗、最主要的商品。
范蠡来到山东时,准备白手起家。他明白,又想赚钱,又不投入本钱,自己唯一的资本就是信用。只要自己的信用获得了齐国人的认可,他就可以将齐国人暂时吃不了的粮食运到燕国贩卖,再从燕国贩运当地土特产到齐国,从中谋利。
为了经营自己的诚信,范蠡开始到处借钱。开始,他只借半金,每次只借一天,渐渐地,他开始每天借一金,每次借五天,并且对于每次借给他一金的人,在原数奉还的同时,还附送一点小小的礼物作为报酬,有时候是一条鱼,有时候是一只雁。过了不久,范蠡借款的数目越来越大,最后发展到借万金,一年还期,并附利息6%。
就这样,范蠡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逐渐积累自己的信用度。两年之后,范蠡了解到北方的燕国遭受旱灾,粮食当年几乎颗粒无收,于是,他以高于当时齐国市场的粮价,向齐国人借粮,借期六个月。消息散发出去后,很多齐国人甚至将家里的口粮都借给了范蠡,供他经营。范蠡就靠着这些资本,从燕、齐两地经营异地贸易,大获成功。其事迹甚至被司马迁写进史记,成为中国商人入史的第一人。
这个故事说明了范蠡经商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讲信用。他在经商的同时,实际上在用心地经营着自己的诚信。
范蠡经商能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懂得经济的发展规律,并预谋在先。他针对当时以农业经济为本的实际情况,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注意观察天时气象,并用“五行”之说总结出了农业生产丰歉的一般规律,就是:“岁在金时,能够丰收;岁在水时,就有水灾之害,可能歉收;岁在木时,就可能出现饥馑;岁在火时,则要出现旱灾”,“每六年一丰收,六年一旱灾,十二年要有一次大的饥荒”。
范蠡总结的这个规律,也为后来历朝历代解决饥荒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探索。
生存之道
经商可以满足自己生活所需的物品,可以积累很多钱财。经商是一个人立足于世的很好的生存之道。经商需要守信用,需要有双赢意识,需要有抗风险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有灵活的头脑,懂得经营之术。
生存之道95
经商有道,富而不骄
旧时,商人们流行在自己的店铺店堂内悬挂“陶朱事业,端木生涯”八个大字。
这陶朱指的是上文提到的春秋时的范蠡。吴越争霸时,范蠡为越国大将军。吴国被灭后,范蠡功成身退,经商致富,被称为陶朱公。
端木指的是子贡。子贡不但是孔子的杰出弟子,而且经商有成,因此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儒商。从许多意义上来说,如今的商人确实应该视子贡为榜样。子贡是中华儒商始祖,被历代商人尊崇为经商楷模,在中国民间至今还流传着“经商不让陶朱富,货殖当属子贡贤”的名联。不过,该学习的不仅是子贡的经商才能,还有他博学的知识与仁爱的品德。
孔子一生桃李满天下,门下弟子3000多位,72位贤人,其中子贡是最富有的人。由于其名赐复姓端木的缘故,端木生涯便和陶朱事业一起成为了商业的别称。子贡也被誉为商业鼻祖,成为商人顶礼膜拜的圣人。
子贡是商人,但他不是向孔子学的经商,在他为孔子弟子之前,已经是商人了。《韩诗外传》与《尸子》都曾记载:“子贡,卫之商贾也。”可见子贡是商人而学儒。在孔子的眼里,子贡的长处是“语言”,而不是经商,但孔子的确与子贡讨论过关于经商的问题。
有一次,子贡与老师孔子在一起讨论一些问题,谈得非常热烈。子贡假设道:“如果这里有一块美玉,你说我是把它放在盒子里藏起来好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卖个好价钱?”孔子立刻回答说:“当然是卖掉它,我这里正等着人来买呢!”有美玉不应该藏起来,而应该等个好价钱卖出去——老师也有这样的看法,子贡很高兴。后来形容商业交换的一个成语“待价而沽”,就是出自于这个典故。
从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子贡在理财经商上有着卓越的天赋。《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意思是说颜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却穷得丁当响,连吃饭都成问题,而子贡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且每每猜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亦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这里的“废举”是指贱买贵卖。“转货”是指“随时转货以殖其资”,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依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贱买贵卖赚取差价。
由于子贡在经商上大获成功,所以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以相当的笔墨对这位商业巨子予以表彰,肯定他在经济发展上所起的作用。史书中几次提及说子贡擅长囤积居奇(大肆囤积货物,导致物价上涨的做法,是应该予以批判的),贱买贵卖,随着供需情况转手谋利。
还有一次,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哪一个强?”子贡回答:“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就能够推知十;而我听到一,只能够推知二。”孔子说:“我同意你不如他的看法。”孔子对子贡有自知之明很满意,但又情不自禁地感叹道:“颜回的道德学问大概差不多了吧,可是经常穷得有了上顿没下顿;端木赐不受天命,经商做买卖,分析行情、预测市场都在点子上,因此能发大财。”可见,孔子对与子贡的经商才能也是非常欣赏的。
子贡靠经商积累了大量财富,为孔子及其门生周游列国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堪称以文促商、以商养文的成功典范。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14年,所有费用基本上是子贡负担提供的。可以说,没有子贡钱财上的支持,孔子周游列国是难以进行的。
子贡是文化商人,他服膺孔教,是货真价实的“儒商”。子贡之所以获得了“儒商”的称号,是因为他做生意讲究诚信。他虽做买卖,却不忘儒家学说;他家财万贯,却富而不骄、富而有仁。《吕氏春秋》记述了子贡自己出巨资赎回一批鲁国奴隶的善举,可谓千古流芳。他积极牢记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坚持以诚待人、诚信交易。
《论语》中多处记载子贡与孔子探讨“信”的问题,他深知“信”乃立足之本,没有“信”一切就荡然无存,就谈不上赚钱发财了。是“言必信,行必果”使子贡立于不败之地,达到了“忆则屡中”、“义利双赢”的最高经商境界。由于他名满天下,到邻国经商,各国君主都会礼貌地会见他,说明他真是名副其实的商业巨子。
孔门弟子大多贫穷,子贡却因经商而家累千金,十分富裕。子贡认为,商人挣钱不是最终目的,要“贫而乐,富而好礼”,更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他经常散发家财救济窘困,连孔子也自叹不如。
子贡是中国历史上文人经商的第一人,并且对后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在孔门弟子中无人企及。因此,子贡也被后世人尊奉为“儒商鼻祖”。
生存之道
经商有道,是指经商遵守诚信等原则,熟练运用待价而沽、贱买贵卖等经营方略。富而不骄,是指通过经商富有了,不骄横,不锱铢必计,该帮助别人时要帮助。经商有道,富而不骄,才是经商的正统。
生存之道96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白圭,战国时代洛阳人。曾在魏国做官,史书记载他曾官至国相,建立了相当的政治成就。不过他在政治上的影响始终不及他在中国商业史上的地位。《史记》和《汉书》都说他是一位着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更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即“天下言治生者祖”。白圭因擅长经商致富而名誉满天下,他从经营管理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经商理论,为后世经商者所效法。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对其事迹有详细记载,并称白圭为“治生祖”。
关于白圭,中国民间有很多称呼,有人称他为“中国商人祖师爷”,也有人称他为“中国第一商人”。宋真宗皇帝封他为“商圣”,算是给了他一个彻底的名分,民间则称他为“人间财神”,并设神牌供奉。
白圭和范蠡都提出了农业经济循环说,即农业的丰收和天时有关,认为十二年为一个周期。开始的第一年是大丰收年,此后两年是衰退期,第四年干旱,再两年是小丰收,第七年又是大丰收年,此后两年又衰退,到第十年则又干旱,随之又是两年的小丰收,到下一年重新开始一个周期。
在上述思想的基础上,白圭提出了一套经商致富的原则,即“治生之术”,其基本原则是“乐观时变”,主张根据丰收歉收的具体情况来实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策略。当时的贸易是以货易货,而白圭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准确掌握市场行情,在别人觉得多而抛售时,他就大量地吃进,等别人缺少货物需要吃进时,他就大量抛出。这样低进高出,从中取利,积累财富。
白圭在当时的社会中,不仅懂得低买高卖的经济基本规律,而且提出了“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这样既简单又高明的理论。这对秦汉以后各代的设市贸易等产生了极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