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结交优秀朋友,让自己变得出类拔萃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人生在世,是离不开朋友、少不了友谊、不可没有朋友的支持的。然而,大千世界,鱼龙混杂,朋友也有好坏之分。古人有这样告诫我们:“君子先择面后交,小人先交面后择,故君子寡尤,小人多怨。”可见,如何认识和选择朋友,是十分重要的人生课题。
“友直,友谅,友多闻”,孔子早已经为我们提出了真知灼见。这也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谁不想和优秀的人相处?优秀的朋友很多,所表现出来的内容也很精彩,只是个人的爱好、欣赏的角度、追求的过程、享受的结局不同罢了。但大家对朋友所表现出来的优秀方面是喜欢的,欣赏的,而又是仰慕的。如能在人生道路上碰到几个心仪的朋友,心灵会得到充实,人生也会得到完善,这本身也是一种幸福。
有位哲人说过这样的话:“如果要求我说一些对青年有益的话,那么,我就要求你时常与比你优秀的人一起行动;就学问而言或就人生而言,这是最有益的。”结交一流人物能让自己更强。经常与有价值的人保持来往,回避没有价值的人际关系,这不是庸俗,而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多与有益的人相结交,多结交成功立业的人,往往能够转换一个人的机运。
张衡是我们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发明了地动仪,在天文、物理等方面也有研究。张衡在青年时期有很多知己,如马融、王符、崔瑗等,这些都是当时很有才能的青年,特别是崔瑗,很早就学习过天文、数学、历术,张衡经常同他在一起研究问题,交换心得,张衡进一步研究天文、物理等科学都是受了崔瑗的不少影响。事实证明,把有能力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并不可耻。朋友与书一样,优秀的朋友不仅是良伴,也是我们的老师。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的成长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败。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消沉;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
科学家研究认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积极的暗示,会对人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产生良好的影响,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发挥人的超常水平,使人进取,催人奋进。我们要远离消极的人,否则,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偷走我们的梦想,使我们渐渐颓废,变得平庸。
有句话说得好:“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古有“孟母三迁”,足以说明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雄鹰在鸡窝里长大,就会失去飞翔的本领,怎能搏击长空,翱翔蓝天?野狼在羊群里成长,也会“爱上羊”而丧失狼性,怎能叱咤风云,驰骋大地?
原本你很优秀,由于周围那些消极的人影响了你,使你缺乏向上的压力,丧失前进的动力而变得俗不可耐,如此平庸。
如果你想像雄鹰一样翱翔天空,那你就要和群鹰一起飞翔,而不要与燕淮为伍;如果你想像野狼一样驰骋大地,那你就要和狼群一起奔跑,而不能与鹿羊同行。正所谓“画眉麻雀不同嗓,金鸡乌鸦不同窝。”这也许就是潜移默化的力量和耳濡目染的作用。
想和聪明的人在一起,你就得聪明;想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你就得优秀。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长处,你就会成为聪明人;善于把握人生机遇,并把它转化成自己的机遇,你就会成为优秀者。
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借人之智,成就自己,此乃成功之道。和不一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爱情、婚姻如此,家庭、事业也如此。
每人都有自己选择朋友的权利和要求。在人生之路上如果能够多结交几个优秀的朋友,势必会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更充实、更丰富。与优秀的朋友交往是一种快乐,可以让自己得到更高层次上的精神上的愉悦。朋友中如果能够有几个优秀的朋友,那么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生存之道
一个人最不幸的是:由于他身边缺乏积极进取的人,缺少远见卓识的人,使他的人生变得平平庸庸,黯然失色。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你想聪明,那你就要和聪明的人在一起,你才会更加睿智;如果你想优秀,那你就要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你才会出类拔萃。
生存之道65
高一步立身,怀大志立大业
班超是东汉着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他外表虽不修边幅,却自小胸怀大志,希望干一番大事业。在家的时候,他脏活累活都抢着干,照顾母亲,打理家务,从不觉辛苦。他从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能言善辩,对问题分析透彻清晰,并能权衡轻重。明帝永平五年,班超的兄长班固被召入朝任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跟着迁居洛阳。因为家境十分贫寒,他经常到官府担任抄写文书以维持生计,奉养自己的母亲。
班超在官府帮忙抄写文书,认真细致。这一天,班超早早来到官府的办公地,收拾打理好一切后,就开始伏案抄写文书。他一字一句地分析,每个问题都要斟酌再三。突然,他被所抄的一段内容所触动,心有灵犀,猛然顿悟,不禁丢下笔站起身来,透过窗户,面向远方感叹道:“堂堂三尺男儿大丈夫,应该有宏伟的志向,就算是没有更高的志气和胆略,也应当像傅介子、张骞一样,到国外去建功立业,博取功名,又怎么能长期坐在这里,老是从事笔墨工作,虚度了大好时光呢!”
一起抄书的几个人听到班超的这番话以后,都纷纷报以讥笑嘲讽。有的人对他蔑视地说:“就凭兄台你现在的境况,还想去建功立业啊?安分点!老老实实在这抄抄书混口饭吃吧,别做白日梦了。”也有人嘲笑道:“贫贱之人还想登什么大雅之堂,为国君开疆拓土!建功立业你这样的人有资格谈吗?快省省吧!继续抄吧!待会交文书了!”接着便是阵阵哄笑声。
班超听了他们的这些话,正言厉色地说道:“你们这些庸碌小人怎能会理解壮士的胸怀与志向啊!古人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豪言壮语,吾辈为何不能高一步立身,胸怀大志,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效忠呢?……”
又过了一段时间,明帝问班固:“你的弟弟现在做什么呢?”班固说:“为官府抄写文书,领取薪俸来照顾母亲。”明帝于是任命班超为兰台令史,掌管奏章和文书。凭着从高立身的意识,班超日后投笔从戎,并通过一番努力,终成长为东汉着名的军事家、外交家,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
永平十六年,班超跟随窦固击退北匈奴后,奉命率吏士三十六人出使西域,巩固了汉在西域的统治。建初三年,他率疏勒、于阗等国兵大败姑墨的侵犯,又上疏请兵,欲平定西域。从章和元年到和帝永元六年,班超陆续平定莎车、龟兹、姑墨、焉耆等国,西域遂平。班超任西域都护,封定远侯。班超在西域活动长达三十多年,平定内乱,外御强敌,为西域的安全以及丝绸之路的畅通,做出了卓越的功绩。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里灌足,如何超达?”洪应明以疑问的语气,肯定地说明了为人处世应立大志、立高志,唯有比别人高一步立身,才可以超越眼前事物所带给人的那些局限,否则,就如在尘土飞扬之时晒衣服,在泥泞中洗脚……展开的只能是一团糟的人生。反观历史与现实,常常可以看到,成功者与失败者之差,往往仅是一步之遥、一分之差。高一步立身,高一步的追求,往往就能使一个人成为生活中的强者、竞争中的赢家。
生存之道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成功人士,大都是立大志而得以成大业的。高一步立身就能够强化自己的责任感,严格地磨砺自己,充实自己,促使自己为胸中大志去拼搏。高一步立身,怀大志才能立大业。
生存之道66
先扫一屋,而后方能扫天下
东汉的时候,有位大臣名叫陈蕃,他以忠直敢谏闻名于世。汉桓帝在位时,陈蕃是朝廷议郎。他曾经上奏桓帝说:“眼下农事不佳,连年歉收,庄稼有五六成遭灾,农人中成千上万人处在饥寒之中,啼饥号寒,民不聊生。然而宫中有女几千人,每日吃鱼吃肉,穿戴绫罗绸缎,施为脂油粉黛,这要耗费多少资财啊?俗语说得好:‘谁家养有五个闺女,会穷得连贼都不肯去。’现在后宫有女千人,这不是穷国之举吗?再说,把这么多宫妃放入后宫,这是灾祸的根源呀。历史上有多少教训呀,难道不该汲取吗?”皇帝于是采纳了陈蕃的意见,放出宫女五百多人。大臣们也称赞陈蕃说:“你真是忠心耿耿、公正无私啊!”
陈蕃能如此有远见智谋,敢于直言纳谏,成为皇帝的忠臣,有一番大作为,还得得益于他小时候“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传为佳话的故事。
陈蕃自幼勤奋,博览群书。为了寻求读书的安静环境,他便独立生活学习。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个地方偏僻的小院落里读书写文章。由于读书刻苦,常常钻进书堆而不能自拔。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让他很有满足感。除了睡觉,大部分时间都被读书写作所挤占,自己从不注重衣着打扮,还疏忽了对庭院房间的打扫。院子里杂草丛生,砖瓦石块、污水随处可见,可他却视而不见。走进他居住的房间就更是不堪入目了。桌椅板凳放的哪都是,上面的尘土有很厚一层,桌上还有吃剩下的饭菜和没有洗的碗筷。各种书籍到处乱堆,有的放在床头翻卷着,有的在桌上和地上散落着。屋角的四处蜘蛛网密布。
有一次,他父亲同城的一个朋友薛勤,听说陈蕃在这里居住学习,就打算来看望他。陈蕃像往常一样,早上起来后,没有怎么洗漱梳理,蓬头垢面;更没有打扫收拾房间,就去读书了。读至兴奋之时,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才意识到有客人来访,急忙出来迎接。薛勤说明来意,陈蕃一阵寒暄过后,便请薛勤进屋。
薛勤见陈蕃蓬头垢面,走进院里,又是一片脏乱不堪,就已有些气愤。等被陈蕃请进屋中,看到那番场景时,实在忍无可忍,便教训他道:“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难道你就这样来迎接客人吗?陈蕃呀,你可是官宦家的子弟啊,客人会常来常往,你应该把庭院清扫得干净些,好迎接宾客呀!”陈蕃听了,理直气壮一本正经地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何必在乎这院子、房间屋子的事情,局促于一房一室啊?”薛勤听后,点点头,心里暗自认为陈蕃能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还是与众不同的,是个可造之才。于是,便继续引导他,说道:“贤侄所言极是,真是志向高远啊。”但又用反问进一步引导他:“大丈夫胸怀大志,的确需要高一步立身,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但你想过没有,如果你连自己的庭院、房间都不能清扫干净整齐,又如何来扫除天下呢?海不拒细流,方能成其大;山不拒纤土,方能成其高!所以从小事点滴做起,才能为将来的大抱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席话,终于使陈蕃懂得了这两者其实并不是互相排斥的,懂得了成大事必自小事做起,这对他将来的成长,确实有很大裨益。
生存之道
无论是哪位成大事者,都是由小事做起的。要成大事,必须先从小事做起。因为,大事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积累而成的,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了,自然就会成就大事。此外,要重视细节,加强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克服自身的各种惰性和小毛病。先“扫一屋”,而后才能“扫天下”。
生存之道67
忠于职守,淡泊名利
王导是东晋丞相、政治家。王导和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相好,倾心与之相交,两人交往甚密。南渡后,王导依赖南渡的北方士族,团结江东大族,协助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王导历三朝为宰辅,保持了东晋的安定局面。
西晋末年,中原经过“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后,北方大片土地落入胡人之手。北方士家大族十之六七纷纷举家南迁,史称“衣冠渡江”。西晋灭亡后,王导主动出谋献策,联合南北士族,拥立司马睿为帝,是为晋元帝,建立东晋政权。当时江南的顾、陆、朱、张、沈、周等地方土族,轻视避难南下的“伧父”(南人对北人的戏称)。而司马睿为晋皇室疏属,声望不高,江南的一些大士族地主嫌他地位低,不怎么看得起他,也不来拜见他。为了这个,司马睿心里不踏实,要王导想个办法。这年三月初三,司马睿乘肩舆出游盛具威仪,而王导、王敦和其他北方南下的大族名流都骑马随从,以提高司马睿的威望。江南有名的士族地主顾荣等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怕自己怠慢了司马睿,纷纷拜见司马睿。这一来,提高了司马睿在江南士族中的威望。王导接着就劝司马睿说:“顾荣、贺循是这一带的名士。只要把这两人拉过来,就不怕别人不跟着我们走。”司马睿派王导上门请顾荣、贺循出来做官。司马睿殷勤地接见了他们,封他们做官。从那以后,江南大族纷纷拥护司马睿。王导又劝说司马睿把北方的士族中有名望的人都吸收到王府来。司马睿在建康站稳了脚跟,心里十分感激王导。他对王导说:“你真是我的萧何啊!”朝野上下也称呼他为“仲父”,可见其地位之高。但是王导并不居功自傲,蔑视皇上,而是忠于国事,不争名夺利,非常谦虚。这在他的行为中都有所表现。
晋元帝登基那天,王导和文武官员都进宫来朝见。晋元帝见到王导,从御座站了起来,把王导拉住,要他一起坐在御座上接受百官朝拜。这个意外的举动,使王导大为吃惊。他忙不迭地推辞说:“这怎么行,臣何德何能能够享有这样的荣耀呢?臣不敢与太阳争辉。”因而再三地拒绝,晋元帝不再勉强。但是他总认为他能够得到这个皇位,全靠王导、王敦兄弟的力量,所以,对他们特别尊重。王家的子弟中,很多人都被封了重要官职。当时,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叫做“王与马共天下”,意思就是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了东晋的大权。
南渡后的北方土人,虽一时安定下来却经常心怀故国。每逢闲暇他们便相约到城外长江边的新亭饮宴。名士周岂叹道:“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在座众人感怀中原落入夷手,一时家国无望,纷纷落泪。为首的王导立时变色,厉声道:“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人听王导这么说,十分惭愧,立即振作起来。
王导为晋室忠心耿耿,其堂兄王敦有夺取政权的野心,在他坚决反对和制止下,其阴谋没有得逞。王导历仕元、明、成三帝。明帝死后,王导和庾亮同受遗诏,共辅幼主成帝。当时庾亮出镇于外,有人向王导进谗,以离间二人关系,说庾亮可能举兵内向,劝他密为之防。王导坦然说:“吾与庾亮休戚与共,悠悠之谠,宜绝智者之口。则如庾亮若来,吾便角巾还第,复何惊哉!”可见王导忠于职守,淡泊名利,不计进退,有宽容和忍让的胸怀。所以,他能调和南北土族矛盾,南北土族基本上也能和睦共处。这对于稳定东晋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生存之道
在其位,谋其事。一个人只有忠于职守,才能在所从事的领域里得到别人的信任,才能成就自己的名望,才能坐稳自己的位置。淡泊名利,方能趋利避祸。一个人只有淡泊名利,才能避免纷争并远离祸事,才能得到更多。
生存之道68
知错就改,吸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