祢衡这样犀利地当面抨击曹操,使大家都非常吃惊。当时孔融也在座,生怕曹操一气之下会杀害祢衡,便巧妙地为祢衡开脱说:“大臣像服劳役的囚徒一样,他的话不足以让英明的王公计较。”曹操听出孔融在帮祢衡讲话,事实上他也不想在这宾客满座的场合承担残害人才的恶名。只见他装作肚量极大的样子,用手指着祢衡说:“我现在派你到荆州出使,如果说得刘表来归降,我就重用你担任高官。”祢衡知道刘表是不会归附曹操的,派去的人也会凶多吉少,这分明是曹操在使借刀杀人的伎俩,不肯答应。曹操立即传令侍从,要他们备下三匹马,由两人挟持祢衡去荆州,一面还通知自己手下的文武官员,都到东门外摆酒送行。
祢衡大胆地痛斥曹操,在当时有一定的正义性。但由于他恃才傲物,往往出语伤人,也不讨刘表喜欢。刘表察觉到曹操有心把祢衡送来,好让自己杀他,既解了曹操的恨,又把杀害贤人的罪责推到自己头上,便也使了一个与曹操同样的圈套,把祢衡转派到生性残暴的江夏太守黄祖那里。果然,祢衡在宴席上讽刺黄祖,说黄祖好像是庙里的菩萨,只受香火,可惜并不灵验,最后被黄祖所杀。
一个人虽有过人的才智,但毕竟在别人的屋檐下,如果过于自傲地昂起头,就会给自己带来诸多麻烦,甚至是灾祸。这种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只要是在别人的屋檐下,就要懂得低头,也不用别人来提醒,这应是一种主动的态度,没有丝毫勉强。
生存之道
“在人屋檐下,一定要低头”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现实环境保持一种主动、和谐的关系,将二者的摩擦和冲突降至最低点,也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以便走更长远的路,更是为了把不利的环境转化成对我们有利的力量。这是处世的一种柔劲,一种权变,更是一种在人性丛林中的生存智慧。
生存之道61
人要出头,但不能强出头
人人都想出人头地,但在出人头地的过程中,一定要记住“烦恼皆因强出头”这句话,这是世间生存的经验之谈。
为什么说“烦恼皆因强出头”呢?让我们从“强”字说起。这里的“强”有两个意思:
第一个意思是“勉强”,也就是说,自己的能力还不够,却勉强去做某些事情。固然勉强去做,也有可能获得意外的成功,但这种成功的可能性并不高,通常的结果是:失败了,折损了自己的斗志,也惹来一些嘲笑。当然,我们并不是嘲笑正常情况下的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可是在别人眼中,你的失败却是能力不足、自不量力的同义语,这种失败是一种致命伤,而且还会成为一个人生烙印,跟着你一辈子。这就是强出头的烦恼。
第二个意思是“强力”,也就是说,自己虽然有足够的能力,可是客观环境却还不成熟;所谓“客观环境”,是指天时和人势,天时是大环境的条件,人势是周围人对你支持的程度,也就是一种人气。大势如果不利,以本身的能力强力出头,虽然不是毫无成功机会,但会花很多力气;如果缺少人势,而你偏要强力出头,必会遭到别人的打击排挤,也会伤害别人,埋下仇恨的种子,冤冤相报,甚至会惹祸上身。这也是强出头的烦恼。
《孟子》上记载,成括在齐国做官。有一次孟子见了他之后,下了个结论:“成括会死的。”孟子的弟子不明白为什么,于是问他:“先生怎么知道成括会被杀死?”孟子说:“他的为人有一点小聪明,但他没有贤士的大智慧,这就足以导致他丧命。”意思是说,成括虽有小聪明但无大智慧,就会恃才胡作非为,自然就会酿成杀身之祸。孟子是根据这一点下的判断。后来,果然应验了。
春秋时的范武子,儿子范文子,世代为晋国卿士。据《国语》上记载,一天范文子很晚才从朝中回来,武子问他:“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文子回答说:“有一个秦国客人在朝廷上说了许多隐伏诡谲的问题,大夫们都不能回答。我知道其中三个就做了回答,所以回来晚了。”武子很生气,教训他说:“大夫们不是不会回答,而是尊敬长辈,你这小子却凭三件事在朝廷上贬低别人。我不在时,晋国灭亡的日子不远了。”说完气得拿木杖打他,把他帽子上面的缨子都打断了。
范武子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也是一个深谙人情世故的老手,他对儿子的教训是发自肺腑的,他知道不忍才技,四处招摇,尤其爱在人前表现自己,那离大祸临头的日子就不远了。只有那些内涵不深的人,总是急于让人知道自己。人想要知名于世,最好的办法是:不要担心不被人知道,要担心的是有炫耀自己、急于让人知道自己的毛病。对此,在《老子》上记录着这样的话:“真正有用的器物要久经制作才能做成,真正高深的音乐是没有声音的。”孔子也指出,不掸击不发声,像大钟那样,是天下最有内涵的人。
晋代的王猛,字景略,北海人。年少时家里贫困,以卖畚箕为职业,但他对于畚箕的贵贱以及自己身份的贵贱都能保持平常心。有一次他在洛阳卖畚箕,有一个人出高价买他的畚箕,对他说:“我家里离这儿不远,你跟我去取钱吧。”王猛因为他出的价钱很高就跟着他去了,走着也不觉得很远,不知怎么忽然到了深山里,看见一位老者白发白胡须,靠矮凳坐着,并给了他十倍的价钱,然后派人送他走了。他出山后,环顾四周,发现原来是嵩山。王猛相貌堂堂,不屑于理会小事,人们都轻视他,王猛仍悠然自得。王猛隐居华阴,听说桓温进了关,就穿着破衣服去拜见桓温,一边捉着身上的虱子一边谈当时的大事,好像旁边没有人的样子。桓温认为他不同寻常,十分高兴地和他交谈,封他为祭酒,他却推辞不做。升平元年,前秦尚书吕婆楼向秦王苻坚引荐他。苻坚与他一见如故,与他谈论当时大事。苻坚十分高兴,说自己是刘备遇上了孔明。于是王猛当了中书侍郎,后来又做了尚书左丞。像王猛这样能够不惧怕地位低下,不惧怕别人的轻视,能够以自己做人的原则约束自己,不断上进,奋发进取的人,可谓深得“出人头地”之奥妙,既出了头,又没有丝毫损伤到自己。他的经历,很值得想“出头”的人借鉴。
人不可能总是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尤其是那些真正有才干的人,他们能够忍受一时的地位低下,才日后获得高位的。
生存之道
每一个在茫茫人海中碌碌奔走之人,都希望自己有出头之日,希望自己成为人上之人。人想出头,这是天经地义之事,但不能强出头,否则容易会惹祸上身;谦虚谨慎并顺其自然,才能有出头之日。
生存之道62
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终有功成名就时
西晋时期,有一作家叫左思。
左思小时候,他父亲一直看不起他。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候呢!”
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着《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当时一位着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
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着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他还请来着作郎张载为《三都赋》中人魏都赋做注,请朱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
而当年曾嘲笑左思的陆机,读了《三都赋》后也大吃一惊,他原来想写洛阳赋,现在也不敢动笔了。
《三都赋》受到巨大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京城里的文人和富豪贵族,都争着买纸来抄写阅读。一时把洛阳城里的纸都卖光了,洛阳城里的纸价因此突然大涨。
这就是“洛阳纸贵”的故事。
一个人既然能够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就说明有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价值。人生就好比是一个大市场,你认为自己的价值有多大,别人也会认为你的价值有多大,那么你的价值就会有多大。当然,不是说让你完全没有边际的估量自己,正确认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己适合干的事,然后坚持下去,就一定能苦尽甘来,出人头地。
王羲之(321~379年)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因当过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官,故又称其为王右军。作为中国艺术史中被尊为“书圣”的王羲之,书界赞美他“贵越群品,古今莫二,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其刻苦磨炼,精研体势,独辟蹊径,坚韧而行的精神,一直是后人的楷模。比如:传说他曾在浙江绍兴兰亭池畔“临池学书”,日复一日,废寝忘食地苦学各家书法之长,为节省时间,身边的池水竟成了他顺手涮笔的方便之处,日久天长,一池清品被染得墨黑墨黑,便留下了个心无旁骛、专心从学的感人故事。
经过多年不懈的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达到了入木三分的境界,终于成为举世公认的大书法家。后人把他经常洗笔的水池叫做洗笔池。他的书法代表作《兰亭序》成为书法界的经典之作。据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爱不释手,竟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其真迹最终被唐太宗李世民,作为珍贵的殉葬品,带入了他的坟墓。
若干年后,王羲之最小的儿子王献之随其练字,几载之后,书法居然可观。王献之年小志大,决心要赶上父亲的名望,便有些急于求成。一日,他趁父亲表扬他的机会,向父亲讨求练字的秘诀,王羲之听罢微微一笑,招招手把献之领到庭院中,指着院中18口大水缸说:“练字的秘诀就在这18口缸的水里,从明天起,你就用这缸里的水磨墨,直到18口缸中的水全用完了秘诀也就知道了。”王献之非常聪明,知道父亲话里的深刻涵义,就毫不贪懒、日以继夜地舀水研墨,越发苦练起来,终于练得一手好字,直到后来的成就竟与父亲齐名,在书法史上并称“二王”。
当然,学习书法是有规律可循的,只凭苦练也不行,但先人之所以一代代地把“二王”学书法的苦练故事传下来,其目的是在强调勤学苦练的重要,是在借助池中之水、缸里之水来鞭策人们恒定心志,学而不辍。如此,才可成大事。
生存之道
要想取得一定的成就,不付出艰辛的努力是不可能的。对于勤奋的人,上天总是给他最高的荣誉和奖赏;而对于那些懒惰的人,上天只会给他们失败。一个人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终有功成名就时。
生存之道63
毛遂自荐,关键时刻显身手
中国俗语中有“是金子总会发光”之说,也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说法,但如果你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就不要等着别人去发掘你的才能。懂得抓住表现自己的机会,善于推销自己,这样才会赢得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才有可能会出人头地。
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主将白起射死赵括,坑杀了四十万赵军大胜。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而此时的赵国刚刚在长平遭遇惨败,元气大伤,已无力抵抗秦军的进攻,赵国危在旦夕。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
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赵胜决定精选二十名文武兼备的门客,组成访问团前往楚国。为什么需要文武双全的门客同去?平原君赵胜的打算是,能够说动楚王出兵相救最好,否则文的不行来武的,强迫楚王答应。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毛遂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
赵胜不曾见过毛遂,毫无印象,便问说:“先生在我门下几年了”毛遂回答:“三年了”。
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赵胜也没有听到赞语,这是因为没有先生什么才能的缘故。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
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像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
平原君终于同意毛遂一道前往。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赵胜一行人到了楚国,游说工作颇不顺利,从旭日初升到日正当中,向楚王阐述联合抗秦的重要,楚王仍然犹豫不决。面对这种情况,随同前往的二十个人中便有十九个只知道干着急,在台下直跺脚、摇头、埋怨。
毛遂却不是,他很恼火,按着佩剑走上台阶,对赵胜说:“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
楚王见毛遂倨傲无礼,怒斥说:“还不下去?我和你主人讲话,你来干什么?”
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继续向前说:“大王斥责我,是仗着楚国人多势众。但现在咱们相距不到十步,人多势众没有用,你的性命操在我手上。”
毛遂语带威胁,咄咄逼人,楚王不敢轻心。接着毛遂话锋一转,盛赞楚国兵多将广,地大人多,有称霸的本钱,却臣服于秦,是不是很窝囊?毛遂说:“白起只是一个小角色,却曾率数万之众攻打楚国,一举夺去鄢、郢两座城,火烧夷陵,毁去楚国宗庙,羞辱了楚国祖先(事发于二十年前,公元前278年),这是百世难解的怨仇,连我赵国都为你羞愧,大王却不以为耻。现在提倡联合抗秦,其实是为楚国啊!”
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于是楚王和赵胜等一行人歃血为盟(用鸡、狗、马的血),订立同盟。
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到赵国以后,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我再也不敢自称能辨识人才了。”
从此,毛遂被奉为上宾。
生存之道
一个人要想出人头地就要有机会,所以在机会来临的时候,该出手时就要大胆地出手。要想让别人看重自己,首先要要有能力,其次要敢于表现自己——毛遂自荐。有能力,在适当的时候变现出来,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赏识。
生存之道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