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阿合马得知许衡进谏之事后,十分恼怒。不久,又有中书左丞崔斌弹劾阿合马,阿合马更是坐立不安。他的死党卢世荣建议说:“大人屡受诋毁,如不惩治他们,此风必长,大人还是当机立断吧。”
阿合马强压着心头的怒气,忧虑说:“我何尝不想把他们治于死地呢?只是许衡等人,皇上并不猜忌他们,他们又素有名声,若无端加罪,反让皇上生疑,皇上必然怪罪于我。”
卢世荣点头说:“大人所虑极是,但也不能放过他们,容待日后计较吧。”
宿卫长秦长卿是一个忠义之人,他也对阿合马的恶行非常不满,想弹劾他。他刚把自己的想法提出,他的好友家人便惊恐失色,反复劝阻,且直言对他说:“你地位卑微,如何能斗得过权倾朝野的阿合马呢?皇上也不会相信你说的话啊,你这是自不量力。”
秦长卿浩然正气地说:“我虽职小官微,却也有尽忠上谏之责。奸臣在朝而不谏,这绝不是仁人志士所为。”秦长卿义无反顾,于是大胆上书说:“古有赵高之奸,今有阿合马之害。古有董卓之凶,今有阿合马之恶。阿合马欺君乱国,专横跋扈,贪得无厌,他的子侄遍布朝野,亲信党羽众多,其为所欲为,一般人都能亲见。这样的乱臣贼子不得铲除,终是朝廷之大患,我冒死上谏,不是担心陛下不知阿合马之罪,却是担心陛下信其媚言,不能痛下决心将他法办重惩。”
消息传到阿合马那里,阿合马就失去了耐性,他咆哮着说:“小小的一个宿卫长,也敢指责于我,且口不择言,难道我真的这么好欺侮吗?我一定要杀了他。”
卢世荣见阿合马的情绪失控,忙劝慰他说:“此人不知死活,死不足惜。我有一计,既可杀他,又不影响大人清誉,遭人非议。”
卢世荣详陈之后,阿合马转怒为喜。
几天之后,忽必烈见阿合马上奏书说:“秦长卿忠直敢言,虽事多虚有,然其忠可嘉。他才华过人,宜堪大任,臣特此保荐,望陛下恩准。”
忽必烈心中惊讶,他召来阿合马,问他说:“秦长卿屡屡弹劾于你,你却荐举他,难道你们和好了吗?”
阿合马巧言道:“臣一心为国选拔人才,岂敢因私废公?臣之所奏全出于公心,望陛下明鉴。”
忽必烈龙颜大悦,对阿合马为国举贤、不计私怨的行为不加赞赏,遂任命秦长卿主管冶铁事务。
深知阿合马为人的群臣,对他的这个举动无不惊怪,他们虽然不明白他真正的用意是什么,却断定阿合马绝不会怀有善意。
果然,没过了多长时间,阿合马的险恶用心便暴露了:阿合马指使党羽诬告秦长卿贪污,秦长卿遂以这个罪名被逮捕入狱。后来,阿合马又和狱卒串通,把秦长卿害死在了狱中。
生存之道
智者有智者的生存之道,君子有君子的生存之道,小人有小人的生存之道。小人的生存之道就是排挤他人,诽谤他人,并且还要防范他人的诽谤。但他们的生存不能长久维持,迟早会走上绝路。同时,与小人相处时不可不防。这是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生存之道47
抓人把柄进行陷害,是奸诈之人的惯用伎俩
在中国古代的官场中,抓人把柄,诽谤别人,无事生非,是奸诈小人的惯用伎俩。小人的谗言之所以屡能奏效,虽然与信其言者的德行和修为有关,但也不排除小人在进谤言上的“特殊才能”。小人谤毁别人常能准确掌握周围人的心态,找出不同人的好恶,抓住别人的把柄,置攻击对象于众恶之中。以此设谤,自然能“百谤百中”。
清乾隆帝做太上皇的时候,仍然继续执掌国家重务,嘉庆帝并没实权。和珅这个时候是首席军机大臣,兼管吏、刑、户三部事务,加上他又是太上皇旨意的传达者,所以,他的地位就荣耀无比。
和珅为人非常奸险,心机自是过人,他生怕嘉庆帝另起炉灶,于是对于嘉庆帝亲近的人他都极力压制,以保自己荣华不坠。
有一次,乾隆帝想把两广总督朱珪召为大学士,和珅听了这个消息之后十分恐慌,他对自己的亲信说:“朱珪非比他人,他是皇上的老师,两人的感情非常深厚,皇上对他也是十分敬重。若他入朝,皇上能不重用他吗?这样一来对我就太不利了,不管怎么样也要阻止此事。”
和珅的亲信苦劝道:“太上皇欲用朱硅,皇上必是极力赞成,大人何以阻止呢?朱珪清正廉洁,素有君子名望,对他进谗也是难事。大人倘若直言劝阻太上皇不喜不悦,皇上就会深恨于你,不如暂且隐忍,以后再思妙法。”
见自己的提议并没有得到赞同,和珅心有不甘,他自知这件事关系到他的将来,一时仍在苦思对策。他的亲信见他的焦灼之状,便道:“大人如此嫉恨朱珪,可知朱珪有什么短处吗?若是有什么把柄在我们手上,以大人之善言,量他也不是大人的对手。”
听闻此言,和珅眼前一亮,他直视前方,若有所思地说:“朱珪纵无短处,也该给他安一个罪名,这总得需要有个借口才好,可这借口又该是什么呢?”
突然之间,和珅好像是想起了什么,猛一拍桌案,接着他放声便笑,神情十分得意。
和珅平日注意伺察每位皇子的过失,每有细小之事他都要用心记下,以备他日控制他们,用此要挟。他对自己的这个招法十分自信,皇子对他也存戒备,不敢有丝毫大意之处。
在乾隆八旬大寿时,恰逢朱珪花甲之年。时为皇子的嘉庆帝在贺诗中把父皇和老师联在一起。这本是嘉庆帝情不自禁之作,不想此诗被和珅盯上,以为“罪证”悄悄保存着。
和珅此时正是想到了这个“罪证”,他才顿感轻松了。他说明了这一点,然后说:“太上皇最嫉恨有野心的人,这一点我比任何人都清楚。不管是谁,只要沾上这一条,准保要倒大霉。”
于是和珅把嘉庆帝的贺诗给乾隆看,并且他还添油加醋地说:“朱珪身为帝师,不知自重,每以帝师自居自傲,对太上皇不重用他早有怨言。皇上市恩于师傅,也于制不和,于礼有失,太上皇不要对人轻下断言。”
乾隆帝果然十分气愤,他恨恨地说:“朱珪表面沉稳有礼,谁知竟包藏祸心,野心勃勃致此!这样的伪君子如不重办,岂不贻害无穷?”
乾隆帝要将朱珪下狱治罪,大臣董浩急忙为朱珪申辩说:“皇上贺诗,提及师傅,本是常情,可见皇上尊师之意,亦见皇上仁义之心,这怎么能怪罪呢?朱珪原本不知,此事自与他无涉,又何以给他论罪?纵是他有心抬高自己,也不敢让皇上做诗明志,授人把柄,自惹祸殃。如此看来,朱珪纯属无辜,望太上皇明察。”
乾隆帝听了这一番话,也觉得难加其罪,但是他已经认定了朱珪身为帝师,必有野心,就彻底打消了重用他的念头。结果朱珪被谕令“不得内召”,还被降为安徽巡抚。
生存之道
奸诈之人常常处心积虑地害人,抓人把柄是他们擅长的拿手好戏。对于他们看不惯的人,或者对于他们有威胁的人,都在他们的打击范围之内。他们会抓住对方的把柄或漏洞,在上司面前进谗言,以陷害对方。这样的人,最终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但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对于奸诈之人小心为上。
生存之道48
嫁祸于对手,以排挤和打击对手
在历史上,有的人为了自身的利益,或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当一件祸事发生时,或故意制造祸事,来陷害对手,往往能够做到“欲嫁之罪,何患无计”。武则天和张居正就是此中高手。
说起唐朝的武则天,她本来是唐太宗的一个“才人”。当太宗驾崩之后,她又成为了高宗的昭仪,很受宠幸。但是,她是一个既有着雄才大略而又野心勃勃的女人,自然不会满足于只做昭仪。她的目的是皇后宝座,只要获得了皇后的宝座,就获得了可以施展抱负的权力。于是,她就处心积虑地施展各种手段。首先她笼络宫人为耳目,专门刺探皇后的情况,然后再添油加醋地在高宗面前告状,让高宗逐渐对皇后冷淡下来。
当她取得了高宗的绝对信任之后,便进一步地对皇后进行诬蔑,皇后的势力和地位是根深蒂固的,不出大问题不容易废的,这一点她非常清楚。由于找不到废后的绝对条件,她便想用毒计陷害皇后。而这个时候,皇后还被蒙在鼓里,她还以为武则天只是一个善良而听话的妹妹。
那个时候,武则天生了一个女儿,乖巧伶俐,非常招高宗的疼爱。有一天,皇后找武则天聊天,见女孩很可爱,逗她玩了一阵才走。武则天乘机狠心地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活活地扼死,放在床上,盖上被子,好似熟睡一样,然后,自己却溜到花园去看花。
当高宗回宫后,武则天笑嘻嘻地从花园里回来,这个时候,皇后却抱着武则天已死去的女儿正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接下来是什么样的一幕,大家可想而知。高宗大怒,认为皇后心狠手辣,为了与武则天争宠竟扼死她的爱女!并发出“这样的女人怎能母仪天下!”的感慨,从此,便产生了废皇后的念头。
没有过多久,高宗生病。武则天又派人潜入东宫去,在墙角里埋下一个草人,在上面写着高宗的生辰八字。然后又故意叫人向高宗告密,说皇后日夜在念符咒,要咒死高宗。高宗令人去掘出草人,证据确凿,皇后想分辩也不行了,最后被打入冷宫。
武则天这个人不但善于说假话,更善于让别人把她的假话信以为真,并且让她的假话成为直指对手心脏的一把利刃。
张居正是明朝宰相,也算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大政治家。为了夺权,他也造假护假,嫁祸于对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明神宗即位的时候,只不过十六岁,大太监冯保很是得宠,而此时内阁大学士高拱独握大权。大学士张居正明白,如果想要搬倒高拱夺取政权,非得借着冯保的力量不可,于是就在暗中与冯保交好,和他称兄道弟。一次,神宗早朝,刚走出宫,突然有一无须男子疾趋而来,左右见后,立即上前把他抓住,从他的身上搜出了一把利刀,显然有行刺企图。
神宗马上让冯保审问,此人供说来自南方戚继光的营里。冯保一听吓了一大跳,当即停止审问,马上去找张居正,商量如何处置这件事。张居正却答非所问地说:“高拱总想把你逐出宫外,你难不想除掉他吗?此番正好可以乘机把高拱除了,这样你才可以高枕无忧。何况戚继光正握着南北军权,不能轻易把他扳掉,何不好好利用这个机会?”
冯保听完大喜,回来就叫亲信去办。这名亲信就去对疑犯说:“下次审问的时候,你只一口咬定是高拱派你来行刺的,便可赦你无罪,还会升你做锦衣卫,赏赐千金。如果不这样说,必会把你打死。”就这样,这名刺客在威逼利诱之下,答应照办。当这名刺客真得照他们的意思招供之后,在张居正的授意之下,被判了个斩立决,被灭了口。
这个案件的结果自然对高拱非常不利,在这种情况之下,高拱也不敢对自己的权位有所贪恋了,只好把相位让出,告老还乡,而朝政大权,就独自落在张居正手里了。
张居正的高明之处在于:把祸事转移给对手,然后再杀人灭口,让知道详情的人不能再开口说话。这样一来,张居正的目的就达到了。
生存之道
制假造假,无中生有,制造祸端,嫁祸于人,借以排挤和打击对手,是中国古代官场中一些人常用的一种诈术,有的人还为此不择手段。如果是为了个人私利的话,则理应受到谴责和唾弃;但如果是为了打击奸恶之人的话,则另当别论。
生存之道49
利用灾祸,反咬一口
在灾祸面前,如何逢凶化吉是每个人必备的课题。很多奸诈之人,不仅正视灾难的事实,把自己的身份降到最低,而且他们善于应变,往往把灾祸也利用起来,从中找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转而作为自己翻身的资本。
在明朝崇祯时期,有一位辅政大臣叫温体仁,他为人外表虽然谨慎,但是内心却凶狠奸诈,屡兴大狱。
温体仁的劣迹斑斑,屡次受到正直大臣的弹劾。崇祯二年春,御史任赞化上书弹劾他娶娼、受贿、夺他人财产等多项不法之事,并且都是证据确凿。面对这样突来的灾祸,温体仁吓得直冒冷汗,他不迭声地对家人说:“这下我死定了,该如何是好?”
他的家人也乱成一团,但是都不知道该如果是好,只有哭泣。
过了许久,温体仁才缓过神来,突然发出阵阵苦笑。他的儿子怯声问他:“父亲,现在已大祸临头,您又为何发笑?”
温体仁瞪了他一眼,然后斥责道:“没用的东西,为父骤遭此变,或有失态,尔等置身事外,却无一人劝慰于我,献言献策,难道我们就只能束手待毙吗?”
温体仁之子这会儿才吞吐地说:“父亲可有良策吗?”
温体仁已然思量多时,此刻的神态已经恢复往常,他又是一笑,自言自语道:“皇上最恨群臣挟私报复,结为朋党,如果我将此事说成是群臣联手所为,主动请辞,相信必能打动皇上,赢得生机。”
于是,温体仁主动去拜见崇祯,他哭泣着说:“臣办事耿直,得罪人很多。如今臣在朝中十分孤立,他们不把臣逐出朝廷是不会甘心的。与其等死,任其诬陷,还不如陛下垂怜臣下,罢我官职,放我回乡,讨个活路吧。”他说完之后,放声大哭,哀声欲绝。
他的哭声顿时勾出了崇祯的同情,也对群臣勾结的行为愤愤不满,他召见内阁九卿质询此事。温体仁与任赞化等人辩论了许久,各执一词。
这件事情就这样暂时地拖了下来,温体仁却还是忐忑难安。他自知恶行不少,唯恐其他人等再度发难。惶恐其间,他召来同乡闵洪学商议对策。闵洪学早知事情的来龙去脉,他出语说:“群臣气势汹汹,此事定然不会轻易罢休。我看皇上还是怜惜你的,否则又何必当面对质?证据已在人手,这对你固是不利,可这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可大可小。只要你借此抓住群臣结党一事不放,不仅会转移方向,还可铲除对你不利之人,这便会因祸得福了。”
温体仁点头说:“此处我已想到,也是这么做的。不过看此情形,恐怕还是不够。我想再上几份奏折,坚请辞官,以让皇上解除疑心,早下决断。只是我还有疑虑,故而……”
闵洪学会意一笑,接道:“你是担心会弄巧成拙吧?”
温体仁急忙颔首,闵洪学高声说:“这是步高棋啊,你何必犹疑呢?只有这样,才能显出他们的霸道行径和你的孤立无援,皇上不仅不会准你辞官,也许还要升你的官职,他们输定了。”
于是,温体仁更加坚定了信心,连上奏折请求辞官,他故作十分恳切地说:“臣的毛病很多,但臣从未失去对陛下的忠心。如今群臣借机打击我,我也无话可说了。臣对不起陛下,更不想让陛下为难,如果臣离职可以平息这场风波,使陛下不为群臣叨扰,臣万死不辞,又怎会在乎丢官去职呢?”
温体仁的这番假话让崇祯十分感动,他看了温体仁的奏折后,动情地说:“人无完人,难得他有这份忠心啊。”于是,下诏安慰他,并且不准他辞官。就这样,温体仁的阴谋得逞了,然而,他还是不敢大意,又进见崇祯说:“陛下何必为臣一人而让群臣不喜?这都是臣的过错。”
崇祯一惊,开口询问道:“他们还是不肯罢休吗?”
温体仁遂把给事中祖重晔等人将要弹劾他的事告诉了崇祯,崇祯听过,怒声说:“这是别有用心啊。”
不久之后,祖重晔等人的奏书送到,而崇祯连看也没有看,就对他们严加斥责。这件事情过后,崇祯就更加相信温体仁的孤立,也就对他更加偏爱。第二年六月,温体仁就荣升为了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