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杭州和苏州无疑是最受大自然钟爱的地区。杭州有一个湖叫西湖,四周风景秀美如画。苏州有条秦淮河,河水穿过这座小镇。
中国有句古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夜晚,湖上、河上满是灯火通明的游船,四处飘荡着欢歌笑语。岸边的别墅灯火辉煌,在那里能看到的俱是迷人和幸福的面容。
我们最美的妇人们就生活在这个迷人的地方,她们在风格各异的楼阁里欣赏大自然的秀美景色,而她们本身也成为别人欣赏的对象。甚至有人说,这正是此地迷人之所在。在杭州,月亮似乎也融入了大众的欢愉之中,总是特别欣悦,从不忧伤。这里的月亮比别地的更加美丽动人,才子佳人的无数情歌与诗词,正是源自于对这一轮明月的凝视与欣赏!需要补充的是,中国最漂亮的女子大都是在这两个地区诞生的。
苏州除了这条秦淮河外,还有一片湖,叫太湖。湖中央有很多小岛,其中最有名的是洞庭山,它比别的山都高。秋天,天然的葡萄树那红红的叶子点缀在绿松翠竹间,风景此时变得更加如画。
苏州的西面,有座山名叫灵岩山,山里保留着西施洞,西施是吴王的爱妻,是中国最美的女人。你可以在山附近欣赏到流花池、吴王井、琴台。当人们爬上这些如针耸立的山峰,会看到洞庭山在云白的湖面上,显得青翠欲滴。
城的西北面,耸立着另一座山,名叫虎丘山。传说秦始皇想毁坏吴王墓,这时出现一只老虎卧在墓上面保护坟墓,山由此得名。山下有一座保存了约八个世纪的坟墓,里面埋着一个以不幸爱情而举世闻名的年轻女子。她留下的几句诗异常悲伤,每位带有浪漫气质的人读过她的诗,都会去参观她的墓地并献花。
下面是这位绝望女子的一首小诗:
稽首慈云大士前,莫生西土莫生天。
愿将一滴杨枝水,洒作人间并蒂莲。(冯小青)
并蒂莲花被看作在同一根茎上开出的两朵花,一朵雌的、一朵雄的。这是心心相映的幸福爱情的象征。
游客所作的诗刻在墓碑上,都是和死者原韵。
不远处有另一座名叫华山,老子在那里潜心沉思过一段时间。在这座山的中心,有一个大湖,叫“天湖”。夏天,湖里盛开着硕大的双莲。传说过去有人为求长生不老而专门食此莲花。
这是历史名胜的密集之地。几乎每座山上都有一座寺院。仲春时节,这里的妇女们都到这里来拜佛。倾慕美人者可在此时,前来欣赏“美景”。
人们乘轿上寺院。妇女们下山时,退着走,这种奇怪的习俗若不是偶然读到一位十七世纪的女子所写的两句诗,我将永远也不会理解其中的缘故。
妾自倒行郎自看,省郎一步一回头。(清·鲍步江《竹枝》)
杭州的名胜古迹也很多。首先,是我前面提到的西湖,湖的四周被一条林荫大道环绕,路边垂柳的枝条浸入水中,水面倒映出群山的全景。凤凰山、石屏山、孤山和秦始皇喜爱的瓜山都矗立在那里,那位焚书者经常把船停在瓜山脚下,徒步上山寻游。还有乐山,被潮水拍打着,发出惊人的巨响。白龙山和莫愁山中还留着几件器皿,传说这是从前神仙们用来创造神丹妙药的工具。天柱峰、拳头峰、天目峰和石镜峰都是很著名的山峰。石镜峰是由一块光滑的巨石构成,人们可以在上面揽镜自照,唐昭宗还曾在这张石桌上就餐。当时随从们把外套放在四周的岩石上,皇帝因此将这些岩石称为“衣锦元帅”。“飞来峰”的得名源于一个传说,有一位印度僧人,在看到此峰时感到非常惊讶,有人问其缘故,他回答说:“这座山是我国的,不知道它什么时候飞到这里来了。”过了万松顶,我们便看到红霞峰,这里的春天开遍了桃花,整个山峰如霞似火,故而得此名称。
很多小湖和小溪都有很诗意的名字。西湖的一段湖岸被称为苏公堤,因为苏东坡曾在那里种过“睡莲”、“芙蓉”。赞美西湖的诗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苏东坡的这一首: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另一位更现代的作家写道:
珍重游人入画图,楼台绣错与茵铺。
宋家万里中原土。博得钱塘十顷湖。(清黄任《西湖杂诗》)
下面是更有激情的诗:
菡萏香消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
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欧阳修《西湖》)
最后一首: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苏轼《夜泛西湖》)
这足以令你大致了解这些中国最美的风景。这些风景变幻无穷,每个景点除了具有一种独特的自然美之外,还都孕含着历史与传说,令人难以忘怀。即使是用一只生花妙笔也无法把它全部描述出来,人类是无力描绘大自然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所慷慨馈赠的全部美景的。
沐浴
天气炎热:没有一处荫凉,更没有一丝风。夏天,特别是在中国的南方,人们流着汗,感到憋闷。我正急着找个避荫处准备过一个舒服的下午,忽然有人敲门了。是我的几个朋友来叫我一起去洗澡。他们事先带来一抬轿子,于是我们出发了。
在福州的东北门有一个深受当地居民喜爱的含硫温泉,有人到那里的公共浴池洗澡治皮肤病,另一些人则完全是为了净身和娱乐。人们在那些特别的单间里洗浴,当然,浴池是男女分开的。
我不想描绘那些没有什么景致的浴场,但我想对它的内部结构说几句。据我所知,它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浴池结构,甚至与土耳其的也不同。
屋子建在大树林里,在一般情况下,地基一直延伸到一条河里。由一个宽敞的列柱廊引向一个加高了一两层的圆形或方形屋子里。屋子装有玻璃或者贴有透明纸或纱布的雕花木窗,以便透光。正对着窗户的是一些小桌子,它们同饭馆里的桌子那样有间隔地摆放着。后面就是浴室了。
洗澡的人一到,立刻便有雇工们前来招待。客人一坐下来,便有人送上茶和烟斗。在等待洗澡的时候,还会有人端来瓜籽让你嗑。这时你会看到走来成队的抬水人,他们每人挑两只水桶,从泉源处往回抬水。
有一口圆形的浴缸在浴室里,一块木板横放在缸口上,洗澡的人坐在板上,身体不会浸到水里。他可以用一块大海绵从浴缸里取出水,然后将水从身上痛快淋漓地冲下来。
洗完澡,穿上衣,回到原先的桌子旁。这时候桌子上已经准备好一桌点心——几种美味小吃。人们饮酒取乐,玩一些类似意大利猜拳的游戏:猜猜竖起了几根手指,输了就喝酒。幸亏杯子很小,不然输得多了就会很麻烦的。吃过饭,大家就一起玩纸牌、骨牌、下棋,同时听着浴场演奏的最美妙的小曲。
大家就这样在繁茂的树荫下度过了一个凉爽的下午。如我所述,这是一种游乐浴场。人们在太阳下山而月亮还不太亮的时候,坐着轿子穿过田野,一身清爽地回到家去。这样的浴室在北方的城市里也有,自然条件没有农村的好。其设施也和我们上面刚描述过的也没什么区别,只有一点不同,即每个小间里都燃着香,房间里全是浓烟,人一进来就什么都看不见了,眼睛很快就被刺激得开始流泪。
读者已经发现我只谈了热水澡。事实上,中国人很反感洗凉水澡,因为我们认为凉水对健康有害;只有住在河边的孩子们才跳进凉水里洗澡。中国人非常不喜欢凉水,所以连洗脸都用温水。我们也不习惯喝凉水,这也成为中国人把茶水作为普遍饮料的原因之一,因为泡茶必须要用热水。
风筝
毫无疑问,放风筝是最能锻炼孩子身体的一种娱乐活动。在中国各个时期,风筝都很普及。小男孩来回奔跑,拽绳子,绕绳子,不但增加了力量和灵活性,也使肺部尽力呼吸了新鲜空气。
中国北方和中原地区的人们,玩这种游戏在春天,南方则是秋天。我们的风筝一般比欧洲的大,风筝尺寸的大小是通过制作风筝的纸块和数量来确定的,我们这样描述风筝的大小:“两张纸的”,“十张纸的”,“三十二张纸的”,最后这种尺寸,远远的超过了人的身材。
风筝的形状各式各样:蝴蝶、金龟子,形态大小不一的鸟儿,奇形怪状的龙。这些被制作成各种形象的飞行器,在我们那里也被称为“纸鸢”。
拴在这些怪物上的绳子有粗有细:从很细的线到直径只有几毫米的粗绳不等,其粗细程度视风筝的尺寸大小而定。
在放风筝的季节,空中全是这些人造的飞鸟,它们在蔚蓝的天空划出一道道多变的线条,投下奇幻的阴影。
传说有一天,一位放风筝的人不得不暂时走开一会儿,他便将风筝绳拴在一个孩子的摇篮上。当他返回时,风筝已经把摇篮带上了天,这位先生再也无法找到孩子了。
体积很大的风筝常常是天空中暴躁的好斗者。人们给大风筝涂上特殊的颜色,使它呈现出寻衅者的样子,这种颜色能表现出空中世界中侵略者的面貌。一般地,放风筝的人自己是不会想到战争的,但我们经常能看到线绳绕在一起的“战斗”着的风筝。
所有孩子都想通过灵活地牵动绳子让自己的风筝跑到对手的后面,然后钩住它。如果哪个技巧娴熟的孩子,占据了优势,他就可以拉动细绳,若绳子结实,他就能拉回两只风筝,然后将对方的绳子剪断,“包扎”好战利品身上的“伤口”,于是它就变成了自己的财产,并会立即被编入胜利者的行列。
另一些放风筝者更喜欢和平。他们的风筝是专为陶冶情操而做的,飞在天上还能奏出曲子,因为飞行器的正面由三根交错的线栓着一个系着几根平行线的弦,这只人造飞鸟在风中飞舞,颤动的线,像一把天上的竖琴,由风把琴声带向远方。喜欢这种游戏的孩子们最终都能熟练掌握这些小技巧。这些小斗士们在一起斗智斗勇,虽然胜利者并不能赢得什么值钱的东西,但在自尊心的驱使下,为争强好胜,他们也会全力以赴的。这的确是很有趣的场面,这种争斗向来不会酿成流血事件。
灯船
古人说真正的快乐在山水之间。为了尽情享受美丽的时刻,确实需要一个风景变化的环境。但就像伊斯兰教的哲人所说的,山不能到我们这里来,我们得到山里去。中国的一些平原地区没有山,但到处是水。爬山也许会使人疲倦,驾一只舒适的小花船,聆听着耳边有节奏的浆声,飘荡在轻柔的水面上,既能感到快乐又得到休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不管什么时候,游山玩水都是深受我们的同胞喜爱的娱乐。在宋朝,人们最常去的地方叫西湖,湖边全是垂柳,数不清的船舶在灯火中,伴着欢快的音乐声航行。船上辉煌的灯火,使月亮也失去了十分之七的光明。
诗人写道: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在唐朝,游客们相约游览曲江。开春时,人们在河上采摘鲜花,以下两句诗就是对这种情景的描写: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丽人行》)
宋朝建立以后,人们去西湖远游,我们对西湖的美丽景色已经作过描述。湖上船只成队地往来穿梭,络绎不绝,雾气腾腾,蓝色的旗帜挂满树林,因此,人们将西湖称作“销金窝”,这个比喻可谓传神。
在三个世纪前的明朝,这种时尚流传到了秦淮河。当月亮和海潮同时升起时,无数船只来到河里,绵延十里。船上挂着珠帘,帘影在水波里微微震动。这一切至今犹存。
只有在这些精美豪华的船上,飘荡在水中,才能体验到真正无忧无虑的快乐。船由六名浆手和一位舵手开动,船的底板上建了一个船舱,船舱被分成几个客厅,即使是其中最美的一间也没有什么很复杂的结构。夜晚,灯火从装有玻璃的房间中透出,河上洋溢着一片喜气的气氛,水上划出一道道闪烁的灯光,把欢乐传到很远的地方。
毫无疑问,没有什么运输方式比船更好了。水上没有尘土也没有喧嚣,人们不用跑,而是在飘,小船缓缓前行,人们可以欣赏沿岸的静谧安宁的乡村美景和幽深孤寂的群山绵延。不仅如此,人们在车上是不能安顿的,而船可以作为另一种家,我们能在这里和亲友们团聚。总而言之,船能使景色生动起来,不再死板,船赋予了景物变化的生命,船将大自然变得更加赏心悦目,更有诗意。
园艺
在地球相对的两方,有一个很偶然的巧合:在欧洲,当人们退出商界时,会说:“我要去种菜。”而在我们那里辞官后,会说:“我要退隐山林。”这是去田园耕种的另一种说法。
这种巧合源于这一事实:各地的爱好都是一样的。当人们对繁忙的官场生活感到厌倦时,他就很想彻底远离喧嚣,沉醉于单纯的娱乐,锻炼一下身体,放松一下精神,享受人生最后一段安宁的日子。
人们对人世的看法是一致的:当他们对人世的竞争感到厌烦时,便会去寻找另一个世界,一个非常平和友好的自然世界。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名人都一心向往田园生活,他们反复说:“田园将芜胡不归”,这种想法在中国很普遍,就连那些正在恪守公职的人也会不停地诉说,他们很渴望去耕种自己的田园。一位哲人曾这样对这种言行间的矛盾加以形象的描述:
虽假容于江皋,乃缨情于好爵。
虽然如此,但有很多人是真心打算到乡村生活,并最终付诸了行动。
“噢,乡村,我什么时候能见到你!”是世世代代所有地方都有的人类真情:不管是蓝色多瑙河肥沃的河畔,还是古罗马朴实无华的乡村,或者现代法兰西阳光明媚的游览区。
诗人杜甫做官之余,也找到了一种很特别的娱乐方式。他喜欢穿上老农的衣服,就如下面这四句诗所写的那样:
饭颗山头逢杜甫,头带笠子日卓午。
借问何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李白《戏赠杜甫》)
文人陶渊明,写过一篇名为《归去来兮辞》的长文,下面是其主要段落: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这位文人,虽然被皇帝多次召唤,却始终沉醉于他挚爱的菊花丛里,生于斯,死于斯。
在中国,人们并不只限于在田园里耕种收获,而是把园艺变成了一门真正的艺术。嫁接,选种,每个步骤都很讲究,一定要根据土壤性质和植物属性去顺性种植,还要通过剪枝给植物塑造成不同形状,有最简单的,也有奇形怪状的。树木在同胞们那灵巧的双手剪裁下,变成了狮子、龙和各种动物的形象,于是植物园成了动物园。
在中国,人们是这样爱花的:我们会采下一枝花,把它按照原样插到一只花瓶里。他、我们从来没有把花弄成圆形的一束,一直按照那种呆板的样子,单调乏味的把花凑在一起。请听一下一位西方园艺爱好者的诗:
落日是多么奇妙,
如同孟加拉之火,
花显得更加妖艳,
鸟在竹枝间跳跃、
风停林静,
把一切都染成玫瑰色调!
啁啾呜叫。
暮色逐渐将天空笼罩,
我的胸中充满了喜悦和清爽。
可是!白天就要结束了,幸福哪里去找。
你大概不信,对中国人来说,幸福生活并不依赖于大量财富。它只是一种简单的自我满足,只要有几平土地,能种植自己喜爱的竹子和花草,这个立足之地就已足够了。
下面这位住在一间茅草屋里的文人自我安慰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我要停下来讲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我在一位外国大使的房间里吸了一支烟,然后和他闲谈,他对我说,在腓特烈统治时期,一位中国的大人物突然到了柏林,人们忙请他进宫,让一位汉学家和他进行沟通。这个中国人以翻译中国作品和教授汉语而闻名于世,这份工作已经持续了好几年,至今才遇到一位真正的国外汉学家。
令汉学家感到吃惊的是,他发现这个人根本不是文人,他真正的职业是园艺。扮作教授只是他不情愿而为之的事情。汉学家不理解为什么在中国园艺师可以被当作学者,还是一个不得不成为的有学问的人。我也有点不明白,为什么在德国,他能没经过任何证明和考察,一眼就被认定为文人,并被授予了文人的名号。为了不使这位园艺师到伤害,又能发挥他的知识,人们将他任命为莫愁花园的园丁,我到现在还相信,那里一定有一些被修剪成中国式的树木很引人注目。我对这件事,并没有确切的了解,但不管它是真是假,还是值得一述的,因为它十分有趣。但是我们的这位好人却不得不更改讲授的内容,汉语教授变成园艺教授——中国园艺的教授。
柳宗元曾写过一篇《种树郭橐驼传》,记录了一位园艺师的种树经验。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实际上,育人与种树差不多,我们的古人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狩猎
据《礼记》记载,皇帝和诸侯们处理政务之余应该去狩猎。狩猎是一项在秋后进行的军事训练。《诗经》中也提过一些狩猎活动。庄王夺了天下后,曾率领诸侯们乘车狩猎,看谁是最勇敢的战士。人们选择在最隆重的日子出猎。当时,国家还有一个部门专门管理饲养各类动物。
人们在冬天打狼,夏天逐鹿,春天捕鱼,秋天射禽。
人们狩猎时用箭,他们技艺超群,甚至能百步穿杨。一个著名的猎手贾坚,要用一副需要三百公斤的力量才能拉开的硬弓。人们让他射一头离他百步远的水牛。他第一箭擦伤了牛背,去掉了几根毛,第二箭擦伤了牛肚子。有人嘲笑他射得不准。他却回答说:“这正是懂得如何不射死水牛的高超之处。假如你让我射死它,我也能办到。”他补充道。第三箭便一下子射死了水牛。
人们每次出猎的时候,都带上一只鹰和几条狗,在它们的脖子上套着金链。在正式的狩猎时,兵部尚书站在一个高台上,一杆大旗插在他后面。猎手们在震耳的音乐声中,举着各色旗帜,追逐禽兽,就像追赶敌人一样。
总的来说,过多的狩猎活动是没有益处的,有很多官员在国家的鼓励下,过于沉溺这项体育活动,而不再过问政事。所以,谏官们和一些较有理性的人们便规劝君主要对此节制一些。后来狩猎就被加以限制和轻视了。
梁朝皇帝在一次出猎中,发现一群野鸭落在一块平地上,他便整弓取箭,一个农夫碰巧跑进箭瞄准的范围内。人们大声喊叫,他毫无反应,野鸭被喊叫声惊飞。龙颜大怒,皇帝想射死这位讨厌的农夫。随从大臣劝谏:“不能因为一个猎物而滥杀一人。君主不能如田野奔跑的动物那般野蛮。”皇帝闻听此言怒气顿消,转而大笑。他拉着大臣的手臂一起登上了车。空手而归的皇帝对前来询问的人们说:“我今天狩猎收获颇丰,尽管没获得猎物,但却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教训。”
大清朝也时有皇帝狩猎,还命令文人也参加这种远征。如果翰林院学士能射中一头鹿,他当场便能被赐予顶戴花翎。自三十年代以来,这种制度差不多就被废弃了,因为直到现在,我们的皇帝都是未成年人,但当今皇帝最近就要成年了,大概不久他将重新进行这项既有益又惬意的娱乐活动。
中国没有受保护的猎区,所有人都可以在任何有猎物的地方自由狩猎。所以我们也能常常看到一个职业猎人扛一杆猎枪,几乎到处游荡,甚至进入一些私人领地。
中国有很多锦鸡,在天朝居住的很多欧洲人都很喜爱的一项娱乐就是最追逐这些华美的鸟儿。我们的猎物包括飞禽类,如丘鹬、沙维、鹌鹑、野鸭和野鹅;中形动物如鹿、狍子、黄鹿、野兔;还有一些大形动物如狐狸、狼、熊、豹和虎等。总而言之,有心模仿宁录(Nemrod)的人可以在中国找到能轰动一时的广泛题材。
垂钓
既有耕种归隐的文人,也有垂钓避世的士人。一般这样的人对生活都是充满了幻灭感,他们发现在自己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便专心于一种相对平和,没有欺诈的消遣方式。哲人庄周每天在汉水之滨垂钓。周王听说后,便派使者去请他做官。庄子拿着鱼线和鱼交谈而不屑于答理使者,他渺视那些做官的人。
另有一位更古的人吕尚,他在磕溪垂钓度日。周文王亲自去请他当军师,并当即封他为太师。吕尚接受了加封,帮助主人统一了帝国。这个王朝持续了八百年,就是因为这位垂钓出身的大臣为政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的主人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王朝的首位皇帝,被奉为圣贤。这个时代对百姓来说最好的时代,那时的人们生活安逸,直至现在,每当谈起百姓的幸福时,还有人会说:“像文王时那样逍遥自在。”
另一位垂钓者,叫朱江,总是用鱼来换酒,喝够酒就在水上的小船里连唱带跳,这时他自认为是世上最快乐的人。一个地方官前去察看,问他究竟是一个真正的渔夫还是掩盖在这种外表下的大人物。他回答说:“历史上的大人物都利用这种角色沽名钓誉,而我却是真正在钓鱼。”
唐朝有个文人叫张志和退隐水上,他住在一艘名为“浮家泛宅”的船上,他称自己为“烟波钓徒”。他写了许多渔夫词,都是在水中探险时为自己歌唱的。皇帝同情他的孤独,便送了两个仆人给他,一个小伙子和一个年轻姑娘。这个隐士让他们结了婚,并给小伙子取名为“渔童”,姑娘名为“樵青”。他们一个看管渔具,在船上划浆;另一个在海滨的树林里拣干树枝和竹子帮渔翁泡茶。历史记载了很多旷达的渔夫。除了这些隐于渔的文人,还有一些以捕鱼为生的人,这些人终生勤苦很少享乐,他们就是勇敢的渔夫。
所有人都知道我们有一位航海女神,但大概没人知道她的故事。这是一个渔家姑娘,住在离福州不远的湄州海滨。她的父亲和兄弟们天天都要驾船到海里捕鱼,她和老母亲就留在家里织布。父母很疼爱她,她也对父母很孝敬。有一天,碰到一场暴风雨,闷热的天气让姑娘觉得很疲倦,她用肘支着桌子睡着了。睡梦里,她见到父亲的小船将要沉入汹涌的大海,于是,她抓住缆绳朝岸上拉。可在此时,她又看见兄弟们的小船也要成为海浪的牺牲品。她用牙齿将第一根缆绳咬住,用手抓住另两根,在水里挣扎着走向岸边。可就在要靠岸之时,她在睡梦里发出了痛苦的呻吟。母亲试图叫醒她,她在半梦半醒间,为了回答母亲,便张开了嘴,松开了牵着父亲小船的绳子。醒来后,她以为这只是一场恶梦,但夜晚,兄弟们带回了父亲死亡的噩耗。这个年轻的姑娘,为没能救出父亲而痛苦自责,于是纵身跳入大海。
没过多久,她便经常出现在处于危难之际的渔夫面前,渔夫们只要看到她,就能得救了。被她救过的人们为了报答她,便为她建了一座小庙。慢慢地,这个故事在游船上,官船上,甚至海军的军舰上流传开来,于是每次海军为国出航前,都授予这位救星一个尊号,渐渐尊号越变越高,如今她已是“海神娘娘”了,她也习惯的被人称为妈祖、天妃、天后等等,总之她的称号跟人们送给君王的一样多。
第四章 永恒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