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32300000018

第18章 “淋漓书画继前贤”

将近傍晚的时候,这个高挑的青年人终于搭上了一辆同路的马车。那车把式看这个学生模样的小伙子风尘仆仆的模样,问道:

“从哪儿来呀?走了很远的路吧?”

他说从淡水来。从那里到台北有200来里路。

“脚底磨出泡来了吧?”

小伙子笑了笑:

“没事儿,走惯了。”

“是回家看父母?”

他说是看老师,车把式目光里不由得增添了对这个后生的些许敬重。

后生叫黄正襄,台湾淡水人。此刻,是赶往台湾的老师林中明家聆听教诲。林中明是台湾画家,学识渊博,中国画功底深厚。每当黄正襄跋山涉水来到台北,他都让他在家中吃住,并教他做人作画之道。而林画家也知道,这个学生透露着一股聪颖灵秀的气质,与其家学渊源是一脉相承的:他的祖父黄玉柱乃台湾著名前辈画家,曾任桂林县知县;父亲黄彦威、叔父黄彦鸿不但是画家,也是台湾省举人、进士,还双双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中的签名人物。但台湾的被“割让”还是令这个家庭陷入多重困境,除了经济拮据,父亲还很不赞同爱子黄正襄继续迷恋丹青。可是父亲不便武断地硬性规划儿子的生活道路,便转弯抹角地给他讲述历史故事:御用画家阎立本给皇帝作画受到人格侮辱后,发誓不让儿子从事绘画。黄正襄当然明白父亲的意思。但个性执著的黄正襄哪肯压抑自己的天性?毕竟家中习文弄墨衣钵相传,已深深植入其血脉,再加上自小就表现出的天赋,让他无法放弃追求。再说还有家乡淡水的如画风光,正是孕育画家写生畅吟之地。这是幼年黄正襄在江边作画后雏咏的七绝一首:“门前橘柚蔽晴空,家在云山碧树丛。最爱淡江秋色好,挥毫谈笑晚霞中。”真是诗中有画呀!

他立志要拓展自己在书画上的天赋!而且他知道,“玉不琢,不成器”。他必须刻苦研读这门学问,方可成就一番事业。

当他拜林中明为师并每每因无车资而徒步跋涉百里之程前往聆听教诲时,在餐风露宿中,他背诵着明代翰林学士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也像宋濂一样,看到好书或好的字画,黄正襄买不起,便以诚挚的迫切之心请求书画主人借已一阅,然后通宵达旦地临摹或整本抄录下来,又总是如约壁还。专一和刻苦是成功的桥梁。终于有一天,林老师对他说了决定他命运的一句话:

“中国国画之发祥地乃祖国大陆,欲有所成,非去寻根访源方可成就千古大业。”

正是这句话,驱策着年轻的黄正襄毅然决然离开台湾来到古都北京。

1943年,极具开明意识和爱国激情的父亲黄彦威不再坚持故见,带着儿子渡过海峡直抵北京。很快,黄正襄通过入学考试,就读于北京大学。在京期间,上下求索的黄正襄经由齐白石引荐,拜国画大师胡佩衡为师专攻山水。北京真乃群贤荟萃之地,名流各领风骚,黄正襄遨游其中所得甚多。他叮嘱自己不得遗漏恩师们的任何教诲,因为那都是大师们经验的结晶,若偶得老师示范作画笔迹,他更是视若珍宝地收藏起来。

1944年黄正襄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两岸隔绝,返台无望,于是定居北京。先是在新大众出版社任助编、编辑。同时从事绘制连环图画,出版有《张小瑞结婚》、《郭忠田英雄排》、《沈秉忠捉特务》等连环画册。一次去拜望画家刘凌沧,见刘先生的画作透视准确、景物逼真,自感功力尚需历练,便递交了再度入学申请。很快,出版社批准他带职进修,考入北京美专师从张安治、左辉,学习素描、水彩画技法等。毕业后的黄正襄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助教。

黄正襄本以为生活已步入坦途,却不想“肃反”运动波及到这个来自台湾的青年教师身上。审查人认为他来历不清又无从查问,有台湾“潜伏特务”之嫌,随即通报全市开除出教育界并逮捕入狱。一年后查无实据,无罪释放,并被在32中学任艺术教研室主任。由于他才干出众,曾为天安门国庆游行设计绘制彩排示意图,被采用。所创作《娄山关》图亦被高悬于北京市政府会议大厅。黄正襄自以为已被信任,谁知“反右”又开始了。“历史不清”的黄正襄被下放到南口接受改造。但不甘寂寞的他又在南口农场绘制六米巨幅《南口农场鸟瞰图》。不管怎么说,能让他重操画笔就是幸福!哪里晓得,轰轰烈烈的“文革”不期而至。惊魂甫定的黄正襄在劫难逃,首先是他所绘之《娄山关》图—毛主席在群山之巅“而今迈步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竟成为引火烧身导火索!红卫兵们厉声批判说:“毛主席是我们心中永远永远不落的红太阳,你竟然在他身后画个‘残阳’!分明是恶毒影射……”于是评为黑画纳入批判展览。一时被判定“诬蔑领袖、反动思台、妄图复辟”。被勒令连续劳做48小时。好个黄正襄,就是此时也不忘吟诗作赋:“破帽遮颜禾下土,蛇神岂憾越吟苦;丹青早悔谬家传,终日斗私摧肺腑。”更糟的是,红卫兵抄家时,发现描笔、白矾、胶水、复印纸等。分明是“通敌密写工具”!于是“证据确凿”,被逮捕入狱。每日除强制劳动、交代罪行,还要挨批判游街。在遍体鳞伤、夜不成寐之时,黄正襄创作七律一首,曰:“自悔丹青罹祸端,几经游斗泪痕干。头颅未破三生幸;肝胆宁志一寸丹……”这期间,有朋友绝望自缢,黄正襄说:“我亦常为所动。然念‘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免焉’(《史记》),于是隐忍苟活,作诗多篇以自嘲而解忧。”

黄正襄不相信世道会永远如此下去。但何日是头?没人能搞得清。幸好自己酷爱绘画。“肝胆宁志一寸丹”,此刻岂不正是潜心书画的大好时机!对绘画艺术的追求激发起黄正襄无比巨大的生存斗志。每天,在劳作和“大批判”之余,他都是笔耕不辍。无论在瓜棚豆架之下,还是在场院角落,或在地震时的防震棚里,他都拿起笔来,或画山村景致,或给那些老少贫下中农、男女民兵们画素描。至今,他这些速写本还保留着。在劳改之余,他就将珍藏的书籍或手抄本取出偷偷阅读。如梁朝刘勰的《文心雕龙》等古典美学理论,明代仇英、清代袁江、袁耀的相关论述及画册等,逐字逐句地研读琢磨。齐白石等大师的书籍他也由于熟读几近倒背如流。危难中,齐白石大师的名言他更是铭刻心头:“夫画之道,乃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名利,方可作画。”

天道酬勤。正是这一段艰难的岁月,让黄正襄不但在理论上武装了自己,绘画技巧亦在博采众家之长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韵。他认为,正是那一时期的锤炼,使他能更准确地把握住绘画的精髓。终于他前承明代仇英,清代二袁(袁江、袁耀)古法,并融会自己的水彩技法加以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大动乱终于在千夫所指中气数殆尽。“厚积”的黄正襄终于“薄发”了!一次酒兴正酣之际,他即席赋诗一首:

人生祸福毗相连,

百载风尘瞬息迁。

磅蹈诗文夸盛世,

淋漓书画继前贤……

1979年3月16日,黄正襄平反昭雪了,随后应聘为通县政协委员。焕发活力的黄正襄响应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号召,力邀在台湾的内兄刘远(原为金门司令,后擢台北国防部中将,在台已退休)来京投资办厂。受到市委统战部的盛情接待,事后还授予黄正襄“牵线搭桥繁荣经济”画匾一座。一时,黄正襄名噪通州,人称通州三名人之一(作家刘绍棠、书家欧阳中石、画家黄正襄)。又一日,黄正襄与各界被“平反”的名流被有关部门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观光。在这个被万众瞩目的城楼上,黄正襄心潮澎湃难抑激情,即兴赋诗一首:“十年阳九几多愁,岂料今朝登此楼,笑语苍生全不解,蛇神牛鬼尽白头。”

自此,黄正襄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也进入丰收的季节了。

l985年,他与北京的一些知名书画家一起创办了齐白石艺术函授学院,并被推举为学院领导兼国画系主任,教授山水画和人物画课程。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学生们都爱听他的课,评价他的课“作画育人,堪称楷模”。

面对学生,黄正襄一如对待同仁挚友,将自己在长期的绘画生涯中探索、历练所形成的理论、实践和盘托出。譬如他强调要遵从中国画“诗、书、画、印”的统一风格,又要汲取西画的精髓,使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相结合,明暗色调与线描力度相融汇,令画风进入既有古典画法的浓淡干湿、抑扬顿挫,又有西画透视虚实、色泽斑斓之境界。对于中国画来说,“诗、画自古以来就是二者相表里,从画家角度来说,应是‘画主诗相’”。在谈当代中国山水画中诗的意境有所淡泊时,黄正襄旁征博引、洋洋万言地追根溯源道:“欧阳修说:‘诗人少达而多穷’。至于‘自烧松火读唐诗’的人也未免太苦了。而白话诗对于传统绘画来说格格不入,而古体诗又要求韵律对仗、句逗谐声,自然曲高和寡。连美术学府也不将诗列入必修课程。其中有些绘画名家由于自己不谙诗文,也有意无意地回避诗作在绘画创作中之作用……诗意既无,题诗更难,再没有书法根底……凡此种种导致今日的国画大多缺乏诗境。所以我认为诗、书、画、印不可偏废。诗是有意画,画是无声诗。我们决不应该由于曲高和寡而不致力于阳春白雪。”

“读书然后方知画,却与匠家总不同”,黄正襄的国学底子深厚,出口成章,更是身体力行地实践自己的艺术追求。他坚持以诗的意境作画,以画的内涵写诗。作诗,他主张诗依平仄,词尊正韵;作画则讲气韵生动、笔触雄浑、墨色酣畅。正所谓“诗画相表里”。

长期不懈的探求使黄正襄的名声不胫而走。

1988年3月3日,在周恩来诞辰90周年那天,中共中央办公厅邀请大陆著名书画家如吴做人、启功、赵朴初、董寿平等在北京人大会堂挥毫泼墨。当时任政协主席的邓颖超,见有位年过半百的画家正即兴创作丈二巨幅台湾名胜《半屏山》,很是赞赏,得知他是台胞时,握着他的手说:“特别欢迎你。”

他,就是黄正襄。是的,自打“动乱”一结束,一发不可收地黄正襄频频有巨幅佳作问世,并被收藏家或有关部门所典藏。粗略统计如下:北京人民大会堂收有他作的《瞭望山》,上面他题诗道:“瞭望山前帆影连,依稀别梦几经年,故园寥落人离去,谁复倚亭看日圆”。北京台盟中央大会厅所悬挂的一幅巨作《日月潭》,其笔触雄健、墨色酣畅、气韵非凡,更有那方醒目的印章《瑰宝》—黄正襄篆刻的功力跃然纸上。再如海峡两岸书画协会收藏了《春秋阁》、中南海收藏了《姊妹亭》……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1988年6月,黄正襄同台属书画家王遐举、黄均及著名画家溥杰、胡洁青、孙菊生聚会一堂。黄正襄谈到台湾书画界不断来大陆探亲、旅游、寻故访友,交流技艺的同胞,海峡两岸书画同仁,何不发起成立书画艺术群众团体,与他们同书笔墨、共著丹青,共同为弘扬中华传统艺术,为融合两岸文化尽一份心力呢?黄正襄的提议受到在场书画家一致的赞同。启功、董寿平、宫布、秦领云、任率英、欧阳中石、齐良末等亦欣然相允。消息传出,连远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书画家侯北人、唐向明先生也来函要求入会。黄正襄被选举为海峡两岸书画家联谊会副会长。黄正襄“丹青结连理,笔墨慰亲情”的理想初步实现了。

半个世纪以来,对故乡淡水的思念常常让他魂牵梦绕。淡水,一个素有“台湾威尼斯”美称的小镇,昔日著名的淡水八景:忿岭吐雾、戍台夕阳、淡江吼涛、关渡分潮、屯山积雪、芦洲泛月、剑潭夜光、峰峙滩音—还能寻找到吗?要知道,那些存留在童年和少年时的记忆,已经融入他的血液,并且也表现在他的画中了!终于,他回台湾了。但不是去定居,而是被邀请去举办画展。那是1992年1月,他成功地在台北举行了个人画展,台北有关方面授予他“发扬国粹”金匾一尊。同年6月,画作《长白山》作为国家赠礼经中共中央向朝鲜领袖金日成赠送。1993年,又被台湾“中国文化交流基金会”邀请赴台进行书画交流,讲学并在中正纪念堂举办了画展;1994年5月由齐良迟、孙菊生推荐,市政府批准聘黄正襄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终身馆员;1996年夏应美国洛杉矶市邀请赴美举行画展,市长罗以登授予“中国艺术大师黄正襄”荣誉证书;8月又应纽约东方画廊邀请,在曼哈顿举办个人画展,中国驻纽约领事阎世训为画展剪彩并举行记者招待会;回国途中应日本三井株式会社樋泉弘一社长邀请,在东京、大阪参观、作画;1997年6月随北京市委统战部赴香港参加“祝贺香港恢复主权画展”,作品《港岛欢庆之夜》被港澳媒体播放、刊载,并接受特区荣誉赠金;1999年夏参加“庆祝澳门恢复主权画展”,作品《欢庆之夜》由市委统战部转赠,并颁发荣誉证书;2000年9月赴澳门参加纪念林则徐诞辰116周年笔会,作品由澳第一任行政长官收藏;2001年赴澳门特区画展祝澳门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的选出,接受了何厚铧先生颁发的奖状;2002年赴马来西亚展览,由马国京旅游部长那督黄燕燕剪彩,并举行盛大酒会;2003年1月再赴马采西亚展览,马来西亚总理为开幕式剪彩;2003年由新华社组织赴北欧五国艺术交流,并举行画展……

各界的赞誉纷至沓来,他的作品受到极高的评价。中国台湾国画大师黄君壁先生生前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赞扬黄正襄的创作“具有浓郁的民族传统风格,又有和谐的西方油画色彩,诗、书、画、印俱佳,代表着未来中国画的发展”。香港特区《文汇报》载文说:“黄正襄先生是继黄宾虹、李可染之后又一山水画大师。”北京大学校友会美国远东分会,在会刊中评价黄正襄先生必将在中国绘画史上增添光辉一页。

黄正襄现在还担任着中国书画研究会顾问、中国三峡画院第一副院长、海峡两岸书画家联谊会副会长、全国侨联文学艺术家学会副会长、中国老教授协会文艺委员、中国诗词协会会员等职,出版有《黄正襄山水画技法》。《黄正襄画集》、《黄正襄画选》和《黄正襄诗画》、中国当代名画家精品系列《黄正襄专辑》等书。诸多画作被载入名家藏画集。他还热心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向“爱我长城”基金会捐献了巨幅国画,也曾为亚运会等大型活动捐赠过画作……

如今,这位生命不息探索不止的黄正襄虽已年逾八十,但仍然充满健康的活力,每日泼墨丹青、接待四方宾客,生活得自信而充实。总结自己的人生道路,幽默的黄老这样说:

“我的一生前后生涯判若两人。俗话云:‘木生于岗则高,鱼潜于渊则深。’我能获此殊荣全赖今日之盛世,绝非一己之功。进而言之,即此荣誉当真,而‘一旦魂断’,仍不免‘鄙陋设世’而已,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同类推荐
  • 唐伯虎画真容

    唐伯虎画真容

    从此春去秋来,唐伯虎果然画好了八张有名有姓的美女图心中十分得意,感到这次一定要叫祝枝山大吃一惊,让他也尝尝输掉银子的滋味。
  • 情真话自直(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情真话自直(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林徽因诗传

    林徽因诗传

    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围绕在她身边的,是当时最浪漫的诗人徐志摩,最优秀的建筑家梁思成,最著名的哲学家金岳霖,以及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沈从文、胡适、费正清。 她的一生是掌声与鲜花包围的一生。《林徽因诗传: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撷取她诗歌的片段,以诗观情,不仅仅写出了林徽因的生命历程、心路历程,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她与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多彩生活。诗歌的简练与散文的优美相融合,力图为读者还原一位真实的绝代佳人。
  • 我本是散淡的人

    我本是散淡的人

    本书收录了“找不到感觉”、“包办婚姻”、“自我革命”、“朋友就是幸福”、“好男不跟女斗”、“害怕文学”等200多篇杂文。
  • 暑假闯荡江湖

    暑假闯荡江湖

    本系列儿童小说主要围绕某市星光小学学生王豆展开。王豆眼小人胖,十分贪玩,有超强幻想力。
热门推荐
  • 挂机之争霸三国

    挂机之争霸三国

    什么我穿越到三国了,还奖励我一个不用练功就能升级的系统,那就让我来好好看看这个时代是什么样子的。
  • 极夜破界

    极夜破界

    假如有一天,你被告之自己活不过十六岁了怎么办?他便是如此。命有死咒,三世为人,每一世都活不过十六岁。于是……第一世十六岁死于万箭之下,第二世十六岁死于强大地震。那么……今世呢?恐怕,也活不过十六岁吧?谁叫你转世来到了所有世界的源头“开源界”呢?这里藏龙卧虎,危机四伏。活在这里的人都为自己感到悲哀啊……你这样做,真是活该十六岁死啊……“喂喂,老天!不带你这样整人的啊……”他跪倒在地,撕心裂肺地对苍天哭喊。可惜,你无论如何撕心裂肺,老天爷也只是会默默地啃着瓜子看着你吧……因为……他也无能为力也或许……这只是个阴谋……
  • 东京阴阳师

    东京阴阳师

    你所看到的这个世界真的就是所知的真相吗?在东京这个充满诱与惑,金钱与欲望的都市里,妖魅魍魉集结,群魔乱舞。欲望在鲜红的酒杯中摇曳,躁动的恶鬼披上妩媚的外皮。恐惧还是战栗,恶毒抑或阴谋?从中国来到日本灵力过剩的陈启,阴差阳错的开启了一条成为顶级阴阳师的道路。---本书主角是中国人,非重生非修真,主要讲述的是日本神道教为主的阴阳术。
  • 万界刀尊

    万界刀尊

    这里是武道的世界;剑道、刀道、枪道,拳道,万道争锋;这里是强者的世界;强者如君王,俯瞰天下,挥手间血流成河;弱者如蝼蚁,受人欺凌,颤栗间身死魂灭;少年罗尘,得逆天至宝,踏天崛起,完成华丽逆袭;横扫四方天才,盖压八方天骄,纵横九天十地;一刀在手,天下我有,这是一部绝世刀客的传奇。
  • 死亡年代

    死亡年代

    危机四伏的城市中,一条条在绝望中寻求希望的人们。机械化的身体,无限制造金属元素的“觉醒者”,随意制作的钢刀,却可以划破连子弹都无法杀死的丧尸,御剑飞行?用意念控制飘渺神剑,飞行绝不是问题。绝色丧尸,红粉骷髅,危机重重!
  • 爰园词话

    爰园词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武炼诸天

    武炼诸天

    神龟相助,废体重修,逆天修武,登临巅峰。得天地奇遇,赢诸天造化,看尽人情冷暖,问鼎武道长生。他天才之资,无敌当代,为了家族浴血奋战,然,筋脉寸断,修为尽废后却被家族发配边荒,任其自生自灭。万古三十帝与皇,只字不言泪和殇,且看凌霄如何搅乱风雨,于血与骨的修途中崛起……
  • 九天泣

    九天泣

    他名苍天弃,有被上苍遗弃之意。他从一个几乎被世人遗忘的世界逃出,在人间掀起巨大风浪。当拥有不死之身的他被认为是魔神时,遭到了仙界共同的讨伐。危难之际只有红颜与兄弟不离不弃,一句“宁负天下不负卿”将他从成魔的边缘救回,但红颜逝去,让他心成灰,立地成魔。为情,他逆天而行,与天夺命。为义,他直上九天,对决众神。
  • 高峰三山来禅师疏语

    高峰三山来禅师疏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穿越极品官商

    穿越极品官商

    一个熟悉各种赌具的退伍特种兵,穿越后把现代各种娱乐和赌博的花样带到了明朝,如:六合彩、轮盘、赛马、既开型彩票、麻将、扑克、跑胡子、高尔夫......本文将商人的精明、官方的潜规则展露得淋漓尽致,不可错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