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出卖公司是不忠,在公司需要而没有损害自己利益的时候离开是不忠,以公司名义行损害公司利益的事是不忠,损害公司形象是不忠,如此等等,不忠诚的人会在各个方面危害企业。
但是,不忠诚的人同样会危害自己。不说出卖公司、损公肥私、有损公司形象这样的小人行径,就是现代社会已经算是正常的跳槽行为,如果与不忠沾边了,同样会损害员工个人的形象价值。也许,一个人的跳槽有一千种道理,但是只要正当的跳槽次数多了,同样会让人怀疑这个人的忠诚。
关羽无论如何不愿意跳槽是忠诚,高顺以死殉主是忠诚,张辽为吕布尽心尽力之后,在吕布死后转投曹操还是忠诚。但是,不断跳槽的吕布得不到忠诚的评语。吕布不断地变换着主公,连续“跳槽”的生涯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实惠,相反却让他最终死无葬身之地。可见跳槽太多,自身的价值也会随之降低。
跳槽多发期,去留细思量
在快餐文化日益兴盛的今天,跳槽像吃快餐一样快速。可是人们却往往忽略了一点,就是速度并不代表美味。如果想品味到美食的最高境界,还是要静下心来,慢慢地享受,慢慢地等待。工作也是这样,不要朝三暮四,这山望着那山高,吃着自家嘴里的,还要看着别人碗里的。如果没有什么特殊原因,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还是要尽可能地忠于职守,忠诚已有的事业,自身的价值才不会在一次次的跳槽中消失殆尽。
候鸟是随季节变更而迁徙的鸟。它们辛辛苦苦地南北穿梭,是为了能有更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在职场上也不乏这样的候鸟,他们总是喜欢在不同的单位之间跳来跳去,但时间长了,有的人却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一个职场人士的多年职业生涯中,总会有几次跳槽的经历。成功的跳槽经历不仅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获得更好的发展,而且薪资也随之水涨船高起来。但是“有得必有失”,频繁地跳槽,也会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使你在遇到好机会时裹足不前。下面这则案例中的Celia就是很具代表性的一个:
梅西年近不惑,拥有美国注册会计师执照的她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丰富的财务工作经验,从基础的会计一直做到了财务总监。
在欧美公司成长的梅西,熟悉大公司的财务运作模式,且受过良好的培训,这些都成为她极其耀眼的资历,也是猎头公司追逐的对象。在高薪和猎头公司的鼓动之下,梅西作出了跳槽选择,年薪也从十几万一路攀升到了二十几万,每跳一次,她的薪金都有20%的上浮。粗粗一看,这些似乎都是非常成功的跳槽经历。按理说梅西应该非常满意,但近年来她发现,她跳槽周期越来越短,就职公司的品牌知名度也平平。梅西疲倦了,她想在一家公司安定下来。然而“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梅西新东家的高层管理出现了一些摩擦,使得她在工作时的压力日趋增大,于是渐渐地又萌生了跳槽的念头。但是梅西萌生好多疑惑:究竟该不该再跳?如果跳,选个什么时机比较合适?如今自己即将四十不惑,跟年轻人比,是否还存在着竞争优势?
其实梅西是一个非常适合做高级管理工作的人才。她有决断力,有主见,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近二十年财务经验的积累,从会计到总监,她的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但是由于频繁跳槽带来的弊端渐渐显现,现在的公司又并不理想,想跳又处于一个年龄的关口,促使梅西的职业思维发生了暂时的错乱。如果她能坚持在最早的几家公司中的一家干下去,现在的她肯定会让人更加刮目相看。
又近年关,像梅西这样的人又“蠢蠢欲动”起来,他们打算拿完年终奖金和双薪,就换个“东家”干干。“东家”们也深知此“伎俩”,虽说本身也有裁员的计划,但还在大张旗鼓地收拢着“新鲜血液”。一份内部资料显示,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2月是各类人才跳槽的“多发期”,大约有60%~70%的人才流动均发生在这一时段,并且已经呈现出了年复一年的周期性规律。
坚守在公司财务部任职的王先生说,自己也想再寻找一份待遇丰厚的工作,但最后还是觉得不跳得好。虽然每月才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但他说现在的工作已轻车熟路,跳槽后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学,现在收入不高但旱涝保收。他认为年终跳槽划不来,主要是年终时招工单位少,好工作不易找,更主要的是还会损失两三千块钱的年终福利。他在之前曾先后入职多家私企,对比起来还是觉得国有企业好。
而骑驴找马的某外资企业行政主管林某则不这样认为:人往高处走,如果有更好的工作当然就跳了。他坦言自己时下正处于两难境地:跳槽嘛,舍不得每月4000多元钱的薪水;不跳嘛,一天到晚做的都是事务性的工作,整天透支体力,更重要的是年底很多好单位和猎头公司都在“挖人”。他曾偷偷跑去某报应聘记者,没想到8个职位竟有156人竞争。他现在的心态是骑驴找马。
一般来说,年底是企业进行绩效考核的关键时期,考核之后企业都要按照个人的业绩兑现奖惩,一年的分配到此才算告一段落。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前,员工与企业的合同大多也是以年度为时段的,年底合同到期,续签也罢,跳槽也好,个人和公司都处于主动地位,完全可以进行新的选择。选择在这个时候跳槽,对企业和个人而言都会损失最小。
正是基于这样的成本考虑,许多动了“离念”的人心痒难耐。但在人才总体上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事实上年末岁初时职场人士的去留,许多时候并不可能完全由他们自己说了算。对于个人,年终想要把握时机改变自己现有的生活状态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避免盲目性,否则必定会遭遇挫折。而许多人正是在自己想干什么与能干什么都没弄清时,就匆忙加入岁末跳槽的大军。那么来年的新工作真的如想像的那般如意吗?一项调查表明,有六成调查者对新工作的满意度不高。他们的理由多半是“新工作所提供的薪水与自己的期望有较大的差距”,“新工作并不像想像中的那么有意思”。另外,“压力太大”、“人际关系复杂”、“与自己的兴趣不太符合”,也是一些被访者对新工作感到不满意的原因。
其实,不管你是跳还是不跳,首先最要紧的是要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规划好后就要朝着目标不懈努力;其次是在选择职业时,一定要结合自身条件,不要盲目“求高”。跳槽前最好能对自己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评估。它包括:分析自己的性格类型、技能专长、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明确自己适合从事的职业、最有机会发挥潜力的环境或行业;搜索职业信息以及定位最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发挥自己的技能的工作机会;更重要的是那些有了一定工作阅历的人需要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制定短期与长期目标,跳槽只是你达到目标的手段。然而为数不少的人为自己罗列了大量跳槽的理由,却唯独没有这一条。
也有人力资源专家建议,职场人士考虑年终去留,首先看公司本身发展前景如何,其次看个人发展空间如何,再次看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如何,第四看自己在人才市场是否有足够的竞争力。年终去留就像一场婚姻,职场人士何去何从还应该细思量。
如今的大学生,毕业一两年,有人已经有跳槽三四回的光荣历史了。这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就是这样弹跳性能极好,似乎有了超级的才力,所以才上蹿下跳。当然,如果问及他们资历尚浅,怎么就敢如此贸然地频繁跳槽?万一有个跳空失足的意外,结果会如何?难道为了理想的高薪,几分高贵的尊严,几分自傲的心理作怪,就要在凳子还没有坐热的时候,开始东征西战地打游击战?
或许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的脚力是强劲的,只是心理还处于不成熟的发育期。他们虽然有不少英雄气概,但显然底气不足。职场顾问的剖析一针见血:激情的青春,可以有美丽的未来,但调整良好的心态是跳槽成功的一粒保心丸。
某企业李小姐的基本情况——年龄:26岁;现居城市:上海;大学专业:工商管理本科;毕业:1年半;跳槽次数:4次;经历过的职业:普通文员-销售-市场拓展-经营主任;月收入变迁:1200元—2000元—2400元—4000元。
下面是李小姐的自白:
其实按现在上海的行情,你跳我跳大家跳,跳得最疯的可能就是像我们这样毕业了没两年的人了。其实也不能怪我们,别人都说找工作就像嫁人,谁都希望趁着年轻、脑子灵活的时候寻个好人家啊。
刚毕业的时候没经验,只想找个工作单位先进了再说,正所谓骑驴找马,留下来才是重要的。于是瞎闯进了一家房地产公司做文员。其实文员这活根本不适合我干,每天就是理理文件什么的,一个高中毕业的人都可以做。而且工资很低,其中的大半都缴了房租,勉强生活。干了没有两个月,试用期还没有过,瞅着机会,我就跳到了一家看上去还不错的食品企业做销售。我知道做销售很不容易,可是挺锻炼人,关键是这公司挺有名的,于是我就去了。可是干下来发现很辛苦,最麻烦的是即使是小笔的销售,也轮不到我跟别人签合同,都是磨嘴皮子的事情,次数多了就觉得特别窝火。而且薪金跟公司的名气不成比例。
大概只等了一个月,正巧有一天去人才市场看见有家外贸公司招市场拓展,虽然性质跟销售有些类似,但底薪比较高,有保障,而且都是批量型交易,容易有成就感。两个月的试用期结束之后,双方感觉都比较好,就准备签合同。有一年、三年和五年的,我签了最短的。并不是说我早就做好了跳槽的准备,而是我觉得三年和五年真的比较长,而且我那时还有考研的打算,怕万一考上了离职还要赔上一大笔违约金不值。在这家公司干的时间比较长,大概有五个月,感觉还挺好的,薪水虽然不算高,但相对于我的工作量来说也可以了。要不是现在公司的条件太诱人,我恐怕也不会跳到这里来了。
现在我的公司是外企,薪水不错,每月4000元,福利很好,能享受年休假期,还有出国学习的机会。虽然工作比较繁重,但我觉得年轻人应该忙一些,如果没有什么意外,我想如果不出意外,我会在这里好好工作下去吧。至少现在还没有动过跳槽的念头,就连考研的心思都撂下了。
想当初每次跳槽之后告诉父母,他们似乎比我还要担心。一是担心跳野了心,二是担心越跳越不如从前。现在他们倒也安了心了,不过还老是劝我少跳为妙,安定为主。其实我觉得跳槽就是我们的简历。
这位李小姐的跳槽魄力可是非同一般,一年里居然挪了四个窝,看她每回决定走人的时候,都那么当机立断,绝不含糊的样子,想来也是掂量过自己实力的。至少她勇敢无畏的精神状态是少见的,顾虑不多,也就有了勇往直前的果敢精神了。否则思前想后,多半只能原地踏步了。
高频率跳槽者,心理有待成熟。有人说频繁跳槽跟心理不成熟有关,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第一,刚刚从学校里毕业的大学生大都十分自信,但对就业市场的分析不够,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总觉得大部分岗位都过于平庸。第二,在与企业的磨合期里就跳槽是因为大学生对于磨合看得很轻,认为磨合不重要,适不适应三天五天就可以见分晓。第三,认为跳槽可以充分证明自己的实力。而这些都恰恰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所以对于那些跳得过于频繁的毕业生,我们还是想提个醒:当一切客观因素成熟的时候,跳槽当然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但是,跳槽前还得三思后行,不要随随便便地跳。就是跳也要跳得扎实、稳健,一步一个脚印。
根据美国的一项数据统计,美国每个月换工作的人数,约在80万左右。当然每个人跳槽的频率未曾有具体数字,但越来越壮大的跳槽一族,把换工作视为寻求自我提升与突破的有效途径,认为“变”才是最安全的,才不易被竞争大潮淘汰。然而这样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只有在一个岗位做的时间久了,才会学到应有的经验,才会积累更多的资本。如果随波逐流轻易地放弃忠诚的基石,那就注定要过一段漂泊的日子。在这样短暂的日子中企业还没来得及看清你的庐山真面目,你就已经烟消云散了,这显然对自己的职场生涯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奉劝那些喜欢和惯于跳槽的员工:先用忠诚的行动为自己铺好路,然后再慎重地选择跳与不跳,或许更有利于职业发展。
适应比更换环境更重要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会跳槽的人,从山谷跳到山顶——越跳越高,越跳越好;不会跳槽的人,从山顶跳到山谷——越跳越低,越跳越糟。当你已经达到最高点时,如果还要跳,那就要坠入深渊了。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环境。更换一个新的环境也许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适应环境的能力。你如果没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即使更换了环境,也将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当你不适应一个环境时,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更换环境,而是自问:我的适应能力是否太差了?有的人一遇到不如意,就逃避,似乎逃避可以一了百了。但当他到了新的环境,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假若继续逃避,那他最后就会走投无路,最终唯一的选择将是离开地球,因为他已经没有地方可以容身了。
有的人一年跳槽达十次之多,越跳越穷。有的人甚至平均不到一个月换一个公司,最后跳得连自己都不知道再往哪跳了,想来想去,只有跳海了。有的人总结自己的跳槽经验说:天下乌鸦一般黑,逃出了狼窝又落入了虎口。其实,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比更换环境更重要。如果一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差,那么他无论到哪里去都是一样的。
作为一个忠诚的员工,就要把全部的身心投入到企业的运行中去。你可以不选择某个企业作为自己的忠诚主体和职业舞台,但是,一旦你选择了一个企业来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就必须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你必须明确这样一个理念:只有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才能谈职业发展和事业追求。
很多人在工作中三心二意,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刚刚进入企业,就开始为自己找好退路;有的人盲目地跳槽,在一个企业里做不到半年,稍有不如意或有别人提出更好的条件就辞职;也有的积极收集企业的一些商业信息,一有条件就单干。个人追求更好的发展无可厚非,但这样三心二意,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不可能有结果的。
如果一个人跳槽到一家新的公司,却仍然在利用他在原来的公司所获得和掌握的资源的话,那么他就不可能是一个尽心尽力的人。因为他把企业的资源看作是自己的资源,他所做的一切不是全心投入到企业的工作中去,而是把资源转化为自己所有。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尽力工作呢?
所谓尽力就是竭尽才力和能力。你对企业的价值就在于你的才力和能力。企业支付给你薪水,而你却不能有所贡献,企业还会继续支付薪水吗?你又能说是对企业忠诚吗?做好做坏是一回事,做与不做是另外一回事。尽力了,却没有实现既定目标,说明你的能力可能不足,企业对此还是可以容忍的,但绝不会容忍你有能力而不去做。
2004年在北京举行的亚洲杯男足比赛上,中国男子足球队的前锋郝海东已经三十多岁了,而且本身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身价以千万计,可是他依然在场上努力地奔跑。在决赛中,他的头部和脚部都有伤,但是由于球队的需要,他依然带伤上场。虽然最后的比赛输了,但是他却赢得了球迷、队友和对手的尊重。之所以能获得这些,就是因为他对国家和球队的忠诚,他尽力了。
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人,喜欢通过考察员工在进入企业前的一次离职是否站好最后一班岗,来衡量这名员工是否会对工作尽力。很多员工,在通知企业即将离职之后,就什么事情都不做了。在这段时间里,企业可能无法安排人员接管他的工作,使得企业的一些工作无法开展。如果他无视这些的话,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对工作尽力的人。
某企业的张小姐:计算机本科,仅毕业一年就跳槽三次;经历过的职业:文案-销售-人力主管;月收入变迁:1000元—2500元—1800元。
下面是张小姐的自白:
虽然父母一直苦口婆心地劝我找一个“稳定”的工作,但是我却不愿意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去找一个“养老”的工作,年轻人要的就应该是闯劲!
我始终相信: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可不是口号,这是上班一年后实实存在的感受。
平心而论,我的条件在这个城市的打工族中也不算寒酸了:凭借着在大学期间长期打工的经验,加上一口流利的英语,我顺利地在毕业前夕应聘到一家小有名气的外企担任文案。经过短期的磨合我渐渐适应了在高压下工作,勤奋和努力也获得了老总的认可,随着每个月底薄薄的薪水日渐丰满,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迅速把我包围。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并开阔眼界,我很快就跳槽了。
我应聘的第二家公司是做药的,销售工作对于我来说有不小的挑战和压力。一开始还心惊胆战地和人说话,生怕生意谈不下来,会被老板训话。但后来,我想想这样的工作可以有机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可以开阔眼界。这多少和我乐天派的性格有关吧。后来,我和客户相处得非常融洽,有的还成了不错的朋友。销售最好的那个月,我们分公司的业绩甚至超过了北京分公司,仅次于总部,所以决定再跳槽的时候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趁着自己还年轻,我还想多学些东西,如果有机会还想出国深造。销售工作虽然惊心动魄,不错的提成能带来巨大的成就感,但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哪天业绩不好了,随时有可能被老板炒鱿鱼。
于是我应聘到了第三家单位,我的职位是人力主管,虽然工作也不清闲,但是每天晚上和双休日都有了固定的时间去重新“充电”。所以说跳槽的理由有千万种,但是薪水多少不是最重要的。毕竟我还年轻,只要有过硬的本事,还担心赚不到钱吗?现在我的薪水比起做销售的时候几乎少了一半,但是每天看着沉甸甸的书本感觉特别充实。
据专家估计,一个人一生当中平均要换五到六次工作。而在美国,每个月换工作的人数有80万左右。望着身边乐此不疲的跳槽族,我们还是要给年轻的朋友们一个忠告:跳槽当然好,但是别瞎跳。别忘记了趁着年轻的时候尽可能在一个职位上多干一些日子,抓紧时间多积累一些工作经验,抓紧时间多学习,多充电。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尽可能提高自己适应职场环境的能力。
不要让浮躁磨灭价值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情绪也开始升温,甚至有的人已经换上了情绪浮躁症。他们不满足于现有的工作岗位,频繁地跳槽。而在跳槽之后仍然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于是继续跳槽,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价值一次次地贬值。
不可否认,人们工作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但是浮躁的情绪却是成功的大敌。追求成功是为了让生命中充满色彩,可以更充实地走过这一路。成功是生命中一个遥遥无期的旅程,人总是从一个起点向着一个成功的终点,不断地找寻着答案,再不断地去追寻下一个终点,于是生命中就有了几多期许。
每一个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后,都会有一个自己的目标,只不过有的远大,有的看上去急功近利,有的目标更现实一点而已。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追求成功的人生,是许多人的目标。人们总是把财富、地位和权力与成功等同看待。认为拥有巨额的财产,显赫的社会地位,就是成功。所以把财富作为自己刚刚进入职场的奋斗目标,也就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了。
制定这样的经济目标,对刚刚踏入社会参加工作的人来说,对其心态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小李刚刚毕业的时候,希望在三年内买房买车,但是参加工作到现在也快有一年了,其目标看起来要实现还是有困难的,他想可能还要多给自己两年的时间了。
其实买房、买车,咬咬牙,贷点款也就买了,慢慢还债就是了。但社会上的事又岂是房与车能概括了的?在生活中,哪个职场人士对自己的工资卡不是关注甚多?发工资,看看里面多了多少钱。提了钱,房租、水电、购置行头、交际应酬,到最后卡里面所剩无几。于是感觉自己离房子、车子是越来越远了。心气没了,对工作的投入也少了,整天只关心一件事:别人拿多少钱?到哪里能拿更多的钱?
在这样的心态影响下,“浮躁”便成了职场新人的通病。于是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即使是企业再好、待遇再好,也认为企业对自己不好,总认为自己可以拿更多的薪水。于是便开始四处找关系,跑人才市场,跳槽。跳来跳去,最后在社会里碰了壁,才发现“曾经,有一个很好的机会摆在我的面前……”。也只有在此时,才了解原来自己的能力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高。这时候,恍惚间想起好像有人曾经对自己说过:“不要问公司能为你们提供什么,首先问问自己能为公司贡献什么。”
其实,对新人来说,在企业里面最初所从事的工作越具挑战性,其工作起来就越有效率,也越容易出成果。因此,获得一份有挑战性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专长,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获得提升机会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具备了这样的舞台,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就为获得稳定的高收入奠定了基础。
浮躁是一种很恶劣的情绪,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浮躁的人无论干什么都难以专心致志,三心二意,做什么都心烦意乱,对工作缺乏兴趣和耐心,做事没有激情,对前途和事业心灰意冷,看不到希望。看谁都不顺眼,容易动怒伤人,总是处于一种焦虑不安、心浮气躁的状态,自己也说不清是为什么。有时心里也知道这样不好,但又难以改变,这种失控的状态令人更加情绪恶劣。长期如此,会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某企业的王小姐,已经在两年内跳槽四次。据她自己总结说,自己可能是属于那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女孩。当时大学毕业后,经过层层考试筛选,终于脱颖而出,成功进入政府做公务员。但工作了一段时间后,眼看着那些在名气响当当的公司当白领的朋友,一个个穿金戴银,珠光宝气,这让我在朋友聚会时很自卑。于是,我开始在上班之余寻找更好的“落脚点”,终于跳槽到一家网络公司
谁料到那一年整个行业都太不景气,我好不容易跳进了一家网络公司之后两个月,公司就宣布倒闭。而偏偏此时的招聘单位数量不多、质量不高,虽也收到几个公司的面试通知,但比较下来,和原来的单位也差不多。实力相当,待遇相当,职务也相当。
当时,我特别着急,于是托朋友帮忙进了一家据说还不错的广告公司,心想,按照我的文笔和实力,做个策划文案,写点创意该不成问题。谁料干了半年,不仅三天两头要加班,还要时时受主任的批评。实际上他自己也没有多少能耐,我开始还据理力争,后来被他骂得更凶,我只能苦水往肚子里咽。
现在我已经跳到一家杂志社,每天和文字打交道,可能是找对路了,所以干了一个多月,公司就和我签约,提前转正。现在工作得很开心,所以原来几乎被压制的自信又慢慢恢复起来了。
刚开始工作的小白领之间容易有攀比的心理,比如公司知名度、薪水、个人地位、消费水准等,这样一来,如果心理倾斜,容易造成不平衡,自怨自艾的不爽开始慢慢滋生。于是匆忙辞职,开始另寻码头,实际上并没有自己的准确方向。所以,在找对路的工作之前,你的心理状态也需要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戒骄戒躁不是一句空话。
一个普遍缺乏安全感的社会,就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从根本上讲,人的浮躁情绪源于自信心的缺乏进而导致缺乏安全感,引起心理上的惊恐和焦虑反应。自信的人则没有这种不良情绪。改变浮躁的状态,必须对自己有信心,认定自己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不顺的境遇是暂时的。不要急于求成,降低对自己不切实际的期望值。
总之,你必须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让情绪控制你。要做情绪的主人,不要做情绪的奴隶。不要说你做不到,你完全能做到,只要你想——你就能做到。假若你连改变自己心情的事都做不到,那你还能做到什么呢?
忠诚与踏实是最好的伙伴,如果一个员工整日游走不定,不能够坚守自己的岗位,不能够踏踏实实地在企业中工作,也就谈不上忠诚与否。在这样的心境下工作的员工也就谈不上价值。因为浮躁的风雨已经将一切价值都带走了。如果你是一名忠诚于自己、忠实于企业的员工,就要与浮躁绝缘,这样才会给自己带来一个好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