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的经营理念,植根于中国古代道家思想和《周易》的圆道思想,主要经济思想之一就是“极而复反”的规律。
范蠡认为:“天、地、人,三者之间都是不断变化的。万物生于地上,地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它总摄万物,是一个整体。禽兽、庄稼等始终不能离开大地,而万物不论美恶,地都一视同仁,使之生长,同样人类也依赖大地得以养生。但是,万物生长又各有定时,不到一定的时机,就不可能勉强生长,而人的变化也一样,不到最后的转折点,也是不可能勉强成功。因此,应该顺乎自然以处当世,等到机会到来的时候,就会把不利于自己的局面扭转过来。”
当时,范蠡所生活的环境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时代,自然农产品也是市场上最大宗、最主要的商品。因此,满足农业需要、为农业服务,就成了他经商的主要方向。
他根据农业的季节性规律,提出了“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和“贱取如珠玉,贵出如粪土”的经营观念。意思就是,在经商之前,也要像作战之前一样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判断价格的涨落,即“论其有余和不足,则知贵贱。”因而,就可预知市场所需要的商品和价格走势了。
范蠡善观大局,他把自己的“积贮之理”放在自然环境、社会,乃至整个经济系统的圆道循环中来看待。这样,通过研究事物内部的循环运动与外部自然环境中各要素的相互影响,就能有效的预见和利用事物发展的规律。
他引用我国最早出现的一条关于气候变化规律性的古语,作为预知农业丰歉的依据。这条古语说:“天下六岁一穰,六岁一康,凡十二岁一饥。”也就是说,时隔6年会有一年出现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同时也会有一个干旱之年,但是每12年之间又会有一个大旱年和一个大水之年。而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根据每年的气候不同,产量也就不同,从而对市场价格的跌伏也会有重大的影响。所以,当丰年之时,他就大胆收进农产品,而遇到了农业歉收的年景,收进的货物就不会发愁没有机会卖出去了。同样,在这种歉收的灾年里,物价会大幅上涨,而他也不会因为害怕没有进货的机会而吝惜货物,所以会尽可能的抛售出去。就这样,在他的致富同时,也为平抑物价、调节商品流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是,事物的发展并不总是从简单的由小到大、再到消失的抛物线,而是一个复杂,甚至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所以,仅仅是意识到积蓄储备应对客观规律带来的影响是不够的。在深入了解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后,我们还可以利用这种规律进行反向投资。
也就是说,当大多数人不想投资的时候,你去投资,而到了大多数人都急于想投资时,你则卖出。因为市场上的某种货物价格上涨,就会刺激人们生产出更多的这种货物,生产这种货物过多了,就会卖不出去,从而价格就会跌落下来。相反,如果价格太低,就打击了积极性,人们就不愿生产,市场的货物也就少了,又为价格上涨创造了条件。
此时,就要使“有余”和“不足”与价格的贵贱之间的关系,来观测卖出买进。但要实践反向策略,其困难度远较“随时买”要大。反向策略一般认为,当大众对未来的看法趋于一致时,大部分的时候是错的,同时反转的力量也会很大。
比如,干旱的年景众人一窝蜂投资造车时,此时就应该一反众人的投资方向去制造舟船。因为干旱时节众人造车,车的供给量大增,必然造成价格下跌,造车的利润有限。而水灾的年景来临时,船的需求量大增,众人来不及造舟,船的价格势必高涨,利润也一定相当可观;反之,在水灾的年景里,众人见舟船的利润高涨,又必定会一窝蜂地投资制造舟船,此时你就要理智地反众人投资方向而行,该投资制造车子了。
由以上可见,范蠡是一个比较善于捕捉商机的人,他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下,十分细致地观察市场行情的变化,揣度商品供求和价格的变化,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无疑范蠡是当时的一位运用反向投资的高手,他总能资别人所不资,有别人所没有,步步比别人多看一棋,胜人一筹。如此一来,赚钱还不是唾手可得吗?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有关他所讲到的“贱取如珠玉,贵出如粪土”,也就是说在采购货物时,要像重视珠玉那样重视降价的物品,尽可能地买进来存贮起来,等到市场需要这种商品的时候,价格自然也会上涨,此时就要尽可能地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吝惜地尽可能地抛售出去,切不可贪图过高的利润率,而延误了时机。
司马迁曾说:“贪买三元,廉买五元”。意思就是,贪图厚利的商人只能获利30%,而薄利多销的商人却可获利50%。这也是范蠡的主张“薄利多销,不敢居贵。”他认为“薄利”是手段,“多销”是目的,以“薄利”促“多销”,使资金加速运转。在经商者手中,闲置的资金就是无用的资金,如果整个脑袋都钻在钱眼里,为一时的价格而斤斤计较,那么做生意也肯定赚不了大钱,成不了气候。所以,只有根据货物的“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适时掌握买入或买出,使钱币像流水一样运转流通起来,才可以从贱买贵卖的经营中获取到丰富的利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