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当政时,不仅使秦国的经济、文化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军队在国外的战斗中也夺得了不断的胜利。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吕不韦重视人才。
当时,在吕不韦还没有来到秦国之前,各国的诸侯都已经开始在大力地招揽人才,供养食客,其中最著名的就要数“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吕不韦也认识到了名仕的重要作用,从而开始大规模招揽宾客,并打开国门大批地吸纳其他国家的知名文士和政客。
自从吕不韦任相国之初,就开始在相府内建造了数以千计的高堂广舍,聘请了众多名厨,并在咸阳的城墙上挂起了告示,欢迎各方士人来相府做客。再加上,吕不韦本人也并非秦国人,然而却在秦国做了丞相,这对那些希求功名的人士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诱惑。并且,吕不韦的权势极大,养贤纳士不会遭到别人的反对和嫉恨。
还有,秦国在军事上也是节节胜利,统一六国已早成定局。因而,当吕不韦的告示刚一发出,便有很有识之士纷纷奔丞相府而来。很快,吕不韦门下的食客就达了3000多人。
吕不韦不仅对人才问题十分重视,自己还发现引荐了不少人才。其中,最有名的应属于后来当上秦始皇宰相的李斯。
李斯原本是楚国上蔡的一个平民,在战国末年来到了秦国,成为吕不韦的门客。吕不韦发现,李斯极具才干,随之便被委任为郎官(宫廷侍卫)。从此,李斯便有了出入宫廷的机会,向秦王献上“灭六国、成统一”的计策,从而逐步受到重用。
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说:“吕不韦‘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从而说出了问题的实质的。
在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中,有一篇《慎行论》,其中就说到了举贤人对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他说:“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古之有天下者……其所以得之,其术一也。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这此都说明了得人才对得天下的重要。
而且,《吕氏春秋》士容篇中,还讲了一则“狗乃取鼠”的故事,说有一个人为了让一只能捕獐麋豕鹿的好狗,执行猫的任务——捕鼠,就用夹子夹住这只狗后脚。这篇文章就嘲讽了一些当时君主压抑人才的社会现象。
吕不韦不拘一格,化众为一的思想主张,突破了当时各学派的狭隘界限,从而得以“借人之长,补己之短”。对此,他还在《吕氏春秋》用众篇中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天下本来是没有纯白的狐狸的,但是却有纯白的狐裘,这是从许多较白的狐狸皮里挑取来的。能够向众人吸取长处,这就是三皇五帝建大功成大名的原因。”其实,他所主编的《吕氏春秋》也正是按照这一指导思想,进行博采众长,旁征博采,使之形成了新的统一的思想体系。
比如,在《吕氏春秋》中,它承继了儒家“德政”、“重民”的思想,却摒弃了儒家一些不切实际的说教;另外,它吸收了法家“变法”、“耕战”的主张,却反对法家一味强调“严刑峻法”;还有,它批判墨家“非攻”、“救守”之说,但所主张的“节葬”、“尊师”等却又源自于墨家。有人说《吕氏春秋》其实就是诸子学说的随意凑合,但用科学的方法去理解,其实它有其取舍的,取舍的标准就是如何有利于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建立。
在用人的不拘一格上,最有名的应当属于奇才小甘罗,在小甘罗十二岁就已经能负担出使他国的重任。小甘罗首先帮助吕不韦劝服了张唐接受出使燕国的命令,之后自己又单独出使了赵国,让赵国心甘情愿割五城给了秦国。接着,他又联合赵国攻打燕国,掠夺燕国属地做为赵国的奖偿,于是赵王再一次献出十一座城池于报答秦国。因此,甘罗也被封为上卿。
吕不韦登上秦国丞相之位虽晚,但他绝无一般暴发政客嫉贤妒能的通病,他对元老重臣甚为器重。最突出的就是老将蒙骜,这位老将在吕不韦执政的十多年中,从不居功,不傲上,而是继续带兵为秦国争城夺地,虽然己经年迈但威风仍然不减当年。因此,吕不韦对旧巨从不存戒心,对元老更是毫无成见,也是吕不韦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吕不韦还认为,对人才委以重任后就要赏罚严明。赏罚要不凭关系亲疏、个人好恶,而要考其实绩,做到因功授爵,赏罚必当。尽管在事实上他不可能真正做到事事赏罚严明,但提出这些主张,对整顿秦国吏治,加强国力是起了作用的,其中也包含着一定的科学、合理因素。
所以,在“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一切。”已成为管理者的共识的今天,企业要发展,要创新,就必须要选好人才,用好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