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诲,对子贡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子贡不仅讲求信誉,而且还特别强调宽恕和仁爱。
在《论语·卫灵公》篇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像这样掷地有声的话语,在子贡的经商过程中还有很多,如“已欲立而欲人,已欲达而达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就是宽恕和仁爱。
讲求“仁”也代表了儒商的另一思想——“尚和”思想。
作为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子贡深受这一思想的熏陶,并且把这一思想贯彻到了他的经商过程中,即“以仁为本,以和为贵”。
“和”即和谐、团结、融洽的意思。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也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儒家追求“和”的理想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和谐、家庭和睦、性情和顺、纠纷的和解与和好、协作中要和衷共济、国家之间要和平相处等等,这都是儒家文化“和”在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最高目标与追求。由此可见,“和”是何等的重要,只有“天时”和“地利”不见得就能取胜,“人和”才是最关键的。
自古以来,儒商也非常重视“和”的思想,并把它运用到商业活动中。他们提倡“和气生财”,“和为贵”,认为“老板与雇员之间的和谐,商家与商家之间的和谐,商家与顾客之间的和谐,商家与社会间的和谐,都是实现管理目标和市场有序运行的基本条件之一”。如果没有“和”的存在,而过于争强斗胜常常会导致两败俱伤,而合作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创利益,在“存异”中求发展和进步,这就是“买卖不成仁义在”的道理。
但是,要想达到“人和”的效果,就应该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情感桥梁,就是“仁”。所以,“仁”和“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孔子一贯主张,做人要有“仁”。所谓“仁”,就是“仁者爱人”,爱人也即尊重人、爱护人和帮助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古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在仁道之人的统领下,人们之间才会达到和谐和融,从而才能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使上下拧成一股绳,同心协力,情同一家。
换个立场来讲,在你拥有一颗“仁”者之心的同时,你也获得了他人的尊重和关怀,从而处理好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懂得如何做人。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通的,同样别人也会对你怀着一颗“仁爱之心”。
而在经营管理中,则对内就要施行仁道,善待员工,就像对待自己的血缘亲情那样,了解、尊重、信任,并且还要“知人善任”,用信任来换取员工对企业的忠诚、理解和支持,以此增强凝企业的凝聚力,使员工与企业之间能够同患难、共命运,水乳交融。
对于一个不懂得“仁”的人来说,是谈不上关系融洽和幸福的。没有“仁”作为内涵的交往和快乐,只有物质交换的交往形式,是不能被称作儒商风范的。因此,孔子才说出了“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现代的商人应该以现代人的眼光去更好的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传统伦理和现代法治有一个透彻地了解,把传统儒学“仁者爱人”的胸怀和法治社会“人人平等”观念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尤其是,由于当前双重伦理相重合所造成的传统伦理和现代伦理严重脱节,使社会上产生了相当严重的道德滑坡现象——旧有的人伦约束被打破,新型的契约伦理尚未完善。有些人面对这种社会现实,往往律己不严,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空泛的道德说教和自身的道德沦丧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致使伦理责任严重缺失,也加剧了社会评价中对“奸商”的指斥。
如今,拜金主义泛滥,道德滑坡,人际交往冷漠,商战已重于兵战,经济地位的重要性已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如果没有了带着一颗“仁”者之心的商人存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必然也无法团结在一起与世界竞争和抗衡。只有任人摆布、任人宰割的份了。
所以,现代商人所要做的就是,更好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担当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及责任。在管理上施行仁政,交易之间也时刻保持着一个“仁”字。当你由近及远的爱人,由此换来的就是他人对你的忠诚、理解和支持,从而增强了凝聚力,使众人合成一个固不可摧的整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