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型设定与实证分析方法选择
1.变量选择
首先,我们将狭义货币需求和广义货币需求分别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两个模型;其次,根据前文对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的分析,我们选择了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年期存款利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RPI)、货币化率和上证A股指数五个解释变量。其中,GDP为财富/收入变量,商品零售物价指数表示通货膨胀率,与一年期存款利率和上证A股指数共同构成持有货币的成本因素,经济货币化率为制度变量,体现经济体制转轨中制度变化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在解释变量的选择中,出于保障自由度、指标可获得性与连续性等方面的考虑,我们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简化,包括:(1)以一年期存款利率作为利率代表性变量。总的来看,存款期限越短、利率水平越低的期限结构状况在我国基本没有变化,但是不同期限存款利率的具体比例在这里被简化掉了。(2)以上证A股指数作为风险资产价格代表性变量。主要是出于数据可获得性的考虑,但需明确纳入函数的上证A股指数,实际上涵盖了其他一些公众可投资的金融资产对货币需求的影响。(3)以经济货币化率,即M2与GDP的比例作为制度因素代表性变量。这里参考了易行健(2007)通过计量分析得到的M2/GDP指标很大程度上涵盖了制度因素对货币需求影响的结论。
由于上证A股指数统计数据起始年份的限制,我们将期间设定为1992~2006年。同样受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选择年度数据进行分析。有两点需要进一步说明:(1)对于持币成本变量,在模型中应使用预期值,但考虑到预期调整的期间相对于年度来说较短,我们认为假定预期值与实际值基本一致是可以接受的;(2)存款利率存在年度内一次或多次调整的情况,因此我们使用年初和年末利率值的算术平均数作为当年的利率值。
2.模型设定
模型设定如下:
md1=c+β1y+β2r+β3p+β4SI+β5I+u1(1)
md2=c+β1y+β2r+β3p+β4SI+β5I+u2(2)
其中,md1、md1、y分别表示实际狭义货币需求、实际广义货币需求、实际GDP的自然对数;r为一年期存款利率;p为通胀率(RPI)、SI为上证A股指数、I为制度变量(M2/GDP)。
3.分析方法选择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与其影响因素之间有着长期的稳定函数关系,我们的实证检验也建立在这一基本理论基础上。出于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我们选择了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的分析方法。这一计量分析方法是首先验证长期均衡关系(协整关系),在协整关系成立的基础上,引入动态方程,用长期均衡误差作为短期波动的修正项(调整项),考察M1和M2向均衡水平调整的速度。分析软件为Eviews 5.0.
(二)数据说明
各变量1992~2006数值,其中,实际GDP、实际狭义货币数量和实际广义货币数量。为对应变量名义值与GDP平减指数的商,数据来源为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经计算得到;商品零售物价指数(RPI)数据来源为各年《中国物价年鉴》;一年期存款利率年初年末平均数使用《中国金融年鉴》中一年期存款利率年末数计算得到;上证A股指数年平均数来源为《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7》。
(三)模型估计
1.单位根检验
对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示,md1、md1、y、r、p、I、SI七个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绝原假设,即这七个变量不平稳。而一阶差分后,Δy、Δr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ΔI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其余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说明以上七个变量都是I(1)过程。
2.协整分析
根据以上单位根检验的结果,所有变量都是非平稳的,而且单整阶数相同,因此可以进行协整分析,以考察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
鉴于本研究的目的,我们采用E-G两步法检验实际货币量与其他解释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第一步:用OLS对模型(1)、(2)进行回归,估计结果。就模型(1)来说,除了变量p之外,其余变量的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在剔除变量p之后,估计结果,此时所有变量都在1%的水平下显著。就模型(2)来说,估计结果与模型(1)类似,变量p不显著,最后的估计结果,变量r在5%的水平下显著,变量y、I在1%的水平下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