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 年以来,中国的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逐步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虽然已有的改革试验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但是,对于如何解释中国改革的经验,如何说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内在逻辑和未来趋势,国内外的经济学家们却众说纷纭,对中国改革道路的研究成为了过渡经济学中的焦点问题。
以萨克斯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一系列有利的初始条件,如半工业化的经济结构、传统体制的松散性等,与改革的政策和改革的道路无关;另一方面他们强调,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是十分有限的,中国的改革面临着许多困境,而这种困境正是由于没有实行彻底的自由化路线所导致的(Jeffre Sachs,Wing Thye Woo,1994)。由此形成了主流经济学关于中国经验的典型论调:
“所谓‘中国奇迹’的提法,由于意味着对自由市场经济信条的质疑,在主流系统中也就往往被否定。一种每隔一段期间就会冒现的论调是:只要耐心等待,早晚还是可以见到经济灾难降临中国,作为对它偏离世界主流规范的惩罚。这种论调的学术化版本,认为改革以来经济体制是一种混合体,同时包含着符合市场规范和压抑市场调节的成分,而过去20 年,经济发展的成就应该归功于符合市场的成分,积累的问题则应该归结为压抑市场的成分;从而,当中国的经济‘转轨’从所谓容易阶段过渡到困难阶段后,问题就将超过成就。由此得出的判断是,中国的经济前景即使乐观地看也很不明朗,更有可能的是将出现危机。”(卢荻,2001)
但是,多数学者不赞同这种观点,他们认为,经济转型的不同绩效与改革的道路和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并试图揭示中国改革道路的内在逻辑。
双轨制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典型形式,因此,对双轨制的分析就成了揭示中国渐进式改革经验的基本环节。20 世纪80 年代,经济学界对于双轨制的分析集中在价格双轨制上,90 年代以后,对于价格双轨制的理论说明更加精细和专业化。例如,罗兰德等人运用微观经济学均衡模型证明:价格的完全自由化必然导致经济产出的下降,而中国价格双轨制则可以避免这种结果(Geard Roland and Thierry Verdier,1999)。在《“双轨制”经济学:中国的经济改革(1978—1992)》一书中,张军对于价格双轨制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学分析。他的结论是,以价格双轨制为特征的“边界改革”的经验在于,国有部门在计划外边界上通过对价格信号做出反应去捕捉获利机会要比突然被私有化的国有部门去对经济扭曲和短缺做出的反应更迅速(张军,1997)。但是,与此同时,所有制双轨制逐步代替了价格双轨制成为了理论分析的重点。在1992 年发表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转型战略的经验”一文中,Mark knell 和 Wenyan Yang 已经注意到,中国经济改革最重要的特点不是一步放开价格和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而是逐步放开价格并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非国有经济,从而在经济生活中引入了竞争机制,产生了硬性预算约束和足够的供给反应,导致了短缺的逐步消失,并迫使国有企业改变其行为方式,推动了经济增长(Mar k knell and Wenyan Yang,1992)。樊纲明确地把渐进式改革概括为增量改革。他认为,渐进式改革的基本特征就是在旧体制因阻力较大且还“改不动”的时候,先在旁边或周围发展起新体制,并随着新体制的逐步壮大逐步改革旧的体制;而苏东激进式改革的基本特征则在于从一开始就必须对旧体制进行改革,并以此来为新体制的成长铺平道路(樊纲,1993)。布兰查德提出了一个将双轨制一般化的理论模型。他认为,经济转型的核心要素是私有企业的成长、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失业之间的关系,私有经济的增长减少失业,国有企业的改造导致失业,两个因素结合起来使转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高失业阻止国有企业改造;第二阶段,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私有企业吸收国有企业调整中释放的失业(Oli vr er Bl anc har d,1997)。因此,先发展私有经济,然后再进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科尔内把所有制改革的战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有机发展战略(A 战略),另一种是加速私有化战略(B 战略)。A战略的希望是,通过新的私有经济的出现和私有经济在社会总产出中的比重的扩大,同时通过出售和清理国有企业缩小国有经济的比重。B 战略的设想是,通过转送的方法发展人民资本主义,快速消灭国有制企业。他认为,前一种战略是成功的,而后一种战略则是不成功的(Kornai,2000)。
另外一些学者从其他的角度说明了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和经验。美国的“左派”学者大卫·科茨把中国的改革战略称做与新自由主义政策相反的国家指导下的转型战略,它包括了如下要素:(1)价格控制的逐步放开;(2)长期推迟国有企业私有化;(3)在一段时间内,在大型国有企业决策中保留国家指令;(4)政府开支的增长,尤其是在国有企业和基础设施的国家投资方面;(5)一般情况下的扩张货币政策;(6)国家银行系统持续控制;(7)国家对跨国贸易和资本流动的控制(大卫·科茨,2005)。诺顿认为,中国改革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1)在保留旧的行政体制的条件下开始进行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工业结构的调整;(2)农村改革很快获得成功;(3)在政府垄断的部门逐步放松进入控制;(4)建立了价格双轨制;(5)在计划的规模绝对不变的同时,允许经济在计划外增长(Barr y Naughton,1994)。世界银行在对中国经济的考察报告《90 年代的改革和计划的作用》一书中,把中国改革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概括为五个重要特征,即:以农业改革为突破口;强调市场化而不是私有化;采取渐进的改革方式;重视发展出口以及进入世界市场;国家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
以上观点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和经验,推动了人们对转型过程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