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喜欢被人批评,何况是高高在上的领导,正如英国小说家毛姆在其《人性枷锁》中说的那样:“身居高位之人,即使请你批评指正,他所真正要的还是赞美。”这是人性使然。所以,做下属的发现领导有失误时,决不能直言相告,而是要采用委婉、含蓄的方式指出来。
1.婉转提醒法
有时,领导做出一些错误或不当的行为,可能是因为不熟悉、不了解某一方面的情况,有的可能是一时遗忘了,这时做下属的要明白提醒他,一旦领导认识到了,一般都会收回或者修正指示。当然,提醒不是埋怨,也不是直通通、硬梆梆的批评,提醒要讲究策略,语气上尽可能委婉。
有一次,某矿务局召开各科室负责人会议,准备安排下一阶段的任务,在汇报工作时,有一位科室主任因责任心不强,几项交办的工作都没有落实好,惹得局长发了一通火,搞得会议气氛陡然紧张起来。办公室主任是个机灵人,便建议休会。休息期间,他悄悄给局长递了一张条子,上写:“局长,会前你说过,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布置工作,鼓舞士气,刚才的有些议题似乎可以放到专门会议上或者会后解决。”
复会后,局长的脸色已恢复如常,并把会议引到了正常议程上,最后会议圆满结束。
这种进言方式有很强的说服力,但使用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语气要适当,措辞要委婉。因为进言是要提醒领导自己的言行,或者对其论点作出某种程度上的否定,这无疑会涉及到领导的尊严和权威,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就会有犯上之嫌,所以一定要注意说话的语气,以显示自己的诚恳和尊重的态度。特别是要让领导认识到,你的进言都是出于工作需要,是为领导设身处地地着想,而不是针对领导本人。
其次,要注意场合。用领导自己的话来批驳他的某些观点,最好是在私下进行,因为在私下里,即使你对领导有所触痛,但至少保住了他的面子,而在公共场合,往往会升级为领导的尊严和权威问题,惹动他的怒气,对于下级来说,无疑是惹火烧身,自讨苦吃。
第三,要尽量言辞简洁。下级在劝谏时,只要说明大意就够了,其中的细节问题、推理过程不妨由上级自己去思考,越言简意赅,越容易为人接受。并且,当领导知道他的话被下级如此郑重地记在心里,必定增加对你的好感,多几分欣赏和认同,少一些对立和敌意,郑重看待你的意见。
上级出现失误时,正是下级表忠诚、献良策、取得领导信任的最佳时机。也许只需寥寥数语,便可使领导幡然醒悟,并因你的进谏之功而心存感激,在功劳簿上为你记下大大的一笔。
2.暗示法
当你觉得领导的指令有错误,不能执行或无法执行时,可先给领导以某种暗示,让其悟到自己的指示不甚恰当。有些指示不合理,不是因为领导素质差、水平低,多半是因为没有考虑周全,或者只看到了事情的表相,没看到事情的本质。这时以喻讲言,暗明其理,循循善诱之,就很容易被领导接受。
战国时期,齐、魏二国长期争战。有一次,齐国想讨伐魏国。淳于髡觉得此时伐魏,对齐国很不利,于是极力阻止此次交战。他对齐威王说:“韩国的黑犬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东郭的狡兔是四海之内最敏捷的兔子。韩国的黑犬追逐东郭的狡兔,围着山跑了三圈,腾越过五座山,兔子尽力往前跑,狗竭力在后面追,狗和兔都跑得精疲力尽,双双死在那里。一个农夫见此情景,不费吹灰之力,独占其果。如今,齐、魏两国已经相互争战了很久,双方实力相当,长期争执不下,长年的战争使士兵们困苦不堪,人民精疲力尽,生活得不到保障。我很担忧,我们两国长期交战的结果,就会像那狗和兔一样,双双死于疲命,而让强大的秦国坐收农夫之利。”淳于髡很善于用隐喻指出齐威王在处理政事上的失误,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齐威王听后,觉得淳于髡言之有理,于是打消了伐魏的想法。
总之,要想让领导明白错在哪里,又保证不伤及其自尊,绝不能说教,而要迂回、含蓄地指出,这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与领导打交道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自以为是、忘乎所以,否则稍有不慎可能就会给自己惹上麻烦,所以一定要掌握明哲保身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