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就大事业。
每个人都有欲望,不论是名还是利,总是希望越多越好,虽然欲望是让人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的动力,但是,欲望要是太多,就会变成贪婪。如果什么都想要,贪得无厌的结果,反而会让自己落得什么都没有的下场。
有一个神仙下凡闲游的时候,正好遇见一个凡人在赶路,于是,便与这个凡人结伴同行。
凡人走到一半时突然觉得口渴,他并不知道旁边的同伴是神仙,只看见这位同伴的腰间挂着一个葫芦,于是便开口问道:“你的葫芦里面有没有装水?”
神仙慷慨地解下腰间的葫芦,递给凡人说:“这里有满满一葫芦的水,你要喝就尽管喝吧!”
凡人喝了葫芦里的水之后,不但止了渴,还觉得精神百倍,赶路的疲劳似乎都消除了。
又走了一会儿,凡人突然异想天开地看着葫芦说:“要是你的葫芦里装的是酒,不知该有多好!”
神仙笑了笑,又把葫芦递给了凡人,说道:“里面是满满一葫芦的酒!你想喝就喝吧!”
凡人半信半疑地接过葫芦,一喝之下,发现里面的水竟然都变成了酒,而且香醇无比。
凡人非常惊讶,心里暗自想道,自己一定是遇上神仙了,不然怎么可能要什么有什么呢?
凡人发觉了这一点,很高兴地对神仙说:“你的葫芦里要是装着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该有多好!”
神仙听了凡人的话,便笑着打开葫芦的塞子、凡人以为神仙要把仙丹倒进自己的口中,于是便张开嘴等着接,没想到神仙什么也没有倒出来,只是摇了摇葫芦,就这么消失了自己的人影子。
俄国文学家克雷洛夫曾经在寓言故事中说:“贪心的人想把什么都弄到手,最后结果却是什么都失掉了。”
只有聪明的人。才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切断自己的欲望。
当然,所谓的切断,并不表示你必须就此放弃,而是要你换个恰当的方法来达到目的。
就像故事中的凡人,如果不是那么急躁地要得到长生不死的仙丹,神仙也不会觉得他贪得无厌,这么快就消失了。
一些人在工作中、事业上聪明超人,但生活中却显得大而化之,糊里糊涂,牛顿是著名的大物理学家,他在物理学上的贡献,至今仍有着重大的影响。但就这么一个在物理学方面智慧超人的人,生活中却显得并不高明。他养了两只猫,一大一小,为了让猫在夜间关着门时好出入,他让人在门下开两个洞,一大一小,其他人听了觉得可笑,告诉他说,只要开一个大洞,大猫能出入,小猫不也能出入吗?牛顿听了忙说,对呀,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其实,他并非想不到,而是压根儿末去认真想。他煮鸡蛋时把自己的怀表都放在开水中煮了,足见他在思考物理学问题时是何等专心,哪能想到这些问题呢?生活中的糊涂,正是他事业中明白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当代大学者钱钟书,博通中外,看看他的《管锥编》,谁又能不为他那广博的学识和出众的才华所叹服呢?但他在生活上却显得很糊涂,有时糊涂到外出回来时找不到自己家门的地步。诸如这样的糊涂,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态度或生活境界。时下,社会中在这方面不糊涂的人也不少,有些人一当官,不是在开创工作局面、关心群众生活上下功夫,而是首先考虑自己坐什么车,住什么房,更有甚者,大把大把地挥霍国家的钱。有一个县级穷市,穷得市里各级政府的工作人员和学校的教师长期发不出工资,可市委书记个人贪污受贿上千万元,以至多得最后交待时连谁送的都说不上来。现在还有一种五十九岁现象,有的人一生清白,眼见要退下来了,怕退下来没有权、再无机会,于是最后趁机捞一把。不少人就是这样被送进监狱的。像这样的“聪明”,实在是最不该的糊涂。
生活中的糊涂,在我国古代的有作为的官员中,就不乏其人,不少人出污泥而不染,当官不贪财,至今仍在老百姓中传颂。
唐初魏征为唐太宗李世民创建唐朝的百年基业立下了大功,而且官至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算是十分显赫了,但他坚持不置家产,“所居室屋卑陋”,李世民都觉得过意不去,几次要为他建构新房,都被他坚决拒绝了。贞观十七年正月,魏征由于操劳过度,心力交瘁,一病不起。李世民派人探视、诊治,见他的居处连一个待客的正厅都没有,这才下令为他临时建造一个客厅。又根据他一贯俭朴的习惯,赐给他素色的褥子、布被、几案、手杖等一套用品,以补其家中之缺。魏征弥留之际,李世民亲自探望,问他还有什么要求,魏征只说了一句话:“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意思是寡妇不愁织布的纬线少,只担心国家的兴亡。感动得李世民热泪长流。魏征不仅自己俭朴,还时时劝李世民体恤民情。贞观十一年,李世民在洛阳建造飞山宫,魏征即时给李世民上了一个奏章,要他吸取隋炀帝的教训,不要劳民伤财。魏征死后,令世民悲痛,思念不已,感慨万分地对群臣说了那一段广为人知的话:“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今魏征逝,心鉴失矣!”
春秋时齐大夫晏婴聪颖机智,学问渊博,能言善辩,自信是经邦治国的“社稷之臣”、他身为齐相,运筹帷幄,干练明达,理国治事有条不紊,这样一个位高功大的人,在生活中却力行节俭,过着非常朴素艰苦的生活。他的开明和才智、节俭和自我奉献精神,赢得了历代人民的尊重,他生逢社会礼崩乐坏之际,社会中一些贵族肆意淫虐,腐败污秽,在这种崇侈糜费、风流倚靡畅行的情况下,要洁身自好是非常不容易的,特别是对于晏婴这样手握大权,身居高位的人来说更为不易。但晏婴对自己的信念毫不动摇,坚持严格自律。他当了宰相,仍住在祖先传下的老房子里,这房子低矮潮湿,又临近喧嚣的市场,连齐王都认为与他的“级别”太不相符,极力要划给他一片高爽之地,修造高门大屋,晏婴却坚不更宅。作为齐国摄政的大臣,他乘的是老马旧车,一顿正餐也不过是一荤一索而已,其衣、食、住,行都持俭自律,若遇有人讲他如此太寒酸时,他便声明自己的生活比一般人强多了。一直到死前,他还谆谆告诫家人勿放其俗。晏婴这种在声色犬马的混浊世界中洁身自好,力行节俭的品德,连写《史记》的司马迁也感动了,他在为晏婴立传之后,由衷地感叹:“假令晏婴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仰慕焉!”
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讲道:“能忍受吃粗茶淡饭的人,他们的操守多半都像冰一样清纯,玉一样洁白;而讲究穿华美衣服的人,他们多半都甘愿做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面孔。因为,一个人的志气要在清心寡欲的状态下才能表现出来,而一个人的节操都是在贪图物质享受中丧失怠尽的。”这段话也许讲得有点绝对,但其中的道理还是很值得深思的。自古以来,大凡贪图物质享受的官吏,是很容易走向腐败的,而大凡为民办事,为国立功的人,差不多都是在个人物质生活方面不贪求的人,或者说“糊涂”的人。
智慧点滴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诸葛亮的名言,说出了一个普遍的道理:一个要在服务社会方面有所作为的人,应该有一种不羡荣华富贵,甘于牺牲个人利益的广阔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