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一位叫墨瑞的教授突然得知自己患了不可治愈的恶疾,不久,他便不能去自己教了40年书的心爱的课堂,也不得不离开了他着迷一般狂舞的舞场,他也不能开车、不能上街了,最后他已无法行走,只好永远地瘫痪在床上。
美国广播公司著名的《夜线》节目主持人泰德·卡柏问他:“像你这样缓慢步向人生的终点,最害怕的是什么?”墨瑞教授说:“这个嘛,泰德,就是很快会有一天,我得要别人帮我擦屁股。”在面临死神不断迫近的时候,这位智慧的老人考虑的根本不是死,而是我们所处的世界,我们所正在经历的生活。
我们面对的世界太复杂了,我们的生活又是如此被周遭的文化牵着走。墨瑞先生说:“太多的人像是行尸走肉,就算他们做着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也似乎是半睡半醒,这是因为他们追逐的目标不对。生命若要有意义,就要投入去爱别人,投入到关怀你周遭的人,投入去创造一些让你活得有目的、有意义的事情。”
可是,我们放眼观望四周,人们被社会和文化裹挟着忙这忙那。我们去追名求利,我们追赶风潮逐浪头,追名星赶消费求时髦,没完没了,并以为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世界,殊不知,这是在茫茫人海茫茫社会中迷失了自我。我们求来求去仿佛总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人之物质欲望是一个永无满足可能的变量,而以我们每个人之能力而言,我们的所获总是有限的一个定量,以有限追无限,岂不殆矣!
许多人都觉得自己的生活实在是太空虚了,生命一片空白,活着犹如行尸走肉,过去留不下什么,现在也没什么意思,未来似乎也看不出会有什么改变。这主要是因为你没有像墨瑞教授那样,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寻觅到自我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人生中的事情如清水一般流过,不知其中的意义,也就无法在我们的心田里划下哪怕是轻轻的一丝痕迹,于是,日子过着却像没过似的,因而,我们的心灵一片空白。改变的方式和办法很多,最最重要的还是你要活得像个你,你要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确定意义并想办法获得它们,这就是你的人生中最需要做的事。
所以,我们面对这个世界,我们面对自己的生活,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定位,不要被外在的、他人的或社会流行的好恶牵着走、推着走,拉着走。善待我们的生命,充实我们的人生,认清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正确位置,寻找到我们生活中的独特价值。求己之愿求,追己之愿追,活得像个我而不是他,不去理会那些不相干的事,不去做追风潮赶浪头之事。这样,当你回头望望时,你将庆幸自己一直在坚持着走自己的路。
李竞酷爱书法,为了使自己有机会得到锻炼,就向老师建议在班级成立一个书法小组,同时办一份属于自己的刊物:老师同意了,并让李竞负责这项工作。没想到,同学们却议论纷纷,说他“不自量力”、“就显自己能了”,弄得李竞不知所措。
李竞为同学的议论苦恼,然而,他也应明白,只要你置于这个世俗的社会当中,你就无法回避别人对你的议论。
有个寓言故事,说是一对父子牵着一头驴赶集,路上有人讥笑他俩:“一对傻瓜,放着驴不骑。”父亲于是让年少的儿子骑上驴。有人又指点说:“现在世道不古,儿子不孝老子。”儿子只好让父亲骑驴。又有人指责:“让少儿行走,老的太不怜幼了。”最后,父子俩把驴抬起来走路了。这个寓言说明一个道理,人活在世上不该全听别人的议论行事。因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听任别人左右,那岂不活得太累。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其生理、安全、归属、自尊与他尊、爱与被爱、自我实现等心理需求,只有在被人接纳,被人承认的前提下,以及在群体生活中才能得以实现。所以,从长远来看,人如果总是被非议、拒绝和排斥,那么,他将难以有正常、健康的心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不是为别人的看法而活着的,许多人成功来自于这一点,而许多人没有成功也来自于这一点。
但是,人们在议论他人时,通常爱用一种短期的、流行的、趋同的价值观和思路来点评。你若被这些缺乏系统化、常与个人实际情况有较大差距的议论牵着鼻子走,那么,你必将成为无所作为的平庸之辈。只有认识到并敢于超越这种议论的人,才能拥有人生真正的大智大慧,才能把“别人议论”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不被他人的议论所诱惑。笔者有位同学,当年高考时,只在志愿表的本科一栏中填了一个“中国人民大学”,当时,这件事全校哗然。因为,在我们那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高中里,这不仅是前无古人,恐怕也后无来者。连校长大人都专门找他谈话。可当这位同学拿到人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却听到老师和同学众口一词的恭贺:“我们真佩服你的勇气。”
人生就像一艘航行的船,要有自己的路标和航线。航线是镌刻在灵魂里的,别人不会知道,因为灵魂是用计算机和X射线也无法测量出深浅的。航线也得由自己去探索,出现岔路口,理当征求别人的意见,但不能过分依赖,最终定夺还是要靠自己,即使误入歧途,掉过头来重走一回,你会惊喜地发现,山重水复之后,不仅是柳暗花明,还别有一番天地。
智慧点滴
不要将自己的思维轻易地典当出去,那是一种自残。完美的人生最终由自己创造,活出自我是值得的,可惜的是,很多人都生活在别人的眼睛里、嘴巴里,放弃了人生的主控权。让我们时刻记住:我们行动的准则不是别人的目光,而是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