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对发热性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常常是一发现孩子发热就会心急如焚,也不管是高热、低热,不管发热初期还是治疗过程中,或是其他原因,就会将孩子送往医院,不仅给自己带来不少麻烦,也给孩子增加了恐慌感。
发热是指体温高于正常情况。虽然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但孩子发热时,家长还是会特别紧张。正常孩子腋下体温一般为36~37摄氏度。当孩子剧烈运动、惊厥、哭闹,衣着过厚,或者外界环境温度、湿度过高时,孩子体温都可能暂时升高达37.5摄氏度左右。短暂的体温波动,如果全身情况良好,无自觉症状,可不认为是病态。
发热是发热性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反应之一,发热性疾病可引起很多症状。常见的如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肺炎、败血症、痢疾、结核等,主要是由于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发热是机体对这些感染的正常反应,这时,孩子的身体正在努力与“入侵者”进行战斗,但是一些孩子的体温也会略低于我们所说的正常体温。发热还可由非感染性因素引起。非感染性发热见于白血病、烧伤、骨折、严重抽风、颅脑创伤、中暑、药物过敏等。小儿接受疫苗注射也可有短暂发热。
以腋下体温为准,发热分低热、中热、高热和极热。由于发热所引发疾病的迥异,表现为不同的热型,有的表现为低热,有的持续高热,有的间歇发热,有的昼夜之间体温波动范围较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1.5~2.0摄氏度或更多,称为弛张热等。不同疾病热程长短也不同:一般轻感染发热2~3天;较严重细菌感染、一些病毒感染发热3~5天至一周以上;一些慢性感染如结核、肝胆感染发热常持续2周以上甚至更长。发热的高低和长短以及体温的形式,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和治疗的影响。
发热性疾病除引起体温升高外,还可能伴随着其他一些症状,如四肢发凉,呼吸急促,心跳加快。高热时还可有头晕、嗜睡等精神症状,孩子还会出现精神委靡、烦躁不安,个别还可发生高热惊厥。发热还常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可有食欲不振、腹痛、腹胀、腹泻、便秘、呕吐等。所以,在家长弄清孩子的发热原因后,应及时采取措施,把它扼杀在萌芽状态。
1.可用酒精擦浴和冷敷的方法为孩子降温。用30%的酒精(如果没有酒精,可用白酒代替)反复擦拭孩子四肢,利用酒精溶液蒸发时所吸收的大量热量使体温降低。同时用拧干的凉毛巾或用塑料袋包裹细小的冰块放在孩子的颈部、前额、腋窝、腹股沟等处。需要注意的是,如发现孩子肢体发冷,有寒战等,不宜再行擦浴及冷敷。
2.家长要为发烧的孩子及时补充水分。发烧时,孩子体内会损失大量水分。为防止脱水,应该注意给孩子适量地补充水分。当然,富含丰富维生素的蔬菜汁、果汁不失为最佳选择。最好给孩子吃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食物。
3.适当地给孩子服用退烧药物。家里应常常必备一些退烧药物,如百服宁等以防不时之需。但需要注意,在服用时一定要按说明或遵医嘱服用。
4.注意室内的通风和温度。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室内温度保持在18~20摄氏度为宜。同时,要避免过堂风直吹孩子身体,防止“雪上加霜”,使病情更重。
5.不要用捂汗的方式为孩子退烧。当孩子发烧时,很多家长会采取捂汗的办法令其降低体温,其实,这种办法是不可取的。汗水流失过多会使孩子因脱水而感到全身疲惫,乏力不堪,反而引起负面效应。中医认为损失大量津液反而对患儿恢复不利。
6.洗温水浴也是降低体温的一种有效方法。洗浴时,将微温的水浇在身上或用海绵擦浴,因为身体的大部分都暴露在空气中,水分蒸发时会带走身体的热量。此种方法不但能快速有效地降低体温,而且不会引起不良的并发症。
7.注意发烧孩子口腔、眼睛及皮肤的护理。发热的孩子容易引发烂嘴、眼睛发红或发炎等现象,家长应该对此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如口唇干燥时涂些液体石蜡或无色唇膏;口腔溃疡糜烂时,可涂碘甘油、鱼肝油或使用口腔溃疡散等;眼睛发红或有分泌物时,可滴些氯霉素眼药水或红霉素眼膏,以消炎和保护眼睛;同时适当擦浴,勤换衣服或被单,以保持孩子皮肤清洁。
孩子发烧时,饮食应以清淡为主,便于消化及吸收,以半流质为宜,如营养粥和鸡蛋面汤之类的饮食。多食蔬菜及水果,尤其要吃些含维生素C的新鲜果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