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依赖心理往往是父母过分的溺爱造成的。父母以能为自己的孩子付出而幸福,从孩子呱呱落地开始,就给予他们细心的关心和照顾。吃饭、穿衣、睡觉,哪一样父母都放心不下,很多孩子到了四五岁还不会自己穿衣服。孩子偶尔表现出来的独立性也在父母的温情和担心中消散了。有时孩子要自己走、自己跑、自己洗手绢,可是爸爸妈妈总怕孩子磕着碰着,“别跑,爸爸牵着走”、“自己去玩去,妈妈来做”……孩子的一切都是由父母来做,当然也就习惯依赖他人了。
实际上,依赖是每个孩子必经的阶段,但问题的关键是,家长应该如何掌握孩子依赖和自立的尺度。这个时期,家长对孩子应该是既鼓励、锻炼他的独立意识和能力,又要适当满足他的依赖之情,稳定他的情绪,使他更大胆地走向独立。
1.要有意识地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他相信自己不依赖大人也能做好很多事。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应着重从“参与”入手。从孩子懂事开始,家长就可以在适当场合多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参与一些事情。如买什么玩具,购什么图书,都要适时地放手,让孩子自己选择。这样既遵循了孩子的意愿,也让他在参与中无形地增强了自信心。
2.告诉孩子自己做事的道理,让孩子建立自己的判断标准。家长不但要培养孩子自己知道应该怎么做,还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才能很好地建立起自己的判断标准,从而自主、独立地对事情进行判断。而生硬的命令和指责只能使孩子简单服从,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
3.常让孩子参与家庭生活,让他感觉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当孩子为家里擦桌子受到爸爸妈妈的表扬的时候,他会很有成就感;当爸爸妈妈心情不好,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把父母逗笑的时候,他会感到自己很重要;当父母郑重地跟他商讨双休日如何安排时,孩子会体会到自己意见的重要性。因此,让孩子参与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仅能培养孩子勤动手、勤动脑的习惯,还能让孩子学会自主地分析问题。
4.在孩子“独立自主”时,家长不要干涉过多。如果一方面要求孩子自立,另一方面对他这也限制那也约束,会让孩子感到左右为难,产生怠慢情绪,甚至回复到以前那种诸事只求“外援”的局面。
家长要对孩子主动提出的要求作出及时、亲切的回应,不要模棱两可,更不可粗暴拒绝,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对合理的要求加以支持、满足;反之,则应予以明确拒绝。同时,不要忘记向他讲明支持或拒绝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