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人爱好广泛,凡是有趣的事物,都想有所涉猎;有的人则专注于某一件事或物,心无旁骛,近乎痴迷。就连小孩子都知道自己喜欢吃什么,讨厌吃什么。正如一位赖姓"名人"所言:"不怕领导讲原则,就怕领导没爱好。"话虽然有点厚黑,但抛开一些冠冕堂皇的词语,我们得承认:人只要有爱好,就会有欲望,就会有弱点。
"无欲则刚"当然没错,但是:在一个充斥各类诱惑、充满各种可能性的物质世界,谁又能完全做到"无心无欲‘’呢?连禅宗圣地少林寺都在搞商业集团化运营,更何况这红尘中的男男女女。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支持或赞同物欲横流,而是说在承认"爱好"是人之本性的前提下,去利用人们的爱好,合法地拿来为我所用。投其所好地拿来技巧,生活中无处不在。恋爱中的男女最擅长运用此招。男孩子为讨女友欢心,自然而然就会去关注对方的喜好,然后出其不意,满足对方的喜好,从而获取对方的欢心。反之,一个书呆子男人遇到一个物质女孩,明明对方爱的是金银珠宝,而这位却拼命地送黑格尔哲学丛书,显然这对男女成功的几率近乎为零。
"欲取之,必先予之",换句话来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拿来之前还得先给对方。给什么,当然是给对方喜欢的,最想要的。原理类似于最原始的以物易物,农民想吃肉,牧民想吃饭,怎么办?当然是农民拿谷子去换牧民的牛羊,各取所需,皆大欢喜。谷子与牛羊的交易过程,其实也就是各自投其所好地拿来。然而,现实是复杂多变的,很多时候并不是这般直截了当,很可能想吃肉的农民遇到的是一个不想吃饭的牧民。这种情形下,农民怎么办?难道强行交易不成?或者直接把牧民干掉,把牛羊抢来再说?显然,这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合法的。
遇到这种情况,一个合理且合法的手段就是投其所好地去拿来。
农民正常的做法肯定是先去问牧民:"我说老哥,你不想吃饭,不想要我的谷子,你想要什么?牧民则很可能回答说:"大兄弟啊,不是我不帮你,我只爱吃肉,不爱吃饭,要你谷子没用。我整天骑马放牛,缺少的是马掌啊。"
事情到此就好办了,农民知道牧民想要什么了,于是农民去找铁匠。铁匠是要吃饭的,于是农民用谷子换回一堆铁马掌。
当农民抱着马掌再找牧民时,结果自然就不用多讲了。在这个简单的类比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很多场景之下,拿来是一种相互的拿来,是一种投其所好,各取所需。
一个笑话:某书生准备进京赶考,临别前到先生家去辞行。
老先生捋着胡须问:"这次赶考,你都准备好了吗?"
"弟子功课都准备妥当了,此外,弟子还预备下了100顶高帽,准备拿去打点打点。"学生回答说。
"啪,"先生把桌子一拍,怒斥道:"胡闹!做人要踏实,我平日是怎么教你的?你居然也像别人那样,总想些旁门左道的事情,真是枉费了我一番心血!"
"先生息怒,弟子知错了。如果大家都能像先生这般清廉正直,疾恶如仇,踏实为学,安贫乐道,做到君子固穷,清心寡欲,又何愁邦国不兴。弟子定谨遵恩师教诲,不负恩师厚望。"
学生诚惶诚恐,毕恭毕敬。
老先生喜上眉梢,点了点头,口气变得柔和了许多:"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当然,你所说的也有道理。"
出门后,书生冲着书童嘻嘻一笑:"知道吗?我的高帽子只剩99顶了"……很明显,这个笑话是用来讽刺那些表面清正,实则虚荣的伪道学的。但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笑话看背后的拿来之道,不禁要佩服书生的"狡猾"了。表面看来,书生是在恭维老师,给老师戴高帽子。但我们想想书生的恭维手段运用就值得令人深思了。通常来讲,恭维一个人,采取的都是直接的方式。比如直接对女孩子说"你真美、你真漂亮、你貌若天仙"之类的话。但这样一来,就显得太过平常,而且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
"我知道,还用得着你说吗?你打什么鬼主意啊。"如果让葛优来夸女孩子,他就会这么说:"你不算长得顺眼的,用顺眼这词就低估你了。你得算秀色可餐、人潮中惊鸿一瞥、嫁到皇室去也不输给戴安娜的那种。有的人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不过分地说,仇人眼里你都是西施。"
想必任何一个女孩子昕到这话,心里都是美滋滋的。这种先抑后扬的夸赞,比那种赤裸裸的甜言蜜语更容易讨女孩子的欢心。同理,书生也是故意采取先抑后扬的战术,先激怒先生,接下来再顺其自然地捧先生。捧得水到渠成,不着痕迹,先生当然受用了。
书生其实很了解先生的清高与图虚名,如果直接说出来,不免有拍马溜须之嫌。倒不如换个方式来讲,这样先生既受用,对自己印象反倒更好了。这位读书人的确聪明,也算得半个心理学家了。当然,书生这般费尽心思去投其所好,自然有其打算。至于是何种打算,外人就不得而知了。也许是想通过加深与先生的沟通,获得先生的人脉资源;也可能是想给先生留下一个美好印象,从而成为各位学弟学妹们的心中榜样。或许先生若干年后,还会向学生们提及"当年,你的那位某某师兄如何如何,你们要向他学习,不枉为师的栽培。……"。但不管是怎样的打算,书生的确是通过投其所好来行拿来之实。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能是潘长江需要一套西服,而你跑去拿来姚明的一套行头,否则,你很可能不仅得不到潘长江的帮忙,反倒被他给恨死。说句粗鄙的话,拍马屁得往马的屁股上拍,而不能往马蹄子上撞。同理,投其所好的拿来关键在于了解对方的需要,唯有如此,才能拿得来。
老古是学校图书馆的负责人,性格就像他的姓名,古板且守旧,为人做事都是一板一眼,无论是谁,到他这儿都没有半点通融的余地。大伙儿私下送他一个外号:油盐不进的"四季豆"。正因为油盐不进,很多售书商想找老古疏通进书,都被老古毫不留情地给挡了回去。售书商小张也吃了回闭门羹,但小张没放弃,采取了迂回战术去摸底探路,通过多方了解,小张得知老古没别的爱好,唯嗜书如命,不仅爱读书,更喜欢收藏图书。据说,他家中自己收藏的图书古本、善本比一些小型图书馆的质量还要高。
小张心中有了底,但没有马上采取行动,而是通过其他关系结识了老古。认识老古后,他也不是立刻就商谈生意上的事情,而是很诚恳地向老古请教古书收藏方面的知识。好为人师是人的通病,老古自然也不例外。难得遇到一个也喜欢古书收藏的年轻人,而且还这般虚心,老古很开心,几乎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在一起聊过两三次,老古对这个年轻人产生了好感,也不再排斥他的售书商身份。虽然如此,小张还是不提做馆配图书的事情。老古当然更不会自己主动提出。
某天,小张请老古吃饭。以前从不赴饭局的老古,这次是欣然前往。酒足饭饱之后,小张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蓝布包着的小包裹递给老古,说是送给老古的一点小礼物。老古打开一看,是本古籍,纸张泛黄,看起来年代颇为久远。小张很诚恳地告诉老古,这是他偶然在旧书摊上淘到的,据摊主说是宋代善本。他知道老古爱书,所以收来送给老古。老古只用手摸了一下纸张,就基本断定,这本书只是近代的一个赝品,但老古知道这是傻小子一番好意,心里感动。虽然是上了奸商的当,但却不点破,还是很开心地笑纳了。此后的事情就变得简单了,作为馆长当然有权决定馆配图书的合作的售书商,而众多条件相差无几的供应商中,凭什么不选小张呢表面上看小张花大价钱买了一本假书去送礼,这人是不是真的很傻呢?如果你真这么想,那才是真的傻了。从小张一步步接近老古来看,他是个非常有心计的人。一个有心计的人,又怎么可能去花大把的银子买赝品呢?只要稍具一点文物常识的人都知道。,宋代木刻善本图书,全世界加起来也没多少本。
每一本都可称之为国宝,属于国家一级文物,这岂是普通的旧书摊能淘来的?所以很肯定地讲,小张只是故意这么做的。既然明知是假货,当然也就不可能花大价钱。
小张之所么做,自然是有所图的。他要拿来的是老古的信任与好感,拿来老古的人情,从而最终拿来老古所在图书馆的馆配图书专营权。回过头来看小张的投其所好,就会发现他其实已经摸透了老古的脾气。他先打探到了老古的唯一喜好就是收藏图书,而且是古籍图书。于是他便有计划地朝这方面人手。
如果一开始,他就送书给老古,别说是假的,就算是真本,老古也不一定就会接受,因为老古是个讲原则的人。对于陌生人,尤其是有利害关系的陌生人,老古是"油盐不进"的。于是小张先寻找办法结识老古,这样的话,他就不再是陌生人,而是熟人了。熟人还不行,还必须成为朋友。要想成为朋友,彼此之间必须有共同的语言,或者是共同的爱好。接下来,小张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对古籍有点儿爱好的门外汉,虚心地向老古讨教,为下一步送礼打下了基础。最精彩的一幕就出现在送礼这个环节上。
小张先预备好一本假的宋代书,然后用蓝棉布包好,以示郑重其事,也显得颇为古旧与贵重,接下来则是态度很诚恳地送给老古。小张知道老古一定会收下,而且不会说什么的。首先,老古虽然古板,对朋友还是颇看重情义的,他不会忍心点破小张受骗的事实(当然,小张并没有受骗)。其次,这书并不值钱,收下对他来讲也不存在什么太大的心理负担,是可以收下的。再者,小张只是一个门外汉,买到假书用来送礼,是完全正常的,就算被识破,也无伤大雅,更何况买来又不是自己收藏,而是送给老古。老古就算再不识相,再难说话,也不好责怪对方的。"伸手不打笑脸人",更何况还是一个如此诚心诚意的朋友呢从中不难看,小张的每一步计划都是对投其所好的拿来的运用。拿来时代要想成功,或者说达成自己的目标,拿来是一种方法,运用任何一种方法都需要心思。在有些人看来,投其所好就是在玩心思,在揣摩对方心理,这其实是不对的。持这一观点的人也许没弄明白一个道理:投其所好地拿来只是一种谋取成功的方法手段,而方法手段也只是一种工具而已,不存在对或错的价值判断。正如一柄剑,拿在强盗的手中,就是杀人越货的凶器;而放到侠客的手里,则是除暴安良的利刃。投其所好地去拿吧,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不违法乱纪,不作奸犯科,只要能为我所用的,就统统要去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