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使你贸然回答领导的问题,往往会显然你的水平还不够,对于你塑造良好职场形象有害无益。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做事唐突,冒冒失失,在面对领导的提问时常为了表现自己口不择言。古语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又如何能收得回来?一旦言语不当,或是露怯,或是伤及他人,就会造成尴尬的局面和无法挽回的影响。
说起这个话题让我无意中想起一个流传很久的故事。魏晋之际的阮籍,字嗣宗,名列“竹林七贤”,是当时的大名士之一,他的任性不羁是出了名的,《晋书。阮籍传》便称其“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后来,司马昭拜阮籍为东平国的国相。阮籍乘驴到东平,把府舍内的屏障全部去掉,使内外相望。政治上倾听意见,不殉私舞弊,不多时东平风气大好。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有治政之才的人也难免出现疏漏。据说,一次,司马昭与阮籍同上早朝,忽然有侍者前来报告:“有人杀死了母亲!”放浪不羁的阮籍脱口而出道:“杀父亲也就罢了,怎么能杀母亲呢?”此言一出,众人哗然,朝中大臣均指责他“抵牾孝道”。阮籍也意识到自己出现口误,连忙解释说:“我的意思是说,禽兽才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杀父就如同禽兽一般;杀母呢,就连禽兽也不如了。”一席话,竟使众人无可辩驳,从而使阮籍避免了杀身之祸。
俗话说,动乱和灾祸的产生是以言语作阶梯的。一个在语言表达上把关不严的人,则会使自己的处境混乱不堪。正如《诗·大雅·抑》中所言:“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当宝玉缺损时,尚且还可以把它磨平,一旦说话不当,可就无法补救了。这更进一步深刻地告诫人们说话要谨慎。阮籍靠丰富的才学和过人的机警及时弥补言语的疏漏,才得以降服众人,如若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当代的很多年轻人也像阮籍一样常口出狂言,对领导的提问不认真思考,结果所答非所问,让领导笑话,使自己当众出丑。
要想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你首先要听清和理解领导问题的原意,当未听清问题或提出的问题一时难以理解时,应有礼貌地请求复述或解释。对领导的每一句话都要经过斟酌,但不要花太多时间让领导以为你反应慢。说话的时候态度应认真,语速要平缓,不演绎不发挥,对所有问题都不肯轻易作答,有些会斟酌许久说“这个问题太大了,我没法回答”。
对于领导提出的自己不熟悉、曾经熟悉竟忘了或根本不懂的问题,你千万不能惊慌失措、抓耳挠腮、面红耳赤,应该让自己镇定下来。要知道,谁都不是全才,不可能是万事通,况且工作中的很多问题我们还需要在摸索中继续探求和化解,领导也不会要求员工无所不知,这既不必要,也不可能,所以员工不必为自己的“无知”而懊恼,甚至感到无地自容。事情没那么严重。对于那些的确自己不太清楚的事情,坦率地说不知道,比牵强附会地作答要好得多。
领导提出的问题可能过大,以至于不知从何答起,或对问题的意思不明白,是常有的事。这时,你可以直接告诉领导,这个问题你曾经考虑过,但是得容你先想想,若是条件允许,你可以在下班前拿出一套解决方案来,但是现场作答似乎太突然了。这样,相信你的上司也会理解你的。
假使你贸然回答领导的问题,往往会显然你的水平还不够,对于你塑造良好职场形象有害无益。若是不能准确地掌握要点,命中问题的核心,慢慢地回答领导的问题,或是边问边答未尝不是一个解决的好办法。
总之,遇事不要急于下结论,即便有了答案也要等等,也许有更好的解决方式,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答案,要学会换位思维,特别是在遇到麻烦的时候,千万要学会等一等、靠一靠,很多时候不但麻烦化解了,说不准好运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