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热夫斯克距离喀山只有400 公里的路程,沿途风景依然美好:绿野茂林,蓝天白云。
当地时间8月15日下午5点30分,“中俄友谊之旅”车队抵达了鞑靼斯坦共和国首府——千年古城喀山。
建于1005年的喀山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城市,居民主要以信仰伊斯兰教的鞑靼人和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人居多。城市的历史曲折丰富,13世纪上半叶成为金帐汗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金帐汗国解体后,作为喀山汗国的首都,成为伏尔加河和乌拉尔一带最著名的城市之一,16世纪下半叶,喀山被俄罗斯人征服,成为了俄罗斯通往东方的大门。在这一过程中,它先是接受了伊斯兰教,然后是作为基督教派别之一的东正教,最后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这里和谐共处。
在鞑靼语中,“喀山”意为“锅”,因城市建于洼地,形似铁锅而得名。它位于伏尔加河中游左岸。千年曲折的发展历史为这座城市留下宝贵的遗产——众多的名胜古迹,使之与莫斯科、圣彼得堡并列为“A”级历史文化城市。
古老的城市依然散发着年轻、奔放的魅力,人们用甜蜜的美食和欢快的歌舞欢迎我们的到来。两位分别穿着俄罗斯族和鞑靼族民族服装的少女款款走来,一样的微笑,只是盘子里不再是面包和盐,而是堆成面包状的、鞑靼人特有的食品——恰克恰克,味道和外形都像极了满族食品——萨其马。
接下来的歌舞则将这片神奇土地上多种文明并存,不同民族融和的痕迹完全展现:一排女歌手表演了口弦,口弦是草原上突厥人特有的乐器,在中亚的土库曼斯坦极为常见,歌舞表演中,姑娘们穿着长袍,主要是手部动作,腿部动作以旋转为主,这是中亚一带舞蹈的典型特征,小伙子们则短衣、长靴,衣服的样式与伏尔加河流域的古代俄罗斯民族服装较为相似,上衣的着色却是伊斯兰世界崇尚的绿色,动作以脚部踢踏为主,风格极似伏尔加河流域俄罗斯族、乌克兰人的风格。
就这样,在姑娘小伙轻快的舞步、旋转的身姿中,被历史打磨掉各自棱角的草原文明、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融合着,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世人诉说着这座城市千年以来的曲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