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政府行为,所以8月7日,也就是我们在新西伯利亚停留的第三天,我们有幸参观了普通游客不可能“窥视”的俄罗斯科学院新西伯利亚分院——科学城。
“科学城”这一提法始于1991年。俄罗斯科学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苏联时代。20世纪30~70年代,为了提高国防能力和国家竞争力,发展领先科学和高技术,苏联建设了一批航空、航天、核武器、生物等领域的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同时,以这些科研生产联合体为基础形成城区规模的居民区。
苏联的“科学城”在20世纪80年代曾一度达到60多个。聚集了大量人才和科研生产资源的科学城为使苏联在一个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了保密,这些科学城的选址往往远离行政中心,几乎处于与外界隔绝的状态。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俄罗斯的科学城被认为是“隐蔽的行政区域”,从未在地图上标注过。
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位于市区东南约30公里的原始森林里。占地50平方公里的科学园区聚集了俄罗斯1/3的科研力量。说它是一座“城”,实际上并不确切,因为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和繁闹,有的只是掩映在大片大片白桦林中的一座座建筑,就像是点缀在绿色海洋上的粒粒珍珠。这里没有围墙,没有栅栏,真是城在森林中,城中有森林,果然非常之隐蔽。
走进科学城,建筑朴实无华,灰白的街道一尘不染。在一个名为“学者之家”的三层小楼里,新西伯利亚分院无机化学研究所所长费多尔·库兹涅佐夫向我们介绍了科学城的基本情况:始建于1957年的科学城目前拥有100多个科研机构、20多所高等院校、3万余名研究人员,是俄罗斯科学院系统中规模最大、科研力量最强的分院。
培养科技人才、加强基础研究、开拓应用研究,是新西伯利亚分院的三大支柱。库兹涅佐夫说,国立新西伯利亚大学是科学城最重要的人才培训基地,学生们一般要在学校学习三年,然后分配到相应的研究所实习两年才能毕业。
看上去60岁左右的库兹涅佐夫同时也是科学城里的资深化学家,德高望重。虽然身为著名科学家,可是库兹涅佐夫对远道而来的中国记者们却始终十分友善与和蔼,几乎可以说是有问必答、有求必应。
虽然明知道能够进入曾被视为国家机密的科学城并受到著名科学家的热情接待已经是万分难得了,可是,看见主人的态度这么友好,我们这帮中国记者便开始“得寸进尺”起来,提出:“带我们参观一下科学家工作的实验室吧。”
对于记者这样的请求,库兹涅佐夫显然不是经常遇到。他先是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说道:“好吧,真拿你们没办法。不过你们只能悄悄参观我分管的无机化学研究所,否则我就要有麻烦了,要知道连俄罗斯的记者都不能随便进入这里。”
在库兹涅佐夫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研究所晶体制造车间。在这里科研人员正在紧张地加工制造被广泛应用于微电子、太阳能和航天科技领域的高纯度晶体材料。不过,他们使用的设备全部都是苏联时期生产的,而且他们之中鲜有年轻面孔。
库兹涅佐夫告诉我们,科学城其实正面临着员工待遇低下、优秀科学家流失、科研后备力量缺乏、科研设备老化、办公楼和住房供应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在新西伯利亚,普通科研人员的月薪为1.5万卢布(合5 000元人民币)。据统计,从1990年到2005年的15年间,科研人员数量从最初的5万人减少至3万人。
陪同参观的23岁的新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大学化学专业高才生伊万告诉我,2003年他大学毕业后,曾到无机化学研究所实习过,但是由于科研人员收入太低,他最终放弃了钟爱的专业。在他看来,当时3 000卢布的起薪(合1 000元人民币),“还不够吃两顿饭的”。现在伊万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虽然用不上专业,但是每月几万卢布的工资并不让他对当初的选择感到后悔。
不过好在,从2000年起政府拨款已在逐年增加,当地政府也正积极着手改善科研人员的待遇。库兹涅佐夫说,政府已经决定在两年之内将科学家的平均工资提高一倍,达到每月3万卢布,并提供免费住房和子女的教育补贴,同时政府还将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更新科研设备、建设新的实验楼。
“相信我,科学城将再次充满诱惑力。”库兹涅佐夫提高音调、笑着强调。说完,他用眼睛瞄了瞄正站在一旁沉思的伊万。
如今,除保持原有基础科学的优势外,科学城还加大了应用领域的科学研究,例如面向市场的纳米材料应用和节能研究等。据统计显示,从2000年到2005年,非政府资金的投入已从30%提高到50%左右。
据库兹涅佐夫介绍,科学城近年来与亚太地区国家展开了广泛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其中与中国的合作最为紧密。2003年夏天,中国科学院与新西伯利亚分院达成协议,双方将合作在中国和俄罗斯各建三个高新科技园区,其中在中国的三个分别设在沈阳、长春和大连。
临走的时候,在无机化学研究所大厅的墙上,我发现了一个写着“知足常乐”四个汉字的匾。虽然匾不是很大,但它却位于一个显要的位置,和各国政要访问科学城时的照片放在了一起。俄罗斯科学家们似乎对这句中国古老的至理名言非常赞同,也许这正是支持他们在清贫的科学道路上执著前进的精神动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