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落日把余晖洒向叶尼塞河的时候,“中俄友谊之旅”联合报道团的13辆越野车正缓缓地驶过叶尼塞河大桥,对于这座并不起眼的跨河大桥,我却不知为何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跨过大桥,我们便进入了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首府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这座繁华的都市是东西伯利亚地区内最大的城市,人口110多万,它位于西伯利亚大铁路和叶尼塞河的交汇处,西距莫斯科4 140公里,差不多是北京到莫斯科的中点站。
出乎所有队员意外的是,在市中心的音乐广场,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外事办公室主任安德烈·乌日拉代表当地区级政府特意为采访团准备了一场小型的欢迎仪式,包括俄罗斯第一频道电视台在内的十多家俄罗斯媒体记者也闻讯赶到了这里,进行了相关的采访和报道活动,此外,当地的华人联合会也组织了近百名华人华侨到场欢迎。
“虽然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是最后一个对外开发的城市,但我们这里可是全俄罗斯治安最好的城市哦。”我与一位名叫安德烈的摄影记者进行了愉快的攀谈,他不无兴奋地告诉我,“希望你们能好好欣赏一下叶尼塞河的优美风光。”
原来,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在1991年开发之前,只是一个“隐形”的城市,它不直通任何铁路、公路,甚至地图上也没有它的名字,因为这里曾经是苏联时代投资巨大的科学城,导弹研发、航空航天以及各种高科技专家汇聚于此,苏联政府从国防的角度考虑,特此将这个城市整整遮蔽了数十年。于是,与世无争的几千位科学家和他们的子女都在这里安居乐业,把这块土地彻底地塑造成了一片世外桃源。
我了解到,从1934年开始该市成为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首府,今天它已经成为俄罗斯的工业重镇,大铝厂、电炉钢厂、重型机械厂、联合收割机厂、化纤厂、纸浆造纸联合工厂等为该市重要的企业。这里能研制人造卫星,以巨型雷达站为基础而设立的太空研究中心已经引起全球的瞩目。克市常被人称为林业科学的首都,设有俄罗斯科学院林业研究所。每年数百万立方米的木材从泰加森林运到市里来加工。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交通运输也十分发达,无论是铁路、河运、航运都是西伯利亚地区的中枢。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的整个海路运输系统分布在叶尼塞河上,克市已成为了叶尼塞河上最大的港口。而其南郊40公里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水电站举世闻名,长1 065米,最高有124米的大坝聚出一个长400公里的人工湖,前来游览观光的人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