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06300000005

第5章 鲁智深与郑屠夫打架的道理

鲁智深原来的名字叫鲁达。鲁智深是他后来当了和尚的名字。按照书上所描写的情节,鲁达应该是地方部队里的基层干部。可是细读全书,鲁达的干部身份有些可疑。为何这样说?书上讲他的官职是经略府里的提辖。提辖是什么职务?撇开《水浒传》,按照《宋史》上讲的,宋代总兵的职务掌管一万人,提辖掌管五千人,都监掌管三千人。但读《水浒传》,鲁达并不像担任这样一个高级领导职务的人嘛。《水浒传》有点儿吹牛了。无论怎么想象,鲁达也不像是一个掌管着五千人军队的长官啊。所以说,书上讲的事情,不能够全相信。什么是经略府?应该是镇守边关的军区司令部。看书上讲的也不像。按照《水浒传》上所写,大概就是现在乡镇里的武装部那样的设置。那《水浒传》上的提辖应该是一个什么职务呢?也不好说。反正官儿不大,我们可以试着附会一下,就好像现在的县武装部部长。你在县里的某个部门当部长,能跟人家首都的部长们比吗?还有处长。人家的处长是有车坐的,你这处长是看车的。存车处处长。说笑话了。按照谈歌的猜测,鲁达大概就是一个相当于县武装部部长级别的干部,或者是副部长。硬要往军衔上套,估计也就是一个连长排长一级的干部吧,甚至还得低些。想想看,鲁提辖如果真的是一位掌管五千兵马的高级长官,后来处理郑屠夫这点儿破事儿,还用得着鲁长官伸胳膊挽袖子亲自出马吗?他只要随便扯嗓子招呼一声:“来人啊,给我把姓郑的收拾喽!回来论功行赏。”得,那他手底下的人都得争先恐后地抢着冲出去了:“弟兄们啊,立功的时候到了,鲁长官要我们收拾那个卖肉的郑屠夫。”行了,郑屠夫一家,甚至连猫啊狗啊的都留不下,得给灭了门。

先不说鲁达官大官小吧,谈歌也不知道鲁达这个干部是怎么当的,且说他上班供职的这个经略府,就算是一个武装部吧,可这个武装部是怎么管理的?鲁部长(或者叫鲁副部长)整天不上班,也没什么工作可干,就在渭城里溜溜达达。大街上逛逛,酒楼上坐坐,小酒喝喝,小菜吃吃。还总能欠账,欠酒账,欠茶水账(且不说这钱多钱少,你鲁达是挣工资的国家干部啊,还至于欠账啊。总不至于这经略府也拖欠职工的工资吧)。欠就欠下了,谁敢跟他讨要啊?这叫横吃横喝,美!鲁达部长为什么总在城里逛呢?城市里边热闹啊,花花世界有吸引力啊。甭听现在有人总天天嚷嚷:城市拥挤了,城市空气不好了,环境污染了,种种。可谁也不愿意离开城市。谈歌的一个老领导,退休之后在山里边买了房子,还圈了院子。他曾经兴致勃勃地对谈歌讲:“山里的空气新鲜啊,我将来还要养猪养牛种花种菜呢。”说这话时,他一脸理想主义的表情。可是,他只住了不到一个月,就住不下去了。上次见到他,他说他已经有两年不去了。问他为什么?他不好意思地说:“不方便嘛。”怎么个不方便呢?就是别扭,就是委屈,就是不舒服。一句话,就是山里不如城市热闹。

古今中外,只要一有了城市,就自然有一批先富起来的人物。他们只要不破产,就永远是城市里最亮丽的风景。城市风景的基础是金钱交易,没有交易,商业就不能繁荣。商业不繁荣,那还叫什么城市吗,也就没有什么富人一说了嘛。富人是城市的主干,没有富人的城市难以想象。郑屠夫便是一个城市里的富人代表。于是,总在城里无所事事的鲁达,便和这个富人阶级的新秀遭遇了。

这应该是一场怎样的遭遇呢?

先分析一下郑屠夫这个有钱人的背景。刚刚说了,城市的繁荣与扩展,使得许多人富起来了。商业流通改变了许多人的经济命运,简单地说,商业流通改变了许多农民的命运(如果按照当代的理论,只有城市才能解决农业人口过剩的社会问题。这是一个大话题,这里不多说,谈歌也说不清楚)。郑屠夫是什么出身?书里没有细讲,谈歌妄自猜想,或许郑屠夫是一个很早就进城经商的农民,他一定有了大量的资金积累。否则,郑屠夫的生意怎么会发展得如此之快呢。按照鲁达的说法,郑屠夫似乎先是投靠在经略府门下,开起了一个肉铺子(或许是经略府长年经费不足,也搞开了第三产业,事业单位嘛,财政开支,不好自家出面,就聘请了郑屠夫这样一个进城打工的农民。经略府的人入股没有?国家政策真的许可经略府这种纯事业单位聘用农民搞生意?),而后才逐渐富起来了。我们这里也没有必要仔细追问郑先生的发家史,也不必追问郑屠夫第一桶金的来历。反正人家是富起来了,谁眼热也没有用。

鲁达后来跟郑屠夫发生了对抗性冲突,以至于闹出了人命。人们常常分析的是鲁达的性格原因,即他与郑屠夫的冲突是性格冲突。人们往往忽略不计郑屠夫自身的原因,忽略了是郑屠夫把鲁达逼上杀人现场的。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事实是,当城市渐渐膨胀起来的时候,一些富人挣到大把的金钱之后,那种横行霸道为富不仁的行为,是肯定要惹起公愤的。鲁达与郑屠夫冲突的直接原因,是郑屠夫要霸占金老汉的女儿金翠莲,鲁达看不下眼去,有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冲动,才找上门去跟郑屠夫打架的。除去这一偶然性的原因,更深层次的必然原因呢?是不是鲁达还有一种仇富心态?什么是仇富心态?这种心态多是来源于富人的突然增长,对城市旧秩序的破坏性冲击。当富人阶层突然膨胀起来的时候,城市的第一个反应是排斥。因为富人的大批量出现,首先要破坏城市原有的生活秩序,打破原来的阶层平衡。这个问题,这里就不讨论了。这应该是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课题。咱们还是来分析分析鲁达与郑屠夫这一场架打得如何。

鲁达这场架打得说有理也无理,说胆大也胆小。

先说有理。郑屠夫也应该受到教育了。他实在也是太可恶了,一个卖肉的,大概就是到乡下收购,然后到城市里,大秤进,小秤出,秤杆子找点儿蝇头小利,也算是小商小贩起家,乍富起来了。或者郑先生曾经是干别的行当,后来赔了本钱,再就业开铺子卖肉?不管怎么样,郑屠夫这一下子就卖出了名堂,就跻身于城市新贵的行列了。按书中的情节交代,郑屠夫并不是什么名门出身,也不会有什么书香门第传承。就他干的这个行当,也应该是个苦出身。可是中国人有时真不能有钱。有了钱就烧包儿,有了钱就胡闹,有了钱就不是他了,吃喝嫖赌全上来了。还自称是郑大官人。郑大官人也是你随便叫的吗?那是一种社会上的荣誉称呼,一种社会身份。好,就算你郑某人是图虚荣,想自封一下,那你就自封一下,你就算是郑大官人了,牛!你郑大官人有钱了,牛!开始放高利贷。还打人家金姑娘的主意。更牛!可这就赶上你倒霉了,谁让你遇上喜欢管闲事儿的鲁达了呢。你就牛不起来了哟。鲁达在部队是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的,见到这种气人的事儿,他能不管吗?肯定管!你郑屠夫再有钱,你再牛也就是个土财主,你再牛也是个卖肉的。你没有很硬的政治背景,你没有做官的亲戚朋友,你绝不是鲁达的对手。再者,你凭什么要霸占良家妇女。从媒体的舆论上你也不占优势啊。就算你认识报纸电视台的记者,经常请他们吃吃喝喝,混得跟哥们儿似的,他们也不好出面硬偏向你啊。这场架,从一开始,郑屠夫就理屈,就处于下风,就输定了。从各方面分析,他跟鲁达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别的。

我们再说鲁达这一场架打得无理。鲁达,你作为一个职业军人,为何总上街闲逛乱走?吃肉喝酒,还赊欠酒账茶钱?军风军纪哪里去了?作为大宋的国家武装部队里的基层干部,肯定也有纪律,肯定也有纪检委一类的部门监督吧?绝对不能允许一个职业军人上街跟人动手打架吧?如果说你走在街上,遇到了偶然发生的事件,比如,公共场所有坏人捣乱,公交车上有歹徒持刀抢劫,你鲁达遇到了,看不下去了,怒火中烧,冲上去打几拳,这还算得上你见义勇为;可是你鲁达找到人家铺子上去寻衅,这岂不是有碍军风军纪,失了体统?就算郑大官人有毛病,问题多,民愤大,欺男霸女了,可这是地方上的事,你可以去报案嘛,你可以去起诉他嘛。你找治安部门了吗?或者你打110报警了吗?无论如何,也犯不上你一个军人出面摆平这事儿啊。鲁达这一架打得的确无理。

再说胆大。鲁达不愧是一个英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听说街面上有了这样一个混蛋欺侮人,哪里容得下?走,找他去。管你有钱没钱呢,管你大官人小官人呢,管你是卖肉的还是吃肉的呢,打就打。而且还不讲速战速决,很是拿郑屠夫开涮了一把,一会儿要肥的,一会儿要瘦的。直把个郑屠夫折腾稀了。众目睽睽之下,光天化日之下,就在当街收拾这个城里的新贵,看客们好不解气。鲁达胆大矣。

再说胆小。猜测鲁达对这场架最初的设想,他大概只是想教训教训郑屠夫,绝没想弄出人命来。可是出手没轻重,郑屠夫不经打,死了。鲁达也吓得逃走了,连公职都不要了。不就是打架吗?而且还是见义勇为之举,而且还是郑屠夫先动的刀子,你鲁达不过是正当防卫。出了人命,可以向官府说清楚嘛。你跑什么啊?写到这里,还不能说鲁达胆小,还得说鲁达聪明。书上是这样写的:他看出郑屠夫死了,心里慌,却稳住神,沉住气,口气轻松地说:“你这小子装死嘛。”说完,就一溜烟儿地走了。一出城门便溜之大吉了。有读书人讲,这件事情上反映出鲁达的性格,这事如果换上李逵,肯定不知道跑,还傻呵呵地等着人鼓掌呢。换上武松,也要好汉做事好汉当,等着官府来拿。如果碰上杨志,也说不定拉上几个旁观者作证,到衙门里去说理:“大家可都看见了,是他先欺侮人的。你们各位到衙门里可得给我作个见证啊。”可是,鲁达不是李逵,不是武松,也不是杨志。他先跑了再说。由此说,鲁达身上有好汉不吃眼前亏的人生经验。

其实,如果我们再深层次想一想,鲁达与郑屠夫这场打斗,与其说是鲁达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莫不如说城市的贫民与富人的冲突。至少,读者们在阅读这一个情节时,情感上是偏向鲁达的。为什么?自古以来,富人与穷人是一对不好调和的矛盾。我们不能讲仇富心态是一种正常心态,但是,这却是一种不好避免或者说不可避免的心态。即使郑屠夫这个人没有霸占金翠莲的念头,甚至没有任何招人恨的举动,那他能避免与穷人的日常摩擦吗?很难。因为商业利润具有投机性,就注定了商业中的欺诈行为难以杜绝。谁能保证郑屠夫在生意上不会偷税漏税?在日常经营中不会缺斤短两?所以,人类从古至今的所有商业活动中,不可能避免一些人突然暴富。还是因为暴富,城市里就会猛烈地加剧贫富不均的进程,就可能出现鲁达这样与富人争斗的人物。阶级斗争这个观点或许已经过时,但是,阶层分析的观点还是要讲的。无论如何,郑屠夫是很难避免与鲁达这场打斗的,即使没有鲁达,也会有张达、李达,或者王达站出来,与郑屠夫或者张屠夫李屠夫过不去的。这是仇富心态造成的。鲁达应该是城市贫民阶层的代表。

鲁达最终是逃跑了,他这一跑,世上便没有了鲁达,江湖上出现了一个大名鼎鼎的鲁智深。鲁智深是什么人物?并无慈悲之念,何曾尊过佛道。从来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这江湖上还好得了吗?

咱们接着看鲁达后来的命运。鲁达逃走,本意是躲这场人命官司的。怎么躲?此时的鲁达还没有上山当土匪的心思,我们可以判断,鲁达此时还不想过那种杀人放火、拦路抢劫的日子。那怎么办?还有一条路:出家。有人读到这里,就产生了疑问,古时候这种法律如何制订的?解释不通嘛。为何有了人命官司就可以出家啊。莫非官府跟寺院有过什么默契的交易?全国那么多寺院,岂不都成了杀人越货的歹徒们的避难所了吗?其实,并不是所有犯了罪的人都能出家,从书上看,寺院也不是什么人都收留的,鲁智深出家是走了后门的。他是拿着赵员外的一封推荐信,才去了寺院。人家寺院的领导是碍着赵员外的面子(赵员外当然是有钱有势的人物,肯定也是那一带的知名人物。或者就是赞助过寺院一大笔钱,寺院一定欠他的人情。否则他哪里有什么面子。),留下了鲁达。这一下,寺院算是吞下了一颗苦果。古今中外,举凡走后门进入某一个单位的,大都不合格。鲁智深也没能逃过这个法则。他既不是自幼就一心向佛的虔诚之徒,更不是有什么佛学院毕业文凭的莘莘学子,他能懂什么佛门规矩啊,虽然剃度了,虽然有了法号了,可是照样喝酒吃肉啊,而且喝醉了,就大耍酒疯,砸了山门,大闹了寺院。可是寺院领导还得碍着赵员外的面子,不能开除鲁智深的寺籍啊。于是还得给他调工作,调他去了寺院的后勤部门,种菜园子。按说这是一个利润空间很大的美差。承包下来,每年可以有很丰厚的承包利润。如果就此长期安顿下来,鲁智深肯定能成为种菜大王,再想法引进一些新的蔬菜品种,大面积种植,也能进入先富起来的和尚的行列。可是他遇到了林冲。他的英雄性格再次决定了他的命运,鲁智深再次拔刀相助,他救下了险些被高太尉暗害的林冲,由此得罪了高太尉。高太尉可不管你是不是和尚,抓!如此看来,当和尚躲官司这个经验也靠不住了,得看你是什么跟什么人物惹上的官司。郑屠夫死了,你鲁达去当和尚没事。可是惹动了高太尉这样的高级领导,你当和尚就不行了。

此时的鲁智深再也无路可走,便只能上山落草了。这也是鲁智深万般无奈的一个选择。

读《水浒传》,鲁智深是很让人喜欢的一个人物。他是一个真正的性情中人,脾气虽然暴躁,却不像李逵那样胡乱杀人。他非常理智,行侠仗义,从出场到最后,全是帮助别人。先是帮金家父女,后是帮林冲,才一步步被逼无奈上了梁山。他的性格与社会是相对抗的。应该说,鲁智深是因为性格的张力,才落草当了土匪的。

鲁智深最后圆寂了。书中写一个禅师给念了几句法语(也就是致悼词):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手边没有书,后边几句忘记了)这是对鲁智深盖棺定论的评价吗?

谈歌总感觉这几句评价写得不对,鲁智深并不是这种性格啊。至少,鲁智深有情有义的那一面性格没有写进去。

同类推荐
  • 风铃

    风铃

    中国小小说30年心血结晶,23位名家殿堂级作品,精短文学的至高水准,值得一生珍藏的经典文丛。由当代微型小说之父刘国芳编著的《金麻雀获奖作家文丛. 刘国芳卷》为金麻雀获奖作家文丛之一。《金麻雀获奖作家文丛. 刘国芳卷》收录了拔去心里的草,爱在天上飞着,风铃,黑蝴蝶,吹笛到天明,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过去,结婚,老鼠带来的爱情,快乐情人节,开始就是结束,忽然,警察与小姐,向往阳台,模特与车,角色,小品,对面……
  • 中华谚语(第六卷)

    中华谚语(第六卷)

    该书本着科学、规范、实用的原则,从收集的数万条谚语中选取其中的精华约11500条。收录的谚语哲理丰富,涉及范围广,从婚姻家庭到社会百态,从军事历史到处世哲学,从天文地理到农、工、商、建,从养生保健到琴棋书画……大千世界,千姿百态均有涉及。本书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掌握,在每句谚语下面标注了简单的释义
  • 行走在路上的身体和灵魂

    行走在路上的身体和灵魂

    本书,是作者近几年骑行天下之时,在承接山水的滋养和灵润中的漫思之妙笔、逸想之绝唱;《行走在路上的身体和灵魂》就是你年轻心灵的一面镜子,展卷而读,从那字里行间,你将发现一个勇于冒险、无畏前行、融心大块的自我!
  • 辛弃疾文集1

    辛弃疾文集1

    辛弃疾以其独特的英雄壮志和豪情,极力使气逞辞,以文为词,大为扩展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形成了沉郁豪壮的主体风格,又兼有婉约深曲和清新质朴的格调,可以说熔铸百家,自由挥洒,多姿多彩。
  • 名家经典散文选:情景两依依·情景卷

    名家经典散文选:情景两依依·情景卷

    “名家经典散文选”,包括 《万事融笔端·叙事卷》 《挥笔如传神·写人卷》 《情动于心中·抒情卷》 《情景两依依·情景卷》 《滴水见阳光·哲理卷》 《闲情说理趣·随笔卷》 《提笔如出鞘·杂文卷》 《宏论博天下·议论卷》共8册。本套散文所选文章除了当代我国的名家精品之外,还选择了一些当代外国名家经典散文,诸如法国作家雨果、大仲马,英国哲学家罗素,印度文豪泰戈尔等。这些中外文学大家的作品,知识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开阔眼界、提升素养都有极大的帮助。这些散文大多以一种轻松随意的文笔,朴实自然地展现出了名家散文的基本状况,并以这些名家生卒时间为顺序进行编排,充分体现了这些名家散文的个性魅力和风格特色。
热门推荐
  • 逆变苍穹

    逆变苍穹

    这是一个没有魔法的世界。这是一个武力至上的世界。主角本是一个拥有奇遇的大神,却遭奸人设计。本该魂飞魄散的他却回到了他小的时候。一个小地方的天才之一,但是他不学无术。主角逆天改命,能否成功,好吧,主角光环嘛,既然逆天改命哪能这么容易。
  • 灵之奏冥曲

    灵之奏冥曲

    灵界坐落于飞霜大陆的最东端,那里有强大的结界与外事隔绝,人类无法自行踏入,灵界蕴藏的灵气孕育着灵蛋,从灵蛋内出生的人称之为灵。喜欢就收藏哦,反馈群:489082144
  • 雷神龙神之崛起

    雷神龙神之崛起

    “我虽是废材,但不代表我永远是废材,我终究有一日会崛起!”南宫天说_什么,你是天才,南宫天比你更天才!什么,你有皇级或帝级血脉,南宫天有神龙神级血脉!什么,你是阴阳之体?南宫天是神雷之体。快看主角南宫天如何从废材变成巅峰强者!
  • 邪王诱妻999次:绝色召唤师

    邪王诱妻999次:绝色召唤师

    她,美如画,艳如霞,一双妖冶的眼瞳,带着前世的记忆投胎,为改变命运,修仙之路漫漫其修远兮。他,寒如冰,冷如霜,不爱江山不爱美人,传闻是个断袖,却拿修仙当借口。皇帝老儿捂脸一道请婚圣旨颁布昊天大地。金银珠宝,法器灵药,坐骑神兽,皇帝老儿的聘礼何其丰厚。为这修仙遥遥之路,某女一咬牙,一跺脚,自觉穿着大红嫁衣,骑着碧血玉麒麟跑到金銮殿,“给我聘礼,本姑娘今日就把自己嫁了!”可传闻有假,明明热如火,暖如烛,一只正常不能再正常的大色狼。洞房花烛夜,某女欲哭无泪,“亲爱的王爷大人不是说要修仙嘛,修仙可不能近女色的哦!”他将她压在身下,一挑眉,一魅笑,一霸道,一深情,“只羡鸳鸯不羡仙,美人,本王心悦你!”
  • 君王的宠妃

    君王的宠妃

    “本文是多年前小初的稚嫩文笔写的,因为特殊原因断更了,导致作品无效,现在重新拾起来,略微有些改动,保证完本!”落筱穿越了,穿到了古代,碰到了一代君主。只是,这君主怎么对外人冷酷,对她却是一副无赖相?好吧,你要玩,小女子奉陪便是……
  • 永远的邂逅:淑曼散文集

    永远的邂逅:淑曼散文集

    人生有许多的感情需要表达,在适当的时候,遇到适当的好人,体现一种价值,真是一种幸事啊!文以载道,首先所写的文章应该是褒扬人世、人性的真、善、美,我的文章,今天看来仍然有那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内心里却总是怀着敬畏之心,感悟一种真真实实,一路走来的善良……写下来,仿佛从这些文章里作用到我的内心里,我会轻松许多,因为这本书得到了一种认可与垂青。就好像园子里诸多的芹菜似,被施了肥,浇了水,铆足了劲,葱郁向上的生长着。
  • 女神不是一两个

    女神不是一两个

    【都市精品,为您推荐】在生活大变之前,陈落凡并不知道什么叫做梦想,他只想能够舒舒服服的过一辈子而已。而当灾难发生时,他也没有料到这仅仅是一段奇迹的开幕。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走向世界的舞台,又如何在孤独的落魄生涯中看到倾国的笑容,一切尽在《女神不是一两个》有梦想,生命便不会终结!有女神,故事就不会平淡!目前在全力写《宅男》此书只会偶尔更新,请各位大大耐心等待~
  • 一念为凰:绝世无双卿王妃

    一念为凰:绝世无双卿王妃

    她,地球顶尖杀手,却在别人的重重算计中步入迷途,步步沦陷。她,异世界人人称白痴废物的傻小姐,在亲人的阴谋险招中命陨魂逝。阴差阳错,宿命交织,她成了她,从此开启一条逆天的不归路。金色测灵石的闪烁,七色微芒夺目,见证一个废物的逆袭。从此,红绫宫三小姐再也不是一个任人欺凌的废物小姐!“血溅九霄,刃染赤红,为你一世安好。”东酒QQ,3527359344.欢迎闲聊询问。
  • 爱夏了夏天

    爱夏了夏天

    苏培乐在一场火灾中被一个同龄的温暖男孩所救,侥幸逃生。醒来后却再也没有那个男孩的消息,但她的心里一直都没有忘记他,并且想找到他。四年后,当阳光帅气的正宇与她相遇时,深藏在脑海中的回忆被唤醒。虽然正宇不愿提起四年前的事情,但培乐一直努力报答他曾经的恩情,而正宇也从起初的排斥和厌恶,渐渐变成了忍耐与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萌生了爱意。然而当爱情变得深厚浓重时,正宇的堂兄晟宇从美国回来,偶然中,培乐获知了晟宇才是四年前救过她的那个男孩。得知真相的正宇以为自己只是晟宇的替代品,培乐坚守的爱情岌岌可危。
  • 华语电影工业:历史流变与跨地合作

    华语电影工业:历史流变与跨地合作

    本书学术灵感与成果资源来自“上海国际电影学术论坛”(ShanghaiForumforFilmStudies)承办的“华语电影工业:历史、当代与方法”国际学术研讨会。共分五辑:“电影市场与审查制度”,“历史经验与华语叙述”,“‘唐山’记忆与香港主义”,“在地文化与现代想象”和“华语电影合拍片研究”,对早期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历史经验、香港与台湾电影中的在地文化与现代想象,以及当前华语电影合拍片等现象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为读者奉上当前国内外华语电影研究的最新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