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浑河、太子河汇流而成的大辽河,是见过世面的。她所流经的区域,富饶、绚丽,多彩多姿。她的身旁飞溅着钢花,奔流着铁水,闪现着采油机、掘进器,金谷、红粱的隽影;而那一连串的大都会、古战场,“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则是流变中永驻心版的风景。流变是她的本性,一从别却深山,掉头西去,就未曾停歇过掀波舞浪,跳跃喧腾,只是临近了终点站辽东湾,方始恬静下来,平铺开双臂,舒展着腰肢,以扇形姿势宁静地投身于大海。宛如七彩人生,不论是“少年心事当拿云”,还是“壮岁旌旗拥万夫”,临近晚景凋年,总会放缓脚步,以平和的心性、开阔的襟怀,回归大地母亲的怀抱。
在盘锦市的福德汇大酒店,看到一组清代末年的老照片,其中辽河口的旧影,令我怆怀良久: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几艘木帆船穿行在浩淼烟波之上,四围像太古一样荒凉与寥寂。诚然,这里也曾有过汽笛轰鸣的喧嚣,有过百舸争流的热场,那是在上世纪前半叶,帝国主义列强竞相掠夺东北三省地上地下的丰富资源,一时,舳舻相接,多如过江之鲫,令人凄然忆起元好问的诗句:“掳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尔后,辽河三角洲便进入了沉寂期,这和同是冲积平原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形,恰成鲜明的对照;即使与隔岸遥遥相对的营口沿海经济区相比,近二十年来,也暂时落后了一截,以致辽宁实施“五点一线”沿海发展战略之初,盘锦竟未能纳入其中。作为故乡人,我也感到有些难堪——明明是六市沿海,可是,重点发展区域只有五点。这自然有以致其然的道理,因为这一侧的大辽河口当时还只是一片荒滩嘛!
本事都是逼出来的。人,正是由于不能像飞鸟那样凌空展翼,才有了飞机的发明。“五点一线”的缺席,使一向赌胜争强、不肯甘居人后的盘锦人,遽然警醒,奋起直追,迅速转换压力为动力,坚定了开发建设辽滨经济区的决心。他们以当年垦殖南大荒、勒令荒原铺锦、大地献油的豪迈气魄和创业精神,硬是要在东起辽滨乡、西抵二界沟、长达二十几公里的空旷的滩涂上,建设起一座包括船舶生产配套区、临港工业区与综合服务区、商贸居住区的辽滨新城。总面积为一百一十平方公里,其中退海荒滩五十七平方公里,另一半土地,要通过填海,从潮水中索取。
我们沿着纵贯南北的宽阔、平坦的柏油路,直抵拦海长堤。在这里,河与海可以混为一谈,河就是海,水天一色,苍茫无际。顶着强劲的海风和炎炎的烈日,大洼县委书记高科把目光投向西部烟水茫茫的海域,指点着十公里以外的二界沟——未来的深水海港和临港工业区的所在;而综合服务区,将依次建在它的东面,同样也是要赶退潮水,围海造地。“为什么不把它建在大堤之内?”听了我的提问,这位出生于辽南山区、登惯了高坡峻岭的“大山之子”,笑着回答:“既然叫滨海新城,就要真正跻身大海;再说,堤内的荒滩,还要留给产业基地招商引资哩!”盘锦是个“万宝囊”,几乎要啥有啥,地上有渔盐稻苇之利,地下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唯一短缺的是石头、沙砾等建筑材料。移山填海办不到,那就只有拦潮筑坝,从海水里挖出泥土,这面填海造地,那面加深水域。
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海洋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中下游产品,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物流业为主的临港产业。市委、市政府提出,用十到十五年时间,建成一座以产业为支撑、以生态宜居城区为辅助的滨海新城;要为产业基地打造理想的软环境,使产业依托城区,城区支撑产业。首要一条是环境保护,污水“零排放”是项目审批的先决条件。随着事业的突飞猛进,外来资金、项目的大量进入,建设规划也在不断地调整。起步伊始,新区仅为二十多平方公里,从沙盘上看出,现在的规模已扩展到五倍。
盘锦人素以胆子大、有闯劲、耽于企盼、擅长想象著称,即使在家徒四壁、啼饥号寒之际,他们的头脑里也没断过求富求荣的奇思妙想。这里根本没有山,可是,偏偏称作“盘山”;本来最为贫瘠、荒凉,号称“辽宁南大荒”,可是,许多地名却都和“富裕”、“繁荣”挂上了钩。围绕着我的故乡,西面有黄金坨、兴隆村,东面有富家庄、钱坨子、高升镇,南面有黄金带、兴隆台,北面有大仓屯、得胜碑。至于给孩子起名,诸如“张有财”、“赵福贵”、“李满仓”等随处可见。当然,在旧时代,这一切祈望不过是甜蜜蜜的空想,“黄金带”捧给乡亲的只有稀稀落落的碱蓬棵和密密麻麻的黄芨菜;“富家庄”灶冷仓空,人们世代逃荒在外;“兴隆村”野行十里无人烟,阒寂、萧条极了。
改革开放中的神州大地,确有太多太多的宏图胜业,远远超出世人的经验与想象之外。我的乡亲即便再富于想象,也绝对想不到黑土地上能喷出石油,大海滩涂上会像“神仙点化”那样突然崛起一座新城。这里的小渔村,亘古以来就是“生涯一钓舟”,人们耳闻目睹的,充其量也仅仅是农村豆腐坊、集镇铁匠炉而已。设想几年之后,他乡游子归来,说不定还会把茫茫烟水中的高楼、巨港,当作海市蜃楼哩!
于今,宏伟的蓝图正逐步地成为现实。两年半时间里,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已经形成,入驻项目八十一个,招商引资达三百亿元。其中,宏冠船业有限公司、辽河石油勘探局海洋装备制造总厂等的十三个投资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整个经济区已正式纳入“五点一线”沿海重点发展区域。
“烟雨轻舟”,原是昔日的辽河一景:濛濛细雨中,透过苍苍蒹葭,经常能够看到一些钓鱼捕蟹的蚱蜢舟随波上下,使人顿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潇洒出尘之想。现在,映入眼帘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三艘几层楼高、长达数十米的红色庞然大物,屹立波涛之上。是往来营口港的运输船队吗?非也,它们是上述两家船业公司为挪威和新加坡制造的超万吨成品油轮。船厂的老总自豪地告诉我们,订货单已经排到了2010年,总量达三十二艘,油轮之外,还与德国、伊朗分别签订了化学品巨轮和海上钻井平台。他们的发展方略,是研制装备五万吨以下船舶,与“五点一线”其他造船基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驱车而东,我们又来到了吊车耸立、构件山积、烟尘迷漫、喧声四起的桥梁工地。建设中的跨辽河口大桥,高四十五米,长四点四公里,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双塔双索面斜拉桥。2010年建成后,辽滨新区与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连成一线,对于推进环渤海经济带发展,带动、协调沿海与内陆经济联动,促进港口产业带的形成,将发挥重要作用。
一样的鸥白苇绿,一样的岸阔潮平,辽河口风物犹然,涛声依旧;而人世间已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面对种种恢弘壮丽、婀娜多姿的现实景观,歌之咏之,无疑是必要的。不过,我想,如果有机缘目睹其当年旧貌,特别是能在创造奇迹的“进行时”,亲炙建设者的感人情怀与万苦千辛,则会在赞美之余,永存心灵的震撼,获得一种灵魂的滋养与抚慰,进而悟出一番形上的哲理:所谓创造,也就是无中生有;而人的创造力是永无穷尽的。这种遗貌而取神的心理,正应了《庄子》中的那句话:“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