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大、分众、聚众、百度、红孩子等财富新贵们与VC们的完美联姻,相信已经拨动了每一个具有创富梦想的热血青年的心,这些有别于传统的高速积累财富的故事,在充分吊足了他们的胃口的同时,也为他们树立了可供参照的标杆,为他们指明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伴随着这种激情与野心的,是创业者们对VC的疑问,其中最常见的莫过于以下问题:
VC选择项目的标准是什么?
他们究竟对什么感兴趣?
如何才能让他们看我的商业计划书?
他们会不会有意压低我们的价格?
他们投资一家公司后一定要换掉它的CFO吗?
钱怎么用,他们会管得多严?
VC会不会通过投资来控制我的公司?
拿了VC的钱是不是以后就得听他们的?
上述问题直接反映了创业者在进行融资中的不成熟心态,市场中的现实也是如此,目前,在国内市场上的风险投资商越来越多,但是真正能从VC那里拿到风险投资的创业者却只是凤毛麟角,这与创业者的稚嫩心态可以说不无关系。
事实上,国内市场上的VC,其运营团队都相当精干,他们一年能够看的项目可能非常有限,很多风险投资合伙人一年可能要看几千个项目,但最终决定投资的却不过两三个,VC们对项目的挑选可谓是千里挑一。对此,美中经合董事总经理张颖可谓深有体会:“整个2006年,我们看过3000份商业计划书,与600家公司见面聊过,最后只投资了3家;从2006年9月到现在,我们甚至一家公司都没有投资,当然,最近有两三个案子接近最终投资。”
因此,对于创业者来说,要想让自己的公司脱颖而出,就要学会去揣摩VC们的心态,想他们之所想,弄清他们看重的究竟是哪些要素。
1.对于创业团队
由于中国的商业环境和国外成熟市场不一样,特别是在美国,有很多公司规模都很大,整个商业环境也比较规范,换一个管理团队是可以继续运转的,而且也很好找这样的管理团队。但是,在中国,由于那些刚创立的公司各有各的玩法,特别是创始人更是起着灵魂的作用,他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换一个团队很可能根本就玩不下去了。所以,在国内,风险投资商很少打更换创业团队的注意,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对创业团队也有着更严格的审核程序与要求。
(1)团队成员的互补性:通常情况下,VC在考察创业团队时,都会考察团对成员搭配是否合理。隔壁基金合伙人徐晨曾说:“多数情况下,我往往青睐团队多于个人,不管这个团队已经存在,还是潜在存在,因为无论个人能力有多强,有一个合适的团队支持,其能力可以更好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否创建和谐团队也预示了公司是否有规模化的可能。在此基础上,团队的背景越多元化,其成功的可能性相对越高。创业者最好不要有过于相似的背景,因为他们想事情的方法一样,这样的团队其实和一个人没有什么区别。不同背景的团队可通过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共同协作,优势才能最大化。”
(2)团队成员的人品:由于VC的投资风险巨大,并且不能轻易更换创业者,所以在决定投资前,他们一般都会对创业团队的成员特别是创始人进行详尽细致的调查,通过他们的家人、朋友、合作伙伴,甚至是很久以前的老师和同学来进行,如果在这一过程中,稍有不如意,他们往往就会立即中止自己的投资。VC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投机取巧心术不正的人不可能成就大事业。”
(3)创业者要投入自己的全部身家:VC们所进行的投资活动是一种高风险的赌博,所以,在说服他们与你一起赌之前,一定要让他们看到你的承诺与决心。
2.对于商业模式
从前文我们见识到了商业模式的魔力所在,对于VC们来讲,商业模式同样是吸引他们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投资元素。
(1)商业模式要简单:商业模式即通常所讲的赢利模式,在VC们眼里,那些缺乏简单明了的赢利模式的项目是没有投资价值的。商业模式的一个最基本的判定标准就是——它是否足够简单。因为,复杂的商业模式往往理解起来很困难,而且不易实现,更难以进行规模化运作。因此,简化自己的商业模式,是创业者的一个必修功课。
(2)生意的可持续性:对于这一点,软银赛富的合伙人羊东是这样解释的:我们投资了生意后,肯定想让它扩张上市,所以,如果可持续性不好,就都谈不上了。比如说快速消费品,它发展的空间足够往前走,我觉得只要有可持续性就好,生意就会比较值钱。
PC和汽车,我觉得现在它们的可持续性就受到一点挑战。现在你买一个PC,和买两年前的PC、两个月以前的PC,其实功能上差不多,那这个行业的可持续性就降低了很多。你买车,买130万元的车,买30万元的车,买3万元的车,都能开,都能跑100公里以上,而且都有空调,那么汽车厂商给客户带来的可持续性的价值就降低了很多。
而有些生意的可持续性令我们都很吃惊,比如说可口可乐,50年前大家就喝,50年后大家还在喝,可能再过50年大家依然在喝。
3.对于股权的要求
很多创业者都非常担心这个问题,害怕将风险投资引进门之后,会失去公司的控制权。事实上,创业者对此大可不必担心。对于这个问题,著名投资人周鸿祎有其独到而合理的见解:一般VC不要谋求做大股东,为什么?我跟某人合办一家公司,我出钱,他不出钱,我有这家公司90%的股份,他只有10%,表面上看是我控制,实际要靠他运转。我真的放500万美元在这家公司里,谁天天为这家公司操心?不是他,是我,这家公司的死活对他来说已经不在意了,他会觉得就算未来挣了5000万美元,自己也就分10%,还不如现在想办法把这500万美元装在自己腰包里更实惠。
但是如果反过来,我投了500万美元,我只占20%,他拥有80%,他肯定会天天玩命地干。VC要的就是这种精神:我们烧钱,他烧青春,因为干成了他挣的钱比我们多。
你可能要说VC都是吃肉不吐骨头,那你就错了,好的VC一定会平衡资本和创业者之间的轻重。如果VC不讲游戏规则,一上来就拿了人家创业公司50%的股份,这个企业将很难做。因为创业者可能开始很傻,后来慢慢懂了,慢慢想为什么你占我那么大便宜,我想每个人都会开始打算盘了,中国人最朴实的一步——惹不起我躲得起,我不给你干了,总可以吧。创业者一走,这个企业还有什么呢?精神都没了。
4.对于退出方式
VC追求的一般都是“快速获利,套现退出”,VC的这种特性也就注定了他们不可能陪创业公司过一辈子,他们迟早要退出,因为他们的投资基金都有各自的生命周期,他们要把钱还给投资人。
(1)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退出:IPO是所有创业者的梦想,也是VC最理想的退出方式。美国VC在中国投资的公司大部分赴美国纳斯达克、香港联交所上市,这两年也有公司在纽约交易所上市。选择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市场、合适的发行价是影响一个公司IPO的关键因素,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VC将陪企业家走完最后一段路。
IPO是风险投资退出的最佳渠道,通过IPO可以得到较丰厚的回报。创业者和企业管理层也比较青睐这种退出方式,因为它既表明金融市场对公司良好经营业绩的认可,同时可保持公司的独立性并获得在证券市场上持续筹资的渠道。
(2)并购退出:除了IPO,并购也是一种很好的退出方式,前文所提及的分众传媒对聚众传媒的收购,就是由VC们在背后促成的。不过很多VC们都认为,中国的并购市场目前还太小。
一般而言,IPO可能给创业者带来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感,但成本很高,风险也很大;兼并收购成本相对低,风险也相对少,但创业者的事业成就感可能会弱一些。其实,无论IPO还是兼并收购,重要的还是公司的发展需要:哪种方式能使公司和股东利益最大化,哪种方式对公司的长期发展最为有利,这些才是理性决策的基础。
通常情况下,第一轮的VC进入后,一般会拿走所投公司20%~30%的股份,并不会动摇创业者作为第一大股东的地位。当然,如果公司的发展势头良好,还需要进行第二轮、第三轮甚至更多次融资时,又要另当别论了。
(3)财务指标的衡量标准:财务指标在一家公司的价值评估中有多重要,要看收入的质量,而不能看简单的数量。这个收入质量包括:是一次性的收入还是持续性的收入模式;可推算的收入增长度有多大;收入的类别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如果是单一的,那么增长幅度空间要很大。
在财务指标里,VC一般最看重两点:第一,公司的毛利率有多少,这意味着公司可承担的风险有多大;第二,公司消费和收入的比例,如果消费支出的比例很高,即使收入很高,也有问题。
(4)谁来担任CFO(首席财务官):对此,Blue Run中国合伙人陈维广介绍说:VC将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投给一家公司,如何才能保证这笔钱用得恰到好处?
在还没有投钱的时候,我们就会注意这个公司的CFO或财务控制人是谁。他在融资阶段会跟我们打交道,介绍财务报表、市值、经营状态等情况,我们从中可以判断,这个人是不是值得信赖。如果这个人不可信任或者能力有限,我们就会要求换人。很多早期公司都没有合适的财务总监,可能只有一个会计,我们就帮他们找到双方都能信任的CFO。
我们会跟CEO解释,找CFO并不是为了监控他,而是帮助他更好地管理公司。作为CFO应该要有透明度,财务要管理得非常清晰,看到问题的时候,能向CEO与董事会真实地表达出来,而且为人要正直。CFO不一定要偏向我们,他最重要的是能跟CEO友好合作,如果CEO不能信任他,我们信任他也没用。而且CFO不止是做财务,他还要支持CEO做很多事情,比如市场部给一个大客户提方案,CFO要看一看市场部定的价格与条款,起码要保证公司有足够的财政资源去接这个单子,而CEO也要相信CFO的判断。
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对于创业者,只有真正抓住了VC们的上述兴奋点,才能真正做到在融资的过程中轻车熟路,才能轻松的直接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