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习惯形成过程
简单地说,习惯是通过对行为的不断强化而形成的。
(1)习惯养成大致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依靠外部力量的正向诱导或督促而形成习惯,另一种是基于主观意志努力而养成习惯。这两类习惯的形成都要经历行为强化的过程。
比方说,一个孩子可以经由两种途径养成早起锻炼的习惯。第一种途径是通过外部强化,即父母在孩子偶然早上起床锻炼时,及时加以赞扬和奖励,以后每当孩子早起锻炼的时候父母都这样做,多次强化以后,孩子的这种行为便能转化为习惯。不过,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在进行外部强化时,所施加的奖励或鼓励不仅要符合孩子的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更要考虑到孩子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二种途径是通过内部强化,即孩子自己认识到早上起床做运动可以很好地锻炼身体,对学习、生活也都有好处,从而开始有意识地加强这种行为,并鼓励自己坚持下去,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习惯。这一过程是依靠孩子的意志力来维持的。“某种做法对自己很有好处”,这种自我认同的内心体验实际上是与物质、精神需要和发展需要联系在一起的,本身就是一种行为强化。
(2)在好习惯的培养与坏习惯的纠正上,我们需要遵循强化/肖失定律
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智慧。把习惯比喻为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很显然,-每天缠,不断缠,缆绳会越来越粗,终于有一天,会粗到牢不可破。
为了养成好习惯,每做一次,就对自己说:“缠上一股,又缠上一股!”从这个意义上讲,好行为如果开了头,每做一次,缆绳就粗了一些,以后就会变成牢不可破的习惯了。
对好习惯的强化就像每天为缆绳缠上的一股新的绳索,而对坏习惯则采用相反的方式,这样一来,要鼓励孩子保持好习惯,纠正不良习惯,就容易多了。比如,父母如果在处理孩子的事情上奖惩分明,关注孩子正确的行为,使之强化;批评孩子的坏习惯,使之消失,孩子好习惯的培养一定会变得更为容易。
掌握强化/消失定律的关键就是要奖惩分明。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而且事先声明他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那么父母绝对不可姑息迁就。如果父母无法在孩子面前建立威信,孩子也就无法养成好的习惯。同时,如果孩子的行为值得表扬,父母绝对不要吝啬,也许只需要你说句话而已,但对孩子来说,那将是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对好行为、好习惯进行奖赏,进行强化;对错误的行为、坏习惯进行惩罚,让它消失,是强化定律的核心。因此只有赏罚分明,强化定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3)习惯养成的过程要遵循知、情、意、行的规律,进行养成训练
任何一个好的习惯,我们首先要知道,需要养成什么样的好习惯,养成这一好习惯的意义、作用和好处,做到知、情结合,然后,必须经过长期的养成训练。
第一,要以文字的方式不断给予警醒,每三至六个月写上一句自己最需要养成的好习惯的提示语,挂在醒目的位置,让我们经常能够接受到所需要的信息刺激,这样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第二,在视觉刺激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采取听觉刺激的方式,大声喊出好习惯的广告语,从而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并逐步形成习惯。
第三,奖惩结合。在违反好习惯时,要处罚,如果不处罚,坏的习惯就不容易纠正,反而会得到强化,很不利于好习惯的养成。在好习惯形成的开始,就不断给自己奖励,不断予以正面的强化和信息的刺激,这有助于完成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
第四,习惯的建立在于重复,包括思维和行为。思维改变了。才可能改变行为。重复可以建立起一种习惯。俗话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可见,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每个好习惯或者坏习惯都不是天生的,每个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价值取向有意识地培养某种好习惯,或纠正某个坏习惯,习惯是可以培养的。
2.建立习惯的六个步骤
习惯的建立需要六个步骤:做出承诺、现在行动、关注结果、不断重复、反馈纠偏、不要自责。
做出承诺:向朋友承诺你建立习惯的决心,有了这样的表白你就会坚持,因为你不会在朋友面前说话不算数。在做出承诺时要使用第一人称:我。不能说“人其实要自信”,而是要说“我要自信”。
现在行动:行动等于“行了就动”,否则会被惰性和其他事情冲淡,不能唱“明日歌”。
关注结果:看到新习惯带来的好结果,以自己的行为结果鼓励自己。《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小矮人唧唧,在寻找新奶酪的路径中,用大量想象中的奶酪来激励自己。如果你的目标结果可以衡量,那么这个结果会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
不断重复:改变习惯是一个不舒服的过程,习惯的建立在于重复。习惯就是由于经常这样做所以变得容易的动作。
反馈纠偏:当你发现自己又出现老习惯的时候,及时觉醒。例如你要戒烟,当一段时间后你又把香烟放到嘴上的时候,你是有负罪感还是惬意?如果你真的对自己改变习惯高度承诺,那么就要立刻回到戒烟的轨道上来。
不要自责:出现反复的行为时,不要责怪自己。不要对自己说这样的话:我软弱、我没有毅力、我不行、我是一个失败者。这是一种暗示,它们影响潜意识。要对自己说:我很强、我没有问题、我会成功、我能行、我很有力量。
在建立习惯的过程中,要多用正面的词汇和图像,少用负面的词汇和图像,用现在时而不是将来时。肯定你的行为而不是意愿,如“我要提高演讲能力”就是意愿,而“我说话要清楚并且用词准确”就是行为。因为我们能够控制的是行为而不是意愿。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人不能同时做太多的事情。要用想象中的细节来鼓励自己。例如为了克服演讲时的紧张,可以这样想象:无数双眼睛在用欣赏的眼光看着我、无数双耳朵在倾听我的每一个词汇、热烈的掌声在为我欢呼等。目标不要遥不可及,虽然高目标总会使得人进步,但是如果改变习惯的目标太高而难以实现,你的潜意识就会惊慌,从而导致你本人整体慌乱。所以有时候追求完美并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