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都想自己的儿女成龙成凤,在父母挖掘小孩天赋时更应理性思维,切不可要小孩一步登天之类的宏伟规划,而青少年时期,很多小孩都有逆反情绪,到时候只能事与愿违。就像想发财就寄托在买彩票中大奖上一样,成功的系数会有多少呢?还是脚踏实地,因材施教吧!
我认为父母对小孩的事情不要干涉太多,多留一些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去实践。今天的小孩我相信大多比父母聪明,父母只是比小孩多一些经验而已。父母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小孩多提供参考意见,但决定权应多留给小孩。有时可能导致失败的后果,但失败的教训常使人聪明起来,成长得更好。
我一直觉得失败并不可怕,尤其是对青年人,只要我们善于总结经验,失败常常会变为一种财富,使人更有经验,更加成熟。面对失败和挫折,有些人从此一蹶不振,有些人生活依旧,有些人则会更加坚强。
就像海雯开车,学会了开车,拿到了驾照,开了几天车就觉得自己开车技术很好了,开始吹牛技术比妈妈开车强多了。小孩开车反应敏捷是事实,这时你告诉她开车要小心,她能听进多少呢?但出一次小事故,吃两张罚单,面临吊销驾照的危机,还得她自己去承担后果,还得上法庭面对公堂。无情的教训使她开车时知道脚下留情,不要踩油门太狠,超速会有麻烦。当然这不是说一开始就让小孩开车去横冲直撞,不注意安全,那样真出大事故就后悔莫及了。
有时很成功或受过很好教育的父母,就是没有“遗传”或“克隆”出优质的后代。我认识一个中国家庭,父母受过很好的高等教育,父亲原是中国科大少年班出身,后来留学美国。他们的儿子在美国读高中,学习还不错,但父母却十分不满意。儿子也是上AP数学,但父亲一看儿子的数学作业就来气,认为这么简单的数学还会做错?想当年老爸上科大少年班时,这个年纪数学哪里是这种水平呢?
父母总觉得儿子不够努力,没有上进心。于是,母亲天天盯着儿子学习,剥夺了小孩许多课外活动。在父亲当年辉煌的阴影下,儿子哪有出头之日呢?我和他们开玩笑说:“你们儿子整天被打击、受排斥,哪来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呢?”
父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帮助小孩建立自信心。失败是成功之母,而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每当我们自信“我能做到”时,自然就会想出如何去做的方法。当你认为自己做不到时,那就只有一事无成。
的确,中国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特别迫切,对于子女期望值过高已成了一种特殊的病态。从为人父母开始,几乎剩下的大半生都是为了孩子活着:从孩子出生到抚养成长,从上学到就业,从结婚成家到生儿育女,几乎全过程都“承包”下来。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然而,这类父母却是受累不讨好。毫无歧视地说,当前国内的家长普遍缺少教育学和少儿心理学的一般常识,这就造成了父母的期望值背离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则,从而导致孩子学习需要和求知欲下降。
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了孩子的性格发展与身心健康。因为在高期望值的支配下,父母评判子女好坏的标准严重失衡,教育的成败以孩子成绩的好坏来衡量。成绩好,“一好”遮百丑。
于是乎,孩子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考试成绩。
在这里,我要衷心地提醒国内的家长朋友们,你们一定要根据自己孩子的能力、兴趣、爱好提出适当的要求,不要提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而且,如果不用分数的有色眼镜去考察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孩子各有长处,各有闪光点,对这些长处和闪光点予以保护、启发和诱导发展,孩子就能走上成功之路。这恰是美国家庭教育的不凡之处。
3.海雯平时总是一边开着电视,一边做作业,还一边在网上和同学聊天。我想关键是让小孩懂得把握分寸,不要跑题太远。
海雯平时总是一边开着电视,一边做作业,还一边在网上和同学聊天。我们也说过她好几次,但她就是不听,她说这样也能做好作业。你还说什么呢?我想这也能锻炼她的“分心术”,使她同时具备多种思维。她与同学在网上聊天,可以讨论一些问题,比自己冥思苦想来得更有效率。关键是让小孩懂得把握分寸,不要跑题太远。
父母的过度干预,常令小孩反感,同时许多小孩都有叛逆心理,反而达不到效果。另外,国情不同,社会的环境相异,每个人的家庭背景不一样,不必照搬硬套。
在国内,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一味地约束孩子,使其变成“听话的乖孩子”。我并不认同这种教育方式。因为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逐渐变成了听话的“小绵羊”。这样的孩子乖是乖了,但也变得怯懦,丧失了自己的个性。
没有个性就没有活力,就没有创造力,这样的人怎样会成功呢?教育并不是训练唯命是从的奴才。美国的小孩都很有个性,有主见。
海雯十一年级时考了驾照,她的同学很多都自己开车到学校去。因为到了高中,课后的活动特别多,校车没办法照顾到课后活动的学生,这样只好让家长接送。于是我就答应买一部二手车。美国二手车便宜,几千美元就能买一辆不错的车。
到了高中,许多学生到了法定可以开车的年龄。各州不同,一般在16岁到17岁,学校有时也会开办驾驶辅导课。像马里兰州对青少年开车要求要比成年人严格,学生必须先考笔试,也就是考交通规则。笔试通过拿到驾驶学习证,可以在有3年以上驾龄的成年人指导下学车。还要到驾驶学校学习40个小时的安全理论和实际练习,然后才能到交通局参加路试,路试通过,才能拿到驾照。在这里考路试也很有意思,今天没考过,明天还可以来考,因为可能是你紧张,没有发挥好。但明天还没有考过,对不起,可能就是你的驾驶技能有问题,回家再去练习吧,要等一个星期后才能再考。
考过了驾照,小孩是如虎添翼,同学聚会、外出吃饭也就明显增多,不过交通局对青少年开车还有附加规定,18岁前晚上12点到凌晨5点没有成年人坐在旁边不可以开车。而保险公司也对未成年驾驶者收取高额的保费。
我刚到美国时花了600美元买了一部二手车,开了快两年。我们去买车,海雯看中了一部马自达小型车,两门、六缸、自动窗、自动门锁、有天窗,像跑车,她觉得酷。买回车后先要上保险,旧车一般保第三者就可以了。
我建议海雯与她母亲的小丰田车换着开,因为那部车是去年的新车,保险买的是全保(不论什么事故,不管谁的错,保险公司都得全赔)。海雯不乐意,她还是喜欢这部旧车,因为车型酷。
海雯自己有了汽车,当然活动就更多了,免不了有时晚点回家,这让我们十分担心。她自己开车上学,校内外有什么活动就可以自由多了,用不着赶学校的校车,也不要家长接送了。
但也有不好的时候。
一天周末,她到同学家聚会,到晚上12点多还不回家,打她手机是关机,我们都急死了,她到了半夜一点才开车回来。我只是说她应该体会做父母的感受,她没有吭声,我们也没有什么好追究的,只是希望这种事不要再发生。或许正是这种原因,她一直坚持要上外州的大学。我想许多青年人都会有这样的愿望,拥有自己更加自由的天地。
自由与约束,两者很难把握。但培养一个好孩子,两者都是绝对重要的,而且要取得平衡。
孩子都希望自己能自由,两岁的孩子是这样,16岁的孩子也是这样。但我们容易忘记的是,他们同样希望我们约束他们。因为他们依然处在发展的不成熟阶段,有时他们需要你做出非常清楚地限定和约束。如果你没有界限地让孩子自作主张,这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而且会妨碍他们发展。
美国小孩的自由程度是非常高的,美国公立学校一般没有校服,学生着装也比较自由。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常会有校服,因为这些学校不是政府出资办的学校,也就有自己的约束,学校可以有宗教仪式,对学生的服装、发式做一定的规定。
在公立学校,许多人用美国宪法的言论自由权来解释学生的自由表达方式,包括言论、艺术、服饰,只要不是色情淫秽、暴力、种族仇恨或损害他人权利的,校方都不会去干预,任其自由。
所以,在公立学校,你会见到有些学生长发、红发、绿发,脑子不一定有非凡的智商,但却染出霓虹色彩的光芒,也没人干涉。还有些青少年在耳朵之外的身体其他许多部位都穿孔,套上鼻环、嘴环,或是到处打上真真假假刺青的烙印。我在海雯学校就看到几个学生的头发染成绿色紫色。我想大概是每个人都想受人关注,有些人无法像球星影星那样大红大紫,就只好让自己的头发和服饰与众不同以引人关注罢了。
4.海雯到圣安格尼斯医疗中心担任助理护理,获得“2004年国际职业妇女会紫罗兰理查逊义工奖”。
海雯的手工艺品做得非常好,她做手工艺品是为了艺卖,用以捐助“与非洲艾滋病作斗争”的活动,就连SAT考试前两星期还在埋头做手工。她还到圣安格尼斯医疗中心担任助理护理,照顾病人,为病人端水递药、打扫卫生等,为此还获得了“2004年国际职业妇女会紫罗兰理查逊义工奖”。
海雯的理想是做一名医生,为病人解除痛苦。可见,海雯是非常具有爱心的。美国也非常注意学生的爱心培养,爱心成了许多大学录取新生的一个标准。
2005年3月初,传出美国多所名校商学院的招生电脑网络被黑客闯入,企图提早几个星期知道自己是否被录取。因为很多商学院都使用相同的电脑软件进行录取工作。一位申请就读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的学生,在《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的线上科技讨论区中张贴如何查看几所商学院申请状态的方法,包括麻省理工(MIT)、史丹佛(Stanford)、杜克(Duke)和达特茅斯(Dartmouth)等学校。
约有一百多名向哈佛商学院提出申请的人按照上述提示,侵入电脑系统。校方马上着手追查有哪些人曾企图利用安全漏洞侵入电脑系统,并声称那些涉案的申请人将因此被拒绝录取。
哈佛商学院企管硕士计划主管尼尔森表示:用这种方式闯进系统很不道德,也不合乎我们期望培养的领导人的作为。
闯入麻省理工学院和史丹佛大学网站的人都空手而归,因为学校录取结果还未上网。但是,这并不表示这些申请人不会有事。史丹佛企管硕士招生主任波尔顿说:我们商学院要教导学生的主要就是做正确的决定,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哈佛大学商学院3月8日表示将拒绝录取119名申请者,因为他们侵入该校招生网站企图提前获知自己是否被该校录取,从事了不道德的行为。哈佛商学院院长克拉克说:“这至少是一种不道德的、严重破坏信誉的行为,不能做出合理地解释。本校不会接收做出这种事情的任何申请者。”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院(MIT)亦步哈佛商学院的后尘,于同日宣布拒绝32名侵入网站、偷看录取纪录的申请者。
正如西奥多·罗斯福所说:“培养一个人的心智,而忽略道德,无异于给社会树敌。”在所有引起教育部门关注的问题中,没有一个比日益棘手的少儿的道德问题更让人头疼的了!
在布鲁克林,被其邻居描述成“好孩子”的3个未成年男孩,因为将汽油浇在熟睡的流浪者身上,然后点火焚烧,因而被逮捕。在警察局录口供时,其中一个男孩子说:“我们只是想骚扰一下这些乞丐。”
巴尔地摩学校官员萨尼奇说,他向学生讲述道德问题时曾经提到黄金法则《圣经》中的为人准则——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也怎样对待别人。但是当学生们回以白眼时,他最后决定放弃。教育家们称他们看到的一些年轻人简直是“德盲”。
确实,随着“个人主义思潮”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美国青少年出现了令人不安的道德趋向,他们迷失在新道德之下——先为自己着想、自行其道。
据一项国家的调查,6000多所大学的新生和四年级学生中,76%的人承认在高中作过弊。
更为忧虑的是,学生们视这种不诚实的行为为正常,甚至是必需的做法。而且,作弊在过去经常让高中教师头痛的事,如今也成为小学老师面临的问题。一位六年级教师调查她的学生(11岁至12岁),发现48%的学生承认作弊,并且大多数人还准备继续作弊。
触目惊心!如今,从城市到乡村,从个人到团体,从自由派到保守派,都一致向学校呼吁:承担起道德教育的责任吧!因为和许多孩子不负责任的行为相比,更令人担忧的是导致他们这样做事的思考方式:孩子们并不认为他们做错了什么。
我认为,学校必须把品格问题放在教学的首位。除此之外,身为父母,在要求孩子带回好的名次、或者在其他方面出类拔萃的同时,更应培养子女拥有良好的人格和人性。因为使孩子聪慧和高尚是教育的两个伟大目标,而德行或者说最起码的善良,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在几年前,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New Hampshire)的一位高中老师,在教学生的伦理课时,头一节课就对班上的学生宣布:他的课成绩只有A、B和未完成(Incomplete)3种,没有C、D和F。学生问为什么?老师说这是伦理课,当你走向社会,面对雇主、同事、父母配偶时,伦理道德没有C和D可言,所以他不能给C和D的成绩。
学期结束,结果班上有十来个学生得了“未完成”,开始有些学生也没有在乎。可到了高中毕业时,发现这门伦理课还未完成。未完成的课程,学校就要求完成后才能毕业。这时学生急了,请求老师给个成绩,不及格也可以。因为有些学生已经修够了学分,并且已被大学录取,根本不在乎这门课成绩是什么,但不能没有高中毕业文凭。
其中一个学生的家长还是地方教委成员,学生的意见就通过这位家长反映给了这位老师,要求老师通情达理。这位老师心平气和地对家长说:
“你们送小孩来学伦理,难道就希望你们的小孩在伦理道德上是非混淆,而不求品德高尚吗?”
家长没办法,只得叫学生们继续完成伦理课,以达到A或B的标准。那么,我们如何完成培养优秀子女这一复杂而又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呢?
抛弃故土,也许还能找到新的家园。失掉爱心和同情心,犹如丢失本性和自我。爱的源泉干涸了,留下一片荒漠的心田,还能营造出锦绣的人生吗?
就像人类所有其他事物发展形式一样,道德发展始于爱。爱,点亮了人类发展的明灯。如果我们希望培养出优秀的子女,应该从给予他们的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