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京剧《红灯记》中,主人公李玉和的唱段里有一句话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爸爸自幼贫苦,吃喝穿戴特别是上学都需要量入为出。“大手大脚”的反义词就是“精打细算”。细心就是从这儿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
爸爸的细心,先是要求在自己的衣食住行上,要保持身体健康,还要保证人与物的安全。爸爸很少丢东西,更没丢过钱。在天津演出,当天把钱交给妈妈,外地演出,挣够一定数目,马上寄给家里。这样不但家里能及时接到钱好过日子,同时也等于报告给家里外出的人“平安到达,一切放心”。总之,一个人走南闯北的还要养家,细心就成了第一要物。
爸爸的细心还表现在待人接物上。吃“开口饭”不易,特别是旧社会。每到一处该拜访的,该打点的,该还情的,该客气打招呼的都不能遗漏,还要掌握好分寸。江湖险恶更要“防人之心不可无”,只有坚持处处细心,才能保证遇到突发事件脑子快、眼神儿活、嘴皮子利索,应变起来闪、展、腾、挪。涉水过关、化险为夷。
爸爸对待演出方面的细心最突出。对“脚本”对“使活”上的细心前面多次提到,在这以外,方方面面的事也必须细心地应付。例如演出在南方北方、本地外地,环境地点、季节天气、市场行情、观众口味和情绪以及同台演出的成员的情况,都是他细心考虑的范畴。因为稍有没想周到的地方,演出效果就受到影响。别看爸爸把“马大哈”演得惟妙惟肖,他自己可不是“马大哈”式的人物。
1984年妈妈病逝,爸爸整七十岁。为了更好地照顾爸爸的生活,就安排他住进了第一工人疗养院。我常去看他,发现他不但生活有规律,而且生活中非常细心。自己的衣物、帽子、鞋袜等有一定的存放地儿,食品、茶叶、水果、奶品等也存放有序。特别是药物,包括助消化药、止疼药、制胃酸药、消炎药、抗感冒药、软化血管药等等,每个药都注有自己写上的用途和服法。放在明显的固定位置,在服药方面从来没出过错。
一张书桌和爸爸生活最为密切。桌上醒目的立着一个乌木盘子,上刻四个金字,“顺其自然”。桌面上摆着字典、《辞源》、放大镜、当天报纸。五个抽屉里放的物品分门别类。第一个抽屉放的是:信件、请柬、信纸、信封、邮票、胶水、自来水笔、眼镜盒、电话本、手电筒等。第二个抽屉放的是:毛笔、画笔、广告色盒、扇骨子、扇面儿、镇纸、图章、印油盒等。第三个抽屉放的是:一些书籍和创作中的稿纸,非常规律。另有一个精致小盒放助听器、手表、剃须刀、钥匙等物。
厨房有一电炉子、一个电饭煲、饮具、碟碗、筷子、羹匙、油、盐、酱、醋、味精、糖、还有碱面儿、洁洁灵……以上物品随手可得。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爸爸离开第一工人疗养院,住进以他名字命名的老年公寓。天津东丽区也有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老人公寓叫“马三立老人园”。有时他也到“马三立老人园”那边住几天。每次离开住处,为了不误使用,总要写个小条,列出要带的东西。例如有一张纸条上写着:
99.6.21(暑假去东丽)去八天,(所带杂物有):钥匙、手表、书包、塑料袋、烟(卷)火(柴)茶(叶)盒、刮脸(刀)、助听(器)、牙具、日记、电话、眼镜、小刀、小球(手捻)、剪刀、扑克(牌)、饭盒、相册、小扇、碟碗、筷子、笔纸、手电、电池、录音(机)、衣架。
(衣物):布鞋、秋衣裤、绸衣裤、白小褂、浅制服、衬衣、裤衩、背心、灰布裤。
(食品):白糖、鸡精、饼干、奶粉、方便面。
(药品):吗丁啉、舒乐(安定)、通便药、降压药、藿香(正气丸)、速效(感冒胶囊)、胃药、金嗓(喉片)。
回市内老人园时,再一一清点带回。
爸爸平时强调“物归原处”,这些年他没为自己用的东西找不到而着急。还有一句口头禅:“眼镜不用了必须放进眼镜盒里”,才不易丢失、损坏。
爸爸从八十岁后开始“耳背”(重听),后来就借助于助听器。助听器很精致,爸爸爱不释手,保护得相当好。有一次接受完记者采访,他实在累了,就草草地将助听器收好,休息了。隔了两天又会客,拿出助听器就发现上次用完未关电门。电池都耗费了。他很责怪自己粗心。为保险起见,他在助听器盒上贴了一张醒目小纸条,上写着:“勿忘关电门!”从那以后再没失误。
不少职业不但能锻炼人的记忆力,而且也需要记忆力好的人。演员就是其中之一。演员的记忆力是有针对性的,下功夫背诵和反复演出实践强化记下来的。爸爸的记忆力好,不仅能背诵上百万字的台词,还表现在生活中各个方面。如爸爸和谁见过一面后,准能记住对方姓名、职业、长相特点、在哪见的面等等,使很多人惊讶又很服气。我小时候背书,爸爸在旁边写信。我连念带背五六遍,中间还有的地方背不下来,突然间爸爸提醒了一句,我特奇怪地问:“您怎么都背下来了?”爸爸说:“我学相声的时候要像你这样早挨打了!”
爸爸记忆的范围特别广,每一年中的大事、纪念日记得特别清楚,连亲戚、朋友的生日也记得很准。
还有两件事更能说明爸爸的记忆力。
一、1998年的一天,我去公寓看爸爸。聊天中爸爸问我:“还记得雨水过后是什么节气?”我以为开玩笑,就瞎蒙了一个:“小满。”爸爸说:“还不错,才差五个节气!”爸爸没有乐,我知道他又要认真了。
爸爸说:“能不能背下来二十四个节气,不是要紧的事,关键是有些时候自己要跟自己较较劲,找找规律,下点儿功夫。一定能把二十四个节气背下来。人是越‘松’越容易垮。”
爸爸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二十四个节气每季节六个,顶头的总是‘立’字,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再掌握春秋的“分”(春分秋分)夏冬的“至”(夏至冬至)。还有大小暑,大小寒,就能记住十二个节气了。如果再想想农活中的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和寒暑冷热逐步转换,就一定能记住另外十二个节气。
为了加强记忆爸爸背了两个节气歌一是: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是:春雨蛰分清谷连,夏满芒至二暑天。秋暑露分寒霜降,冬二雪至寒又寒。
爸爸说,有时看报纸上写,某个节气不但有日子还注明几点几分,那就是根据农历算出来的。农历离不开天干、地支。农历能把年、月、日、时,都用天干、地支表示出来。俗话说:“夏至三庚便数伏”,就是夏至后再经三个“庚日”才进伏。“庚日”就是用天干地支算出来的。
爸爸说,大家常说十五天一个节气,这是估算。不信你拿十五乘二十四准等于三百六十,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那五天怎么办?实际上这二十四个节气,有的十四天多,有的十五天多,天津卫有句老话叫“大小进赶的”。
爸爸说,你要把二十四个节气横排列,立春就是第一气,大寒就是二十四气。注意凡是一到二十四中偶数的应该与农历一至十二月相应。如“雨水”是正月,“大寒”是在腊月,如果有错位必定是“闰月”。
爸爸说,二十四个节气与阳历也有规律:立春在阳历2月4日或5日、雨水在阳历2月18日或19日……清明在阳历4月4日或5日、谷雨在阳历4月20日或21日……从这个规律看每月(阳历)4日至8日、20日至24日之间准有节气,也就是说每一个月在这两段时间里各有一个节气。不信,你回去查每年的日历。
爸爸点着一支烟,沉默了一会儿。他接着说:“记忆与个人的愿望很有关系,医生能记住几十个甚至上百种药物的药剂,不然就得开一次药看一次书,一则,一天看不了几个病人,二则,病人吃你开的药都怀疑,这大夫会看病吗?”我听完一个劲儿地笑。
爸爸说有一个日子我总也忘不了,就是胡耀邦同志逝世那天——1989年4月15日早上7时53分。他比我小两岁,1916年生人。我还记得中央悼词中的一段:“他以非凡的胆略和勇气,组织和领导了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的大量工作……使其他大批蒙受冤屈和迫害的干部、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得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我是无法说清楚在爸爸的头脑中记载了多少知识,多少事的,至少像个小藏书室。他怎么能记住这些知识、这些事的?也许永远是个谜。
二、有一次我和胖子看爸爸,爸爸问胖子,一位外地同行,才五十多岁,原来有高血压,生点气后第二天眼斜嘴歪,能说话也没半身不遂,这是怎么回事?胖子说:“这就是中医说的中风表现,西医认为是神经系统疾病的表现,当然要查病因。眼斜可以这样解释:眼球要保持正常位置是靠侧四条直肌、二条斜肌的力量平衡。六条肌肉又受动眼神经、外展神经、滑车神经的支配。这些神经发生疾病失去功能,眼球就拉向对侧,眼位就斜了。口歪道理一样,口两侧有多条肌肉保持平衡,这些肌肉受面神经支配,一共有十二对。”
胖子生怕回答的太简单被老人认为不重视,就又补充说:“十二对脑神经包括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为了便于背诵还编了一个歌。”说着又把十二对脑神经歌背了一遍。
我以为胖子犯了“职业病”,回答得太繁琐。可爸爸不但不烦而且对这个歌很感兴趣。让胖子在信笺上写下来。胖子不解其意,只好“顺者为孝”,一笔一画用正楷书写了一遍,交给爸爸,然后就帮我给爸爸做饭去了。
饭熟后我们照顾爸爸吃完,刷洗完毕后又和爸爸聊了会儿天,差不多爸爸该午睡了,我俩告别要走。爸爸笑着说:“我背一遍十二对脑神经为你们送行。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十迷走、十一副、十二舌下,歌诵完。”背罢,我们爷儿仨哈哈大笑。胖子挑起大拇指说:“爸,您今年八十岁了,难得这么好的记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