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04000000049

第49章 爸爸生活中的细心和记忆力

现代京剧《红灯记》中,主人公李玉和的唱段里有一句话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爸爸自幼贫苦,吃喝穿戴特别是上学都需要量入为出。“大手大脚”的反义词就是“精打细算”。细心就是从这儿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

爸爸的细心,先是要求在自己的衣食住行上,要保持身体健康,还要保证人与物的安全。爸爸很少丢东西,更没丢过钱。在天津演出,当天把钱交给妈妈,外地演出,挣够一定数目,马上寄给家里。这样不但家里能及时接到钱好过日子,同时也等于报告给家里外出的人“平安到达,一切放心”。总之,一个人走南闯北的还要养家,细心就成了第一要物。

爸爸的细心还表现在待人接物上。吃“开口饭”不易,特别是旧社会。每到一处该拜访的,该打点的,该还情的,该客气打招呼的都不能遗漏,还要掌握好分寸。江湖险恶更要“防人之心不可无”,只有坚持处处细心,才能保证遇到突发事件脑子快、眼神儿活、嘴皮子利索,应变起来闪、展、腾、挪。涉水过关、化险为夷。

爸爸对待演出方面的细心最突出。对“脚本”对“使活”上的细心前面多次提到,在这以外,方方面面的事也必须细心地应付。例如演出在南方北方、本地外地,环境地点、季节天气、市场行情、观众口味和情绪以及同台演出的成员的情况,都是他细心考虑的范畴。因为稍有没想周到的地方,演出效果就受到影响。别看爸爸把“马大哈”演得惟妙惟肖,他自己可不是“马大哈”式的人物。

1984年妈妈病逝,爸爸整七十岁。为了更好地照顾爸爸的生活,就安排他住进了第一工人疗养院。我常去看他,发现他不但生活有规律,而且生活中非常细心。自己的衣物、帽子、鞋袜等有一定的存放地儿,食品、茶叶、水果、奶品等也存放有序。特别是药物,包括助消化药、止疼药、制胃酸药、消炎药、抗感冒药、软化血管药等等,每个药都注有自己写上的用途和服法。放在明显的固定位置,在服药方面从来没出过错。

一张书桌和爸爸生活最为密切。桌上醒目的立着一个乌木盘子,上刻四个金字,“顺其自然”。桌面上摆着字典、《辞源》、放大镜、当天报纸。五个抽屉里放的物品分门别类。第一个抽屉放的是:信件、请柬、信纸、信封、邮票、胶水、自来水笔、眼镜盒、电话本、手电筒等。第二个抽屉放的是:毛笔、画笔、广告色盒、扇骨子、扇面儿、镇纸、图章、印油盒等。第三个抽屉放的是:一些书籍和创作中的稿纸,非常规律。另有一个精致小盒放助听器、手表、剃须刀、钥匙等物。

厨房有一电炉子、一个电饭煲、饮具、碟碗、筷子、羹匙、油、盐、酱、醋、味精、糖、还有碱面儿、洁洁灵……以上物品随手可得。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爸爸离开第一工人疗养院,住进以他名字命名的老年公寓。天津东丽区也有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老人公寓叫“马三立老人园”。有时他也到“马三立老人园”那边住几天。每次离开住处,为了不误使用,总要写个小条,列出要带的东西。例如有一张纸条上写着:

99.6.21(暑假去东丽)去八天,(所带杂物有):钥匙、手表、书包、塑料袋、烟(卷)火(柴)茶(叶)盒、刮脸(刀)、助听(器)、牙具、日记、电话、眼镜、小刀、小球(手捻)、剪刀、扑克(牌)、饭盒、相册、小扇、碟碗、筷子、笔纸、手电、电池、录音(机)、衣架。

(衣物):布鞋、秋衣裤、绸衣裤、白小褂、浅制服、衬衣、裤衩、背心、灰布裤。

(食品):白糖、鸡精、饼干、奶粉、方便面。

(药品):吗丁啉、舒乐(安定)、通便药、降压药、藿香(正气丸)、速效(感冒胶囊)、胃药、金嗓(喉片)。

回市内老人园时,再一一清点带回。

爸爸平时强调“物归原处”,这些年他没为自己用的东西找不到而着急。还有一句口头禅:“眼镜不用了必须放进眼镜盒里”,才不易丢失、损坏。

爸爸从八十岁后开始“耳背”(重听),后来就借助于助听器。助听器很精致,爸爸爱不释手,保护得相当好。有一次接受完记者采访,他实在累了,就草草地将助听器收好,休息了。隔了两天又会客,拿出助听器就发现上次用完未关电门。电池都耗费了。他很责怪自己粗心。为保险起见,他在助听器盒上贴了一张醒目小纸条,上写着:“勿忘关电门!”从那以后再没失误。

不少职业不但能锻炼人的记忆力,而且也需要记忆力好的人。演员就是其中之一。演员的记忆力是有针对性的,下功夫背诵和反复演出实践强化记下来的。爸爸的记忆力好,不仅能背诵上百万字的台词,还表现在生活中各个方面。如爸爸和谁见过一面后,准能记住对方姓名、职业、长相特点、在哪见的面等等,使很多人惊讶又很服气。我小时候背书,爸爸在旁边写信。我连念带背五六遍,中间还有的地方背不下来,突然间爸爸提醒了一句,我特奇怪地问:“您怎么都背下来了?”爸爸说:“我学相声的时候要像你这样早挨打了!”

爸爸记忆的范围特别广,每一年中的大事、纪念日记得特别清楚,连亲戚、朋友的生日也记得很准。

还有两件事更能说明爸爸的记忆力。

一、1998年的一天,我去公寓看爸爸。聊天中爸爸问我:“还记得雨水过后是什么节气?”我以为开玩笑,就瞎蒙了一个:“小满。”爸爸说:“还不错,才差五个节气!”爸爸没有乐,我知道他又要认真了。

爸爸说:“能不能背下来二十四个节气,不是要紧的事,关键是有些时候自己要跟自己较较劲,找找规律,下点儿功夫。一定能把二十四个节气背下来。人是越‘松’越容易垮。”

爸爸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二十四个节气每季节六个,顶头的总是‘立’字,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再掌握春秋的“分”(春分秋分)夏冬的“至”(夏至冬至)。还有大小暑,大小寒,就能记住十二个节气了。如果再想想农活中的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和寒暑冷热逐步转换,就一定能记住另外十二个节气。

为了加强记忆爸爸背了两个节气歌一是: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是:春雨蛰分清谷连,夏满芒至二暑天。秋暑露分寒霜降,冬二雪至寒又寒。

爸爸说,有时看报纸上写,某个节气不但有日子还注明几点几分,那就是根据农历算出来的。农历离不开天干、地支。农历能把年、月、日、时,都用天干、地支表示出来。俗话说:“夏至三庚便数伏”,就是夏至后再经三个“庚日”才进伏。“庚日”就是用天干地支算出来的。

爸爸说,大家常说十五天一个节气,这是估算。不信你拿十五乘二十四准等于三百六十,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那五天怎么办?实际上这二十四个节气,有的十四天多,有的十五天多,天津卫有句老话叫“大小进赶的”。

爸爸说,你要把二十四个节气横排列,立春就是第一气,大寒就是二十四气。注意凡是一到二十四中偶数的应该与农历一至十二月相应。如“雨水”是正月,“大寒”是在腊月,如果有错位必定是“闰月”。

爸爸说,二十四个节气与阳历也有规律:立春在阳历2月4日或5日、雨水在阳历2月18日或19日……清明在阳历4月4日或5日、谷雨在阳历4月20日或21日……从这个规律看每月(阳历)4日至8日、20日至24日之间准有节气,也就是说每一个月在这两段时间里各有一个节气。不信,你回去查每年的日历。

爸爸点着一支烟,沉默了一会儿。他接着说:“记忆与个人的愿望很有关系,医生能记住几十个甚至上百种药物的药剂,不然就得开一次药看一次书,一则,一天看不了几个病人,二则,病人吃你开的药都怀疑,这大夫会看病吗?”我听完一个劲儿地笑。

爸爸说有一个日子我总也忘不了,就是胡耀邦同志逝世那天——1989年4月15日早上7时53分。他比我小两岁,1916年生人。我还记得中央悼词中的一段:“他以非凡的胆略和勇气,组织和领导了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的大量工作……使其他大批蒙受冤屈和迫害的干部、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得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我是无法说清楚在爸爸的头脑中记载了多少知识,多少事的,至少像个小藏书室。他怎么能记住这些知识、这些事的?也许永远是个谜。

二、有一次我和胖子看爸爸,爸爸问胖子,一位外地同行,才五十多岁,原来有高血压,生点气后第二天眼斜嘴歪,能说话也没半身不遂,这是怎么回事?胖子说:“这就是中医说的中风表现,西医认为是神经系统疾病的表现,当然要查病因。眼斜可以这样解释:眼球要保持正常位置是靠侧四条直肌、二条斜肌的力量平衡。六条肌肉又受动眼神经、外展神经、滑车神经的支配。这些神经发生疾病失去功能,眼球就拉向对侧,眼位就斜了。口歪道理一样,口两侧有多条肌肉保持平衡,这些肌肉受面神经支配,一共有十二对。”

胖子生怕回答的太简单被老人认为不重视,就又补充说:“十二对脑神经包括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为了便于背诵还编了一个歌。”说着又把十二对脑神经歌背了一遍。

我以为胖子犯了“职业病”,回答得太繁琐。可爸爸不但不烦而且对这个歌很感兴趣。让胖子在信笺上写下来。胖子不解其意,只好“顺者为孝”,一笔一画用正楷书写了一遍,交给爸爸,然后就帮我给爸爸做饭去了。

饭熟后我们照顾爸爸吃完,刷洗完毕后又和爸爸聊了会儿天,差不多爸爸该午睡了,我俩告别要走。爸爸笑着说:“我背一遍十二对脑神经为你们送行。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十迷走、十一副、十二舌下,歌诵完。”背罢,我们爷儿仨哈哈大笑。胖子挑起大拇指说:“爸,您今年八十岁了,难得这么好的记忆力!”

同类推荐
  • 纵横捭阖:苏秦

    纵横捭阖:苏秦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 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 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管宝超编著的《纵横捭阖(苏秦)》为丛书之一,介绍了苏秦传奇的一 生。 《纵横捭阖(苏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 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 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 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 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中西会通:徐光启

    中西会通:徐光启

    人们常常用“博览古今,学贯中西”这样的话来赞美学识广博的人,然而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真正虚心向西方学习的人并不多,能做到“学贯中西”的人则更少。明代末期奸臣当权,倭寇侵扰,天灾频繁,同时也被人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在这股重实用、重民生的思想解放浪潮中,徐光启无疑是一朵引人注目的“浪花”。《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西会通:徐光启》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徐光启传奇的一生。
  • 中共首任总书记陈独秀

    中共首任总书记陈独秀

    本书记录了陈独秀传奇人生,内容包括:青年时代、上下求索、辛亥风云、创办《青年杂志》、北大文科学长、五四运动前后、创党、广东教育委员长、加入国民党等。
  • 岳飞(名人传记丛书)

    岳飞(名人传记丛书)

    他生在乱世,背负收复河山的梦想,带领岳家军驰骋沙场,尽忠报国。一腔热血却壮志难酬,正当壮年,却首奸臣迫害致死。本书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民族英雄岳飞为收复失地、匡复国家而奋斗的精彩人生,让青少年了解岳飞赤胆忠心,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树立学习的榜样。
  • 德川家康(青少版)

    德川家康(青少版)

    这是一本浓缩了三百年历史的励志读本,更是一本高度提炼的人生智慧,作为送给青少年的青春厚礼,这本《德川家康青少版》从复杂的历史怪象中梳理出最高的人生智慧,让青少年学会了解自己和他人,了解处世之道和成功之道,并将它们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像德川家康一样去应对生活中的一切变化,像德川家康一样用耐心和智慧赢得人生的辉煌。
热门推荐
  • 魔仙氏族

    魔仙氏族

    成仙成魔在我一念之差。我若成仙,谁人能阻我;我若成魔,谁人又敢挡我。仙亦是魔,魔亦是仙,我偏要做一个魔仙!极北之地,中土大陆,四方天界,都将因我的存在而颤抖!
  • 问剑无情

    问剑无情

    问剑有情似无情,一把名为无情的宝剑重出江湖锋芒毕露,惹得江湖名人侠客眼红,为夺得此剑不断拼杀,引起一场场腥风血雨,而得到后又有什么用呢?不过是徒添烦恼罢了,倒不如以前什么都没有活的逍遥自在……
  • 忘忧思

    忘忧思

    大婚当日,她站在乌汤城池上。“为什么骗我,为什么??”“我,我没有!”“你到现在还不肯说实话。”她轻轻笑着,渐渐大哭起来,又由哭转笑。她看着眼前的男人,满心悲凉。“如我一人来,许我一人走。”她笑中带着泪,就像勾人心魄的蔓珠莎华。她转身看向那个守护她一生的男人,眼中充满了不舍和解脱。“柔柔,别怕,我会一直陪着你。”那少时情郎随她一起坠下。“不~!!”是谁的心痛嘶喊。谁的血染透了她的嫁衣。
  • 神秘文化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神秘文化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求知探索系列丛书:神秘文化之谜总集》本书分为远古历史的神秘文化、神奇的远古帝王、历史的足迹等部分。
  • 仙界星势力

    仙界星势力

    最当红的明星!最时尚的音乐!最轻松的互动!最劲爆的话题!尽在仙界星势力!本节目由创世中文网独家冠名播出。
  • 废物小姐凤逆天下

    废物小姐凤逆天下

    她是白府千金却受人冷落,她有更高贵的身份,却不为人知。一夜穿越,原来世人眼中的废物不是傻子,只是隐其锋芒罢了,别人穿越,要么就是没有记忆,要么就是一次性记起来,她的记忆却是分段的?!这究竟是好是坏?在前进中遇到的他,他,他,究竟是敌是友?当“废物不再隐其锋芒”时,世界却越来越混乱…【嘛,新手,请多关照】
  • 惊世邪凰:逆天大小姐

    惊世邪凰:逆天大小姐

    她,本是二十一世纪的王牌杀手,为了救她的闺蜜而死。她,本是周家唯一的嫡女,却被渣妹陷害而亡。当她变成她,将会掀起怎样的风浪?修炼,报仇,炼丹,夺器,寻宝,钓美男,样样不落。当然,不仅仅是她一个人在奋斗,闺蜜也跟随着来,两人相遇,狼狈为奸,玩转整个异世大陆。
  • 万年傲娇:萌妃嫁到

    万年傲娇:萌妃嫁到

    南宫晴:“切,练胸肌都没有,白的跟个女人似的,谁,谁要看啊!”(说谎捂脸)白:“……太小。”(蛋定认真)南宫晴:“比,比你大!”(嘟嘴瞪眼)白:“嗯,比我大。”(魅笑扑倒)靠靠靠,你这妖孽!早晚有一天,我南宫晴会收了你的!【万年傲娇:萌妃嫁到】——梦舞湮
  • 海贼王之异乡人

    海贼王之异乡人

    穿越者西格意外的从猎人世界穿越到了海贼世界,他却只想回到上一个世界,完成自己该做的事。然而世事难料……(新人练笔渣作,望轻喷)
  • 民间风情 三百六十行(文化之美)

    民间风情 三百六十行(文化之美)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我们再耳熟能详不过的话。社会百业,就是我们俗称的三百六十行。所谓三百六十行的行,最早似乎是指街巷所设的贩卖摊和商店的行列,这点可以在唐人小说文献中得以证明。传统的三百六十行,是我国农耕社会中的各行各业,特别是指人们赖以为生产、生活,即与衣食住行用等紧密相联的手工业、商业的泛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