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常抱怨说,现在的孩子真的不知道感恩。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忽视了从小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于是就导致孩子索取的多,付出的少,缺乏爱心,不懂得感恩惜福。一个不会感恩的孩子,长大后就不可能懂得体谅他人,关心他人,也就很难与人良好的交往,融入社会或团体,更谈不上爱党爱国了。因此,帮助孩子从小养成感恩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一课。
从小就学会感恩
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地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要想让孩子养成感恩的习惯,就要从小开始教育和引导,进而影响他未来的人生。
一天早上,在洛杉矶郊县的一所旅馆,有三个黑人孩子在餐厅的桌子上趴着写着什么。当埃伦问他们在做什么时,老大回答说,他们正在写感谢信。埃伦看着他一副理所当然的神情感到非常疑惑。这三个小孩子一大早起来写感谢信干什么呢?埃伦愣了一阵后,继续追问道:“写给谁的?”
“写给我们的妈妈。”
埃伦充满了好奇,“为什么?”他又问。
“我们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写,这是我们每天都必须做的功课。”孩子们回答。
哪有每天都写感谢信的?埃伦感到困惑不已。他凑过去看了看孩子们手中的那摞纸:老大在纸上写了八九行字,妹妹写了五六行,最小的弟弟只写了两三行。仔细看看其中的内容,却都是诸如“昨天的比萨很好吃”、“妈妈昨天给我们讲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故事”、“妈妈昨天给我们做了新衣服”之类的简单的话语。
埃伦心头一震,原来他们写给妈妈的感谢信,就是在记录他们成长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并不是专门感谢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或许他们还不知道什么是大恩大德,但是他们知道对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心存感激。他们感谢父母辛勤的工作和劳动,感谢同伴们热心的帮助,感谢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理解……我们认为的那些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都对之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这就是感恩,它不一定是要感谢大恩大德,但它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父母应该告诉孩子,“感恩”是一种很温暖、很美丽的情感,只有有了爱、有了触动,才会有感恩,如果把它诉诸笔端,也一定会是最真挚的文字。一个人如果习惯于感谢他人,他也必将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喜欢。一个人如果习惯于感谢生活,他也将得到生活的眷顾和宠爱。
所以,帮助孩子把大家为他所做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这样他也会越来越懂得珍惜和感激。如果若干年后再看到这些日记,他也一定会感慨良好,在无形中为他留下了珍贵的记录。此外,这样的记忆多了,自然会有鲜明的感恩意识,从而自愿地去做更多感恩的事。
培养孩子的感恩习惯要从小抓起
在1998年1月28日那天,来自全球的27位诺贝尔奖获奖者相聚在法国首都巴黎,召开了会议。会议期间,有人向其中一位诺贝尔奖获奖者请教:“您是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获得重要知识的?”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却回答道:“在幼儿园里。”
请教者瞬间愣住了,之后接着问:“那您在幼儿园里都学到了哪些重要的东西呢?”获奖者耐心地说:“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把自己的东西分给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用过的东西要摆放整齐;饭前要洗手;自己做错了事情要主动道歉;细心观察周围的大自然……”
在人们平时看来最平常的行为习惯,却成就了一个科学家最辉煌的事业。在幼儿园学到的基础的东西,直到老年时代还记忆犹新,可见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布鲁纳曾经说过,孩子是天生的心理学家,他们非常敏感。孩子的情感心理是一片空白,一旦有情感或者价值输入,他们一定敏于接纳。但另外一方面,因为是空白,他们没有经验,还不知道感恩和被感恩之间的交换和沟通关系。所以在孩子既敏感又未成熟的阶段施以感恩教育,是必要的,也是科学的。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就会顺其自然,孩子自然能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
作为父母,应该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将感恩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让孩子从小就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学会感受,再通过大人的言传身教,使之耳濡目染,并内化于人格之中。比如,告诉孩子“这件衣服是爸爸给你买的,你要感谢爸爸;这本书是哥哥姐姐送你的,你要谢谢哥哥姐姐”。总之,要让孩子懂得时时言感谢,事事存感恩。
生活中,每当孩子向父母表示“您辛苦了”的时候,父母总是会说“你把书读好了就行了”、“孩子你不用这样”……这就把孩子自发的感恩之心给扼杀掉了。因此,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将孩子的感恩萌芽掐掉,而应给予鼓励与支持,让孩子从感恩自己的父母做起,直至懂得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万物。
感恩,不仅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种下什么花,结下什么果。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父母点点滴滴的培育,更需要从小做起,感恩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