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文学”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类型,历经千年而不衰。但史实证明,自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豪侠以来,那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与人格相对独立的侠客已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难觅踪影了。中世纪的欧洲,骑士纵横,故有骑士文学;幕府时代的日本,武士当道,故有武士文学;而在中国这样一个侠客几近绝迹的国度里,因何会有如此悠久而繁盛的武侠文学呢?
笔者认为,中华武侠文学产生发展的思想文化根基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武侠”是传统中国百姓的精神寄托。中国经历了人类最为漫长的封建历史。饱受专制制度压迫的百姓便如鲁迅所讲的,最好不过是“暂时做稳了奴隶”,更多时候则“想做奴隶而不得”。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下,百姓也只能将希望寄予虚无的梦想。
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谈道:传统中国百姓有三个梦,即“明君梦”、“清官梦”和“侠客梦”。在那个皇权时代,帝王的意志即为国家的意志,帝王个人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兴衰和民众的命运。故而旧时百姓最大的梦想就是能遇上一位好皇帝。这种心理波及至今,我们便看到像《雍正王朝》、《康熙微服私访》之类赞美“明君圣主”的文艺作品仍广受欢迎。可惜的是,两千年来的三百多位皇帝中所谓的明君仅占了个零头,而大多都是庸君、昏君,时常还有一些暴君。无奈之下,百姓又寄望包拯、海瑞这样的青天大老爷为他们主持公道。但实际上,由封建官僚体制催生出来的主要还是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
一再失望的中国百姓便只能渴求出现一位匡扶正义的大侠,杀赃官除恶霸,替大家报仇雪恨。于是侠客便成为了百姓幻想中的又一救世主,并且是其最后的一丝希冀。所以,现实中的侠客虽在西汉时便失去了生存的社会条件,但作为百姓精神寄托的武侠则被长期保留了下来,用以维持普通民众的心理平衡。
此外,中国古来的“神”多是由真人转化的。黄帝、神农、女娲、大禹等在历史上大抵都有原型,至于道教始祖老子、儒家至圣孔子更是确有其人。这些人中俊杰在民众的讴歌礼赞声中被放进了庙宇,供人祭奉。有了这一造神传统,后世的关羽、诸葛亮、包拯、岳飞等人便不断被推上神坛。而作为本领非凡、救民于水火的武林侠士也不免像英雄贤臣一样被神圣化。因此,中国百姓对侠客的态度不是一般程度的爱戴,而是近乎宗教式的崇拜了。
二、武侠世界是传统中国文人的心灵乐土。中国封建时代的阶层划分虽为“士农工商”,将“士”列在首位,但文人在精神上却是极度压抑的。在那个外儒内法的专制社会里,文人的思想言行均受到严格的束缚限制,到了清朝更是动辄大兴文字狱。文人们只能依照儒家厘定的“修齐治平”的规则,按部就班地走“读书做官”之路。然而通过科考金榜题名的毕竟是凤毛麟角。从隋朝开科取士到清末废除科举的一千三百年间,偌大的中国总共才产生了六百多个状元,进士不过数万人。而占绝大部分的名落孙山者又难寻其他生计,不少都沦落成为穷困潦倒的“孔乙己”。即便出人头地者,也得“摧眉折腰”地去侍奉权贵。
知识分子本应是最具自主意识、批判精神与创新活力的一个群体,却在种种封建社会规范的残酷扼杀下不得不丢弃自我、抑制欲望,俯首帖耳地做帝王的忠实奴仆。身处如此境地的传统文人,只要其内心的人性之火尚未熄灭,怎能不羡慕那种逍遥自在、放浪不羁的生命状态呢?
于是,许多文人将目光投射向了“侠客”,因为在侠客身上流淌着犹如春日江河潮水的沸腾热血,洋溢着充满本我率真质感的奔放激情,涌动着富有原始狂野气息的旺盛生命力。文人们可以借助武侠让自己被压弯的腰身能稍稍挺直,长长地舒出一口恶气。而且从司马迁到曹植,从李白到辛弃疾,从施耐庵到龚自珍,古代文人体内也向来不缺乏侠义豪情。从他们为后人留下的抒写侠客的传记、诗作和小说中,我们看到了那种不屈的人类自由本性的尽情释放。
再者,历史上侠客最为活跃的春秋战国,也恰是文人生命价值得以最充分体现的百家争鸣时代。文人写武侠也包含着对那一美好时代的追忆。所以,读者会发现文人笔下门派林立的江湖世界像极了诸侯争霸的东周天下,那才是文人渴望的心灵乐土。
另外,武侠文学中主人公使用的兵刃基本上都是剑。这是由于剑不仅是武器,也是古代高贵身份的象征,还是文人雅士显示不凡气度的佩物。侠客用剑暗示了其兼有文人的特征。有些武侠作家还喜欢让笔下的人物不光武艺高强,且文采卓然,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这也是表现出了文人的情怀与理想。
三、武侠文学是中国人想象力的重要载体。想象是人类固有的本性,而文学艺术则承载了人类各种各样的想象。反之,想象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动力。福克纳曾说过,成为作家所必需的三个条件就是“经验、观察和想象”。
文学中的想象既包括对现实生活的虚构,也包括现实之外的幻想。而这种超现实想象又大体分为“玄幻”与“科幻”两类。其中的科幻文学出现在工业革命之后的欧美,而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落后造成我们的科幻题材作品几乎是一片空白。直到现今,观众们看着汽车人和霸天虎在纽约的曼哈顿打得昏天黑地,不会感到任何的不自然;可倘若“变形金刚”们降落到了北京的王府井,就都会觉得滑稽搞笑了。历史的原因使得科幻文学目前来讲还不属于中国。
至于玄幻文学,其源头是上古的神话和宗教的传说。中国没有古希腊那样完整的神话体系,也没有欧美或阿拉伯那样统一的宗教信仰,但还是有《山海经》、《穆天子传》等一些灵异奇书以及为数不少的道教、佛教故事,故魏晋南北朝时我们便有了《搜神记》这样的志怪小说。而以唐传奇为滥觞的神魔类武侠则成为中国玄幻文学的主力军,给中国人驰骋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不过,多数中国文人及普通百姓更笃信儒家,而儒家是敬鬼神而远之的。正所谓“怪力乱神,子所不语;六合之外,存而不问”。这就决定了传统的中国人对过于不着边际的想象并不太感兴趣,而对《水浒传》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武松打虎”、“时迁飞檐走壁”这样有限度的夸张想象更为认同和喜爱。
我们不能接受武林高手们丢弃白马、长剑,像哈利·波特那般骑着飞天扫帚,挥舞魔法棒,口念咒语来相互斗法。中国侠客间应该用“降龙十八掌”、“独孤九剑”、“小李飞刀”来对决。所以占武侠文学主流的写实类武侠中,那些神奇而不离奇的想象才更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可以说,武侠文学承载的是最典型最纯正的中国味道的超现实想象。
总之,武侠文学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明的特殊产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涵与西方通俗文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是无法被复制或取代的。
武侠文学是中国人的传奇,它只属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