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辛亥宜川斗争
清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全国响应。张凤$等人起兵倾覆清政府在西安的统治,西安光复,影响到宜川。同年10月,革命军管带任廷秀部下王副哨进驻宜川,联络革命党人士光复宜川,驱逐知县肖振东。王副哨到宜川后,江湖会首秦龙飞、穆柯才等进城集结于关帝庙文昌阁,纵容部属扰民。因秦龙飞向西北区团总余此年索要枪械而起冲突,11月15日,余联合乡民与各民团三四千人攻破县城,杀秦龙飞等三首领及争斗者60余人,县城秩序安定。
二、曹老九匪患
1918年1月2日,曹老九(名曹占胜)率土匪190余人由临镇进入云岩镇,焚烧商品,毁房数处,杀害公民2人,在堡定、芝颜等村,杀人放火。在县民团围攻下,曹从衣善梁败退,民团伤亡9人。1919年,曹老九再次率800余人攻破县城,杀伤民众20余人,烧毁房屋40余间。2月12日,团绅邹志和、黑志斌率民团围攻,使其伤亡百余人。曹老九大怒,将掳获的4人挖了心肝,另将2人斩杀后在文庙作蜡点祭。26日晚,又将男女30余人全部杀害。后陕北镇守使派营长王启才率军剿匪,曹匪败退。
三、赤良塬之战
1922年,宜川社会混乱,夹杆儿、扯票子事件接连发生,为安定局势,宜川民团北区李国华、西区范观志、东区袁文彩、南部邹均礼及各里团绅、公正在北赤开会,公推黑宪章为全县保卫团团长,团防总局设于县城,各区设分团。是年9月,镇嵩军麻老九(名振武)派姜青海带第1营来宜川接防。1924年麻部退防时图收枪械,遂强委黑宪章为第8营营长,黑不允,迄后被编入陕北国民军,总指挥杨虎城委任黑宪章为第1游击支队副司令,麻老九闻之大怒,遂派第4营韩清芳部北上,于腊月初一与黑宪章部激战于赤良塬,连战三日,韩部溃败,急往韩城求援。麻振武令段茂功10个连并合阳、澄城第3营和第9营增援,黑宪章部退守后九天寨,北赤、云岩以南至县城被麻部占据。24日,黑宪章率部乘麻部由北赤退往赤良村时,黎明时突袭麻部,歼灭麻部百余人,缴获步枪百十支,麻部退入县城内不出。1925年2月,黑部决定攻城,麻部闻风南逃,黑部追之不及,返回县城,扩充军队。后转战西安等地。
四、清涧起义军南下宜川
1927年,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第9路军第1师第1旅石谦部驻宜川,该旅谢子长、李象九(中共党员,任该旅2营营长)秘密发展党员,建立中共军队组织。在其影响下,旅长石谦倾向革命。9月,石谦前往榆林给陕西镇守使井岳秀拜寿之际被杀,康子祥任代旅长。井岳秀假借改编之名,拟调李象九等部赴延安之际予以消灭。紧急关头,中共陕西省委派出唐澍、白明善到第1旅,与李象九、谢子长一起领导部队工作,成立由唐澍任书记,李象九、谢子长、白明善为委员的中共陕北军事委员会。决定以“为石谦旅长报仇”为口号,进行清涧武装起义。
10月12日晚,谢子长、唐元东、李象九等在清涧县城召开四个连排以上干部紧急会议,决定以驻在这里的四个连首先发动起义,然后会合延川县的一个连南下宜川,与宜川县的其他三个连会师。当晚,起义枪声在清涧县城打响,部队即按原计划行动。第二天清晨,清涧起义部队挥师南下,攻占延川县城。途经延长县城时,一举歼灭了驻军两个连,枪毙营长齐明清。驻宜川守军闻讯后,即向准备参加起义的宜川三个连发起进攻。宜川三个连当即迎战,激战一昼夜。17日,清涧、延川的起义部队到达宜川,守军代旅长康子祥率部属百余人弃城逃跑。三支起义部队在宜川会师,起义部队改编为旅,旅长李象九,下辖三个营,谢子长、韩起胜、李瑞成分别任营长。部队驻守县城虎头山、凤翅山和七郎山。不久,由于起义部队领导人之间意见不统一,指挥不力,被军阀高双成和董宝庆两部六个营重重包围,激战后,起义部队向南突围,由1000余人减少到200余人,损失惨重,转战韩城一带。11月,部队再次在韩城举行二次起义,成立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支队,在向北转战途中进攻宜川受挫,在北撤过程中,沿途屡遭国民党军队袭击,遂分散隐蔽,后在谢子长带领下,在清涧、安定一带开展游击战争,直至与中央红军会师。
五、陕北红军转战宜川
1932年6月,陕北红军创始人刘志丹率陕甘游击队袭击宜川英旺国民党驻军第84师高双成部一个营,歼200余人,缴获枪支100多条和物资若干。
1934年,刘志丹率陕北工农红军300余人占领北赤、安河等地,开辟雷池以北至安河一带为苏区,建立革命游击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
1935年,红26军第42师骑兵团由师长杨森率领转战宜川。2月,部队在云岩谷堆坪与国民党宜川民团交战,俘民团队长杜养吉、王建华等48人,缴获步枪50余支,服装200余套,云岩守军闻风而逃。骑兵团在云岩宿营一晚,次日,沿途又击溃北赤镇民团,缴获长、短枪50余支,在后九殿、狗头山、安乐山等地发动群众,组织赤卫游击队,建立苏维埃政权。5月,骑兵团1000多人再次南下宜川,19日在宜川县北塬、降头塬、屯石崾"与前来阻击的宜川县保安团及乡区民团130余人遭遇,经过激战,歼灭民团80多人,击毙三区民团团长刘启发、保卫团第2队队长李国琦、第3队队长等13人,击伤队长高仁山等10人,缴获步枪200余支,子弹万余发,活捉保卫团团长冯备山,在屯石召开群众大会,公开将其处决。随即骑兵团、赤卫军、游击队及数千群众手持长矛、大刀乘胜南下攻占城北虎头山、城东凤翅山制高点,包围并攻打驻守在县城的井岳秀部一个营和民团,围城三天后,正当县城即将被攻克时,驻守在甘泉县的国民党军冯钦哉部一个营前来增援,骑兵团主动撤围北去。11月,杨森率骑兵团和红1团到宜川太留村,将宜川、延长、延安、甘泉等几县游击支队合编为红军第2路游击师(后改称红军第4路游击师)。游击师成立后,首战蝉塬村,击溃宜川民团300余人,毙伤数十人,缴获步枪10余支,子弹数百发,并处决两名恶霸爪牙。随后,在鹿川官庄村全歼地主恶霸领导的红枪会武装百余人,缴获步枪30余支、子弹三四百发。
此后,红军骑兵团多次来宜川活动,中央红军一部亦曾包围宜川县城,占领秋林、甘草等地。1936年底,红军按照国共合作谈判协议,主动撤到雷道河以北。
六、宜川河防战斗
宜川保卫河防战斗,发生于1938~1939年。是八路军留守兵团在宜川地区抗击日军进攻的战斗。
为抗击日军对黄河河防的进犯,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安全,1937年11月17日,中央军委决定,将神府至宜川以北整个河防划分为三个地段,肖劲光兼任河防总指挥,并在沿河西岸构筑河防工事和派出小分队在东岸开展游击战争,与八路军第120师相互配合,拒日军于黄河以东。
1939年1月1日,占领黄河东岸马头关、圪针滩的日军,以火炮、机枪等向黄河西岸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5团阵地猛烈射击,随后以飞机10架轰炸、扫射河防阵地。当日军集结河岸准备渡河时,警备第5团以猛烈火力向其射击,日军也以炮火还击,并发射毒气弹数十枚,警备第5团击毁日军部分船只,杀伤日军一部。日军渡河失败,退回山地,构筑工事与河西守军对峙。在河东八路军的袭击下,日军被迫于4日晚撤退,警备第5团乘胜渡河追击,消灭日军一部后撤回河西。6月4~5日,日军1万余人再次进占山西军渡,6日又以1.5万人的兵力进占孟门、碛口。当晚,大宁日军一个联队占领马头关和圪针滩。攻占黄河渡口的日军,以炮火袭击黄河西岸的八路军留守兵团河防阵地。在留守兵团隔河火力袭击下,军渡日军始终未能接近河岸。此时,河东八路军击破日军交通运输,日军被迫全线撤退,河防部队一部渡河进行追击,一部用火力袭击日军,使日军伤亡80余人。1940年初,八路军第120师主力在山西建立晋绥抗日根据地,使河防日益巩固,在八路军和敌后游击队袭扰下,日军自顾不暇,不得不放弃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
七、西北野战军第一次解放宜川
1947年10月,西北战场国共力量发生显著变化,东起黄河、西至洛川、南至铜川广大地区,仅有国民党军六个团的兵力分散驻守。根据其兵力分布及解放区粮食供应困难等情况,中央军委决定,西北野战军第2、第4纵队南下黄龙山区,进行外线作战。
西北野战军攻克韩城后,为了使黄龙解放区和陕甘宁解放区联系更加紧密,遂转兵北进,决定攻击宜川。当时宜川县城有在抗日战争时期修筑的国防工事。县城四面环山,城墙高达10米,城西南七郎山是主要防守阵地,与城北之虎头山、东南之凤翅山成鼎足之势。守军为新编第9旅之27团、第61旅之182团(欠3营),其中七郎山和虎头山驻一个营,凤翅山驻有两个连。
10月19日,第2、第4纵队包围了宜川城。当晚,警备第5团进抵宜川城南郭家硷一带集结。10月20日,警备第1旅第3团奉命夺取凤翅山,该团以1营正面进攻,3营绕道侧翼攻击。警备第3旅第5团奉命由城南攻击。为配合第2纵队攻占七郎山,警备第5团以1营、2营为主攻,3营为预备队。
20日午后,警备第1旅第3团进入攻击阵地,在炮火掩护下,第3团向凤翅山守军发起攻击,经5分钟战斗,1营攻击至前沿阵地,3营亦冲至外壕,因梯子短无法通过外壕,遂撤回原阵地。1营又边续攻击三次,因与3营协同不上,无进展。20日5时停止攻击,监视守军,以火力支援攻城部队。
21日拂晓,警备第5团接近城郊,向南城楼攻击,在炮火轰击下,城周围一片烟雾,守军火力被压制,突击队迅速接近城墙架梯登城。守军以大量集束手榴弹向城下投掷,阻止登城。在解放军的强攻之下,城内和凤翅山守军弃城突逃,警备第3团发起冲击,在与警备第5团协同下,将城内守军全歼,逃出城外的部分敌军被第2纵队追歼。至14时战斗结束。
此战,共歼灭国民党新编第9旅27团及河防宜川指挥部,俘宜川中将总指挥许用修、少将县长徐沛以下3300余人,缴获山炮、野炮4门,弹药百余吨等大批军用物资。
在西北野战军攻克宜川城后,21日,胡宗南急令董钊率五个旅增援宜川,西北野战军第4纵队主力遂向固临转移,警备第5团奉命开赴秋林地区,掩护第2纵队由圪针滩东渡黄河转运物资弹药,后亦撤至固临地区休整。不几天,延安的国民党军队从临镇、云岩、交里抢占宜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