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周郝三郎部围攻丹州之战
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延州蒲川稽胡族别帅郝三郎率部联合绥州、银州等地的稽胡族民众起义,反抗北周统治,围攻丹州。大将军达系震率兵征讨平定。将郝三郎斩首,并缴获牲畜1万余头。
二、五代丹州之战
后梁开平三年(909)三月,后梁太祖朱温派高万兴、高万金率步骑渡黄河攻克丹州和延州,丹州刺史崔公实投降。六月,丹州马军都头王行思反梁,刺史宋知诲逃离丹州。七月,后梁军队攻占丹州,生擒叛将王行思。
三、宋金丹州之战
北宋灭亡之后,陕西境内仍属宋朝领土,王庶为鄜延路经略使知延安府。建炎元年(1127)年十二月,金将娄宝渡黄河攻破韩城,攻入陕西。建炎二年(1128)年九月,金军攻占丹州(今宜川)等,由丹州一路北上攻占延安。
四、明末农民起义军宜川之战
明崇祯元年(1628),陕西灾荒严重,人民不堪忍受,纷纷举起反抗的大旗,王左桂、苗美起义于宜川。
明崇祯二年(1629)正月,王嘉胤等率部分起义军攻破宜川城。崇祯四年(1631),整齐王(张胖子)、不沾泥(张存孟)等义军活动于宜川一带。崇祯四年(1631)五月,明将总兵王承恩率兵攻打宜川义军,闯王虎、金翅鹏降明,余部2万人退至宜君地区。九月,义军独头虎、满天星、一丈青、上天猴等分支返回宜川活动。崇祯八年(1635)十二月,闯王高迎祥统兵数万,自宜川取道猴儿川进入韩城界,与满天星等合围韩城。
五、回民起义军宜川之战
自唐代以来,回民居于陕西渭河西岸。清朝后期,由于统治者歧视回民,挑拨回、汉民族关系,经常发生民间械斗。清同治元年(1862),回民起义爆发,以甘肃回族马化龙为猷长,占据金积堡、洞子厚一带,活动于陕北地区。同治六年(1867)三月十九日,回民起义军由临镇进入宜川云岩,十月间回民义军以18个营兵力由临镇、西川两路进军宜川。同治七年(1868)二月,回民起义军攻陷宜川县城,知县余观瑞逃离。同年秋,赵一心带民团60人自县城移父灵柩路经宁颜崾",遭遇回民起义军,义军将棺打开,掷骨于荒野。次日,赵一心请得石堡团头王永堪率民团后援,在涧头崾"与回民起义军展开战斗,战斗持续一天,赵一心战死,民团被围,互有伤亡,后回民起义军西撤。
六、捻军东渡黄河宜川之战
同治五年(1866),捻军在河南陈留分为东、西两路。赖文光命梁王张宗禹率西路军“前进陕甘,往连回众,以为犄角之势”(《赖文光自述》)见(《太平天国》第二册)。十月,捻军10万余人由张宗禹率领从湖北进入陕西,准备绕道渡黄河冰桥,经山西前往北京。十一月初,捻军前哨行至黄河,因冰桥未合不能通过,又返回云岩川一带,官兵数十营尾随。十三日晚,捻军大部过冰桥,与清军激战后,进入山西境内北去。
同治八年(1869)四月,起义军由袁大魁率领复攻云岩,并命民众修葺城垣和战壕,并出“皇告”安民,以“太平天国十九年”为正朔。由于地方武装作乱,袁大魁四面出击,连克云岩附近一些地方绅士和地主武装盘踞的土寨,并将附近小麦割运入云岩,以为长期据守之计。地方武装几次进攻云岩,均以失败告终。六月,宜川知县用重金请得楚军统领刘建吉带来大兵三营,开花大炮一尊,在对面洛东峁架击云岩,炮弹每个10余斤,将南城门魁星楼轰倒(民国三十三年本《宜川县志国治·回变略记》)。袁大魁为保存实力,坚持战斗两天后,乘夜突围,西撤保安永宁,云岩镇被清军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