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俭字符节,山阳高平人,赵王张耳之后也。父成,江夏太守。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从来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兼容。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谓曰:“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笃曰:“笃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其半矣。”钦叹息而去。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之残破。
中平三年,党事解,乃还乡里。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郭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俭见曹氏世德已萌,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岁余卒于许下。年八十四。
【赏析】
张俭仗义执言,冒死弹劾大宦官侯览及其家属的罪行,受到太学生们的敬仰。建宁二年,党锢之祸再次发生,他离家出逃,所到之处,人们不惜身家性命,掩护隐藏他,足见当时执政者的不得人心。本篇传记是东汉末年纷乱复杂社会历史的一个缩影。
妙言辑录
1.享分士之封,超登宫卿之位。
2.构害明贤,专树党类。
3.贬国蠹政之事,不可单书。
4.大考锢党,转相诬染,凡称善士,莫不离被灾毒。
5.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6.高士弘清淳之风,贞女亮明白之节,则其徽美未殊也。
7.史载如范,千古能有几人。
8.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
9.文约之所沾渐,风声之所周流。
10.劳人自纵,逸游无度。
专家评点
《后汉书》是一部优秀的史学名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在史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汉书》叙东汉一代史事,精炼周密,颇有创新,文采横溢,议论横生。自《后汉书》问世,前此诸家关于后汉的史书便逐渐被淘汰,独范书历一千五百余年流传至今,成为研究东汉历史最宝贵、最主要的资料。
作者:陈寿
成书时间:公元二九○年前后
三国志
一语中的《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
书海溯源
陈寿(公元二三三年~二九七年),字承祚,生于三国末西晋初,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市)人。“少受学于散骑常待谯周,治《尚书》、《三传》、锐精《史》、《汉》,聪警敏识,属文富艳。”(《华阳国志·陈寿传》)
陈寿能编撰出《三国志》这样一部史学名著,与他当时所处的时代和具体的主客观条件是分不开的。从主观方面看,他从小对学习历史就有兴趣。从客观环境看,陈寿的历官行事,也有助于他研究历史,从事著述。在仕蜀期间,曾任东观秘书郎,入晋以后,历任著作佐郎、著作郎等职。
陈寿生活在三国后期和西晋前期,由他来写三国史,是有其便利条件的。由于是当代人写当代史,对不少史事,可以说是耳闻目睹,闻见真切,纪录下来自然是可信的。
由于陈寿所具备的各种条件,决定了《三国志》这部书能成传世之作。其书问世以后,即得到当时人的称赞。
文理梗概
《三国志》共六十五卷,其中《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
三国详略不同,《魏志》、《吴志》记载较详,《蜀志》较简。这是因?魏国和吴国曾经有史书。
陈寿写《三国志》分魏、蜀、吴三志,并且用“三国”名书,表现出三国鼎立的历史实境。《三国志》无表无志,只有纪、传二体。关于帝纪,只有《魏志》数帝立纪,其它蜀帝、吴帝统统立传。陈寿不能不这样处理,因为他是晋朝的史官,“晋承魏统”,他也得尊魏为正统。然而,他处理得十分巧妙,他写蜀、吴二主的传、年经事纬、记事方法与本纪毫无区别。他实际上是把三国放在同等地位,由此足见其卓识和创见。
流行本《三国志》都附有南北朝时刘宋裴松之的注文,裴注征引了大量的史料,可以补《三国志》本文之不足,成为《三国志》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故甘陵相夫人有娠六月,腹痛不安,佗视脉曰:“胎已死矣。”使人手摸知所在,在左则男,在右则女。人云:“在左”,于是为汤之下,果下男形,即愈。
县吏尹世苦四支烦,口中干,不欲闻人声,小便不利。佗曰:“试作热食,得汗则愈;不汗,后三日死。”即作热食,而不汗出,佗曰:“藏气已绝于内,当啼泣而绝。”果如佗言。
府吏儿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盐渎严昕与数人共候佗,适至,佗谓昕曰:“君身中佳否?”昕曰:“自如常。”佗曰:“君有急病,见于面,莫多饮酒。”坐毕归,行数里,昕卒头眩堕车,人扶将还,载归家,中宿死。
故督邮顿子献得病已差,诣佗视脉曰:“尚虚,未得复,勿为劳事,御内即死。临死,当吐舌数寸。”其妻闻其病除,从百余里来省之,止宿交接。中间三日,发病一如佗言。
督邮徐毅得病,佗往省之。毅谓佗曰:“昨使医曹吏刘租针胃管讫,便苦咳嗽,欲卧不安。”佗曰:“刺不得胃管,误中肝也,食当日减,五日不救。”遂如佗言。
东阳陈叔山小男二岁得疾,下利,常先啼,日以赢困。问佗,佗曰:“其母怀躯,阳气内养,乳中虚冷,儿得母寒,故令不时愈。”佗与四物女宛丸,十日即除。
【赏析】
通过上述几则病例,一代神医华佗便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惊叹其医术的高超。
妙言辑录
1.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2.宝货仓库,国家之有。
3.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
4.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
5.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诚胜。
6.自古圣帝明王,罪及妻子。
7.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9.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
10.年少虑事不远。
专家评点
《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详尽地记述三国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情况,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三国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全文文笔简洁。记人述事生动传神,在传记文学方面,亦有较大的贡献。
作者:房玄龄等
成书时间:公元六四八年
晋书一语中的《晋书》是记载西晋和东晋历史的断代纪传体史书。
书海溯源
《晋书》的修撰,是根据唐太宗李世民的诏令,于贞观二十年(公元六四六年)开始,至二十二年(公元六四八年)完成,历时不到三年,参加编写者如下: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等三人为监修;来济、陆元仕、刘子翼、卢承基、李淳风、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雀行功、辛丘驭、刘胤之、杨仁卿、李延寿、张文恭等十四人负责分功撰录;令孤德、敬播、李安期、李怀严、赵弘智等五人负责考证类例。总上作者二十二人,若将唐太宗计入,则为二十三人。
唐太宗重视修史,目的是藉总结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来巩固唐代一统天下的政治局面。李世民亲自为《宣帝纪》(司马懿)、《武帝纪》(司马炎)以及《陆机传》、《王羲之传》撰写了四篇史记(“制曰”),因此曾有《晋书》为太宗皇帝御撰之说。
文理梗概
《晋书》是载述两晋历史的纪传断代史,记事自西晋武帝太始元年(公元二六五年),到东晋恭帝元熙二年(公元四二○年)共一百五十六年的历史。其中西晋四帝:武帝、惠帝、怀帝、愍帝,都洛阳,历五十二年;东晋十一帝: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废帝、简文帝、孝武帝、安帝、恭帝,都建康,历一○四年。全书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另有叙例一卷,目录一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叙例散失,目录不再独立成卷,古今本为一百三十卷。
《晋书》列传七十卷是做得比较好的,内容比较广博,记述比较详尽,保存了十分丰富的珍贵史料。列传中有不少合传,其中豪门大户子列父子集合一传者,反映出当时门阀贵族势力之强大。还有一些合传,或者是思想情趣相近的文人名士,或者是职业相同的史学家,或者是年代先后不同而同属乱臣贼子者。从这些合传可以看出撰史者的用心安排。
《晋书》还创造了“载记”的形式,载述了割据政权“十六国”的历史。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晋书·卷一·帝纪第一·宣帝》)
制曰: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治乱无常,兴亡有运。是故五帝之上,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来,处其忧而为乐。竞智力、争利害,大小相吞,强弱相袭。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干,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
【赏析】
这是唐太宗亲自写的史论。文中,唐太宗挞伐司马懿、司马昭父子的不臣行为,指出他们“应期佐命”、“受遗二主”,却“饰忠于已诈之心”、“前忠而后乱”,欺负孤儿寡妇,做出掩耳盗铃之事。唐太宗说,司马懿父子的经营违抗了天命,虽然子孙得福,而自己仍不免终身为臣,却留下了身后恶名。这篇评论具有一箭双雕的作用。一是为自己的玄武门之变辩解,唐太宗将之变誉为周公诛管蔡,要史臣实录,书法不隐,与司马懿父子的鼠窃狗偷行为不可并论。二是劝诫臣下,不要效法司马懿父子,要修自身的令名。
妙言辑录
1.百代文宗,一人而已。
2.畏小忍而忘大孝。
3.四海无事,百揆多闲。
4.治乱无常,兴亡有道。
5.邦国之贵,元首为先。
6.知贪于近者则遣远,溺于利者则伤名。
7.壮矣哉,包举天人者也!
8.决神算于深衷,断雄图于议表。
9.居治而忘危,则治无常治。
10.子不肖则家亡,臣不忠则国乱。
专家评点
《晋书》详细记载西晋和东晋封建王朝的兴亡史,并用“载记”形式,兼叙了割据政权“十六国”的史实,是研究晋史的宝贵材料。《晋书》取材广泛,资料丰富,但在史料的甄别取舍上未能十分注意筛选,议论方面则每一卷后都既有论,又有赞,且多用骈偶,辞采华丽而文字累赘。
作者:沉约
成书时间:梁天监初年
宋书一语中的《宋书》是一部记述刘宋兴亡的纪传体断代史。
书海溯源
沉约(公元四四一年~五一三年)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德清县)人,是南朝著名的文坛领袖和历史学家。历仕宋、齐、梁三朝,官至尚书令,卒谥隐,后世称沈隐侯。
南齐永明五年(公元四八年)春,沉约奉命撰《宋书》,他以何承天、徐爰等人陆续修撰的国史底稿为基础,略事修订,删去属于晋代的十三人传记,续撰永光(公元四六五年)以后十余年的史事,第二年二月即将纪传部分撰成奏上。因为大部分是利用徐爰等人的旧稿,自撰不多,所以成书如此之快。志的部分是以后续撰的,何时完工,史无明文。但从它避齐明帝萧鸾和梁武帝衍以及父萧顺之的讳来分析,大约可以推定,是从齐末到梁天监初陆续完成的。
文理梗概
《宋书》包括本纪十卷、列传六十卷、志三十卷,合计一百卷。
晋安帝元兴二年(公元四○三年)荆州刺史桓玄代晋称帝,翌年刘裕推翻桓玄,随后北灭南燕、后秦,系威权于一身,终于夺取帝位,建立刘宋。刘宋永初元年(公元四二○年)是南朝的开始,也是南北朝对峙的起点。《宋书》记事始于宋武帝永初元年,迄于宋顺帝升明三年(公元四二○年~四七九年),主要记载刘宋政权六十年的史事。
本纪十卷记刘宋王朝的八个皇帝。武帝本纪占三卷,虽然刘裕在位三年,但记事从东晋隆安年间他参与镇压孙恩、卢循起义开始,到他逐步控制东晋朝政、登基称帝、改革朝政。所记史事时间跨度达二十个春秋。其余皆一帝一卷。
宋志三十卷,凡八目:《律历志》三卷、《礼志》五卷、《乐志》四卷、《天文志》四卷、《符瑞志》三卷、《五行志》五卷、《州郡志》四卷、《百官志》四卷。号称宋书八志是精华所在,份量几占全书一半,不但记述刘宋一代的典章制度,还上溯三代,尤详于魏晋,明于典章制度的源流始方,足补前史之遗缺。
《宋书》列传传目标明传主姓名者,凡二百三十余人。《宋书》列传中,高门士族人物几占一半,仅凭血统,不问有无才德,王、谢世族立有专传的都在十人上下,空泛罗列其官衔美称,且必于其传首载明其祖辈官阶、履历,遂成定制。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宋书·卷二·本纪第二》)
延之报曰:承亲率戎马,远履西畿,阖境士庶,莫不惊骇,何者?莫知师出之名故也。今辱来疏,始知以谯王前事,良增叹息。司马平西体国忠贞,疑爱待物,当于古人中求耳。以君公有匡复之勋,家国蒙赖,推德委诚,每事询仰。谯王往以微事见劾,犹自表逊位,况以大过而当默然邪。但康之前言有所不尽,故重使胡道谘白所怀。道未及反,已奏表废之,所不尽者命耳,推寄相与之怀,正当如此?有何不可,便兴兵戈。自义旗秉权以来,四方方伯,谁敢不先相谘畴,而径表天之邪。谯王为宰相所责,文表废之,经正何归,表使何因,可谓“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刘讳足下,海内之人,谁不见足下此心,而复欲欺诳国士!天地所不容,在彼不在此矣。来示言“处怀期物自有由来,今伐人之君,陷人以利,真可谓“处怀期物,自有由来”者矣。刘藩死于闾阖之明,诸葛毙于左右之手,甘言诧方伯,袭之以轻兵,遂使席上靡款怀之士,阃外无自信诸侯,以是为得算,良可耻也。贵府将佐及朝廷贤德,寄性命以过日,心企太平久矣。吾诚鄙劣,尝闻道于君子。以平西之至德,宁可无授命之臣乎!未能自投虎口,比迹郗、任之徒明矣。假令天长丧乱,九流浑浊,当与臧洪游于地下,不复多言。
【赏析】
此段写刘裕未登基之前,宰相府给事参军韩延之对刘裕权倾朝政的不满,谓其乃“天地所不容”。
妙言辑录
1. 灵运之兴会标举,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
2.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3.地理参差,其详难举。
4.足以勒铭钟鼎,昭被方策。
5.先王之莅天下也,上则大宝以尊德,下则建侯以褒功。
6.治乱相因,理不常泰。
7.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8.先王制治,九士攸序,分境画疆,各安其居。
专家评点
《宋书》收录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各种文献比较多,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中国史学素有文史结合的传统,在二十四史的作者中,沈约第一个用历史眼光进行文学批评,这不仅反映刘宋时代文学第一次取得独立地位的客观要求,也是由于历史学家沉约本是文坛领袖、一代词宗,故具备写作文学史论的学识。
编者:魏征等
成书时间:公元六三六年
隋书一语中的《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书海溯源
魏征(公元五八○年~六四三年),字玄成,巨鹿曲城(今河北馆陶)人。他是唐初一位杰出政治家,也是当时一位重要的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