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一书不但记录了当时人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观点和言论,而且内容广泛,涉及到邦国成败、阴阳律吕、外交、军事等方面,还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礼仪制度、天象节令、生活习俗、民谚歌谣和神话传说,这些都是我们研究和了解先秦社会史、思想史的宝贵资料。如果把《国语》比喻为一部先秦历史(特别是春秋史)的百科全书,这绝非夸张之词。
编者:刘向
成书时间:战国末年或汉代初年
战国策一语中的《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纵横家的言论总集,也是一部贯串着纵横家思想的战国时代之史料汇编。
书海溯源
《战国策》不是某一个人的作品,它是战国至秦、汉间纵横家游说之辞和权变故事的汇编,它不作于一时,也不成于一手。
战国时代,有人专门从事外交策略的研究,讲究如何揣摩人主心理,运用纵横捭阖的手腕,约结与国,孤立和打击敌国,史称纵横家。他们对谈说之术非常重视,为了切磋说动人君的技艺,就不断地收集资料,储以备用,有时并自行拟作,以兹练习,《战国策》中的许多篇章就是这样产生的。到西汉末年,刘向进行全面校订和整理,因为全书主要记录“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了策谋”的活动,所以定名《战国策》。
文理梗概
《战国策》是一部关于战国时代各国历史情况的重要记录,记录上起春秋,下至秦汉之际约二百四、五十年的史实。全书共三十三卷(以国别为基础,以时间为顺序排列。
战国时代是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时代,旧的生产关系日趋瓦解,新兴的封建生产关系勃然兴起,从而形成了国与国之间、一国内部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尽为战国。”“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当时,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力大增,成了强国。秦国的兴起,对其他六国形成威胁,迫使山东六国经常联合起来合纵抗秦。而秦国则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实行连横政策来分化瓦解各国势力。于是,在战国中后期,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合纵连横斗争。《战国策》记述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这一百多年间合纵连横的历史事件,而纵横家们的言论和活动更是书中极力渲染和刻划的对象。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田需贵于魏王》)
田需贵于魏王,惠子曰:“子必善左右。今夫杨,横树之则生,倒树之则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杨,一人拔之,则无生杨矣。故以十人之众,杨易生之物,然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今子虽自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众,则子必危矣。”
【赏析】
惠子的这段说辞,引《毁树容易种树难》这则寓言,讽谏田需“必善左右”。含义深刻,发人深思。
杨树是自然界生命力最旺盛的一种树:“横树之则生,倒树之则生,折而树之又生。”加上“十人树杨”,应当是枝繁叶茂,绿树成荫了。然而,只要“一人拔之”,“则无生杨矣。”“易生之物”,又有“十人之众”树之,跟“一人拔之”形成鲜明对照,强调“树之难而去之易”。寓言最后归纳这一句,含义隽永,耐人思索。
显然,这个寓言的含义并不限于故事本身,它是说明一个普遍性的真理:“破坏容易建设难。”
惠施劝告田需而引用这则寓言,是要他认识到仅仅“自树于王”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到周围“欲去子者众”这个“必危”的客观形势,从而做到“必善左右”,才能保持自己的地位。这对田需来说,无疑是给他敲了警钟,使他能够提高警觉,转危为安。
由于文中的寓言很有启迪作用,便为历代所沿用,“毁树容易种树难”也就成了大家熟知的成语,一直教育后代的人们。
妙言辑录
1.得士则兴,失士则败。
2.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4.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5.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6.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7.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8.色老而衰,知老而多。
9.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
10.以天下之心,行天下之势,如水之就下,孰能御之?
专家评点
《战国策》是一部文学价值相当高的重要史籍,它上承《左传》、《国语》,下开汉代的《史记》,在史传文学的发展史上起了桥梁作用,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依据之一;作为文学作品,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之创作产生重大影响,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司马迁
成书时间:公元前九一年前后
史记一语中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
书海溯源
司马迁,生于公元一四五年(汉景帝中元五年),字子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出生于一个“世典周史”的家庭中。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为汉武帝时的太史令,有志于次第旧闻、裁剪论着、整理古今历史。在父亲的影响和熏陶下,司马迁十岁即能诵古文,后来还拜儒学大师孔安国和董仲舒为师,系统地学习了《尚书》、《公羊春秋》,以及先秦典籍。
父亲临终前,司马迁接受了父亲的遗命:完成一部详载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通史。如果说此时他答应撰写《史记》是继承父亲遗业的话,那么他守丧三年继任太史公之后,伴随人生阅历的增加,他开始意识到纪录和反映当时社会状况是历史学家应尽的职责,故于太初元年(公元前一一○年)正式开始撰述编订工作。
然而,正当他孜孜不倦地著述之际,横祸飞来。因“李陵事件”,司马迁遭受宫刑。但为了《史记》的创作,他忍辱含诟,坚强地挺过来。大约在征和三年(公元前九○年),《史记》的撰写编订大致完成。
文理梗概
《史记》创立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完备的纪传体史书体裁,全书共一百三十篇,计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
《史记》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说是通贯古今,包罗万象,实实在在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从传说时代的黄帝写起,一直写到作者当世的汉武帝时代,前后三千多年,总为一编。举凡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文化、学术、天文律历、河渠地理,直至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山川地域、风俗人情,无所不包,略无遗漏。司马迁重视人类的生产经济活动,首创《货殖列传》与《平淮书》。他重视民族关系,主张维护以西汉王朝为中心的民族统一,从《匈奴列传》到《西南夷列传》,写了五篇少数民族史传。他也重视文化思想的变迁,为诸子百家学说的代表人物立传,开辟了后世学术思想史之路。他既能够以帝王的言引政绩为纲,注意反映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历史功绩,也能够广泛描写社会各阶层,包括一些下层人士的历史活动,为游侠、刺客、佞幸、滑稽、货殖、儒士等各色人物立传,努力反映社会的全貌。如此气魄宏伟、规模空前地总结历史,适应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客观历史要求,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理想的伟大实践。
绝章赏析
【原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内容略)
【赏析】
这是一篇多人合传,全篇写了廉颇、蔺相如、赵奢、赵括、李牧等五个人物。通过这五个人物的传略,记述了赵国从越惠文王到赵王迁七十年间的兴亡史,而反映如何使用人才的问题。其中强调君主善于举贤授能,知人善任,国家就强盛;君主若良莠不分,忠奸不辨,国家就败亡。
蔺相如本来是赵国宦者令缪贤舍人,但是当赵惠文王知道“其人勇士,有智谋”后,立即委以重任。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赵奢,本来是一个征收田租的小官,但是他忠于职守,有胆有识,敢作敢当,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赵惠文王赐封赵奢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从对蔺相如、赵奢的正确任用,可以看出赵惠文王不愧是战国时期一位贤明君主。结果使赵国不断强大,成为战国末期能够和强秦抗衡,并且能取得一定胜利的国家。
而李牧的故事,进一步深化了如何用人的主题。李牧本来是赵国的北边良将,在和匈奴侵扰者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赵王迁不察虚实,竟以他人代替李牧。赵王迁自断手足,在强秦进攻面前,束手就擒,国为秦灭。
妙言辑录
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绢)
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4.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5.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君王用而小人退;国之将亡,必有妖孽,贤人隐,乱臣贵。
6.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7.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8.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
专家评点
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上自黄帝、下迄汉武帝三千年中国的发展变迁,是中华文明的集大成之作。它不但是一部体大精深、无与伦比的历史名著,而且也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影响巨大而深远。
作者:班固等
成书时间:公元一一○年前后
汉书一语中的语录体著作,儒学经典,影响千秋万世。
书海溯源
班固(公元三二~九二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人。他出生在一个充满学术气氛的家庭,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显示出多方面的才能。其父班彪一生从事续补《史记》的工作,共写出《后传》六十五篇。父亲死后,他着手整理《后传》,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汉书》的编写。在以后的二十多年中,班固精思熟虑,专心写作。永元四年(公元九二年),窦宪图谋叛乱,事情败露而自杀。班固因受牵连,死在狱中。
班固死时,《汉书》的大部分篇章已经成段,只剩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出,和帝令其妹班昭继续补写八表,后来马续又帮助班昭写成了《天文志》。前后经历三四十年,一部史学巨著终于完成了。
文理梗概
班固的《汉书》原为一百卷,今本依唐人颜师古注本,又折出若干子目,共计一百二十卷,八十多万言。
《汉书》又名《前汉书》。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二○六年),下终王莽地皇四年(公元二三年),记述西汉王朝二百三十年历史。
《汉书》内容极其丰富,以类目计,可分四类:第一类是“帝纪”共十二卷。因为汉高祖刘邦是汉王朝开国之君,所以《高帝纪》置于诸“帝纪”之首。此外,分记惠帝、高后、文帝、景帝、武帝等各为“帝纪”一卷;第二类是史“表”,共八卷。分记诸侯王、异姓诸侯王、外戚、各朝显臣及百官公卿大事;第三类是“志”,共十卷,分记礼乐、刑法、社会经济、水利建设、重要文化以及天文、地理等情况;第四类是人物传记,共七十卷,反映西汉各种代表人物。他们之中有战功赫赫的将军,有威武不屈的使节,有极力维护皇权的大臣,有权术圆通的野心家,有草菅人命的酷吏,有重义轻生的游侠,有皓首穷经的学者,有腰缠万贯的巨商,还有争宠的后妃,厚颜的佞幸等等。通过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活动,可以了解西汉社会各方面的情况。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高帝纪·卷一·上》,内容略)
【赏析】
公元前二○九年九月,正当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军冲击着秦帝国的腐朽统治之际,有两支武装力量在东南部几乎同时崛起。其一是项梁、项羽在吴县杀郡守起义,领着八千江东子弟向北挺进;其二是刘邦在沛县斩蛇起义,然后率领沛县民众攻城掠地。起初,刘邦军与项梁军配合,在江苏、安徽西北部、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辗转作战,打击秦军。项梁死后,项羽北上救赵,抗击秦军主力。刘邦受怀王派遣,出山东西行,横贯江南,没有遭遇多大阻力,从武关攻入关中,结束了秦帝国的反动统治。
项羽入关以后,本打算消灭刘邦军,经过鸿门宴上的一番较量,形势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刘邦不甘心屈居汉中为王,不久便暗渡陈仓,还定三秦,出关东征,揭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的历史篇章。
刘邦虽曾一度战败,甚至全军覆没,但很快他又重振旗鼓,卷土重来。他以荥阳、成皋为据点,与项羽展开拉锯战,消耗了项羽的战备力量,并扩大战果,形成了对项羽的包围圈。项羽陷于孤立境地,不得不同意中分天下。
成皋之战使刘邦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刘邦终于调动一切力量在垓下决战中消灭了项羽军。公元前二○二年二月,刘邦登上皇帝的宝座,一个强大的封建帝国在复杂激烈的斗争中诞生了。
刘邦知人善任,能听到不同意见,顺应民心,得到民众的支持,这些都是他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值得我们借鉴。
妙言辑录
1.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3.正其本,万事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4.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5.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6.道不同,不相为谋。
7.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
8.臣宁负王,不敢负社稷。
9.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10.天道神明,人不可独杀。
专家评点
《汉书》(也称《前汉书》)是我国古代继《史记》之后又一部史学名著,它详尽地记述了西汉王朝二百三十年间的历史,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以至中西交通,文化交流等方面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成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西汉社会的一部主要著作。
作者:范晔
成书时间:公元四四五年左右
后汉书一语中的《后汉书》是一部优秀的史学名著。
书海溯源
范晔(公元三九八年~四四五年),字尉宗,顺阳山阴人。南北朝时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和发明家。
范晔的祖先是东晋的世家大族,祖父范宁,曾任豫章太守;父亲范泰,曾任御史中丞。范晔少时就出继给从父范弘之,因而世袭封武兴县五等侯。刘裕势力发展时,范晔便投靠刘裕之子刘义康,在其部下任冠军参军。宋文帝元嘉五年(公元四二八年)因父丧去官。服厥后,为征南大将军檀道济部下的司马,领新蔡太守,后升尚书吏部郎。元嘉九年(公元四三二年)因事激怒刘义康,被贬,出任宣城太守,从此时起着《后汉书》。数年后,迁长沙王义欣镇军长史,加宁朔将军,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公元四四五年)被人告发参与拥立刘义康为帝,因以谋反罪被杀,年仅四十八岁。
文理梗概
《后汉书》一百二十卷,记载自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二五年)到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二二○年)间一百九十五年东汉一代的史事,包括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志三十卷。其中纪、传部分是南朝宋范晔所撰,志部分则为晋司马彪所撰。
《后汉书》继承了《史记》、《汉书》的体制,基本上按照已有的传目去述事和写人,但又不完全囿于旧有的模式,而是针对东汉一代特有的社会风尚和时代特点,适时制宜地创设一些新的传目去反映之,例如增加了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和列女等传。一个类传都集中反映一组性质相近的历史人物,都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东汉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历史现象。
范晔说他写《后汉书》,“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他所谓的“正一代之得失”,就是通过书中的序和论来体现的。论赞内容广泛,言简意赅,除了评论军国大事,褒贬历史人物,表述撰着意图等外,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变化的趋势与特点加以探索。
绝章赏析
【原文】
(节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