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是中华智慧的巅峰之作。大千世界、自然万物无不涵盖于阴阳之中,有阴即有阳,有阳必有阴。阴阳既互相依存,又彼此对立,还能相互转换;“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盛衰更替,从而促进自然界的生生息息,不断进化。“阴阳调和”理论告诫人们,要学会调和人世间的阴阳之道,阴盛则补阳,阳盛则采阴;也就是说,事物在旺盛时期,要预防以后的衰败;而时运处于低潮时,则要通过奋斗走出困境,摆脱厄运。阴阳更替,是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也是人类的生活法则。
一、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
阴阳调和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一对范畴,它指的是两个相反、对立的事物的辩证统一。阴阳互相制约、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最后此消彼长,达到动态平衡。阴阳通过自己内部的这种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健康发展。其理论跟矛盾论、辩证法有相同之处,但更有其独到之处。
1阴阳合德,万物育生
阴阳,本指物体对于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用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力量。西周末年,人们从矛盾现象的观察中,逐步把矛盾要领上升为阴阳范畴。春秋末期的范蠡认为“阳至而阴,阴至而阳”,表达了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思想,且处在统一体中。《易传·系辞上》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原则,认为阴阳的相互交替作用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把阴阳上升为最高的哲学范畴。汉代以后,阴阳学的发展比较曲折,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认为天地万物都在阴阳二者的不断交替变化中除旧更新,形成了比较彻底的矛盾发展观。
现存典籍中,以阴阳为宇宙观的最早论述见于《国语·周语》,西周末年的周太史伯阳父用“阴阳”解释地震的起因:
“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伯阳父指出,阴阳乃“天地之气”,阳指阳气,阴指阴气。阴阳二气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失而同失。
老子在《道德经》中用阴阳说明万物的构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显然,万物是阴气、阳气相互结合而生成。《庄子·则阳》篇说:“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庄子和伯阳父的观点如出一辙,他们都认为阴阳即是阴阳之气,是天地间生成万物的本源。
《易传》里的阴阳则是偏重其性质,《系辞上》“阴阳之义配日月”;《系辞下》“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这些都是在阴阳之气概念上更高层次的注解。《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虽然也包含阴阳二气的变化,但还指正反两方面的互相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
西汉中期董仲舒将阴阳家的一些观点纳入儒家体系,他建立的阴阳学说,其“阴阳”仍指阴阳二气。
宋代理学家程颐、朱熹也认为阴阳是气非道,《二程遗书》中说:“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朱子语类》曰:“道须是合理与气看。理是虚底物事,无那气质,则此理无安顿处。”依程、朱的说法,阴阳的对立和迭运都还不能称为“道”,只有那使得阴阳对立迭运的根本道理才是“道”。所以《易经》说:“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
何谓道呢?天地自然变化过程就是道。在天地万物创始前期,本是清空虚无,即名无极天地,即而产生气体,是为混沌时期,名为太极天地,渐孕育两仪阴阳,混沌初期,乾坤始奠,轻清为天阳,重浊为地阴,故无极生太极也就是道,太极生两仪,亦即道生阴阳,阴阳生天地,再由天地生万物。
天地生育万物,万物生长发育,以致成长、毁灭、更替具备了阴阳的条件,阳气推万物而起,阴尽万物而止。在天地灵气的培植之下,才开始生长发育变化,所以阴阳是天地间的一种自然规律。故《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合德,万物育生。”
2阴阳为道,辨证统一
在古代著作中,先秦的《黄帝内经》对于阴阳的论述最为详尽透彻,该书中阴阳的要旨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阴阳是指自然界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生命物质。
如《素问·四气调神》中写道“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这里的“四时阴阳”的阴阳是指自然界四时变化的寒暑之气,而“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阴阳则指圣人因时调养人体的阴阳物质之气。
《素问·逆调论》里说阴阳指人体的阴气、阳气:“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灵枢·卫气》则把阴阳比喻为营卫之气:“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穷之。”
第二,阴阳是对自然界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的概括。
《黄帝内经》指出,阴阳揭示了天地间万物生长、变化、存亡的根本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与《易传》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管子·四时》的“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一脉相承,但认识更加深刻更加成熟。而且还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原理,即阴阳间的内在联系。其精髓如下:
①阴阳的对立性质
《素问·阴阳应象》说:“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与阳的对立性质就是静与躁、血与气、男与女、水与火的对立。换言之,阴阳是对自然界水与火、男与女、血与气、静与躁等对立性质的概括。
②阴阳既相互对立,又彼此依存
《素问·阴阳应象》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③阴阳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换
《灵枢·论疾诊尺》说:“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④阴阳必须达到其内部的平衡
《素问·生气通天》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阴阳属性双方,既对立又彼此依赖,最关键的是要达成一种稳定平衡状态,才能维持事物正常的发生、发展、变化。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的阴阳范畴,不仅是对自然界对立统一规律的概括,而且还进一步揭示了阴阳为道的基本原理,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这是其对阴阳学说的最大贡献。
二、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
阴阳双方在不断地对抗、排斥和作用的运动中,彼此之间随时发生着消长和转化,使阴阳双方始终维持着相对的稳定关系,自然界的这种稳定平衡关系,标示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和协调发展。
1阴阳双备,成其事物
阴和阳涵盖万物,其反映了宇宙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对立而又相关的现象。比如说天和地、白天和黑夜、奇数和偶数、生和死、男与女、进与退、人生的顺利与坎坷以及人之心与理、科学与艺术等等,它反映了宇宙规律、自然规律、人生规律和生态规律。
自然界最值得关注的两个对立且又不能相互分离的现象,中国先哲用阴阳来表示。
有阴即有与之相对的阳,有阳即有与之相对的阴。阴阳相互依存,相互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阴阳是相对性概念,所以,阴与阳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如热(阳)相对于寒(阴)而言,表(阳)相对于里(阴)而言,反过来也是这样。阴阳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它们必须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在自然界中,可用阴阳来分析的事物很多,如天与地,日与月,寒与暑,昼与夜,隐与显,进与退,伸与屈,动与静,男与女等等。而就其作为阴阳相对的属性而言,对立的双方具有互依共存的关系,也就是说阴阳既然是以相互依靠、互为存在为前提的,那么,二者之间就必定有相互促成、相互利用的一面。只有阴阳双备,才能成事物,才能有变化。
2阴阳转化,否极泰来
宇宙万物,有阴即有阳,有阳必有阴,阴阳的双方总要顺遂天时发生相互作用,造成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情形。当阴阳一方长到至高点,相对一方消到最低点时,事物再也不能照原样进行下去,于是,生化的过程就处于停滞状态。经过一段时间,阴阳双方的关系会发生转化:长的一方变为消,消的一方变为长。阴阳双方就这样互相转化,周而复始,不断发展演变。
假若停滞后能够转化,那么,事物的生命就可以长久。如果停滞后没有变化则意味着死亡的来临。但是某一事物的死亡,又意味着另一事物的新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这是警告人们,事物不会永远处于上长趋势,事物的长久也不在于持之以盈,而是在于适时变通。只要肯于转化,善于变化,置于死地也能后生。阴阳在对立统一中相互作用,使双方的力量对比不断发生变化,出现此长彼消、此消彼长的情形。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夏至以后,阴气渐长,阳气渐消,变得昼短而夜长,气温逐渐转凉变寒;冬至以后阳气渐长,阴气渐消,又变得昼长夜短,气温暖热。夏至和冬至正是季节变化的关节点,阴气和阳气的地位就将在此关节点上发生转化。所以说,在一年之中,春夏以阳气为主导,阴气居从属地位;秋冬则阴气居主导,阳气为从属地位。阴阳消长转化在四季的循环递进中,表现得最为典型,也最为明显和形象。
《系辞下》说:“乾,阳物也;坤,阴物也。”天地若不能交通,大地就会干旱,树木就会干死,万物的生命就难以生存。但如果暴雨数起,狂风频作,四季失序,生命也难以为继。干旱是阳气亢而为害,洪涝是阴气过盛,生命也不能存在,只有阴阳调和,才能风调雨顺,万物才能正常生存。推而广之,万事万物切勿阴阳失衡,阴太盛或阳太盛都不适宜。
阴阳平衡的原则在动物身上体现得也比较明显,如不长毛的动物在水中能生存下来,而在陆地难以生存,如鱼、龟、虾等;而陆地上长毛的动物,如老虎、羊、老鼠、兔子等,在水中则会淹死。总而言之,阴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正所谓否极则泰来。
3阴阳常阈,动态均势
宇宙虽然大而无边,却是阴阳组成;万物虽然芜杂无比,却离不了阴阳二字。比如有男就有女,“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道就是法则。有一个正面,就有一个反面,否则正面也不会存在,如没手心,就不可能有手背一样。宇宙间万事万物不可能只有正面或只有反面的。“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单阴独阳是不能单独存在的。
一阴一阳虽然是有正有反,但是调和正反的,不是矛盾的统一,而是动态的均衡。均衡即是阴阳平衡,它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的相互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阴阳双方虽然不断地处在相互对抗、相互排斥、相互作用的运动中,彼此之间随时发生着消长和转化,但阴阳双方一直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结构关系。
受儒家“中庸之道”的影响,阴阳平衡的观念也是“阴阳贵和”思想的反映。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平衡”与“中和”的内涵是同一的。《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说:“中者,天地之终始也;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中者,天地之美达理也。”意思是说,天地阴阳二气的中和,促成了万物的发生和发展。中和是天地万物必须遵循的法则,是天地之间最正确、最通达的道理,是人生处世的法宝。
阴阳双方的平衡,是动态的常阈平衡。所谓阴阳的动态常阈平衡,是指阴阳双方量的比例是不断变化的,但又稳定于正常限度之内的状态,是动态的均势,而非绝对的静止。维持这种平衡状态的机制,是建立在阴阳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基础上的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的消长和转化运动。阴阳双方维持动态常阈平衡的关系,在自然界标志着气候的正常变化,四时寒暑的正常更替,在人体标志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协调。
所以,《素问·调经论》说:“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如果阴阳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关系失调,阴阳双方的消长与转化运动失常而超过了正常的限度,阴阳的动态常阈平衡就会遭到破坏而出现偏盛偏衰或皆盛皆衰的情况。这种偏盛和偏衰,在自然界标志着气候变化的异常,在人体标志着生命活动的失常而进入疾病状态。而养生与治疗的一切方法和手段,都不外乎是为了维持或恢复机体阴阳的平衡。
实际上,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在不断变化发展着。其发展与变化的机理在于阴阳双方的升降交感、氤氲合和,而阴阳二气升降交感的内在机制是阴阳双方的互藏互寓、对立相摩。人体的生命过程中,气的升降运动,血液的循环,物质与能量的代谢,精与气的转化,都是时刻不停顿的。
整个宇宙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人体的生命活动也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但这种不停的运动变化必须有一种自控机制,以使其自律而不至于过度运动或过于静止。宇宙中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只有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才有可能。如果事物内部的阴阳双方永远处于消长转化运动中,永远没有均势、相持、稳定和平衡,那么,宇宙就会处于瞬息万变之中,生命就不可能产生和存在,更不可能有健康和长寿了。
中医学既承认人体生命过程的恒动性,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又不否认生命过程的稳定性。人体的生命活动就是在阴阳双方的恒动性和稳定性的对立统一过程中进行的、发展的。因此,人体的阴阳平衡是体内阴阳二气在运动变化中维系的动态平衡,而体内的阴阳二气的运动,是推动和调控物质与能量代谢和各脏腑功能的升降出入运动。
4阴阳交融,互为基本
阴阳双方的对立、互根、互藏、交感、消长、转化、自和、平衡等,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阴阳之间的运动规律和运动形式,它们表达了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正所谓阳气活动而显出,阴气隐藏而进入。阳气到了极点变为阴,阴气到了极点就反为阳。总之,阴阳要互为基本,两相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