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道”来源于下棋时的对局,因为下棋是一种博弈之道,所以,“局道”就引申为人生的对局。人们常说,世事如棋,就是说,人就像棋盘上的一个棋子,每走一步,就会使全局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一个聪明的对弈者,常常是一个策划高手,谋略高手,他善于在变幻莫测的世局中顺时应变,采取种种措施谋取对己有利的局面,从而顺畅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一、运筹帷幄的谋略奇术
“局道”是一种变术,成大事的根本在于靠谋略取天下,而谋略又无一定之规,它可能是诡异无常,也可能是平白无奇,全在于运用者的兴之所致。这种非程序,无规则的人类竞争,需要竞争者具备超凡脱俗的智慧和异于常人的胆量,达不到这个境界,就难以创造功德圆满的人生。
1世事如棋,谋略取胜
局,原意是指棋盘,《说文解字》里说:
“促也,从口在尺下。……所以形棋象形。”
因为下棋是一种博弈之道,所以,“局”与“博”相伴相生,对应发展,“局”的精神,也就变成了博弈的精神和谋略的精神。而局道就几乎和博弈与谋略划上了等号。从棋盘上的厮杀到人世间的对局,局道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是一道道扑朔迷离的超级智慧,有人曾将局道定义为“非程序、无规则、前契约条件下的人类竞争”。虽然不甚准确,却也道出了它的某些特性。
由此可见,局道就是中国人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斗争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谋略艺术。汉朝的刘向在《说苑》中说:“夫权谋有正有邪,君子之权谋正,小人之权谋邪。”意思是说,谋略(局道)有正有邪,君子运用它是走正道,为人类谋福利,而小人运用它则是走邪路。所以,道(道德)与谋(谋略)的统一,也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有道者使用的谋略,以道德仁义为准则,以人心向背为依归,是为大谋;中谋则是孙子所谓的“诡道”,是战术上的谋略;至于智巧性谋略,则谓之小谋。大谋要考虑的因素,《孙子兵法·计篇》说:“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五者之中,道为先,是不尚诡计而尚民心民意的。大谋用好了,就会民心所向,民意思归,也就不需要战术性谋略了,所以孙子说“上战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
中国最古老的智慧《老子》和《孙子兵法》,讲的都是谋略,《老子》所讲述是宏观的谋略,即“大道”,而《孙子兵法》则讲述的是实战运用,是具体实施的谋略。
“谋略”和“博弈”都是展示人的智能和竞技行为的,两者不同的是,“博弈”是有规则、有裁判的竞技;谋略则是无规则、无裁判的竞技。博弈之局是事先布好,局中人、博弈规则都已给定。局中人仅在可供选择的几种策略中进行选择,参与各方所要进行的只是“对局”和“破局”而已;谋略之局则是单方筹划,对手并不知晓,也毫无应对的准备,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一方智谋。
一个“局”的全过程包括局前、布局、对局、破局、结局、局后和局外。但因为具体事件不同,参与者也不尽相同,时间、空间都发生改变,所以在不少局里,有些过程就有省略了。
“局”是某个组织或个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智谋活动。要做好一个“局”,首当其冲的是“布局”,也就是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安排,抢占要点布置阵地,准备“入局。”
“入局”后的正面或间接交锋叫“对局”。“对局”是“局”的开始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交锋,局面会进入一种胶着状态,这时候就要寻找克敌制胜的方法,打破对峙局面,以求进入“收官”阶段。
打破僵局后,无论是达到目的后的胜出或是未达目的的失败,只要是事件有了最后结果,均为“结局”。“结局”就是结束。当然也有没有结局的“结局”,即设局者发现以自己的实力已难以实现自己的目的,就中途中止行动,不了了之。
结局之后,寻求此局的后果,即为“局后”。“局外”则寻求看似与此局无关之人的反应。“局后”和“局外”都是一“局”结束之后所需观测和反思的现实,同时也是新局开始的参照。
2局内局外,内外关联
所有的局都是有关联的,所有设局的人都是局中人。旧局的结束意味着新局的开始,一个局内人的退出意味着其他局外人的加入。
“局”在其运行过程中,奉行不同的原则,布局者和入局者应审时度势,加以区分。布局者应努力寻求各种优势,充分加以应用,以达到做“局”的目的;入局者则应分析对方的劣势,力求“破局”。因为入局是加盟别人的组织,那么,就必须看到别人对其需求程度,需求程度越大,位置就越重要。反之,需求程度不大,位置就不重要。
一般来说,越处于劣势的组织对你的需求程度就越大。成功的组织对新成员的态度总是比较冷漠的。入局者在加盟一个组织时要在两者之间作出权衡:一是组织在社会中的地位,一是你在组织中能获得的相对地位。越是劣势组织,越是危难中的组织,对你的需求程度越大,越可能充分发挥你的能量,使你相对处于一种比较优越的位置。
现代社会,由于人们对利益的追逐,产生了一种“零和博弈”,这种谋略来自于下棋。人们在下棋的时候,一般都少有和棋,因为竞技的特点是你死我活,谁也不会妥协,谁也不会让步。这种“博弈”所要追求的目的是能使自己获得的最小收益最大化。一“局”的运行,其目的就是利益最大化,亦即正效用的最大化和负效用的最小化,能否实现自己的目标,就看设局者的智商高低了。
二、智慧较量的生存之道
“局”的涵义,说高雅一点是谋略的意思,说低俗一些就是施诡计、设圈套、搞阴谋。总之,不同的人以其不同的用心来达到不同的目的,就可以赋予它不同的内涵。从此意义上讲,局不是单纯的“智谋”和“诡道”,而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生存和斗争发展中形成的特有的生存智慧。
1制胜布局,智谋有术
在人世间,人际关系比较复杂,但概括起来不出一个“局”字,其关键在于如何看局、如何防局、如何对局、如何求局,从而避免被淘汰出局。
事实上,局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用来防身,也可以用来杀人,当然也可以用来施行善举。局只是一种手段,就如同金钱一样,其本身并无对错之分,是行恶还是行善,关键要看是谁做局以及出于何种目的做局。
做局,首先要设局,就是让他人进入自己所设的局中,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要想把别人拉入你的局,要安抚他,使其消除戒意;要和他建立一种认同关系,让他愿意随你的指令而行。
一般说来,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可能设局,只是由于目的及智谋的差别,有的局声势浩大,世人皆知,有的局平庸无聊,藉藉无名罢了。
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只有藏其锋芒,“糊涂”一些、“憨直”一点,才会使人感到踏实,才会受到欢迎。当然,这种“糊涂”和“憨直”不是真“拙”,而是一种低姿态,一种掩饰。
“拙诚”,是一种处世态度,是一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状态,“拙诚”除了表面的“拙”之外,还需要表现出内心的“诚”;以诚待人,推心置腹的人往往能获得人心。但是,“拙诚”只能作为玩弄权术的一个道具,真“拙”或真“诚”者却未必能成大事。
曾国藩认为,“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有所贪有所利”和“有所激有所逼”指出了靠真正的“诚”无法影响到的一方面。对于这一方面,他并不恪守“拙诚”,而是充分利用权变。这反映了曾国藩的两副面孔,一副是“拙诚”君子,一副是“权变”智士。其实人只是一个,这两面都是他办事成功的手段,只不过不同情况下有所侧重而已。例如,对于重义气之人,他待之以真诚,使他们成为自己的心腹;对势利小人,用时抚慰,不用时打压;对老于世故者,则张弛相济,互相利用。曾国藩正是利用其卓越的处世技巧,才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处于不败之地。
2入局演戏,人心可测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朝代更替和权力之争中,产生了无数的“做局者”,他们一般都利用人们的弱点,设出了一个套一个的局,使对手陷进局里,自己坐收渔利。
秦汉战争中的陈平,就作了一个“局”,其目的是离间项羽与范增的关系,使项羽对范增产生怀疑,以除去他们的眼中钉。
陈平“做局”,利用的是一次项羽的使者来访的机会。
有一次项羽的使者来汉营办事,陈平先是故意隆重地接待使者。声色犬马之下,使者被感动得坐卧不安,当然礼节性地说出代楚霸王项羽向诸位感谢的话来。谁知招待人员听说“项王”二字,立即撤下盛宴和美女,换上窝头和稀饭,并当着使者的面说,你倒是早说你是项羽派来的啊,我们还以为你是亚父范增派来的呢。使者听了羞怒交加,回去把这件事添油加醋地向项羽作了汇报,头脑简单的项羽当然怒火中烧,从此不再信任范增。
陈平不愧为“做局”的高手,因为范增是被项羽尊为“亚父”、在楚军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从表面上看,使项羽怀疑范增好像非常难,但在那种年代,这种事情是很容易理解的。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谁能最终获胜是个未知数。站在项羽的角度想,范增也许真的觉得刘邦更有王者之气,想离开他,另攀高枝呢。
人心是难测的,有时关系越是亲密的人越是容易出现矛盾。就拿刘邦来说吧,他就曾因萧何在后方权力过大而怀疑萧何,但萧何是个智者,为了让刘邦看出自己的忠诚,他把自己的家属子女送到战场(可以说是做人质),同时再搞些贪污财物、挪用公款的事来,刘邦这才打消疑虑。萧何的做法,其实也是设局,他只不过是自己入局演戏以博得外人的认同而已。
三、高深莫测的竞争博弈
做局其实是一种超级策划术。假如你是一个策划高手,那么,成大事的概率就很高;反之,你不善于策划,就可能远离成功。对一个人来说,往往缺少的不是决心和目标,而是不同凡响的策划能力。
中国有无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人物,他们的成功,都是由于他们善于根据时势、人事去分析各种因果关系与发展趋势,能够掌控事态的方向,并因势利导而取得的。
1局前韬略,养精蓄锐
善做局者,都不是头脑一热就盲目行动的。他们在做局前都有一个韬光养晦、养精蓄锐的过程,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可能取得预期的胜利。那么,他们在开局前都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第一,人生的开局是声誉。
为人处世,其声誉十分重要,一个人的声誉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他的升迁与发展。因此,每个想有所发展的人,都应该端其行、正其思,树立自己的美好形象。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无名之辈要成为成功人士时,首先就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只有如此,才能以德服人,以信服人,才能做好整个人生和事业的大局。
第二,要善于隐藏自己的喜怒哀乐。
做局者要善于隐蔽自己的真相,深藏不露。无论何人,只要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过一段时间,便多多少少练就了察言观色的本事,他们会根据你的喜怒哀乐来调整和你相处的方式,并进而顺着你的喜怒哀乐来为自己谋取利益。如果你的喜怒哀乐表达失当,有时便会招来无端之祸。因此,能成大事者一般都不会随便表现这些情绪,以免给人以可乘之机。精于权术的人,一般都有很深的城府。
喜怒哀乐是人的基本情绪,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喜怒哀乐的人是不存在的,只是他们不把这些情绪表现在脸上罢了。而在人际交往中,做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在官场上,不轻易表露自己的观点、见解和喜怒哀乐,被称为“深藏不露”,这是上司用以控制下属的一种重要方法,让人敬而远之、敬而畏之。聪明的当权者一般都喜欢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窥出自己的底细和实力,这样,部下就难以钻空子,就会对上司感到神秘莫测,就会产生畏惧感,如此,上司的威信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应该注意的是,深藏不露,喜怒不形于色固然是上司控制下属的有效手段,但有时做得过了头,往往会引起下属的逆反心理,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第三,用真才实学图谋发展。
胸怀大志者,还必须要有真才实学,也就是应该有应世的韬略。诸葛亮青史留名,首先就是因为他有洞悉局势的本事。
在群雄争霸的年代,胸藏百万雄兵的诸葛亮应该随便在哪个地方都能谋个职位,可他为什么偏偏看上既没有地盘、又没有多少兵马的刘备,将自己一生的事业系在这个前途未卜的人物身上呢?这正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撇开刘备反曹最坚定、并以复兴汉室为己任这一层不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去了就能受重用,就能一展平生之抱负。刘备不以诸葛亮是一介布衣鄙视他,三次屈尊请教,单凭这一点,就能使诸葛亮萌生“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情。显然,诸葛亮把领导者的素质看得比实力更加重要,把未来看得比当前更重要。这是一个布局者迥异于常人的地方。
第四,要培养果断刚毅的性格。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其主要是指时机的把握和运用之上。人生常常在很多时候会面临许多两难或多难的抉择,不同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这种时候,正是考验一个人心智和性格的时候,如果在此刻能做出大胆而又出人意料的选择,也许就能实现个人命运的根本转折。因此,在关键的时候要具有果断的判断力和抉择力,在为难的时候,要具有坚持到底的决胜力和刚毅性,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第五,要有远见卓识。
巧妙的布局者一般都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深思熟虑并慎重决定。
做局要做长远之局,即从长远计划来布阵。“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城。”也就是说自古以来,不考虑长远利益的,就不能够谋划好当前的问题;不考虑全局利益的,就不能策划好局部的问题。
刘邦的谋士萧何就是一个眼光远大且不同凡响的人。汉高祖刘邦率兵攻占咸阳后,凡秦宫的金银财宝,狗马玩物,任凭臣下随意掠取,毫不禁止。当众人都疯狂地掠夺财宝时,萧何却进入丞相府收罗秦朝的典籍簿册而回。此时,他便对当时天下的山川形势,关隘险阻,户籍多少以及人民贫富等,都了如指掌,在楚汉战争中,他手中的这些材料都派上了大用场。
萧何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能知人所不知,见人所未见,知道掌握秦朝山川图册的重要价值,因此,在别人唯财物是夺的时候,他搜罗了比财宝更贵重上万倍的典籍图册,这不能不说他具有远见卓识。
第六,适时顺变,征服人心。
布局之前,应考虑各种不稳定的因素,因为布局的每一步骤甚至每一个微小举动,都会影响全局的发展。在这里,布局者一定要站在布局的制高点,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大多数人,使人们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
社会是发展的,事物是变化的,所以,做局也应该随机应变,事随势变。特别是在环境变化或时势变化时,我们的处世方式也应随之改变,不然就会吃亏或败下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