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总是存在着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方既竞争又统一,是相辅相成,相互关联的。优胜劣汰、物竞天择,是人类社会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竞争各自都存在着胜利的条件,也存在失败的因素,只有知道自己也了解对方胜利与失败的诸多因素,才能发挥优势,以己之长,克彼之短,才能够借势所用,制胜对方。因此,“知彼知己”已是赢家的胜利法宝。
一、百战百胜的兵家智慧
“知彼知己”是属于兵家胜经,但作为我们个人运用之,则是为人处事,建功立业的赢家智慧;作为我们团队运用之,则是凝聚士气、击破对手的制胜密码;作为我们企业运用之,则是经营管理、商业竞争的至高法则。
1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知彼知己”语出《孙子兵法》。《孙子·谋攻》曰: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败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这是《孙子兵法》思想的精髓之一,被誉为“科学的真理”。同时,它也是中国式智慧中最为大众熟知的智慧箴言。
孙武在充分分析了“知”的重要性之后,提炼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观点。此外,他还告诫为将者:“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大意是说,若在军争中做不到“知”,则无法统领三军将士,这段话充分说明了“知”的重要性。
孙武认为:“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武这个观点,在《地形》中也有进一步阐述:“知吾率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率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半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由此可见,孙武对“知”是如何地重视,而且他将“知”的范畴延伸了许多,他把天、地因素也囊括在了“知”的对象里面加以分析,如此一来,其考虑问题的逻辑性就更为严密了。
2制胜策略,哲学大义
作为一部闻名中外的兵书,《孙子兵法》的思想精华就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策略。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解“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含义,尤其是理解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有助于我们对《孙子兵法》的学习和掌握,有助于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地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
第一,“知彼知己”体现了孙子在战争问题上的唯物性。
战争问题主要有两种战争观:一种是从主观出发进行认识并加以解决;一种是立足于实际认识并加以解决。众多事实说明,从主观出发,不顾客观实际的做法,往往会使战争失利;依据客观规律指导战争实践,则必然会取得胜利的结果。在《孙子兵法》中,孙子的一切结论都是从实际出发得来的。
可以说,孙子对中国军事科学的伟大贡献之一就是他将战争放在“唯物”的基础上加以研究。《孙子·用间》说:“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孙子明确提出,若想了解敌情,就必须通过实地调查而来,万不可求助于鬼神度数。他还对那些不主动去了解敌情的做法给予严厉批评,认为“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这些都体现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唯物性。
第二,“知彼知己”的军事实践。
所谓军事实践就是指在观念的指导下人们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战争中,从事活动的主体,尤其是战争统帅,为保证己方在行动中掌握主动,就必须提前构思好军事目标并将作战方式作一具体谋划。头脑中的军事目标和作战方式来源于军事认识,是军事认识的产物。贯穿于整个战争过程中的军事认识不仅为主观指导提供素材、分析素材,而且根据军事实践的效果不断对已有的认识进行修正,使之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如果主客观条件相统一,就会使军事行动按照其内在规律自然展开,如此一来,就可做到“百战不殆”。正确的军事认识结果,来源于对敌方情况和己方情况的准确把握,即“知彼知己”。因此,战争的军事主体要想达到“百战不殆”的效果,那就必须首先做到“知彼知己”。
第三,“知彼知己”体现了深刻的辩证思想。
①战争是一种敌我双方进行的激烈的对抗过程,它集中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矛盾运动,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交互影响。在战争中,敌情和我情随时都会发生变化,战前和战斗进行中的情况肯定会有所不同。通常而言,敌情或我情是随着对方情况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要想了解敌方的情况,即“知彼”,就必须对其各个方面进行动态的跟踪。同时,也必须对己方已经变化的情况和即将变化的情况有清楚的认识。此外,己方的变化并非是机械的、单一的,当情况有所变化时,应积极主动地把握住这种变化所带来的优势条件,去趁势打击敌人,使敌方的军事态势日益不利。当敌方试图摆脱不利局面而对其布置、谋略等不断作出调整时,己方亦应作出积极反应,从而进一步巩固并发展自己的优势地位,并继续造成敌人的劣势。
②孙子认为“知”的对象只包括“己”和“彼”两个方面,看似有失片面,因为战争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远不止敌我双方的情况。实际上,孙子的“知”所涵括的范畴极其广泛,它包括了战争中能够制胜的所有条件。孙子在《孙子·计篇》中说:“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由此可以看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体现了整部《孙子兵法》的思想精华,是对孙子军事思想的精练概括。所以,对其不能作简单的表面理解,只有深入透彻地对其进行哲学分析,才可使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指导军事实践。
作为孙子的至理名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也体现了辩证法中事物是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知”是“全知”与“知全”的结合。“全知”就是指全程的“知”,即从战争准备起到战争结束止,都要去主动了解敌方的情况与己方的情况,是“知”的延续性,即在时间上的表现;“知全”就是不仅要知道敌方、己方,而且要知道与敌方、己方作战有关的各个方面,既包括自然的条件,也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社会的条件,是“知”的广延性,即在空间上的表现。所以,我们必须明确一点:“知”不仅关系着认识的全部对象及其行动,同时也关系着主观能动性的全面发挥。
3知与不知,事关成败
孙子认为,若想做到知彼知己,就要解决好如下三对矛盾关系:一是“知与不知”;二是“彼与己”;三是“殆与不殆”。
孙子讲上述三对矛盾关系,充满着哲理与智慧,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这三对矛盾是从战争角度去考虑问题的,其中,“殆与不殆”是战争的追求,“彼与己”是分析殆与不殆的基础,“知与不知”是获取“殆与不殆”战果的力量。
上述三对矛盾互相交织,其中,“知与不知”是三对矛盾中的主要矛盾。“知与不知”的“知”,这里主要是指了解情况,获取信息,掌握情报。
“知”字在《孙子兵法》中出现达70处之多。孙武全书讲“知”,主要有三种用法:一作知识解;二作求知解;三作信息、情报解。这三种知是有联系的,但主要作信息、情报解。
五代时,秦主苻坚以百万之众伐晋,有人向苻坚提供情报说:“彼有人焉,谢安、桓冲,不可轻之。”苻坚却说:“吾以八州之众,士马百万,投鞭可断江水,何难之有!”苻坚自恃强大,狂妄无知,正确的情报得出错误结论,终至惨败而归。
苻坚仅以知己而作为决胜的法码,导致一败涂地,现代却有人因为不了解对方而大上其当:
改革开放初,东三省数千农民因缺乏知识,竞相购买什么营养价值很高,饲养繁殖容易,赚钱快的所谓“法国蜗牛”、“非洲蜗牛”。谁知这些全是骗话。所谓“法国蜗牛”、“非洲蜗牛”,不过是我国广东等地产的褐色玛瑙螺而已。上当后,农民叫苦不迭,有的还负债累累。
可见,作为信息的“知”在经过智慧加工后方可相信,否则,可能招致祸患。
4由浅至深,真知为上
知彼知己,由不知到知,必须经过三个阶段方可做到。首先是直觉的认知;其次是比较的认知;最后才是理性的认知。
所谓直觉的认知是事物外表之光经过大脑简单地被反射出来的认知,它所得到的是初步的印象和经验。这种认知只要是认知者接触到认识客体就会得到,它只是整个认知阶段的初始点。这种认识可能是表象的、浮浅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却是不可少的,对深化认知有意义。当然,这种直观的、表象的、感性的认知是不完全的,是没有触及事物内在本质的,亟须继续深入认知,通过比较研究,最终达到理性的知。
所谓比较认知是指感性认知的深化。比较认知是认知者对被认知体经过反复直观认知后经分析所得的。《孙子·计》讲的“经五事”、“校七计”,这个“经”、“校”就有考察比较之意。比较的认知比直观的认知更具有理性的认识价值。
无论是在军事中还是在企业经营中,如果能够善加运用比较的认知,那么,取胜的可能性就会增大,比如,这个产品在市场上有销路,这是直观认知,是凭经验给出的;而且这个产品较之某产品今后有更好的销售势头,这是比较的认知。它是就该商品与某商品作空间比较、时间比较后所得出的认识,所以,其认识较为深化。显然,比较的认知的价值较之低层认知、单纯认知高多了。我们的企业千万不要去做只见树木不见林,或将树木当作林那样的事。例如,看到一些商品热销,也不看市场是否饱和了,不看自己的生产条件,趋之若骛,盲目跟着跑,结果投产后销不出去,遭受重大损失。
所谓理智的认知是指认知的深层结构,它是真知的体现。它从直观认识发端,经过比较认知,升华到完整认知过程的高层阶段。当然,从认识论讲,这个认知并没有最终终结,还有待随着实践的发展再认识,当然,作为“知”的认识过程,它已经是最后的阶段了。同时,理性认知也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因而它的认知价值是最高的。
5知彼前置,知己后入
很多人在引用“知彼知己”这句格言时,几乎都说成“知己知彼”,却不知用错了。《孙子·谋攻》说:“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孙子是把知彼置于知己的前面去说的,在孙武看来,战争中知彼和知己同样重要。在战争获胜的成功概率上,知彼、知己各占着“胜之半也”的筹码。但是,两者较之,知彼更为重要,因为它是知己的前提。
此外,从认知难易程度上而言,知彼要难于知己。原因有二:一是彼方情况虽是客观的,但需要去接触,去认知,不接触,不认知,你永远不会认知它,相反,认知自己要容易些;二是在抗争的环境里,对方会施假象给你,使你发生错觉,从而战胜你。所以,若想知彼,还得透过现象去认识本质,否则,就容易被敌方的假象所迷惑。
当然,不经过与彼方情况的比较就难以真正认识自己,弄得不好,还会犯自满的错误或自卑的错误。事实上,孙子的这句话,是针对兵家战事说的。他显然是说军事上若不把对方的种种显、隐态势彻底摸清,就根本无从知道自己到底是处于优势还是劣势。故写成兵法,遣字成句时,特别着意遣“知彼”在前,置“知己”在后。由此不难看出,知彼是知己的前提,故而知彼在前,知己在后。
孙子讲的虽是兵法,但推而广之,我们就会发现,人世间但凡涉及双边、多边、多方的人与事,不论商事、政事、家事,如若你真想去办好,处理好,把握好,那么,在我们的经验中,哪一件,哪一桩不是要尽量先把对方,或对象方方面面、里里外外吃个透、摸个清,才会知道自己有多大的回旋余地,才能去寻找恰当、理智的应对办法?只要细细回想失利或失败过的往事,就会发现大多数情况都是因为没有全面掌握情况而遭致祸害的。因此,“知彼知己”孰前孰后,其中是蕴含着非常深刻的科学道理的,是不能随意的。我们不应再习惯于那种漫不经心的误谈、误解、误传了。否则,我们终将因此而误入歧途,陷入被动。
6知之愈深,胜之愈易
孙子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明君贤将,战事所以能取胜,能够超越他人,在于能够先知。实现先知,不可迷信鬼神,不可靠想象,不可听天由命,而必须依靠人去了解敌人情况。古往今来,能够在战场上百战百胜者,无不是依赖对敌方的高度了解才取得的。
唐玄宗晚年,由于其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致使朝廷奸人当道,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其时,叛将史思明驻扎在河清县,叛军企图截断李光弼的粮道,为此,李光弼率军渡过野水去防备叛军。
当时,天色渐晚,唐军屯兵于野水南岸。李光弼留下了一千人,派部将雍希颢守住栅栏,并叮嘱他道:“叛将高廷晖、李日越两人都有万夫不当之勇,你们千万不要轻易出去与他俩交战。但如果他俩前来投降,你就带他俩一块儿来见我。”将领们对他的话很不理解,都暗暗地好笑。
不久,史思明命令李日越去与李光弼交战,李日越带领五万骑兵连夜出发,天亮时赶到栅栏下面,却发现李光弼早已离开营寨,于是,便请求投降。雍希颢与他一起去见李光弼,李光弼厚待李日越,视他为心腹之将。高廷晖听说此事后,也投降了李光弼。
事后,有人问李光弼:“李日越、高廷晖这两员大将为什么就这样轻易地投降了呢?”李光弼答道:“史思明常常遗憾得不到与我在野外交战的机会,这次听说我在野外,以为一定会打败我。而现在李日越又拿不到我,史思明对部下十分惨忍,尤其对违令者冷酷至极,所以,李日越一定不敢回去了,只得投降。高廷晖才干超过李日越,听说李日越被我重用,一定会想来取代李日越,事情就这么简单。”
在战场上,作为战争统帅一定要善于发现敌情变化的兆头,摸清敌人的思维活动规律,以便揣测和推算敌人的活动脉搏和动向,做到“知彼”,这样得出来的结论,才能无往而不胜。李光弼对部将的解答,正说明了其谋略之精,既知己方,又知敌方,从而将计就计,明里迎合敌人的需要,暗中却巧妙地设下了连环计,不战而屈人之兵,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二、企业竞争的决胜法则
企业的生存和战场的搏杀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战场使用的是直接的杀伤武器,而企业使用的则是间接的竞争武器,但其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要打败对手,使自己生存下去。从某种意义来说,现代企业之间的战争比以前战场上的战争还要惊险,还要惨烈,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以全球市场为大战场的世界大战。在这样一种生存状态下,我们只有将古代军事智慧和现代竞争手段结合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竞争成败,预知则立
古语云: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现代市场竞争中,企业市场竞争的成败与否,关键取决于企业竞争前的准备情况。只有经过充分准备的企业,在竞争中才能站在致胜的竞争平台上,取得成功。